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徐霞客:孤独的旅行家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6-03 22:58:18 0


《明史》并未为他立传,他却是明朝最著名的人物。不读书做官,也不养家挣钱,一生只为游山玩水,最终跑遍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徐霞客,他走过的是一个怎样的旅途?

一、中国旅游日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

中国每年数以亿计的游客,聚焦的多是“长假”“小长假”,留意这个纪念日的并不太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的旅游,选择一个“代言”也是必需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没有比徐霞客更资深的旅客,也没有比《徐霞客游记》更著名的经典。“5·19”,出处即是《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通篇只有46个字,在经典的《徐霞客游记》中其实谈不上经典。时光流水中,它能显出的倒是几分文字的晦涩:“癸丑”,指明万历四十一年;“晦”,即每月最后一天;“癸丑之三月晦”,亦即公元1613年的5月19日(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这一天,徐霞客到宁海游玩,走了三十里地,听说有老虎出没,人命关天,徐霞客选择了住进旅馆。

兴冲冲出门,该看的景点没看着就掉头,对游客来说是件挺晦气的事。《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即是这般旅游气氛。

更为严谨的问题是,这篇日记是不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呢?肯定,或否定,都没有更详实的证据。

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阴市)人。

徐霞客的故乡在今江苏江阴,《徐霞客游记》中其“首游”地点是今浙江宁海,明代两地路途足有千里之遥,人生第一次旅行即远袭千里?不合情理,当然也不是实情,综合徐霞客的相关史料,至少六年之前他游过太湖,四年之前还游过泰山、北京。宁海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北京则是大明的首都,《游天台山记》怎么可能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呢?

徐霞客的习惯,是白天旅游,晚上写日记,终身不改。《徐霞客游记》中收有6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等,这些具有现代色彩的标签徐霞客当之无愧。但是,《徐霞客游记》并不是徐霞客旅游日记的全部,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其《游记》本有二百六十余万言,徐霞客有着更多的鲜为人知之处。

徐霞客生活于明季乱世,逝后仅三年即明清易代。在这样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一切意外皆可能发生:清顺治二年(1546年),清兵南下之际,社会秩序完全失控,一个长期被奴役的阶层乘势而起,江南地区“奴变”此起彼伏。江阴四乡大族的奴仆早有联络,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鬼节”中元节,这天夜里,徐家奴仆联合造反,抢劫财物,焚烧徐宅。徐家二十余人由此丧身,毕徐霞客一生心血的《游记》也遭火劫。尽存,或尽毁,都在情理之中,今天的“中国旅游日”显得格外偶然。

留存于世的《徐霞客游记》,最早整理刊刻于徐弘祖逝世四十三年后,一百三十五年后得以有新的增补。“中国旅游日”的确立,首先得感谢这样一个怪人。

二、一个并不姓徐的怪人

最早整理刊刻《徐霞客游记》的人,叫李寄。

李寄(1628-1700),字介立,江阴人。

以一己之力而使《徐霞客游记》流传于世,基本上就是一个奇迹。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册页书诞生于明代,但制作成本十分高昂,买不起书的人多,刻不起书的人更多。“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古人这么看重读书?不是的,全因书籍本身太贵,一页书纸等于一张钞票,密密麻麻的文字等于直接印在纸币上,不能不珍惜。所幸,《徐霞客游记》刊刻了,也让徐霞客名垂千古。

李寄,偏偏不是一个有钱人。

没有钱,但李寄很怪,而且执著。李寄自幼聪颖,学业优异。早年的李寄,走的是读书谋取功名之路,童子试的开局挺顺利。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了就是秀才,意味着摆脱平民身份。李寄通过了前两场,并且府试成绩名列第一,通过最后一场院试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李寄不干了,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

不追求功名,总该成家立业。但是,李寄终身未娶。他这一辈子,除了课徒奉母,就是搜集、整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逝后,文稿散失非常厉害。李寄为此痛心疾首,好在还有抄本可寻。李寄设法四处搜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从宜兴史夏隆处得到一个抄本。

这时的徐霞客,算是地方“名人”,但远非现代意义上的“名家”。收集、传抄徐霞客《游记》的,亦非都是当时的名家、藏家,大多是些有特殊嗜好的文人,对徐霞客记录的奇闻异事颇感兴趣。传抄了,读够了,好奇心满足了,该扔的也就扔了。最幸运的是,纸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拿纸当一次性消费品的人并不多,传抄的徐霞客《游记》文稿,被人继续写,继续画。惜纸的理念,在最大限度地延长徐霞客《游记》的生命。

李寄搜集到的徐霞客《游记》稿,多是这种被人随意涂改,已经面目全非的抄本。同样值得庆幸的是,古人没有橡皮擦字的习惯,只是旧墨上面涂抹新墨,一直写到无从下笔。李寄拿着的就是这样的文稿,对着太阳或灯光照映,一页一页辨识原文,然后一一订正。

即便这样面目全非的抄本,散失仍然十分厉害。李寄有些着魔,只要听说哪儿有,就不惜一切代价前去寻觅。徐霞客《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盘江考》等,就是为李寄意外搜集。李寄整理的《徐霞客游记》,成为后来流传的诸版本之祖。

毕一生心血于故纸,李寄究竟为了什么?

