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3:38 0

墨子明显对于封建体制抱持着批判、敌意的态度。他和孔子面对同样的时代困局,两个人提出的回应之道却截然不同。孔子崇尚西周,致力于挖掘周文化的底蕴精神,期待借由恢复这份人文精神,来解救时局。墨子却从来不属于封建贵族阶层,对孔子念兹在兹的西周文化并无切身浸淫,更无感情,因而从外在于这套封建秩序的角度,察觉到封建秩序内在的缺点才是动乱的根源。对墨子来说,只有更激进地扬弃封建秩序,才能平息动乱。

封建秩序建立在“亲亲”的架构上,依照亲属关系远近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相待之义,墨子就提出了与此彻底相反的“兼爱”,每个人爱人如己,爱邻人如同爱家人。封建秩序借由丧葬礼仪来确认、强化代与代之间的上下传承关系,墨子就主张“节葬”,打破对于丧葬的重视。封建秩序利用音乐宴饮来强化彼此关系互动,墨子就要求“非乐”,视音乐为奢侈浪费。

出于这种反封建、反周文化的立场,墨子心目中的历史榜样,当然不会是孔子最崇敬的周公,或文王武王,而是夏禹。一方面,夏的时代早于周,距离想象中的古代盛世更近;另一方面,夏禹最重要的功绩是治水,是劳动,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刻苦精神。

《庄子·杂篇·天下》如此描述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不教后世奢侈,不浪费万物,不受既有礼仪法度眩惑,以严格的规范不断自我矫正,来解救世间的急难。古代有强调这方面的主张,墨翟、禽滑厘听到了就心悦诚服。

然后写道:“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将他的理想推源到禹,盛赞:“从前禹为了治洪水,掘开了长江黄河,让水路将四境边远地带和中原九州彼此贯通。主要河川三百条,次要支流三千条,更小的不计其数。禹亲自操持着畚箕锄头,反复汇合疏通天下河流,劳苦到大腿无肉,小腿无毛,淋着大雨,顶着大风,开辟出众多可以居住的土地。禹是个大圣人,都还为了天下人而如此辛苦。”

因而后来的墨者大都用最原始、最粗的原料做衣服,配上木屐草鞋,日夜不停地工作,以受苦为最高价值。他们说:“如果不劳动受苦,就不算遵行禹的原则,不配称为墨者。”

墨子援引夏禹来压制周文化,这是春秋开始的“崇古”潮流的另一个明显例证。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在司马迁之前担任汉代的太史)的《论六家要旨》中则如此描述墨家:“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说他们也崇尚尧、舜之道,只是他们对尧、舜美德的描述,都专注在节俭方面:“房屋只盖三尺高,地基也只有三阶,屋顶以茅覆盖,不加修剪,梁柱也直接采用木头,不加削刮。盛饭的簋和盛羹的刑,都是用陶土简单烧成的。吃的是粗米,喝的是野菜羹。夏天穿麻布衣,冬天披鹿皮。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木棺,也没有繁复哀戚的丧礼。将这种简朴的丧礼当作万民的模范。”

照司马谈的说法,那么墨者除了夏禹之外,还引用尧舜作为他们的权威。但他们看重尧舜的,不是圣君贤王的成就,而是因为尧舜比夏禹还更古远,理论上生活更加古朴,没有任何周人所重视的礼仪与装饰,符合墨家节俭的主张。

我们在这里隐约看到了春秋时期的一种历史诠释权的争夺。儒家也推崇尧舜,为了和儒家抗衡,墨家不是去否定尧舜,而是用自己的价值立场,重建了一套适合他们使用的尧舜形象。这种以不同历史诠释来进行自我理念的宣扬竞争,到了战国更加普遍,为了现实需要,大家纷纷往上往前诠释各种历史说法,造成了中国古史上复杂的纷乱现象。

成于战国后期的《庄子·杂篇·天下》和成于汉初的《论六家要旨》,都还保留、突显了墨家主张和周代封建文化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0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