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霍光专权——乱政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1:26:01 0

一、婆媳问题

社会学已经充分证明,资源匮乏会导致生存竞争;如果资源异常匮乏,生存竞争就会更加惨烈,甚至变态。在汉朝的深宫后院中,赵飞燕为她的姐妹们,开创了一个可怕的生存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只要我过得好,管别人洪水滔天。

后宫的一切,可谓都顺着赵飞燕的意旨走。许皇后被废了,班婕妤躲起来了,再也没人与她争锋了。所以接下来,皇后理所当然是属于她的了。

音乐家贝多芬说,我要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赵飞燕仿佛就想说,我们姐妹俩,要狠狠缠住刘骜。只要搞定皇帝,就等于搞定了伟大光明的未来。

前者说的话,基本可以刻在桌上,当人生座右铭;后者则纯属扯淡。

很简单,刘骜不是命运的全部,他不过是赵飞燕人生当中的一个过客。有一天,刘骜这棵大树倒下,随着倒下的,将是缠在树上的那两条美女蛇。

道理很简单,可是有人就是不懂。

此时,刘骜准备封赵飞燕为皇后,但关键时刻,竟然出意外了。原来,他的想法才出笼,就被一个人否决了。

刘骜一听,脸色很难看,再一看赵飞燕,她的更难看。他们俩都没想到,真正的对手,竟然是眼前这个老女人。这个人,就是刘骜的老妈,皇太后王政君。

王政君告诉刘骜,赵飞燕想当皇后是吧?你告诉她,想当就下辈子吧,不然就死了这条心。

王政君的话很狠毒,但是理由却相当充分:赵飞燕出身太低贱,根本配不上刘骜。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话似乎很不通。皇后可以是贵族,但并不是一定要出身高贵才行。当年陈阿娇不挺高贵的吗,刘彻怎么就不喜欢她。结果呢,竟然爱上了舞女卫子夫。卫子夫都可以当皇后,我赵飞燕为什么就不可以?

话是这样说,可话是从老人家嘴里说出来的,怎么说都有人家的道理。卫子夫能当皇后,主要是她善良,你赵飞燕善良吗?你把后宫闹得鸡犬不宁,就是为了想当皇后。想当是吧,我偏不让你当。

你想缠住刘骜,吃定他一辈子,我就让你啥都没捞着。我想,这应该是王政君的心里话。

那现在怎么办,忙活了一场,难道白忙了不成?突然之间,赵飞燕发现,这下子她真的是拿鸡蛋碰石头,白搭了。

就在赵飞燕举目无望时,有个人主动对刘骜说:“皇帝的事,就是我的事。赵婕妤想当皇后这事,包在我身上了。”

这话乍一听,很吹牛。刘骜都搞不定的事,还有人能搞得定?

说这话的人,名唤淳于长,王政君姐姐的儿子。淳于长年少的时候,早凭借王政君的关系,入宫当了黄门郎。但是,黄门郎那位置都被他磨光了,还是没见升官。

怎么会这样呢?淳于长后来想想,悟出了一条门道。想升官,就得拍马屁。要拍,当然得找合适的人。于是他便锁定了王凤。

王凤生病的时候,淳于长便主动来照顾王凤的起居。早晚左右不离,端茶倒水,脏活累活,全都无怨无悔地包了。

所谓天道酬勤,王凤终于被感动了。临死之前,他专门对太后和刘骜交代说,淳于长这小伙子不错,要好好培养。刘骜很够意思,不久就将淳于长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挂名侍中。

自汉朝开国以来,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自己宠信的小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数了。远的不说,说近点的,当然就是石显。刘奭太忙,又想挤出时间玩音乐,于是就偷懒找了石显当枪手,替他批阅公文。批到最后,汉朝上下几乎都没人怕皇帝,反而怕替皇帝批公文的石显。

淳于长算是石显之后,在皇帝身边崛起的后起之秀。据我粗略统计,得出一条规律:这些所谓的皇帝宠幸,大多下场都很惨。他们不是死在老皇帝手上,就是死在新皇帝任上。

然而现在淳于长还活着,死离他还远着。他还有很多生意没做,还有好多钱等着他去赚。

淳于长在官场里跑动,但他的思路全是生意经。做生意,你没有资本,就得有脑子,没有脑子,至少也得有点社会关系。如果都没有,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数钱,自己站着干流泪了。

按以上逐条来看,淳于长长年在宫中跑动,还是有点资本的;成功获取王凤欢心,说明脑袋还是够用的;王太后是他的姨妈,这笔社会资源,那是谁都比不上的。

淳于长仿佛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未必是坎坷的。但想象很完美,现实很残酷。很快,淳于长就知道,气可以乱放,牛不可以乱吹。

刘骜同意淳于长接单,替他去攻关。然而,淳于跑上跑下,磨得嘴皮都起泡了,王太后还是那句话:想让我承认赵皇后?做梦去吧。

老家伙像是动真格了,刘骜好生郁闷。

这时,淳于长自信地对刘骜笑道,不急,一口吃不成胖子。王太后是根老骨头,必须得慢慢熬、慢慢啃。终有一天,会被啃下来的。

又不是小孩子,还哄得这么好听干吗?刘骜真的很无语。

淳于长继续张着盲目乐观的嘴说道:“王太后不是说,赵婕妤配不上陛下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刘骜半信半疑地看着他,问道:“真有办法?”

当然有办法,没有两把刷子,怎么敢接这么大的活儿?淳于长又笑道:“王太后说赵婕妤出身卑微,陛下马上封赵婕妤老父为侯,享受爵位待遇,看她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说,这个算不算好办法?”

对呀,如果封赵飞燕老爹为侯爵,那不是好说话了吗?淳于长的话像春风拂面,一下子将刘骜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

汉朝开国时,刘邦曾经定下一条规矩:没有战功者,不得封侯。但事实上,刘邦那是一句废话。他死后,几乎没人认真履行过那条规矩。

相反,在封侯方面,汉朝皇帝一个比一个乱来。而乱来的集大成者,当属刘骜。刘骜创造了让王氏外戚一日封五侯的奇迹,所以,要封赵飞燕父亲为侯爵,在技术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公元前16年,四月十五日,刘骜封赵飞燕老爹当成阳侯。

封完以后,刘骜心里爽了一半。这下子,大事总算成功一半了吧。就在这时,刘骜收到一封奏疏。

然而他还没看完,就开始骂人了,娘的,成心来搅我的局、坏我的好事。有关部门,赶快来人,帮我去把他拿下。

刘骜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原来,有人指名道姓骂赵飞燕不是东西了。不是东西,还能在后宫活蹦乱跳,那肯定就是妖精了。既然是妖怪,那就该骂了。

古往今来,所谓能成大事者,都是做常人所不敢做、发常人所不敢发之声。此般神奇人物,我们常称其是敢吃第一个螃蟹的人。刘骜没想到,敢吃他这只超级螃蟹的人,却来自刘氏宗室。

此人名唤刘辅,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德的后裔,时为谏大夫。这骂书不长,却字字刺眼,大开刘骜的眼界。意思大约如下:

陛下到现在还没生出儿子,老天都要愤怒了。您竟然不知悔改,不挑个贤惠女人做皇后,竟然整天跟那个姓赵的卑贱女人打得火热,缠绵无度,还想扶正。你不懂得羞耻,全国人民都替你脸红了。

更牛的是,结尾还加了一句:汉朝政府都没一个人敢出来说话,我非常痛心,只好冒死来出这个风头。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是一种伟大的战斗精神。只可惜,刘骜不欣赏。

所谓谏大夫,平时工作就是找碴骂架,对象都是皇帝。碴可以找,架可以骂,但是要有分寸、要委婉。皇帝是拿来哄的,不是拿来刺的,这是基本道理。

多年以来,像刘辅这样开骂皇帝的,还是第一个。然而刘骜一想,刘辅如果不是吃饱撑着了,就是幕后有人支使。

而支使他的人,除了王太后,还能有谁?