三、梦一样的人生

李寄,其实就是徐霞客的儿子,并且是诸子中最不幸的一个。

徐霞客一生计有四个妻妾,每个妻妾各生一个,李寄是徐霞客四子中最小的儿子。李寄还没出生,徐家就将他母亲连同母腹中的他一同卖了。

李寄的生母周氏,本是徐霞客原配妻子许氏的陪嫁丫头。许氏嫁入徐家后久未生育,徐母便为徐霞客娶了小妾金氏。徐家这时挺兴旺,金氏生下一女儿,许氏接着生下一儿子。可惜的是,许氏的命运很悲剧,儿子三岁时许氏病逝。

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当然,这不包括妾,妾的多少取决于财力,没有律法上的明确规定。妾也谈不上什么地位,与正妻相比,妻妾关系几乎就是主仆关系。许氏逝后的第二年,徐母为徐霞客娶了继妻罗氏,李寄的生母周氏依旧是徐家的丫环女仆。

徐霞客的两任妻子,皆出自地方名门,且各有千秋:许氏贤慧,罗氏能干。徐霞客一生除了云游,只管花钱不问挣钱,当家理财的事主要靠罗氏。女汉子色彩的罗氏,尽管治家有方,却不得丈夫喜欢。夫妻俩“三观”不一样,罗氏进门后,徐霞客便喜欢上了许氏的陪嫁婢女周氏,私纳为小妾。

罗氏在徐家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地位高,贡献也大,偏偏不得徐霞客喜欢,这思来想去,周氏就成了出气筒。徐霞客喜欢周氏,更喜欢的是游玩。周氏怀孕后,徐霞客出了趟远门。几个月后回家一看,周氏没了。

徐霞客与周氏的亲密,带给罗氏的是满满的醋意。现实生活中的事,罗氏想得很多:周氏是徐霞客原配的陪嫁丫头,现在又怀孕了,如果生下儿子,对自己日后的地位无疑又是潜在的威胁。趁徐霞客不在家,罗氏将周氏卖给了邻乡李姓人家为妻。

主子卖奴仆,是件正常不过的事情。罗氏是个有心眼的女子,卖周氏之前,也做通了婆婆的思想工作。徐霞客对母亲十分孝敬,周氏已经嫁人,再说什么也于事无补,只是对罗氏多了些怨气,居家的日子越发少了。

第二年,周氏在李家产下一子,徐霞客为此子起名“李寄”,意为寄养在李家。李寄成年后,又为自己取字“介立”,或因介于明清两朝,或是介于徐李两姓,而不忘血脉似乎更可信些。

李寄降生不久,养父即病逝,周氏甘守清贫,悉心教养儿子。李寄早年曾想认祖归宗,但罗氏从中作梗,周氏也不乐意,两个女人就这么相互怨恨终身。徐霞客的子女则与李寄时常交往,外孙周仪甫更是经常去看望这位舅舅。

李寄也是一位江阴名士,徐霞客曾想让李寄归宗,江阴名士沙张白出面相劝。李寄很有个性,加上母亲与罗氏形同水火,他执意不肯恢复本姓,坚持随养父姓李。

李寄憎恨的只是罗氏,对父亲徐霞客深有感情。父亲去世后,李寄收到了父亲的部分手稿。此时李寄尚幼,这份珍贵的手稿,在李寄母子这里被悉心保存。

徐霞客的四个儿子中,李寄才学最高,也大有出息,文名彰显,著述颇丰,“乡之人感称其有父风”。母亲周氏去世后,李寄埋头著书,积有二百余卷。“三不朽”是古代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李寄致力于“立言”,著作却并未刊刻。他把毕生心血倾注在父亲的《徐霞客游记》上,成就了这部中华经典。

晚年的李寄极度穷困,却又拒绝援助,直到七十二岁孤苦离世,全部的光辉闪耀在父亲身上。

李寄的一生,如同一梦。

四、家族的噩梦与不甘

一生如梦,李寄的梦无疑是噩梦。而这个噩梦,在徐家至少已经存续了百年。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都会有梦想。千百年里这种中国式梦想,往往体现为谋取功名,出人头地。简洁,也实在,江阴徐氏家族也不例外。

两宋时期的徐霞客先祖多为官宦,这个家族的一世祖乃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金兵南侵之际,徐锢随宋王室南迁杭州,历五世于元初再迁江阴梧塍里,是为“梧塍徐氏”。梧塍徐氏子孙俱不仕元,直到明王朝的建立。

明初,江阴梧塍徐氏九世祖徐麒,以白衣应招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后以一品朝服荣归故里。徐麒在家乡大规模垦荒开田,不数年成为拥有良田数万亩的地方巨富。徐麒之子徐景南、徐景州,“务农重谷,读书好礼,敦行孝悌,资累巨万”,在灾荒和边患之际,兄弟出谷八千斛赈灾,并“进鞍马助边”,被朝廷旌为“义民”。徐景南因此进京上表谢恩,趁机为儿子徐颐谋取一官半职,徐颐由此步入仕途,成为一名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只是个从七品的高等文书,徐颐却干得很不自在。明代是一个科举兴盛的时代,不经“秀才一举人一进士”这样的科班出身,既无多大的前途,在官场也被人看低。徐颐的这顶小官帽,实际上是靠父辈捐款得来的,与直接掏钱买官没有太大的区别。遭人瞧不起,徐颐干得没有意思,加上身体欠佳,便辞官归里了。

