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大学霸徐元文遭“坑爹”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5-28 15:27:21 0


1

清初“昆山三徐”,亲兄弟皆有文名,都是超级学霸。老大徐乾学和老二徐秉义为康熙朝探花。老幺徐元文少小沉潜好学,考取功名最早,成绩也最好,二十五岁高中顺治十六年的状元。

顺治帝在乾清门召见徐元文,抚慰有加,回宫后兴奋地向孝庄太后报告:“今岁得一佳状元。”(《清史稿·徐元文传》)赐冠带、蟒服,封翰林院修撰。

顺治皇帝多次召见大自己三岁的徐元文谈心。某日,徐元文扈从到西苑,顺治赐他乘御马。他写下“空传枚马金门侍,只倚雕虫事武皇”,纪念如此殊荣。

浙江天童寺住持道芯禅师奉诏进京,顺治帝带着“学士王熙、冯溥、曹本荣,状元孙承恩、徐元文,至方丈问法”。事毕,徐元文没有对方丈表示谢意。喜好佛法的顺治帝,也没有难为他,反而介绍:此人大有见解,是朕亲自选拔的状元。

顺治帝很喜欢这个御用文人,但因过早驾崩,没有及时重用他,给予高位。或因徐大人陪同(未必是赞同)顺治帝爱佛法不爱江山,康熙冲龄践祚,四辅臣对徐状元并不礼遇,在同意他对有人奏停乡试副榜提出的反对意见后,借着江苏巡抚朱国治搞出的奏销案,将拖欠钱粮的徐元文降职调任銮仪卫。

按理,徐元文是先帝宠臣,先帝留下的四辅臣本可以干预,但索尼们并没有出面,而是批准徐元文请假回家,分辩事情原委。

解释不是难事,徐元文却花了四年时间才得以澄清。康熙八年,鳌拜倒台,幼主亲政,结束了四辅臣的执政时代,也结束了徐元文的蹉跎岁月。好学的康熙帝对于徐元文,久仰大名,分派他到陕西担任乡试正考官,迁任秘书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徐帝师“闲雅方重,音吐宏畅,进讲辄称旨”。

少年天子对三十五岁的老师很满意,就连不服管教的满洲子弟都很敬畏徐师傅。康熙帝说“后人不能及也”,升其为内阁学士,改翰林院掌院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在朱子《通鉴纲目》中选择有关国君品德、治国理民的事例为康熙帝讲读。

康熙帝称赞他讲得很精当,对自己的学问和政务处理大有裨益。为了表达他尊师重教,特令徐元文进讲结束后,免于行礼。

徐元文奉命教习庶吉士,恰好徐二哥会试得中,须参加学习。徐元文须按规定请辞教习任务,康熙帝做出特别批示:徐秉义就不参加了,徐元文继续组织教学。

康熙十八年,徐元文丁母忧还未服孝期满,就被充任《明史》监修总裁官。他到任后,推荐前明遗老李清、黄宗羲、曹溶、汪懋麟等共同编纂,吏部没有批准。康熙却批准了他的建议,但因李清、黄宗羲、曹溶三人年事已高,没能参编。

2

第二年,徐元文任左都御史。他遇事敢言,从不阿谀奉承。平定三藩后,有大臣歌功颂德,请求康熙帝登封泰山。徐元文独持反对意见,说国家当务之急,不是搞那些礼仪活动,而是重振纲纪、整顿吏治、推崇清议、厉行廉耻、端正教化等。

同僚们觉得他的言辞太直,劝他不要上奏。徐元文坚持己见,毅然上奏。康熙皇帝对徐元文的建议颇为称赞,认为是合理的,于是免除了登封大典。

满大臣主张应以将军为主,和督抚共同处理地方民政。徐元文直言不讳:应当以督抚为主会同将军去处理。双方争论不已。最后,康熙皇帝听从了徐元文的主张。

徐元文对康熙亲政初期的吏治整顿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康熙十八年,朝廷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升转,不称职者弹劾。然地方官员罕有以不称职而向上报告的。朝廷拟下令道、府以下捐银者,免题本上奏,照常升转。左都御史徐元文说:“国家大体所关,惟贤不肖之辨。三年具题,所以使贤者劝,不肖者惧。输银免具题,是金多者与称职同科。此曹以现任之官营输入之计,何所不至?急宜停止。”(《清史稿·选举七·捐纳》)

他恳求克复云南后,当即降诏中止捐纳,强调官府养士育才没有比质量更重要的。

他先后弹劾福建总督姚启圣纵恣谲诈,浙江副都统高国相纵兵虐民,两淮巡盐御史徇私包庇贪官等,只有姚启圣一人辩解获释。

他虽因涉嫌荐官不善,被处降三级调用,但很快被康熙帝诏令专门主持史局。不久代其兄徐乾学执掌都察院,且继续做经筵讲官,还做过刑部尚书、户部尚书。

康熙二十八年,徐元文拜相,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务。康熙帝说:“翰林掌院必文学淹通,众所推服者,始克胜任。凡翰林撰拟之文,亦须掌院删润成章。”(《清史列传·徐元文传》)并安排他并任《平定三逆方略》《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及三朝国史的总裁官。

3

康熙帝对徐元文的评价是,学识渊博,威望服众。

《清史稿》说:“康熙之政,视成、宣、文、景驾而上之,诸臣与有功焉。”徐元文便是功臣之一。

但,有人连续提出了质疑!