想跟我斗是吧,那就来吧。曾经我以一对五侯都不怕,何况现在一对一打你刘辅。一想到这,刘骜不由得冷笑。

刘骜决定杀了刘辅,以一儆百,看其他人还敢不敢乱放屁。他不是想出风头吗,那我就成全你好了。

正如刘骜料,刘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他要惩办刘辅的时候,一帮人纷纷上疏解释和求情。这些人有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史丹、太中大夫谷永。不用说他们是什么人,一看官衔就知道都是有来头的。

他们众口一词地说道:“刘辅话是说重了,但没超出职权,要论罪也只能是小罪。以重刑来论小罪,不妥,不妥。”

王太后中计了。

事实上,刘骜就想摆个高姿态,设计个圈套吓唬她一下,他还不至于浑到动刘氏宗室的份儿上。跟王太后斗争的最高境界,只能是相对妥协。不然,大家都撕破脸皮,谁都不好看。

于是刘骜想了想,又改口免去刘辅死罪,关到监狱,罚他做三年苦工。

平衡和妥协才是王道。貌似糊涂,其实世界上只有刘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多么清醒。

我都妥协了,王太后您也应该收兵了吧?刘骜是这样想的,但是他又错了。

这时,淳于长屁颠屁颠地跑来,告诉刘骜道:“情况不见明朗,看来只有做长期抗战的准备了。”

刘骜一愣,难道王太后还不服?又愣一下,刘骜突然想到,仅凭淳于长那张嘴,根本不能降服王太后。他必须出狠招,打她个措手不及。突然,他想到了一个馊主意。

六月七日,刘骜突然向外宣布,封赵飞燕为皇后。

这招就叫,先斩后奏。这下子,王太后还有招不?

刘骜一错再错。

淳于长再去游说王太后,发现那老顽固还是那个坚决态度——你封你的,我玩我的,反正就是,死活不承认赵飞燕。

麻烦了,局面越来越僵了。准备伟大的八年抗战吧。

二、两只大妖精

看过《聊斋志异》的都知道,妖精有很多种,有可爱的,有可恶的;有让人心生爱意的,有让人逃之夭夭的;有让人画纸上,意想绵绵;有让人贴在墙上,咒骂千年的。

很不幸,赵飞燕和赵合德,成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两只大妖精。

然而在赵飞燕看来,有多少人了解当妖精的滋味。她虽然成功转正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成功的滋味。只要王太后一天不承认她这个儿媳妇,她就一天都别想舒舒服服地做皇后。

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赵飞燕加大马力,努力去做好下面这件事。如果真做成了,就算真八年抗战,也值了。

这当务之急的事,就是造人。如果她真给刘家生出一个皇位继承人,或许王太后就啥话都没得说了。愿望似乎很美,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残酷的命运面前,赵飞燕发现,她被命运狠狠地耍了。

命运看似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号称地球第一神秘物。赵飞燕一直都认为命运对她并不薄,当她出生的时候,是命运把她从死神那里抢回来的;后来,当她学舞有成时,是命运让她遇见了刘骜。一切都顺理成章,又是命运让她当了皇后。

现在,当赵飞燕细数从前时,突然猛醒过来:命运并没有多么善待她。命运几十年如一日,替她铺了一条光辉大道,不是为了将她更好地送往天堂,而是为了更惨烈地将她推入地狱。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女人特有的强烈的第六感。这种残酷的感觉,只源于一个死结——无子。

许皇后和班婕妤多少是生过儿子的,只不过没活下来罢了。赵飞燕跟随刘骜许久,生不出孩子,毛病只能推到赵飞燕身上。

怎么会这样呢?赵飞燕想,这肯定不是我的问题。为了证明问题不是出在她身上,赵飞燕决定换些人来试试。

她把侍郎叫到床前,把身体强壮的奴仆叫到床前……最后,宫中凡是生殖能力强的男人,都被她过了一遍。纸是包不住火的,外面都传得沸沸扬扬,说赵飞燕给刘骜戴的绿帽子,都有几米高了。

别人走别人的路,赵飞燕却无路可走。别人骂她嘴爽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她内心只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我想要个孩子。但她换了一拨又一拨男人,仍然没用。

此时,赵合德跟着姐姐跳了一级,被封为昭仪。她无意夺床,刘骜却似水蛭一样,粘到她身上拔都拔不掉。更让赵飞燕忌妒的是,刘骜为讨好赵合德,将昭仪宫装修得豪华无比,奢侈度居汉朝第一。

从这个角度看,赵飞燕大张旗鼓地给刘骜戴绿帽子,一半是为了生孩子,一半则是发泄心中苦闷。

赵合德很同情这个姐姐。为了替赵飞燕打掩护,她很凶地对刘骜说道:“我姐姐性格刚烈,在宫中得罪过不少人,肯定有人要到你这里诬蔑她。如果谁胆敢这么做,你就替我们姐妹俩将诬蔑者全家诛杀光光。”

的确够狠。不久,果然有人告密来了,刘骜二话不说,将告密者全家拉出去都砍了。于是乎,再也没人傻傻地前来送死了。于是乎,赵飞燕就更加放荡不羁了。

我突然想起了钱钟书说过的一句话:做文要放荡不羁,做人要小心谨慎。本来一个挺好的词,当它用到赵飞燕身上,只说明一个问题,她实在太靡烂了。

纵欲是一种酒神精神,回归是一种日神精神。在尼采非常态的人生中,他总结出一点:人类如果没有酒神精神,就无法创造艺术;反过来,如果过度沉溺不懂回归,就会被酒神之火烧死。

赵飞燕自虐般地,将自己放到酒神的大火中,等待她的,只有死亡的灰烬。在烈火中永生,不是赵飞燕的追求。穿过历史的迷雾,我仿佛看见,那是妖精以特有的方式,蔑视人间,蹂躏生命。