有了官场上的切身感受,徐颐决心让子孙走科举正途。徐颐长子徐元献,十岁能诗,天资颖异,徐颐将所有的希望押在这个儿子身上。华亭状元钱福罢官居家,徐颐开出“年薪”五百金的天价,请其教儿子读书。被徐家聘为塾师的,还有原翰林检讨张亨父等。只要儿子能金榜题名,光耀门庭,徐颐不在乎这些银子。

徐元献即是徐霞客太祖,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参加乡试,一举夺得“经魁”(第三名)。徐家数代人的期冀,似乎指日可待。但是,成化十七年,徐元献赴京会试,居然落第而归。希望越大,失望越深,二十九岁的徐元献竟然一病不起。万念俱灰的徐颐,也在儿子逝后数月故去。

徐家第一场科场大角逐,就这样以两条人命为代价凄凉而终。

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亦即徐元献之子。徐经“少孤力学,淡于世昧,酷嗜学问,虽大厦千间,金珠委地,未尝一着意焉”。徐经接棒父祖之志,继续冲刺金榜题名。徐经像父亲一样,顺利通过了乡试这一关。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徐经与唐寅同船赴京会试。

这一年的会试,考题既怪又难,考得大家垂头丧气,只有唐寅、徐经兴高采烈,声称考题不难。其实,唐寅考中了,徐经并没有考中。都说试题难,这二位说不难,那肯定是事先买了试题!徐经家太有钱,于是“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的传言满城风语,迫使朝廷严肃查处。“鬻卷案”查无实据,为了平息舆论,唐寅与徐经被削除仕籍。

为光宗耀祖而谋取功名,结果连当官的资格都被取消了,成为个人与家族的奇耻大辱。明正德元年(1506年)新皇帝登基,朝廷通常会大赦天下,坐不住的徐经北上京师,探听朝廷有无赦令,让自己有个东山再起的机会。不幸的是徐经一去不返,病逝京城,重演父亲的悲剧。

光耀门庭、一雪耻辱的重担,落到了徐经次子徐洽的肩上,徐洽为徐霞客曾祖。徐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徐洽送进了国子监。但徐洽参加了七次会试,始终榜上无名。徐家又花钱为徐洽捐了入鸿胪序班,五十七岁时徐洽自感科举无望,郁郁寡欢辞官归里,一心培养长子徐衍芳。

徐衍芳即徐霞客的祖父,手持家族的接力棒,徐衍芳将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科考上。但是,徐洽七次会试落榜,徐衍芳则六次会试落第。接近父亲的科考记录,让徐衍芳陷入了无比的苦闷,开始终日以酒浇愁,四十来岁匆匆辞世。徐洽因丧子而精神崩溃,绝望之中随之离世。

近百年的科场角逐,从对金榜题名的羡慕,到欲雪科场败北之耻,徐家再次上演父子同年而逝的家族悲剧。

还要继续考下去吗?欲求不得,欲罢不能。早在徐衍芳科场拼搏之际,其子徐有勉即已寒窗苦读,步其后尘。

徐有勉,即徐霞客之父。父、祖去世后,徐有勉悲痛之后冷静了许多。又到了新一轮科考时间,有人告知徐有勉,应该整装出发了。徐有勉闻听后,扔掉手中的笔,淡淡地说:不干了。

徐有勉的妻子王氏,在一旁对丈夫补了一句:对,再也不干了!

科考,自己不干,让不让儿子去干呢?

五、决裂大明

徐有勉的儿子徐霞客,其实是个天生的读书材料。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载:徐霞客“童时出就师塾,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

抛开家族的科举阴影,徐有勉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儿子们,读书归读书,科考归科考。

徐霞客的家族是江阴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曾有田产四万余亩。家族繁衍,分家析产,徐霞客的曾祖徐洽仍得田产一万二千六百亩。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徐家有些大不如前,但这完全是相对的。决计告别科考的徐有勉,一心振兴家业,而妻子王氏,又是徐有勉的得力帮手。

王氏同样出自江阴城大户,不仅是位大家闺秀,更是一位奇特女子。徐家的主业是田稼,王家的产业则是纺织。王氏嫁入徐家后,与丈夫开辟了新的挣钱门径:织布。徐家的织布作坊,有织机20余架,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徐家的纺织没有品牌,却相当驰名,陈继儒《王孺人传》载:徐家“织布精好,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顾客一看就知道是徐家的产品,华亭、松江(今上海)的市场被徐家占领,家业在徐有勉夫妇手上再度中兴。

徐有勉夫妇更重要的收获,是老来得子。王氏四十一岁时生下了徐霞客,这时徐有勉的长子已经二十一岁了。当时女子的生育年龄多在二十来岁,徐霞客的出生,算是一个奇事。徐有勉夫妇对这个“老来子”,不能不格外偏爱。

王氏是一位当家理财的好手,一手打理家庭纺织,业余时间还喜欢种豆。王氏种了一大片扁豆,藤蔓形成天然的凉棚,“豆实垂垂,机声轧轧”,王氏让织工在豆棚下织布,工作环境优美,劳动效率高,王氏还是企业文化的有心人。放弃了功名之念,徐有勉一心经营田产与纺织。有钱又有闲,徐有勉的兴趣是侍弄园艺,然后就是四处游玩。

徐有勉时有远行,有时乘船,有时骑马。有一次,徐有勉骑马外出游玩,不小心坠落马下,掉进了河里。所幸没出大事,只是受了重伤,摔折了一条腿,从此跛足而行。这位有钱的徐跛子,时常带着儿子徐霞客游山玩水。

这时的徐霞客,正是上学读书的时候,并且对读书很有兴致。徐有勉对徐霞客的学业并不太上心,这要是有了好去处,说声走就走,还带上儿子一起走。

先生教的书,当然还是正统的那一套。读四书五经,以谋求功名为目标,围绕科考的指挥棒,这也是主流的价值观。徐霞客很有读书的天赋,但却喜欢读一些“闲书”。有一次他在私塾里偷看一本探险游记,不经意间眉飞色舞,塾师一看原来如此,赶紧向徐霞客的父亲告状,要他管管孩子,这样下去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徐有勉却说:这是孩子的爱好,追求什么功名啊!

