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顺治崇汉之始末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5-28 15:27:11 0


1

康熙九年八月,圣祖“命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大学士、学士官衔,及设立翰林院衙门等官,俱著察顺治十五年例议奏”(《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三)。这是康熙帝清除四辅臣摄政痕迹的一个印记,他要恢复顺治从汉人那里学来的殿阁制内阁。

康熙冲龄践祚,顺治给他留下了四位爷爷级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盟誓,竭诚辅佐幼主,报效先帝知遇,但上任伊始,就推翻了顺治的政体改革。

他们以顺治帝的口气,给他弄了一份罪己诏和十四条罪状,称他背叛了满洲。

《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记载,四辅臣给顺治帝裁定的首罪是:“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崇汉抑满,对于一个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主体民族汉族的皇帝而言,无疑是对祖宗的背叛。四辅臣不敢给故主定一条叛族罪,但继续说顺治帝对于明末重用文臣导致亡国“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

四辅臣之所以如此为之,荦荦大端,就是宣泄太宗以降,满洲保守势力对皇帝打压满洲亲贵、貌似崇汉抑满的改制的强烈不满。

康熙帝恢复了殿阁大学士,又牢牢地掌控着权力,事无巨细一人说了算。大学士们除了承旨书谕外,就是同翰林为康熙帝“论纂文史”,争天下最正的满洲正统。

康熙的血管里,有着满、蒙、汉三族血缘。他的生母佟氏,本是隶汉军正蓝旗的辽东汉人,母凭子贵,被康熙大张旗鼓抬旗入满,成为满洲镶黄旗冒牌的佟佳氏。

传言康熙祖母孝庄“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孙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更有甚者,认为清宫对汉人女子严防死守,要遵祖制,不蓄汉女,孝庄为罪魁祸首。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汉人降将孔有德死于非命,孝庄特将其女孔四贞接进宫,称“定南武壮王女孔氏,忠勋嫡裔,淑顺端庄,堪翊壸范”(《清世祖实录》),准备指婚给顺治帝为妃。

汉女所生的玄烨,在顺治帝有多个儿子的情势下,承继大统,不但得到了孝庄的认可和支持,而且在孝庄的竭力抚育辅佐下,斗罢鳌拜后撤三藩。康熙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清史稿·后妃传·孝庄文皇后传》)足以说明,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深谋远虑,绝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孝庄要倚重四辅臣,作为抵御皇室宗亲对孤儿寡母虎视眈眈的屏障,故同崇满抑汉的四辅臣达成政治妥协,无奈地默认保守势力全盘否定独子顺治的政治功绩。

所谓顺治罪己诏,未必是孝庄对儿子不满的证据。但康熙外表张狂、独专、跋扈得很,内心却对满洲入主中原显得非常的不自信,于是任命大批量翰林汉臣到内阁、南书房做顾问、编史书、争正统;同时又将四辅臣崇满抑汉的国策进行到底,在所谓遗诏里宣扬“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有人认为,康熙帝像四辅臣一样,背叛了顺治崇汉的民族政策。

2

顺治帝重视汉臣,是从乃父皇太极那里沿袭来的。

皇太极积极培养少壮派贝勒抗击不顺服的大贝勒,充分重用辽东汉人独当一面。

范文程为皇太极提出入主中原“定国策”,最得信任。崇德元年五月,已称帝的皇太极,将文馆改内三院,仿明朝内阁制优化皇权系统的决策参议机关。范文程、鲍承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撰拟与外国往来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及辩冤词状、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文。

范、鲍与内国史院大学士希福、内弘文院大学士刚林,组成了皇太极的皇权内阁,参议政事,虽权力不及议政王大臣会议,但他们是每天活动在皇帝身边的人。

皇太极还经常向参将宁完我求教,接受他推荐的“四书”、《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以及明朝六部制度。宁完我参预机务,颇得圣心。若非喜好赌博,在天聪十年二月与大凌河降将刘士英赌博,遭举报,削世职,尽夺所赐,判给萨哈廉家为奴,皇太极组建内阁时,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皇太极占领永平后,以愿意为满洲政权效力的汉族士兵组建独立的汉军,起用为后金效命了十四年的明朝降将佟养性统领,并训练了一支装备了崭新的欧式大炮的炮兵。皇太极下令:“汉人军民诸政,命额驸佟养性总理,各官受节制。其有势豪嫉妒不从命者,非特藐养性,是轻国体、亵法令也,必谴毋赦!如能谨守约束,先公后私,壹意为国,则尔曹令名亦永垂后世矣。”(《清史稿·佟养性传》)佟养性成了后金所属汉人的首领,汉官们对他的指示必须像法令一样执行。