不过,赵飞燕都炼到这个境界了,王太后及所有王家外戚,也都忧愁不已。该说的他们也说了,再说就啰唆了,反而得不偿失。

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刘骜被那两只妖精拖下地狱,拿去垫背吗?所谓皇帝不急,众生急。王家外戚急得干跺脚,有个人却说,跺脚有什么用,皇帝也是人嘛,只要教育方法对头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这话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教育行家。没错,他就是学术大师刘向。

关于教育,孔子曾说过一个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到了现代,有个中学教育界的牛人,将孔子这话无理性地延伸,吹牛皮地说道: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

这话如果放到汉朝,刘向开始还是信的。刘向认为,别看刘骜这孩子,表面温和懂礼,实际上一发飙比牛还倔强。所以对他进行教育,最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基于以上理念,刘向亲自编了一本书。他把《诗经》及《书经》上记载的贤惠后妃助贤王兴邦,以及红颜祸水殃民祸国的故事编集成册,将之送给刘骜。

刘骜看完,把刘向叫来,欢心称赞道:“您老编的书好啊,不过,书中的道理我都懂。”

刘向愣了,不知刘骜想说什么。这时,刘骜又说道:“您回去吧,我会好好学习的。”

刘骜这话,刘向听得真不是滋味。一大把年纪了,好不容易被叫来,就听了不到两句话就叫走人。不过也没关系,孔子说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刘骜真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那多跑几趟也是值得的。

想得真美,事实呢,还是错了。刘向以为刘骜多少能改点,后来一打听,他仍然我行我素,整天泡在昭仪宫寻欢作乐。

刘向并不知道,刘骜已经将赵飞燕姐妹俩当成毒品,而他又是个瘾君子。他已经疯狂太久了,让他回头,实在太难啊。

如果说,色字头上一把刀,那刀刺进刘骜的心房,没有痛,只有一种刺激到每根血管都扩张的快感。有了快感就想喊,什么天大的道理,都不再重要了。

刘向真的很无奈。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刘骜这种货色,套用孔子骂人的一句话,只能叫他朽木不可雕也。

妖精让刘骜很享受,王太后依然很着急。刘骜肯定是病了,而且还是重症。既然是重病,就必须下猛药,甚至要动手术。可是去哪里找敢给刘骜开药的医生?谁敢开药,谁就等着被砍头,刘辅不就一典型吗?

这时,有一个人对王太后说道:“如果你敢支持我,我就敢开药方。”

王太后说:“你敢开药,我就敢支持。”

好吧,那就开吧,一张猛药方子即将出炉。在此,让我们记住这个人的名字——谷永。

谷永,字子云,长安人。曾记否,当年郅支单于自以为翅膀硬了,可以跟汉朝狠狠打一场。开战之前,他找借口让汉朝把他留在长安当人质的儿子送回匈奴。当时,汉朝还特开了一个讨论会,大多数人都认为,郅支单于这人不可靠,把他的太子送到边境即可。但是,有一个人却力排众议,说送佛要送到西。如果只将郅支单于的太子送到汉朝边境,人家还以为我们怕他了呢。

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说这话的人,名唤谷吉。谷吉主动要求护送太子回匈奴,结果真不出汉朝公卿所料,他一到匈奴,就被郅支单于杀了。一杀完,郅支单于就怕了,连夜收拾打包跑去了遥远的西域。后来陈汤果断出兵,终于将郅支单于灭了。

那个谷吉,就是谷永的父亲。谷吉是个武官,却培养出了一个文官谷永。谷永少年的时候,先在长安基层挂职锻炼,他博览群书,练成了会写文章的神功。谷永这招神功,不是拿来拍砖用,而是专用来拍马。

当时,与谷永凭拍马功夫同时亮相的,还有另外一个牛人。那个人,就是前面说过的,专替王凤出谋划策的独眼龙杜钦。

据说有一次刘骜在未央宫白虎殿举行考试,考试完毕,他惊讶地发现两个人试卷上的观点,如出一辙。

此二人,就是谷永和杜钦。两人在试卷上一致认为:许皇后无子,皇帝刘骜对她又太痴情,为了刘氏江山,刘骜不应该吊死在一棵美女树下,应该广开门路,到处撒网,尽快生出儿子来。

刘骜如获至宝,把他们的试卷传到后宫,到处宣传。在强大的舆论支持下,刘骜春心泛滥成灾,冷落许皇后,在通往美女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彻底扎进了赵飞燕姐妹的温柔陷阱,不能自拔。

事实上,谷永和杜钦在考场上,能写出观点一致的文章,并非偶然。这是一场阴谋,而阴谋背后的支持者,就是王凤。王凤授意,谷永和杜钦开炮,努力将刘骜从许皇后怀里解放出来。

王凤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要刘骜多跟别的女人接触,赶快制造出新一代皇家智能产品。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忙活了半天,竟然帮了倒忙。

那时因为谷永会拍,王凤也喜欢拍,所以王凤生前,谷永很混得开,最后混上了光禄大夫。王凤死后,他就开始走下坡路,被贬到凉州当刺史。

可以这么说,刘骜今天之所以变成一个溺色鬼,谷永是有责任的。当初如果没有谷永这帮人呐喊鼓动,刘骜也不会落下这种见一个爱一个,爱得死去活来,九死而不悔的大毛病。

话说回来,谷永不过是受人利禄,替人办事,刘骜患病关他什么事。还有,他还被贬出长安,自己都顾不上,哪顾得了皇帝?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不挺好吗?

看起来是挺好,那为什么还要开药?

事情是这样的:谷永出差回长安办事,办完事呢,就准备走人了。可是刘骜突然派人将他叫住,说你难得回长安一趟,应该给我提个建议再走呀。谷永说,那好吧,你想听那我就提吧。

当然,谷永不是不怕死。前面说过了,王太后是很支持他的,有了这个强大的支持,谷永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决定给刘骜下猛药,企图一药治好刘骜的溺色病。

所谓猛药,就是开骂文。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开骂,看能否将刘骜骂醒。谷永写文章,能把王凤拍得飘然若仙、快乐至死,同样也能把人骂得狗血喷头,火冒三千丈。

于是谷永就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把世界上最狠毒的语言,都集中起来喷在奏疏中。意思大约如下:

陛下违背天理,纵欲贪欢,如果再不深刻反省,恐怕要断子绝孙,精尽人亡。所谓,佛海无边,回头是岸,保重。

谷永写完,把奏疏转交后,马上就上路了。没办法,安全第一。他这帖药下得太猛了,如果刘骜起不良反应发作起来,他想逃命都来不及了。

不出所料,刘骜读完谷永的奏疏后,勃然大怒。娘的,叫你提意见,竟然还敢骂我精尽人亡。于是他把侍御史叫来,下了一条命令:立即出发,把谷永追回来。如果他出了交道厩就算了,没出就抓回来,我绝对饶不了他。

交道厩,位于首都长安西北。刘骜并不知道,王太后已经派人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了。他通缉令刚发出,王太后的人就秘密通知谷永快跑。