喜欢看的书,先生不教,徐霞客只好自己买,自己读。徐霞客特别爱书,有时外出发现新书,手头一时缺钱,徐霞客二话不说,脱掉身上的衣服卖了,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书。

读了近十年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五岁的徐霞客参加了一回童子试,自然没有考取。没有人有他读的书多,也没有人知道他读书干什么。

明季的社会,已经有点乱,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有勉又遭遇盗匪绑架,徐家上下乱作一团,只有王氏格外冷静。徐家与人并无冤仇,灾祸肯定是冲着钱财来的。王氏决定不报官,找通黑道的中间人与绑匪交涉,甩出一笔钱,赎回了丈夫。遗憾的是,徐有勉没有妻子老道,与绑匪争执时被打成重伤。一年之后,徐有勉不治身亡。

这一年,徐霞客十八岁。

十八岁,意味着成年,徐霞客与兄长分家。与父亲相比,徐霞客学会父亲的游玩,也喜好上了游玩,但父亲理财的本领,徐霞客一样不会,也毫无兴趣。尽管罗氏是把当家的好手,但母亲太了解儿子了,仍旧不放心。母亲王氏与徐霞客生活在一起,帮助徐霞客当家理财。

成年的徐霞客依旧悉心读书,但读书又不去参加科考。除了读书,徐霞客依然不经营家业,没事就四处游荡,到处交友,成为乡邻眼里的“白相”——不务正业之徒。有一天,徐霞客竟然对母亲说:我要出趟远门玩玩。

王氏一听,兴奋地说:好啊!什么时候带我出去看看?

后来,年迈的王氏还真的与儿子一道,出了几趟远门,共同游山玩水。天启四年(1624年),年届八十的老母,跟随徐霞客游玩了常州荆溪、句曲(茅山)。

以现有的《徐霞客游记》梳理,徐霞客的旅行始于二十一岁,终于五十四岁去世前的一年,有明确出游记录的年份计达二十年。徐霞客的一生,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旅游的路上。实际时间,应该远不止这些。

饱学而不求功名,父亲赞同,母亲支持,这时的徐家,已经与大明传统的价值观彻底决裂了。

六、旅游纪念品

说走就走的旅行,徐霞客并没有跑得太远。而每到一个地方,徐霞客的习惯是把一天的见闻记录下来,少则几个字,多则数千字,这就不简单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一样不能少,外出旅行可不是在家里,旅行跑得很累,回来连个凳子都不一定有,还坚持把日记写下来,相当不容易。

写日记的动因在哪里?文章传世,应该替圣人立言。但徐霞客连功名都不在乎,更不会指望这类不入流的日记留名千古。徐霞客有个朋友叫陈继儒,跟徐霞客一样绝意仕进,也是每天写文章,但写的是修身处世格言,当下与身后,都会有庞大的读者群。

明知不可为,而刻意为之,原因同样很简单:老母亲健在,徐霞客要把自己的见闻与老母亲分享。

徐霞客是至孝之人,父亲去世了,夫妻关系很平淡,母亲是他最亲的人,他要让母亲跟着自己的足迹,将自己目睹的天下神奇载诸日记,使母亲足不出户卧游天下。

日记,是徐霞客归来送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然后,就是“旅游纪念品”。这些珍稀的外地物产,有些得来就足够传奇,徐霞客同样会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母亲品尝意外的喜悦。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徐霞客去了趟太和山,即今武当山。太和山对徐霞客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明代的太和山,被尊为“皇室家庙”。永乐三年(1405年),道士李素希发现山上的榔梅树竟然开花结果,太罕见了,极度兴奋的李道士,便以“祥瑞”之名进献给了明成祖朱棣。明成祖这皇位是从侄子手里夺的,名份的问题他一直在纠结。天降祥瑞,“君权神授”的事就坐实了,李道士的榔梅果及时扔到了明成祖的兴奋点上,朝廷很快派员捧敕御香太和山,以答神贶。李素希获封“榔梅真人”,榔梅果被专旨保护,成为国禁圣物。

榔梅“相传玄帝插梅寄榔成此异种”,也就是说这种植物是玄帝亲手嫁接培育出来的。玄帝即太和山供奉的真武大帝,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炎黄二帝的父亲,榔梅果有着“治疾延寿”的特殊功效。榔梅果成为国禁圣物,平民就不可能再吃了,偷吃榔梅果可能就不再有吃饭的机会。

徐霞客是位饱学之士,榔梅果的传奇早已了然于胸,对朝廷的禁令也并不陌生。但越是神奇,徐霞客就越好奇。徐霞客这次上山,不仅是要一睹榔梅果的风采,而且是要弄到榔梅果。皇家能享用,平民怎么就不能品尝?母亲的寿辰马上要到了,国禁圣物给母亲祝寿,徐霞客觉得这很有意义。

真的上了太和山,徐霞客不免大失所望。榔梅果的神奇有无数传说,榔梅果的保护绝对不是传说。太和山上“榔梅数株,大皆合抱”,果树长得这么粗大,是皇家禁令在起作用,它们的枝干只可能老朽脱落,榔梅树上动刀是要挨刀的。至于榔梅果,远远看看倒可以,偷摘那是不可能的。

太和山上转了三天,三月十四日徐霞客找到看守的道士。徐霞客人长得器宇轩昂,一开口更是谈吐不凡,道士一下被他给镇住了。当徐霞客提出要几颗榔梅果时,道士吓得连话都不敢说了。被逼无奈,道士几乎央求徐霞客:这是禁物,我哪敢给您啊!从前有人带走了几颗,被株连的道士有好几个,他们全都被弄得倾家荡产!

