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3:52 0

墨子的生平大约跨过春秋和战国时代,《墨子》一书显然不是他自己书写的。《墨子》中提到墨子时,一贯称之为“子墨子”,看起来应该出自门生后人的追记。墨子的思想应该先是在墨家的团体中流传,到墨子死后才被正式记录下来并对外流传。

《墨子》成书,应该和战国中期的知识风气有关。首先,百家争鸣的气候已成,封建信念风雨飘摇,墨子打破贵族身份区分的主张,听起来不再那么离经叛道,没有那么激烈、那么危险了。其次,战国中期各种言论思想的竞争更加激烈,雄辩大行其道,必须要讲究论辩表现方式,才能让自家的想法能够压倒别家,从而说服更多人,获得更多的支持与更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状况下,墨子的思想从原本在墨家团体中秘密流传,转而对外公开。公开的好处是可以散布得更广,可以赢来更多的信徒。不过,公开也必然会带来更多更猛烈的批评、反驳、攻击。由秘密到公开,墨家也就不得不卷入那个时代最热闹的言论竞争中,进而不得不发展出自身的辩术。

《墨子》书中阐述墨子理念,以“子墨子曰”开头的部分,都很容易懂。但一翻到《墨辩》就像打开天书一般,简直不知该从何读起。为什么在同一本书里,会有那么不同的两种风格?

《墨辩》不只是内容,就连形式都和《墨子》其他部分大不相同。《墨辩》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其命名采取了一种来自传统经书的形式,通常只有几个字,顶多一句话的“经”,以及稍微详细些解释“经”的“说”。“经”与“说”是彼此配合的,将“经”和“说”对应起来,就会是这样:“(经)不能而不害,说在害。(说)举不重,不与箴,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觭倍,非智之任也。若耳目异。”(《墨子·经说下》)

这样的行文风格、这样的内容,和战国名家很接近,一度有人主张《墨辩》根本就是后来名家文献不小心被窜录其中的,不是墨家的东西。必须要再花很大力气考证与探求,才能够还原《墨辩》的意义与定位。

《墨辩》是一套复杂且严谨的逻辑学,从严格定义经常用到的字词出发,终至统合由这些字词表达的概念。例如“经”中说:“久,弥异时也。”这是对“久”,也就是对时间的定义。“经说”解释:“久,古今旦莫。”意思是“久”(时间)包纳了古往今来所有的旦暮日夕变化。另外“经”中说:“宇,弥异所也。”“经说”解释:“宇,东西南北。”用同样的方式定义“宇”,也就是空间。空间就是东西南北的总和。

然而《墨辩》的用意不仅止于定义,更重要的是借着同样的方式描述“久”和“宇”,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统合起来。当我们从东边到西边,进行空间的运动,感受到空间的存在,但别忘了,使得这样的空间移动成为可能,还需要时间。在空间中移动,必然同时牵涉时间里的移动,这是时间与空间最具体的联结。

要让人们理解时间与空间的统合性,《墨辩》里就用了“坚白”作为对照。这里有一块白石头,当你运用视觉看到“白”时,其实你并不知道石头是硬的,要用触觉才能感受“坚”,这叫作“坚白异”。然而,当你看着白石头,那石头的“坚”并不会因为你没有摸到就消失,“坚”一直是石头的特性,一直存在于石头中;同样,当你闭起眼睛摸石头时,你感受到石头是硬的,却感受不到“白”,但石头的白色不会因为你没看到就消失。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成了“坚白同”。

“坚白异”或“坚白同”,要看你是从感官的角度看,还是从物性的角度看。时间与空间其实也是如此,从一个角度看,时间与空间是分开的;换另一个角度看,时间与空间总是在一起。

说到“坚白”,就让人联想到惠施、公孙龙子一类的名家,因此而有了《墨辩》是名家文献窜入的主张。不过仔细考证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墨辩》内容的诞生早于名家,而且在根本用意上,《墨辩》之“辩”,不同于名家之“辨”或“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1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