谷永收到通报,提起大腿深吸一口气,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溜烟地跑出了交道厩。当侍御史追到交道厩的时候,他的人影早没了。

侍御史只好回来告诉刘骜,谷永跑得太快了,没追上。

这时,刘骜似乎平息了些许。他沉默良久,叹息着说道:“跑得还真他妈的快,这回就饶了他吧。”

三、太后惆怅

刘骜顽固不化,王太后已经没有办法。既然治病无望,王太后突然就想,刘骜以前也迷恋许皇后呀,病情也没这么严重。为什么这次赵飞燕姐妹俩,就像一组恶性病毒,整得所有人都防不胜防?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赵飞燕说不出,赵合德说不出,估计刘骜也漠然不知。天知道他怎么会这样,或许他本性就应该是这样子。

找不到答案,就先搁下。再问下一个问题,刘骜是怎么认识了赵飞燕?哦,他是偷偷溜出去,在阳阿公主家邂逅的。这不应该是阳阿公主的错。但是,那些陪同刘骜私行出去作乐的人,就要追究了。

王太后突然明白,赶走刘骜身边那帮不良玩友,拯救刘骜才有希望。

于是王太后就派人去查,查到一个人身上。那个人,时为宫廷侍中兼任中郎将,刘骜多次秘密出游,都是他带队的。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张放。

告诉你,这名字让人很陌生,但能量不小。在张放的家谱上,曾经出过两个功勋盖世的人物,一个是张汤,一个是张安世。在汉武大帝时期,张汤号称天下第一酷吏;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在刘病已时代,张安世号称为汉朝第一富翁。而张放,是张安世的四世孙,张汤的五世孙。

承蒙祖上阴德,张安世后代一直活得不错。张放的父亲娶了刘骜的姑妈敬武公主,生下张放,与刘骜就是表兄弟。后来,张放娶了许皇后的妹妹为妻,于是他跟皇家的关系,真是亲上加亲,受到万千宠幸。

张放打小就是刘骜的玩友,据说俩人好的时候,一起睡一起吃一起玩。宫里宫外,任何宴会酒会,有刘骜的地方,就有张放,形影不离,相依相伴。

王凤死后,刘骜才大胆出宫找乐子。而他在外面挂出的身份,都是富平侯的家人。而富平侯,就是张放本人。由此看来,刘骜玩兴爆发,张放是有责任的。

王太后一下子好像找到了出气筒。不收拾张放,难平心中郁气。于是偷偷地派出一个宫女,到刘骜处卧底,搜集张放的情报。

很快,卧底宫女把张放的各种材料源源不断地送回来。王太后把张放的材料整理了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有一天,刘骜到东宫来朝见王太后。王太后一看见刘骜,眼泪如雨喷流,泛滥成灾。刘骜看得手忙脚乱,连忙问出了什么事。

王太后对刘骜说:“你变瘦了。”

刘骜在一旁点点头。

王太后又说:“你变黑了。”

刘骜又点点头。

王太后接着说:“看着又瘦又黑的你,我总是情不自禁伤心落泪。”

刘骜默不作声,不知如何作答。

王太后说:“你知道为什么你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吗?都是你交友不良,纵欲玩乐无度,才变成这样的。”

刘骜还是不敢应声。

王太后又说道:“你不能跟张放待在一起了,必须让他回自己的封国去。”

富平侯张放的封国,即今天的宁夏吴忠市西南金积镇。长安繁华如梦,宫中美女如云,夜生活丰富多彩,竟然要叫张放回封国,那不等于要他的命吗?

刘骜装出脸色很难看的样子,敷衍地说道:“好吧。没事就先这样吧。”

王太后就知道,刘骜会给她打马虎眼。刘骜前脚出宫,她后脚就把王家那五侯叫来,吩咐道:“马上叫丞相和御史准备材料,弹劾张放。早把张放赶出长安,我才会早一天心安。”

此时,汉朝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分别是薛宣和翟方进。两人速度极快,马上联合上疏,陈列了张放若干罪状。

有两条特别重要,分别如下:张放骄傲放纵,奢侈荒唐,扰乱国家纲常,这是其一;张放家奴,目无王法,到处横行霸道,这是其二。

刘骜看着看着,不禁泄气了,这次他真是扛不住了,张放是必须离开长安,离开他这个亲密朋友了。

刘骜做出了让步,但不是绝对的妥协。他没有同意叫张放回封国,而是把他调到北地郡任都尉。

没人知道,此时刘骜心里已经打了个小算盘。过段时间,等风头过了,王太后一冷漠,再悄悄放张放回长安,到时两人又可以团聚了。

刘骜真是太天真了。殊不知,王太后已经想好了,如果她还活着,张放做梦都别想回来。王太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事实上,她真做到了。

所谓知子莫如母,如果王太后狠下心来陪刘骜玩,刘骜还不够档次。刘骜心里有几根弦,王太后是了如指掌的。现在,她不但要盯死刘骜,还要派人去盯住张放。

那么,谁来监视张放呢?王太后已经想好了,谷永最合适。张放到北地郡后,谷永就被调到北地郡当太守。貌似巧合,实则非然。谷永一到任上,长安灾异连连,于是趁机给刘骜上了一封奏疏。

北地郡距离长安遥远,谷永也不怕刘骜下追杀令了。他的奏疏火药味仍然很浓,内容仍然老调重弹,还是那种意思:

上天已经警告陛下了,陛下如果还专宠某人,不主动靠近行为端正、性格善良的女人,上天还要以灾异惩罚。

最后,再奉劝您一句:不要私自出游,不要酗酒,不要再疯玩女人。做人规矩点,总会有好报的。

刘骜不傻,他知道张放就在谷永眼皮底下。为了张放,他还是悠着点。所以,当他读着谷永的奏疏时,不再做剧烈反应了,而是一边称赞一边对身边的人说道:“好呀,谷永郡守把问题说到点子上了。”

刘骜的话,马上传到王太后那里。王太后一听,就笑了。烟幕弹,绝对是烟幕弹。等着吧,倒要看看他能玩出什么诡计来。

果然,几个月后,刘骜以为风声已息,迅速将张放召回长安,任命为侍中。但是他没想到,任命一下,王太后的纸条就传到了。

皇帝宠幸被母后死压,刘骜不是第一个。曾记否,汉景帝刘启时代,长安出了个闻名天下的酷吏,名唤郅都,外号“苍鹰”。此人牛到什么程度,他一到匈奴边境,连箭都不用射,只要叫人到外面一传,说郅都来了,准备在此长期驻扎。匈奴人二话不说,撒腿就跑。

那时,刘启挺宠郅都,可是窦太后一点儿都不喜欢他。不喜欢,主要是他杀气太重,连列侯宗室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乎,窦太后准备收拾他,刘启马上将郅都调往外地。过了不久,刘启以为没事了,准备将郅都召回长安,结果还是被窦太后派人搜集材料,把他杀了,拦都拦不住。

现在对刘骜来说,王太后是他的手心肉,而张放则是他的手背肉。两边都是肉,的确很难办,但是非要砍一边肉的时候,张放是逃不了的。

王太后托人传的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你没有按我说的话做,为什么又让张放回长安了?