徐霞客很善于分析判断:这个道士是个实诚人,透露私拿榔梅果的后果很严重,说明拿到榔梅果的可能性是有的。于是,徐霞客对这个道士穷追紧逼。

没有办法脱身,道士拿了几个榔梅果交给了徐霞客。但是,这几个榔梅果全都腐烂变质了。就是这样几个废品,道士还反复交待徐霞客:千万不要让人知道,否则我就死定了。

一个普通道士,想必权力有限,直接去找观主。观主有权,也阅人无数,得知徐霞客的来意后,两个字就将徐霞客给封煞了:没有。

“没有”,自然就不存在给不给榔梅果的问题了。观主老于世故,徐霞客的能力更不容低估:他除了知识渊博,交际能力也极强,无论村妇、仆役,还是官宦、僧道,徐霞客都能和他们一见如故,引为朋友,为对方所折服。观主见过世面,感到像徐霞客这样的异人着实不多。

没有要到榔梅果,徐霞客大失所望地离开了道观。这种失落的心情,在《徐霞客游记》中并不多见。

走至半道,一个道童追了过来,说观主有要事请他回去。没有料到,观主竟然送了两枚榔梅果。观主拉着徐霞客的手说:“您的心情太令人感动,正好有了两颗榔梅果,想来想去还是送给您吧!但是,您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否则我就大祸临头了。”

徐霞客第一次见到了榔梅果:这种金橘似的榔梅果,有金子般的外表,白玉般的质地,皇家独享的贡品,果然都是极品。

可惜,只有两小颗,太少了,而道主显然冒着极大的风险,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怎么再弄几颗呢?徐霞客想到了太和宫,这是明廷最尊崇的地方。

太和宫可不是普通的道观,吓唬人的事不能做,忽悠人的话可能也不好使。徐霞客琢磨,得有一个奇特的办法。

明代的太和宫被尊奉为“皇室家庙”,“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管理机构为正五品,比知县还高三级,太和山最神圣的地方就数这里。太和宫的正殿是金殿,因铜铸鎏金得名,位于天柱峰巅,这儿徐霞客铁定要见识一下。

还没进金殿,徐霞客就傻眼了:得交钱!当了这么些年游客,遇到收“门票”的景点,还是第一遭。这不是抢钱吗?“需索香金,不啻御夺”,徐霞客在日记中几乎是开骂的。

掏完香金,徐霞客倒有点醍醐灌顶:圣山之尊,金殿之贵,感情也和大明世俗社会一样糜烂!这榔梅果的事,看来有门了。

太和宫里慢慢转,徐霞客给人塞了一笔黑钱,通过贿赂,一下子即获得了六枚榔梅果。

钱能通神,徐霞客第二天又去了太和宫,打算再贿取几枚榔梅果。但是,那人不敢再收这笔钱了。皇家禁令在那里,收黑钱收到掉脑袋的份上,那钱还有什么用呢?

耗时近两个月,徐霞客如愿得到了八枚榔梅果。徐霞客对旅途格外熟悉,母亲寿辰前如期赶回了家中。

乡下老太太享受到了皇家贡品,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情。“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徐霞客在《游太和山日记》的最后,郑重地写下了这几个字。

严重违法的事还白纸黑字地记下来?徐霞客缺少的就是这种认同,不过他是在写私密日记,最初的读者只有一个老母。靠一本日记名扬后世,这还不是徐霞客的初衷。

旅行,写日记,一辈子乐此不疲,徐霞客还有什么考虑?

七、天生的旅行家

一辈子四海云游,写成日记记下来,徐霞客靠的就是两个字——“喜欢”。除此之外,没有更多解释,即使有也纯属多余。兴趣、爱好,是人类拥有的“自主性功能”,心理学视之为动机的最深水平,能持续驱策一个人去行动。

因为喜欢而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大明有着上亿人,造物主的选择是非徐霞客莫属——旅游的爱好,像基因一样贯穿着徐家。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喜欢旅行,可惜身体不支,一条腿残疾,遭遇早逝。徐霞客的儿子李寄,同样喜欢旅行,可惜财力不支,还要靠教书挣钱养活老母与自己。徐霞客身体好,也有钱,父亲与儿子的不足,他都没有。整个大明,即便有着无数徐霞客式爱好的人,看看自己的身子骨与钱包,长龙似的队伍不散也得散尽。

早年,徐霞客为三个徐姓儿子取名“屺”“帆”“峋”。三个儿子以山水命名,自己“以身许山水”,这就是徐霞客对山水的喜爱,以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信心。简单,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复杂的后人附会。