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左副都御史许三礼说,徐元文入阁办事后,收受江苏按察使李国亮贺礼银五千两,“去了余秦桧,来了徐严嵩”。“余秦桧”指前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而“徐严嵩”指徐元文。被以前朝巨奸喻之,到康熙这却不了了之。

徐元文的主要工作是秉承圣意修史。他殚精竭虑,废寝忘食,遇到疑难处多次自掏腰包请教熟悉前朝的老人。他自知强势的康熙帝,组建南书房,旨在巩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故而他不学同僚索额图、明珠、余国柱等争权。

他被康熙帝倚重为心腹,但没有其兄、刑部尚书徐乾学那般会摸着皇帝的心思来事。《清史稿·徐元文传》说:“元文谨礼法,门庭肃然。”主持户部时经常为老百姓减负,查处贪官污吏,然而他却没有防止住几个儿子不断坑爹。

康熙二十九年五月,两江总督傅腊塔弹劾徐的儿子“不遵法度,彼此施威,朋比背恩,以官职为生理,公然受贿,扰害地方”(《清史列传·徐元文传》)的举报函,被放在了康熙帝的案头。

一、江苏巡抚洪之杰谄媚他入阁,特地给他弄了一块大金匾,绣了“瑞协金瓯,泰开玉烛”的大旗,送去一万两贺仪,由其次子徐树本收受。

二、地方采买青蓝布送户部,洪之杰和徐树本等以廉价购买,却报了一万四千两银子,私下分赃不少。

三、徐氏长子徐树声从京城回老家,去巡抚衙门,称带着紧急密信,对门吏动辄打骂。洪之杰闻讯,赶忙打开中门,鸣锣击鼓作乐迎进,不啻于钦差驾到。

四、洪之杰多项不法事发,部议革职,徐乾学、徐元文兄弟向康熙帝求情,给他降级留任。洪之杰送银子两万两,又是徐树本接受。

五、徐树声兄弟前去苏州承天寺玩耍,见琅山房恶僧富足,敲诈一千两银子后,嘱托巡抚只留下琅山房僧人,驱逐其他房好僧,激起民愤。

其实,大学霸出身的徐元文,以文名闻世,但他的儿子徐树声和侄儿徐树屏早年参加顺天乡试,一个尽写病句,一个文体不正,被革除举人功名,还差点给徐乾学惹了麻烦。徐元文在京城专心修史,他的子侄们在乡里敲诈勒索、招摇纳贿。

明珠的外甥傅腊塔总督两江,是带着特殊使命前往的。临行前,康熙帝嘱托他要以“天下廉吏第一”的已故两江总督于成龙为榜样。傅腊塔下车伊始,“清弊政,斥贪墨,谳狱尤明慎”,“疏劾大学士徐元文、原任尚书徐乾学纵子弟招权罔利,巡抚洪之杰徇私袒庇”(《清史稿·傅腊塔传》),列罪十五款。

傅腊塔很有官声和治绩。康熙三十三年,傅腊塔死于两江任上,康熙帝下谕“傅腊塔和而不流,不畏权势,爱惜军民。两江总督居官善者,于成龙而后,惟傅腊塔”,遣太仆寺卿杨舒赴江宁致祭,赠太子太保,谥清端,予骑都尉世职。十年后,康熙南巡,经雨花台,赐祠额曰“两江遗爱”。雍正中,将其入祀贤良祠。

因为遇到了清正无私(存在挟私打击)的傅腊塔,康熙帝宽免了徐家父子的罪责,但命五十八岁的徐元文提前辞职归里。一年后,徐元文抑郁而亡,据说是“惊悸呕血而死”,但畏罪是真的。康熙帝对他的两个哥哥还是很看重,甚至后来重新召回京城,但对“致仕回籍”的徐元文,既不按例赐祭葬,也不给个谥号。

清朝的大学士,若非被定罪制裁者,不被皇帝赏赐谥号进行盖棺论定的,是罕见的。徐元文作为康熙帝曾非常信任的老师兼史官,受到这份看似不可思议的政治待遇,让人奇怪。但可看出,康熙帝虽饶恕了他和他那几个坑爹的儿子,但对他们枉法还是耿耿于怀的。三年后,康熙帝下诏,要将徐乾学召回京城修书,不料徐老大已死两月,并遗疏呈上了徐编《一统志》,但是康熙帝并未感激地赐给他谥号。

能为满清政权入主中原修史争正统,为其天下最正的政治梦想造文史依据,纵然大臣及其家属干尽了坏事,康熙帝都是一再宽容放任。

但是,一旦人走了,茶便凉了,在帝王心术掩盖的霸权利己主义者康熙帝那里,哪怕是尊重的师傅,或者宠信的臣子,如徐氏兄弟,都不过是为其政治理想鼓吹谀颂之风的阶段性的交易者与合作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275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