多一句都没有了。但是刘骜一看,惊得眼皮都跳了。他终于明白,王太后还是不能放过张放。

刘骜只好再让张放暂时离开长安,不过这次并没有回北地郡。谷永在那里太危险了。刘骜给张放挪了一个地方——天水郡。官职还是武官,移民区驻军司令(典国都尉)。

送张放离开长安的时候,刘骜眼睛都哭肿了。他再三告诉张放:“兄弟再忍忍吧,我是不会丢下你不管的。一有机会,我就把你召回来团聚。”

张放走后,刘骜就开始数着光阴等机会。然而老天不给他机会,汉朝又接连发生灾异,这是不祥的兆头。于是乎,刘骜就在等待中忍耐,在忍耐中学会表演。

刘骜对王太后表现出特别的孝敬,每次去看望王太后时,总是带着一帮会干事的高官。这时,刘骜的身体也开始好转了,脸色由黑转红,看起来健康多了。有人还告诉王太后,张放离开他的这段日子,他对私自出宫游玩,也不感兴趣了。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比以前积极多了,还经常翻看儒家的书。

不管是真还是假,王太后听来,心里总是高兴的。当母亲的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学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国泰民安,她这太后就满足,绝对阿弥陀佛了。

事实上,刘骜做这些,只为一件事,能让张放回京,好过上团聚的生活。一年后,机会又来了。

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病了,必须让那当儿子的回来照顾。这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于是张放很顺利地回到长安。

或许,张放以为这回他可以赖着不走了,刘骜更以为,王太后没道理再下驱逐令了。胜利属于他们,属于天长地久的狐朋狗友们。

然而,刘骜又失算了。几个月后,王太后又传话来了:张放已经尽孝了,请他快点离开长安。

刘骜真是欲哭无泪。难道酒友之间,就没有纯洁的友谊吗,为什么王太后偏要拆散他们这份黄金友情呢?

当然,如果刘骜真想知道答案,王太后当然不会让他失望。

她的答案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张放不走,我就会长夜失眠,浑身抽筋,泪流不止。难道这些不良反应,还不够抵挡你对一个所谓酒友的眷恋吗?

刘骜摇头叹息,似乎懂了。他眼含泪水,只好再送张放上路。

走吧,不要迷恋长安,长安只是个传说。我想,这应该是王太后最后赠送张放的一句心里话。

四、面试

刘骜不可能不知道,王太后日夜忧愁,为他操碎了心,只想证明一件事,她就算不是个优秀的母亲,至少也要做个负责任的母亲。事实上,纵观王太后的一生,她不但是个好皇后、好母亲,而且还是一个讲理的婆婆。

中国式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好婆婆、恶媳妇,或者是好媳妇、恶婆婆,此对黄金搭档,缠斗败伤的故事,只要想听,向路边社大妈大婶那里打听,包你几天几夜都有得听。

读过《孔雀东南飞》的,都知道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两人喜结连理后,刘兰芝渴望在家里树立起一个好媳妇的良好形象。可是呢,焦仲卿老妈怎么看这个儿媳都不顺眼。最后趁焦仲卿出差在外,把刘兰芝休了。

于是,悲剧发生了。刘兰芝被父母逼嫁,在婚礼的当晚投河自杀,紧跟着,闻讯赶回家里的焦仲卿,找了一根绳子也在树上挂了。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哪种又是最难缠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天下的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回答:家庭关系。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还是说轻了。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清官、贪官、伟大人物及非伟大人物,他们不怕刀不怕枪,他们最怕的只是那些永远都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游的诗歌,质量不是最好,粉丝也不是最多,但是他却是个诗歌高产者,是古代诗人之最。

这位以高产著名的诗人,年轻的时候,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唐婉。陆家就派人用了一支家传凤钗定下了这门婚事,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陆游为爱冲昏了头脑,却落下了功课。于是,陆母为了儿子的伟大光辉前程,编织种种理由,终于将这段美丽缠绵的爱情拆散了。

后来陆游埋头苦读,考中科举。但是,青春里的那段染满了悲伤离歌的爱情,成了陆游一生中,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诸如此类家庭悲剧,绝对不是偶然。有人曾经将这种普遍的婆媳不和的原因,归之于人类的某种本能。这种本能,用西方的一个术语说,叫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说,就是恋母情结。

这是什么说法,有科学根据吗?

我只包打听传说,不想再做深入具体的科学分析。广告过后,让我们回到汉朝,继续观看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可以这么说,赵飞燕能碰上王太后这等婆婆,算她走运。如果碰上汉文帝刘恒老妈薄太后,或者汉景帝刘启老妈窦太后,那她纵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都别想在长安城里混了。碰到吕雉那类型的,说不定又是一个惨剧人彘。

王太后和赵飞燕,还只是冷战。双方这一耗,就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她终于松口承认赵飞燕是她家媳妇了。

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兴奋的不是刘骜和赵飞燕,而是淳于长。在过去一年里,淳于长费尽口水,好话说尽,关系跑完,终于还是把生意做成了。你说,他能不激动吗?

不过,如果将王太后和赵飞燕关系的改善,归因于淳于长,我认为,这纯属胡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水滴,不见海洋。我认为,王太后之所以承认赵飞燕,只为一件事:刘骜比以前懂事了。

现在的刘骜,生活规律总算正常多了。上班的时候,认真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报告,认真处理事情;八小时之外,小喝小饮应酬工作的事免不了,但不像曾经那样,一喝就是通宵,一玩就玩出未央宫去。

王太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母亲,她很容易满足,她的想法也很简单,只要孩子不乱来,什么话都好说。她不是一个蛮横的人,更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她只想做个明理的人。

于是,王太后托人告诉赵飞燕:我不为难你了,你是皇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咦,太阳真是从西边升起来了哦。您太后那嘴不是早镶了钻石,绷得挺紧的吗,怎么一夜之间就松口了呢?