看遍大明江山,徐霞客几乎就是唯一。徐霞客是个天赋异禀的人,身高1~8米,是个天生的运动健将。二十七岁时,徐霞客去游天台山,人迹罕至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徐霞客猿猴一样借助树枝攀援跳跃,或像空中飞人。绝壁深涧挡住了去路,徐霞客便在绝壁上凿孔,靠一只脚尖立足壁孔攀崖而行,职业的攀岩运动员无非也就这种水平。

尽管身手利索,徐霞客还是差点丢掉性命。游雁荡山时,徐霞客要通过百丈深的悬崖,便拿仆人的裹腿布当攀岩绳,中途布被石头磨断,徐霞客硬是停在了悬崖上,没有摔下去。

徐霞客年轻时体魄过人,年老时运动能力仍旧非凡。五十三岁时徐霞客远游广西,看到层层叠叠的崖壁之上有一个山洞,根本没有攀登的路径,徐霞客以两手两足试探出牢靠的石头,先悬空移一手,再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靠,再悬空移一手足,硬是凭借指力与脚尖,胸部贴着石壁攀爬了上去。在游剑川州的金华山时,崖上竹树深密无法通行,徐霞客爬至竹梢或枝头,压弯枝头搭上另一枝,再次上演猿猴欢嬉丛林的特技与惊险。

徐霞客身材高大,身体的柔韧性又异于常人。他游武夷山时,顺着山岩爬到了尽头,这里上下皆是绝壁,转角处的岩壁有一线缝隙,钻过去就能到达山岩的另一侧。但是,这个缝隙仅有七寸的空间,外壁则是万丈深渊。要么钻过去,要么掉下深渊。徐霞客“胸背相摩”,居然安全地钻过去了。

世界上不乏勇于冒险的人,也不乏意志坚定的人,“以性灵游”者众,“以躯命游”者有,但成功做到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做到了能怎样呢?那就是“犹若更生”。徐霞客这一辈子,不是在不断地翻看陌生的风景,也不是重复一桩机械的运动,他是不断地自我重生,沉浸在自我重生的愉悦中。

可以欣赏,不可复制,所谓高山仰止——徐霞客,“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八、驴友

旅行家只有一个,驴友从来都是一群。

徐霞客游历一生,每次都是数人结伴而行。大明算是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旅游产业还谈不上起步,除了交通其他配套设施几乎是零。这旅行的景象跟现在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返程是大包、小包一大堆,那时出门得这样,如果有钱不在乎,返程时可以两手清风。

出行的准备不能不充分:日常生活用品得带,衣服、被子得带,干粮、大米得带,连碗筷、铁锅也得带。万一进入荒无人烟的地方,上不着村下不着店,草坪上可以躺一宿,不能自己埋锅造饭,岂不活活饿死?

纪念品也得带。没错,出门自己得带一堆纪念品。旅行要看的就是奇山异水,但这是旅行家的观点。在土著人眼里,“奇山异水”就是“穷山恶水”,瀑布中不能养鱼,奇石上也不能种庄稼,徐霞客眼中的顶级景区,大多都是大明的贫困地区。江阴工商业很发达,扇子、雨伞这类手工艺品,价格很便宜,人家也稀罕。旅途中相互酬谢,或与人交换,做起来效果最好,全都得带足了。

空箱子都得带几只,“竹撞”、“皮箱”、“皮挂箱”、“大笥”等等。徐霞客需要一路看,一路写,一路带:地方的书籍、资料要收集,拓片、抄本要收集,奇异标本要收集,石头都要带一堆。孤独的旅行者,徐霞客没法当。

随徐霞客出行的仆役,通常得一两个。最多时,役夫得有十来个。当然,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驴友。

徐芳若是徐霞客的叔父,旅游的爱好程度不比徐霞客低。泰昌元年(1620年),徐芳若跟着徐霞客游了一趟福建。这一气就是两省、十一府、十九县。

来到九鲤湖,徐霞客哪高往哪爬。景色倒是越来越奇,徐芳若好奇地跟着爬。徐霞客越来越兴奋,徐芳若的汗珠不断地下来了,央求徐霞客:侄子呀,你能不能挑个低点的地方走,我这心脏都快爆了,总不能把一条命扔在这绝顶上吧?

徐芳若有点恐高,那就拣低的地方看吧。徐霞客带徐芳若去看山涧,云蒸霞蔚,其乐无穷,徐芳若心脏受得了,腿又受不了。这就没得选了,徐霞客说:那你就在这呆着,等我回来。

徐霞客沿着山涧往里钻,一直钻到山涧的尽头。泉水叮咚,幽幽鸟鸣,徐霞客在这享受,徐芳若在那边看草。陪徐霞客看景,比陪女人逛街都累。

徐霞客的族兄徐仲昭,陪徐霞客游过天台山、雁荡山。徐霞客的玩法徐仲昭领教得太多,这哥们比徐芳若脑子好使,实在陪不下去的时候他给徐霞客出主意:你喜欢猎奇,我喜欢看寺庙,咱俩各取所需,你看好了咱们在寺庙会合。

这账算得精,徐霞客也觉得挺合意。

合格的驴友好像也是有的,徐霞客在嵩山便遇上了一位。不过,这是一位地方“导游”——山中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樵夫。他领着徐霞客飞身过涧,身轻如燕地跳跃层崖,攀援树林同样如猿猴,徐霞客跟着大呼过瘾。景色看得差不多了,老导游给徐霞客提了条建议:前面的美景远观一下就得了。徐霞客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什么东西都没有看着。