让皇太极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顺治帝娶了佟养性大哥佟养真(后避玄外孙雍正胤禛名讳被改为佟养正)的孙女为庶妃,于顺治十一年三月生下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帝。

3

顺治元年,摄政睿亲王统兵入关,定鼎燕京,同时承袭了明朝旧制,建立起包括翰林院、通政使司等在内的一批官僚机构,并下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清世祖实录》卷五)。

大规模地吸收汉族政权先进的政体,引进前明降官投效新朝,就是要给汉人尤其前明官员、士大夫一个印象:朝代和皇帝变了,但国家机构职官与基本官员都未曾改变。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清朝在全国迅速地建立起稳固而有效的政权统治。

多尔衮学习明朝内阁大学士兼尚书衔提升品秩的做法,又新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满汉复职制度,以内三院“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清史稿·职官志一》)。此时的大学士,还是正五品,而且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擅权自专的多尔衮只将一些无关痛痒的普通事务,交给了汉臣主要站岗的内阁票拟。信义辅政叔王济尔哈朗也早早地发出了命令:“政事先白睿亲王,列衔亦先之。”(《清史稿·济尔哈朗传》)军政要务,都必须先报给多尔衮审批。

新建的内阁,权力操控在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亲贵的手上,完全不像明末的内阁及首辅那般具有足以侵犯皇权的相权。这,引起了明朝投降过来的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的不甘心。他们向顺治帝(实为摄政的多尔衮)提出反对意见:“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行政。臣等备员内院,凡事皆当与闻。今各部题奏,俱未悉知。”(《清世祖实录》卷五)他们不想做冗员和闲曹,不情愿干些“所票拟者,不过官民奏闻之事而已”。他们希望“按明时旧例,凡内外文武官民条奏,并部院复奏本章,皆下内阁票拟,已经批红者,仍由内阁分下六科,所以防微杜渐,意至深远。以后用人行政要务,乞发内阁拟票,奏请裁定”。

多尔衮接受了冯铨等人的建议,扩大了内阁票拟的范围,但他很快借口部门周转太多、效率不高,规定“与各部无涉,或条陈政事,或外国机密,或奇特谋略”,才转到内阁走程序。汉臣享受了大学士的荣耀,但没有名副其实的大学士职权。

顺治帝亲政后,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忙于南北之争的汉人宠臣,他将信任的都拉入内阁,但又下严令,今后凡机密及参奏本章,都必须“实封进呈”,不得先报内阁知晓。曾任道光朝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三中追忆旧事:清初“内阁大学士沿明制主票拟,然一一皆秉上裁,大学士无权也”。

看似尊荣却无实权的汉臣大学士,在顺治后期越来越多,甚至在顺治十五年超过了十人。是年,顺治帝改内三院为六殿阁,大学士中有九人为汉臣,仅巴哈纳、额色黑两名满臣作为点缀。看似顺治帝尊崇汉人,但参预重要机务的权力仍在以顺治帝和议政王大臣会议那里。大多数汉臣的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的官署。

顺治十五年九月初七,顺治帝将内三院改设为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这样的内阁结构改革,沿袭了明朝内阁制度。但,有汉官助力的完善者顺治帝,始终牢牢把内阁票拟大权操控在自己手上。汉人大学士在他的眼里,都是忙碌琐务的秘书,只能听命于皇帝做票拟记录者。

故,顺治帝曾说,大学士们职事票拟,却不过是照例拟旨,他们都不能获得尽情展示才华和谋略的机会。满人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发声,汉臣仍是点缀附庸。

顺治帝驾崩前,内阁有八名汉臣,但他指定侍卫处四位满洲内大臣辅佐幼主。人数众多的汉人大学士,又俨然成了四辅臣与诸部院间有职无权的摆设。

质言之,康熙帝后来表现出强烈而不无狭隘的满汉情结厚此薄彼,不但受了四辅臣改制的影响,而且直接根源于顺治帝本身重用汉臣的别有用心。只是康熙帝旗帜鲜明地争天下最正,更偏激,但绝不是背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275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