世间爱恨,那都是有理由的。王太后松口了,当然是好事。但是赵飞燕认为,事情绝非一句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求见赵飞燕。

赵飞燕才明白了,原来王太后主动改善关系,是有事求她来了。

公元前9年,春天,正月。按规矩,又到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的时候了。这年春天,长安城来了两个王,一个是中山王,一个是定陶王。

刘兴是中山王,刘欣是定陶王。中山王是刘骜的幼弟,定陶王是刘骜大弟刘康的儿子。这两个王,从亲情关系看,都是刘骜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刘欣,他老爹刘康当年曾经是刘骜的好兄弟,俩人玩得好好的,竟然被王凤拆散,赶出长安城。搞到现在,刘骜只好将对刘康的爱倾泻到刘欣身上。

这个春天,似乎很平常,因为是正常朝见,就像是拜年一样,送礼吃饭,说句吉祥的客套话,然后就走人了。

但事实上,这个春天很不寻常。这一年,刘骜四十四岁了,还没有孩子。经过多年论证和实践,他生出儿子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他必须趁早物色人选,在生前把皇位接班的准备工作做好。

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似乎是苍天的安排,这个无后的皇帝,竟然选了一个断刘氏江山的皇帝。

经过一番考试,在刘兴和刘欣之间,刘骜对刘欣的喜爱占了上风。自刘邦开国以来,老皇帝选太子,都偏向类己的,然而最后,都是些不满意的人当了皇帝。然后前面那个不满意的,想选一个满意的人,竟然又是让不满意的人接班了。

这是个怪圈,刘骜必须打破。而刘骜倾向于刘欣,主要是刘欣这孩子才华不错,有当年老爹刘康的风范,而且口齿伶俐,一举一动,一问一答,都有学问,特惹人喜欢。

刘兴呢,是个愣头青。刘骜问刘兴,你能不能背诵《书经》?刘兴老实说,不能。刘骜说,没关系,不懂我就教你。等刘骜教完了,再问刘兴,能背了吧,你背给我听听。

刘兴却结结巴巴,背不出来。刘骜叹息着说道,你看人家刘欣,我教他一遍,就背下了,你怎么就背不出来。真是失败。

刘骜请刘兴吃饭,两兄弟共进晚餐。那顿饭吃得好像挺没意思的,刘骜先放下筷子,却发现刘兴只顾自己吃,吃得还挺香的。

于是刘骜只好等,刘兴好像觉得刘骜等他吃饭,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根本没想到,老大心里已经要冒火了。刘兴吃完,满足地起立向刘骜告辞。

等刘兴下台阶时,刘骜发现刘兴袜带还松了。真是无语了,为了一顿饭,连个基本形象都没有,这不是愣头青那能是什么?

从以上判断,刘骜认为,刘兴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当皇帝,那是要脑子的。就算你没脑子,也要装得你有脑子的样。连装都不会装,你玩什么,滚回老家去吧。

这一年,刘欣才十七岁,人小鬼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会关系,都处理得人模人样。这种孩子,培养他来玩政治,不敢说特别优秀,至少还是值得信赖的。

信赖是一种感觉。可是,刘骜的感觉总是错觉。

事实上,刘欣之所以表演得如此出色,那是因为有备而来的。刘骜只看到刘欣在台前的表演,却没看到在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团队。而打造刘欣品牌的策划人,是一个刘骜很熟悉的人。

这个人,就是傅昭仪。

傅昭仪,就是刘康的生母,刘欣的祖母,是当年刘骜老爹刘奭身边的红人。曾记否,当年就是因为她,刘骜差点被废掉,当不成皇帝了。还好,时过境迁,大家都不追究那事了,两家之间,不但相处得好,还特别融洽。

此次刘欣进京朝见皇帝,傅昭仪也跟来了。顺便说一下,刘欣的生母姓丁,人称丁姬。这个女人只管生孩子,培养孩子的任务,却是由傅昭仪一手完成的。所以,刘欣特别留恋这个祖母,祖母也一样,特别疼爱这个孙子。

傅昭仪随刘欣进长安,当然不是蹭孙子的方便,到京城旅游观光。她是为实现一个光荣的使命而来的。这个使命,就是把刘欣推向长安,君临天下。

而要实现这个梦想,接受刘骜考察是一个关键,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她必须去见一个人。那个人,当然就是王太后。

刘骜对刘康好,事实上王太后对傅昭仪,一向也都是以好姐妹的态度对待的。傅昭仪见到王太后,两人关起房门闲聊。最后,就聊到了皇帝候选人问题上。

没人知道两姐妹聊了什么,但是傅昭仪见过王太后之后,浑身像灌满了力气,端着贵重礼物,连续去见了三个人。

傅昭仪这是干吗?当然是贿赂。贿赂谁?他们分别是赵飞燕姐妹,以及王太后的弟弟——骠骑将军王根。

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策划好的。王太后肯定是对傅昭仪点过头的,而为了不节外生枝,王太后肯定和傅昭仪商量好了,必须将刘骜身边那两只妖精收买了。同时,还有能说得了话的王根。

谜底终于解开了。王太后承认赵飞燕,完全是为了傅昭仪的孙子刘欣,能够继承皇帝的大位。

王太后需要赵飞燕,赵飞燕更需要王太后。这个道理,赵飞燕比谁都清楚。于是乎,赵飞燕姐妹很顺利地被傅昭仪拿下了,同意替刘欣打广告。

路已经铺好了,现在,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五、强者的游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二年(公元前8年),又是一个春天,正月,刘骜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参加人员大概如下: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后将军等人。

刘骜的议题是,请大家论证,刘兴和刘欣两人,谁适合继承帝位?

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故作沉思状。不久,这几个人就陆续发言。丞相翟方进、右将军及左将军意见一致,他们的看法是,做皇帝,还是刘欣靠谱。

理由呢?以翟方进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礼经》上说兄弟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当了继承人,自然就是你的儿子。这个说法,我们十分认同。

刘骜点点头,问御史大夫孔光,他们都说完了,您意下如何?

孔光好像还在沉思,只见他慢悠悠地说道:“我选刘兴。根据是依照礼教选择继承人,都要看血缘关系。谁跟陛下关系最近?当然是刘兴。”

孔光接着说:“丞相搬出了《礼经》做理由,我在《书经》里也翻到一句话,说商朝继承君位,都是兄终弟及。所以,让弟弟来接哥哥的班,靠谱还是其次,主要是合情合理,大服人心。”

孔光,字子夏,孔子第十四世孙。其父孔霸,当过刘骜老爹的老师,在汉元帝时代,曾被刘骜老爹多次提拔为丞相,都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充分,就是没有当大官的喜好,还是留给喜欢的人当吧。

孔光是孔霸幼子,他继承了祖宗的学术基因,打小的梦想就是为儒学的垄断事业添砖加瓦,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学术在人间。不过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基于这个思想,孔光也不排斥当官,竟然还当上了御史大夫。

无欲则刚,随遇而安,一直都是孔光人生修养的信条。你叫他提意见,他就凭他良心说,从不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想委屈他,想都别想。他只负责说,从不负责结果。如果你不喜欢,就当是放屁,他也不会据理力争。如果想让他为此跟人玩命,这种赔本的事,他也从来不干。

所以孔光一直活得很诗意、很从容、很自在,也很得意。这是一种上了档次的境界,是一般的俗人不能懂得的。比如,丞相翟方进和他就不是同一条道的。

翟方进,字子威。在西汉官场,有诸多人物都是苦孩子出身,翟方进是一个。翟方进小时家里很穷,父亲好不容易在郡里混出头了,却在他十二三岁时就去世了。当时,翟方进正在郡太守府中打工,生活极为苦闷。

他苦闷,是因为不甘心一辈子打工混日子。然而他除了打工,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于是乎他就去找人看相。看相的却鼓励他道:“你命中注定要封侯,好好干吧,年轻人。”

当你长年混在一个小公司里,天天加班,没有假期,而且还没有加班费。突然街上有一算命的,对你说,看你面相,你将来肯定是亿万富翁,好好干吧年轻人。你说,你会信那鬼话吗?