陪徐霞客旅行时间最长的人是顾行,他是徐霞客雇佣的仆人。陪同徐霞客从江阴万里远征到云南的,就是这位顾行。顾行有时同徐霞客一道游览,有时在客栈、路口等候徐霞客。风餐露宿不觉苦,与歹徒玩命不退缩,但在云南,顾行实在陪不下去了。

离家三年,徐霞客越来越兴奋,顾行越来越郁闷:徐霞客没有回家的意思呀!顾行咬牙忍耐,因为这一次回去,会得到丰厚的酬金。但是,归期遥遥,顾行选择了不辞而别。

顾行带走了徐霞客的衣物。他知道什么对徐霞客重要,也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徐霞客发现了,惊讶,慌张。幸好,仅有一只装衣物的箱子空空荡荡。

背主,也算不上最坏的人。徐霞客返回家乡后,没有追究顾行的行为。这旅途,谁都受不了……

九、神助

旅游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忍受痛苦,没有快乐的体验是一件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1636年——1640年),徐霞客一生中最后的旅行长达四年。

由浙江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徐霞客计划由太平府进入云南。徐霞客对路途非常熟悉,但这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太平府至云南的路有两条,不知哪一条更便捷一点,一时不好决断。太平府郊外有个班氏神庙,当地人都认为那里的神灵极为灵验,徐霞客决定请示神灵。

十月六日,徐霞客进庙求了一签。求完签的徐霞客,发现还有比神灵更灵验的:寺庙中几位当地的儒生正在祭神,徐霞客上前一招呼,效果大大出乎意料。经济落后地区文化同样不发达,儒生们从来没见过徐霞客这么有才华的人,觉得他简直就是一尊神。

对徐霞客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滕肯堂父子,他们立即邀请徐霞客到家中做客。这位老儒生实在热情,杀鸡、备酒且不说,还亲自到鱼塘捕鱼招待徐霞客一行。

徐霞客与滕老爷喝起酒来,两人谈得更为投契。滕肯堂说:你如果要从归顺走,最好的办法就是弄一张“马符”。马符是官方驿递机构的信物,驿递除了传递军事情报也供官员出行之用,这就成了官方的“招待所”。有了“马符”,就可以免费在驿递吃住,使用驿递的马匹、人力等,连交通费都不用自己掏。“马符”这东西好是好,但又不是官员公务在身,弄一张当然很困难。

徐霞客认为是难事,滕肯堂认为有办法。滕肯堂跟千户所的人很熟悉,对徐霞客说,你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给他们写封申请信还不行么?

滕肯堂让儿子陪徐霞客去递申请信,这次当面一交谈,徐霞客又结识一位新朋友:参将章易,浙江会稽人,离徐霞客老家有点远,但与徐霞客的一个老乡是同学(同年)。章易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请他喝了一顿酒。只是这手续比较繁琐,几天后另一位参将唐玉屏便把“马符”给送来了。

有了“马符”,徐霞客便让顾行去驿站落实运送行李的挑夫。徐霞客携带的物品太多,食品、生活用品、小礼品、书籍、资料、书信、文稿、碑刻拓片及抄件、沿途采集的标本、地方官员的推荐信等,人少了绝对不行。而明代的规定,即便是一品高官使用驿站,行李也不能超过200斤,徐霞客这要求让驿站颇为难。

有困难,那就拿时间耗着,好在徐霞客出门为的就是旅游。半个月下来,十月二十六日徐霞客等到了两顶轿子,十个力夫。这些力夫,实际上在服地方的劳役,也是临时义务工,将徐霞客送到下一站就得换人。十一月初二,这个村寨竟派了两名妇女。第二天,下一个村寨竟派出两个小孩凑数。十一月二十一日,又到了一个新村寨,力夫又得换,徐霞客一看,村寨里没有人啊!徐霞客拿着官文,挨家挨户地搜,好不容易搜出两个妇女。徐霞客命令两个村妇找人搬行李,命令她们给自己弄吃的。

边疆地区,语言不通,边民确实不好对付。十一月二十二日,徐霞客一行又到了一个新的村寨,力夫们一看可以交差了,一哄而散跑了个净光,村民们也躲得没个影子。幸亏徐霞客眼疾手快,逮住了一个跑得慢的老头。这下,老头的老伴急了,连忙向徐霞客求情,说我帮你找人,请你把我老伴放了吧!徐霞客正准备放人,发现自己带的两只鸡不知被谁给顺走了。徐霞客扣留了人质,人质大呼小叫,徐霞客不能讲客气了,直到村民赔了两只鸡,喝令村民连夜去找逃进山里的人。

第二天,徐霞客总算起轿上路了。走进山里,三个役夫趁机逃进了深山。徐霞客人生地不熟,一时没追上。这力夫一跑,行李就没人挑了,徐霞客只得派人去找,最终只找到一个,还是个腿脚残疾的。

十一月二十六日,是徐霞客最高兴的一天。这天,驿站为徐霞客派来两乘轿子、十名轿夫。在边境地区旅行,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有时徐霞客都失去信心了,不时占卜求问观音菩萨有什么明示。这一路上,徐霞客都是什么心情?