但是,翟方进还是信了。在命运的长河中,套用奥运会的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翟方进想想,如果继续待在郡守府,不要说这辈子想封侯,就是十辈子都别想,侯位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砸到你身上去的。

命运是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走吧,离开这鬼地方,到外面闯世界去。去哪里?今天的人,想玩艺术,都往北京。翟方进说,他是要去求学,肯定是去长安城了。

翟方进家里还有一后母,两人感情很好。可是为了伟大光辉的前程,他必须抛弃家庭,义无反顾,勇往前奔。他就对后母说,您老留在家里吧,等我混出头了,回来接您。

后母听得很伤感。因为翟方进年纪还很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不安全,心里很不放心。于是,后母叹息着说道:“你去长安,我不拦你,但是请让我跟你一起去吧,这样我好照顾你。”

就这样,翟方进和后母一路漂到了长安城。后母织鞋上街摆卖,以供翟方进同学读书。翟方进从来不敢懈怠,到处求学拜师,十余年过去了,他终于从某博士那里学得了解读《春秋》的盖世神功。

学得神功后,翟方进参加考试,一举成功。他仿佛从一条微暗的门缝里,挤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冥冥之中,他发现命运不是幻觉,它像一个真实的梦正在慢慢让他靠近。

人在江湖,就必须创造属于他的传说。翟方进是这样想的,他做到了。长年的官场经验,已经把他训练成一只嗅觉极度灵敏的动物。天上刮什么风,他基本就能判断,地上要下什么雨。这是他的本事,他靠着这个本事,一直混到丞相位。

按汉朝规矩,只要当了丞相,理所当然就会被封侯。当年看相先生的话,终于应验了。

在汉朝官场上,当官就好像是做人。有些人天生烈性,拼死拼活就想争个贞节牌坊,比如王章。为了替王商伸张正义,连命都不要就跟王凤拼了。有些人性格懒散,随遇而安,就是想做个经典小资,读读书,写写字,做做官,喝喝茶,甚至还可以休年假跑出去旅游。比如孔光,就是此类。

还有的,为了荣华富贵,死都要傍大款当二奶。以上所说的翟方进,就是经典代表。王太后及王家外戚,就是他的大款,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时刻准备着,替老板们排忧解难,从来都是他的第一责任。

在翟方进看来,刘骜今天召开的这个常务会议,不过是按程序走过场罢了。谁当皇帝,王太后都点头了,连赵飞燕姐妹都被收买了,王根也被搞定了。你说,他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丞相,除了迎合皇帝,那还有啥说的。

唯一令他感到欣慰的,就是他今天所说的,将作为有效证据之一,进入皇帝挑选太子的程序。果然很奏效,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刘骜决定选刘欣为接班人。

二月九日,刘骜下诏,册封刘欣为皇太子。

刘骜知道,让刘欣接他的班,刘兴肯定很伤心。于是,为了安慰刘兴那个愣头青,给他增加了三万户的采邑,算是对他情感失落的补偿。

办完这事,刘骜就派人告诉孔光,他不适合做御史大夫的工作,换个岗位吧。岗位已经安排好了,职位就是司法部长(廷尉)。

职位是被换了,但还不至于那么惨。这只是刘骜对孔光的一个小小的惩罚。其实呢,刘骜恨的不是孔光说了真话,而是孔光作为孔氏儒家思想垄断公司后人,竟然不懂如果按兄终弟及的方式接班,那样会给刘骜带来多大的伤害。

按照礼教规定,哥哥死后,不能跟老弟死后的牌位同时进入祭庙。如果刘骜真把皇位传给刘兴,等到刘兴死后,刘兴的继承人肯定要把刘兴的牌位摆进去,把刘骜的牌位拉出来。如此一算,那不亏大了吗?

人这辈子,不仅仅是为了在世上潇洒走一回,更要为了死后,能够摆进宗庙里被供奉,多啃几年死猪肉。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不是白活了吗?

这是一个很自私的现实问题,也是个根本性的利益问题。孔光就知道为血缘关系着想,有没有替刘骜想过?不为皇帝着想的孩子,怎么能算好孩子呢?

亏本的事,刘骜从来不做,赚钱的人,他肯定是要做了。按礼教规定,如果过继给别人当儿子,就应该改口叫自己的父母为叔叔阿姨。如果过继方是伯伯,也不能叫伯伯了,也应该改口叫父亲。

不改口,后果很严重。严重的程度,就是举国上下,都可以集体联合弹劾你,让你坐立不安,内外不是人。

当年,刘贺被迎进长安城的时候,不满自己被过继,但又不敢明说,只好偷偷地去祭祀自己的父亲,没想到这成了霍光废掉他的理由之一。

在今天看来,这个规矩实在太荒谬了。但是那是古代人的游戏规则,你也可以表示不服,不服的话就请退出游戏,别来挡别人的路。可是谁人有决心退出?为了当皇帝,对自己的父母叫声叔叔阿姨,又有何妨呢?

基于这个游戏规则,刘骜开始对刘欣指手画脚了。他对刘欣说,你现在是过继到我门下当我儿子,就好好地待在长安当你的太子。而你的母亲及祖母,也不能待在长安,更不能说想见你就见你了。

刘骜交代完毕,随即下诏,命令傅昭仪及丁姬回定陶国去。

我认为,所谓游戏规则,都是强者套在弱者身上的圈套。刘邦开国时不是就定下规矩说,无有战功者,不得封侯吗?为什么刘骜眼睛眨都不眨,像搞批发般的一天封了五侯?

所以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以人为本,从人道主义出发办事,这才是正道。这种主张,涉及刘骜的根本利益,他当然很不开心。但是有个人对他说,吃点亏吧,没事的,小意思啦。

说这话的人,是王太后。刘骜想赶傅昭仪和丁姬走,可是王太后不同意。王太后认为,儿子是人家生的,傅昭仪又是照顾刘欣长大的,你一下子把人家将近二十年的劳动成果抢了,还想把人家赶走,也太不地道了吧。

于是乎,王太后就对刘骜说:“不如这样,把傅昭仪和丁姬都留在长安,然后只准许他们十天见一次面。这样总可以了吧。”

刘骜叫道:“不行,绝对不行。一切按规矩办事。”

王太后说道:“你怎么这么不讲理。不是说了吗,刘欣是傅昭仪拉扯大的,你说让他们断就断了,那像什么话?不如我再退一步,把傅昭仪留在太子身边,让太子叫她奶娘,这样也不损你根毛,更不碍你别的事,总可以了吧。”

刘骜没有理由再吼了,只好点头同意。但是,他还是不让丁姬随便探望刘欣。

刘骜让王太后很无语。只许他赚人家的,不许自己亏点给别人。实在太人精了。不过为了傅昭仪,她只好暂时委屈了丁姬。

继承人的问题,总算告个段落了。

六、烂人一箩筐

事实证明,在刘兴和刘欣之间,刘骜选中后者为接班人,绝对是正确之举。刘骜宣布刘欣为皇太子几个月后就从中山国传来一个令人伤感的消息——中山王刘兴死了。

怎么死的都不重要了。悲哀之中,刘骜似乎还有点庆幸。幸亏选了刘欣,如果选了刘兴,那不白忙活,又得再忙一回吗?