十、大明残月

徐霞客的心情,其实是愉悦的。愉悦的理由,很多,也很具体。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初七至十六整整十天,徐霞客呆在了广西府(今泸西县)。远道而来,呆这么久,就为得到一本《广西府志》。

书在明朝人的眼里是昂贵,在徐霞客的眼里则是珍贵。边远地区的志书契合的是其求知欲,那是志在必得的。《广西府志》属贵重物品,一般人没有,也送不起,徐霞客只能向知府要。

可是,这时的广西府偏偏没有知府,一位姓何的通判(别驾)代理知府。徐霞客直接上了知府大堂去找何别驾,很不巧,这天正是何别驾的生日,他自己给自己放假了。办公室里没找着,徐霞客便写了封索要《广西府志》的信,让仆人顾行送了过去。第三天,徐霞客让顾行去催,何别驾说有事情,没时间接见。徐霞客再让顾行去催,何别驾说急什么,搞好了就送来。说是立即送来,就是始终不送。

到了初十日,何别驾又说找不到《广西府志》了。这部《广西府志》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修的,当时只印了五套,边远的广西府实在是穷啊!徐霞客又催,何别驾实在纠结:徐霞客是名人,又有当朝官员的推荐信,不送又不好,送又要花一大笔银子。好在《广西府志》的旧版还在,最后下定决心,为徐霞客单独印一套。

要找人印,还要找人装订,费钱费工,一直印到十五日。为了赶工期,何别驾还将负责印刷的小吏打了一顿。十五日下午,何别驾命书吏送来《广西府志》,并赠送了礼物。第二天,徐霞客高高兴兴地启程了。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徐霞客行常人所不能行,也使其成为“地理学家”。而这个“地理学家”,似乎是源于理想,抑或信仰。

徐霞客的地理发现,成就于晚年的万里远征云南。而去云南,徐霞客要看的原来只是一座鸡足山。

早在十六年前,徐霞客就动过这个念头。滇南鸡足山并不神奇,但很神圣。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伽叶僧,抱金缕袈裟,携佛牙舍利,传教布道之地便是鸡足山。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徐霞客在庐山遇见了一位来自鸡足山的云游僧人。徐霞客是一位佛教徒,那时,他即想着有机会得去一趟鸡足山,但一等,竟是整整十八年。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又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的人——静闻。

静闻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徐霞客的朋友天台迎福寺莲舟上人的弟子。静闻出家二十年,刺舌血抄录《法华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其供于鸡足山。志同道合,徐霞客与静闻结伴而行,以了却这桩由来已久的心愿。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与静闻来到湖南衡州境内。深夜时分,一阵恐怖的刀剑声惊得众人魂飞魄散,遇上打劫的强盗了!徐霞客身体敏捷,跳河而逃。静闻是一个出家人,没逃,没躲,独自一人留在船上,乞求盗贼留下佛经和徐霞客的书籍、文稿。拉扯中,盗贼刺了静闻两刀,然后放火烧船。烈焰熏人,河水刺骨,静闻带着伤,将船上的物品一趟趟抢搬到岸上,直至船只沉没。然后,坐在沙岸上等人认领。

第二天早上,静闻等来了徐霞客。仓促逃命,徐霞客只穿着单衣单裤,冷得浑身发抖。静闻赶紧脱下自己的衣服,让徐霞客穿上。

徐霞客与受伤的静闻继续前行,到了南宁崇善寺,静闻已病重倒下。静闻说,我一定能活下去,你先走吧,等我身体好了,自己走到鸡足山,实现平生大愿。

徐霞客离开静闻,前往鸡足山。途中放心不下,又返回崇善寺。这时的静闻已经故去,他留给徐霞客的遗言是:我出家二十年,立志要去朝拜鸡足山,今已不行了,我死后望你能将我的骨灰带到鸡足山去。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骨灰,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腊月二十三日,到达了鸡足山。在这个静闻梦想到达的地方,徐霞客将静闻的骨灰安葬在文笔峰下,血经安放在悉檀寺。

这场悲壮而悲戚的旅行,徐霞客真的是为了理想夙愿,为了颠覆前人认知而考察地理?是,又不是。崇祯五年(1633年),挚友陈函辉问徐霞客:你这一生就是到处游玩,什么时候才游够呢?徐霞客回答:还早着呢!凡是大明的江山,我都要去看看。

但是,壮丽而广阔的大明江山,徐霞客已经无法如愿成行。天启五年(1625年),徐霞客的母亲王氏离世,这一守孝,徐霞客又是居家三年。徐霞客最后一次远行前,这样与家人交待:“辟如吾已死,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徐霞客“家”的概念中,重要的是老母,妻子罗氏无足轻重。“父母在,不远游。”没有了母亲,徐霞客也就不再有最后的牵挂。

徐霞客好不容易等来壮游时机,时代却早已充满着危机和阻碍:崇祯元年(1628年),灾荒导致西北流民蜂起。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张献忠等已经不再是大明的良民。东北后金(清)崛起,西北自中原,继而南直隶、湖广、四川,陷入空前的战乱。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唯有大西南这一轮残月显得宁静。

徐霞客是一个洞悉天下的人,身不由己,壮游的方向只有南下、西行。最终,旅行家徐霞客与朱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榔一样,都将“句号”画在了云南,谈不上刻意,或许就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徐霞客在鸡足山重病不起,丽江土司派人将其送回江阴,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徐霞客生还故乡。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五十六岁的徐霞客病逝家中。徐霞客临终前,手捏两块游程中带回的奇石,平静地说道:“古来题名绝域者,汉张骞、唐玄奘、元耶律楚材三人而已。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得与三人为四,死不恨矣!”

自豪还是欣慰,很难为人知晓。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已经不可能让人比徐霞客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458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