刘兴的余哀未了,刘骜又听到一个消息,曲阳侯王根得了重病,请求紧急辞职。

要了解王根目前的状况,有必要对王家势力的历史,做一个短暂的回顾。

当年,王凤为了扶正堂弟王音,压制其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凤这种洗牌法,让人始料不及,莫名其妙。以王谭为首的五侯,也就只能咬牙切齿,忍辱负重,等待东山再起。

所谓五侯,按资格排列,名单如下: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在他们当中,年龄就是资格,不能乱来。王凤排在王谭之前,如果不是王音横插一脚,该是王谭当大司马的。

不过刘骜认为,王谭当大司马不过是迟早的事。等王音一死,就是王谭的了。刘骜是这样想的,王谭却永远都等不来这一天了。原因很简单,王谭熬不过王音,竟然在别人之前死了。

王谭死后,刘骜很愧疚,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听王凤的话,让王谭舅舅错过当大司马的机会。遗憾,真是永远的遗憾。为了弥补这种强烈的不安,刘骜决定,以后一切论资排辈办事。

两年后,大司马王音终于走了。刘骜叹息一声,对剩下的四侯说道:“我不允许再有插队的事出现了。咱们还是按规则办事,王商来当大司马,王立做好准备。”

于是,刘骜就封王商为大司马兼卫将军,封红阳侯王立为特进。所谓特进,就是为接任大司马一职做准备的。

或许王商和王立兄弟都没想到,他们俩会有这么美妙的一天。当年因为生活太腐败,被刘骜狠狠地修理过,胆子都快要被吓破了。现在时来运转,该是他们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王音当大司马的时候,稍微洗了一次牌。那就么一稍微,就把一个人洗出了长安。那个人,就是前面给刘骜上了猛文,被刘骜派人猛追没追上的谷永。

王凤生前,谷永和杜钦是王凤的拍马虫。王凤死后,谷永投到王谭等人门下,跟王音对着干。王音看他不顺眼,才把他踢出长安,去地方当了一个刺史。

王音能洗牌,王商上来后,也想洗洗牌。于是他一洗,又把一个人洗出长安。就洗牌手段,王商比王音还猛。谷永只是被王音洗出长安,而另一个人,却是被王商永远地洗出了牌桌。

那个不幸被王商洗掉的人,就是陈汤。

王商早就看陈汤不顺眼了。主要是王凤对陈汤太好了,等到王音上来,更是把陈汤捧为上宾。陈汤是英雄、是功臣、是明星,被人家吹捧那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一切对王商来说,通通都是扯淡。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王音能搞我的朋友谷永,我也要搞搞王音的朋友,陈汤名气这么大,不搞他搞谁?

王商搞掉陈汤,根本就不费力气。这不能怪王商太黑,只怪陈汤很不争气。我们知道,陈汤打小就是一穷鬼,或许因为这段惨烈的经历,让他对贫穷总是充满了畏惧。由于畏惧贫穷,他爱上了钱,爱钱还是小事,为了钱他竟然什么活都敢接。

陈汤做了几件很不光彩的事,给王商留下了把柄。具体什么事,就不详说了。总之,这些事归根到底还是一件事:分别有几个人,花钱请陈汤替他们说话办事。当然说的话办的事,都是昧着良心去说去做的。

王商一看,好家伙,真是掉到钱眼里去了。既然这样,那就不怪我了。你都自个走到悬崖边了,我不从背后黑你一把,那实在对不起我自己了。

王商派人把材料整理好,告到刘骜那里。各条罪状,加起来等于死罪。这个大贪污犯,当初匡衡没有把他整死,现在我总算要替匡衡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了。我想,这应该是王商心里的话。

但是,陈汤没有被杀。刘骜念他曾经斩杀郅支单于有功,将他罢为平民,流放到敦煌郡啃沙子。陈汤的传说,就此被彻底终结了。

王商辅政四年,干的最得意的事,就是搞掉陈汤。四年后,命运替陈汤报仇来了。王商得了重病,不久死去。王商一走,那就意味着,早就排队久等的王立,能够接班了。于是乎,王立洗洗刷刷,等着准备封大司马。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如果再遥远一点儿,就是明明知道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可是,我们的王立先生却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的明明即将到手的大司马,竟然被人抢走了。

这实在太意外了。当王立等着天降大任时,却突然听到刘骜对他吼道:“你下去,后面的接上来。”

后面的人,就是王根。不是说按规矩办事,不许插队的吗,为什么要让王根填上去?

是的,刘骜是说过论资排辈,按规矩办事。但问题是,王立你严重犯规,只好亮黄牌把你赶下场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王立看上了南郡的数百顷荒地。这些本来是官田,但是当地政府为了鼓励开垦,就把它分给了当地百姓。王立利用手中权力,和南郡太守勾结把这些土地全拿过来了。

王立强占那些荒地后,就派人去开发。千万别想歪了,王立不是开发房地产。那时候的房价基本都还在地上,没有像今天这样子,一天一个价,都快要飞到天上去了。

王立当然也不是开发农业。说到底,他只是假借开发土地之名,多捞点钱。他略开垦之后,就向中央打报告,说这些土地都被开发了,地方政府应该拿回去。当然不是白拿,政府应该给他补偿相关的开发费用。钱呢,都已经算好了,有一万万钱以上。

这哪里是捞钱,简直就是抢钱了。

如果全汉朝的人眼睛都瞎了,这钱可能就被王立抢去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装瞎,却还有人不装瞎。于是,就有人告到了中央,中央就派人来查。一查,就查出了问题。

王立,本来就是有前科的。他之所以能圈这么大一块土地,跟他的前科有关。古人都喜欢养宾客,当然那些宾客都是知识分子居多。王立也喜欢养宾客,可养的都是些无恶不作的流氓地痞,摆明就是想搞黑社会。正因为他有黑社会背景,所以自以为圈地抢钱准能成功。没想到,还是出事了。

当然,王根和王商一样,都有前科。可是他们只是显富斗富,且都知错改错。王立你是错了再改,改了再犯。恰好又是在关键时刻出事,无异于撞到枪口上找死。

说撞枪口上找死,自然有些夸张。凭刘骜那个性,让他狠心杀个外戚,无异于叫太阳从西边升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拿手本领,就是装模作样,吓唬吓唬,以罚代刑,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但是,王立还是挺郁闷的。以他王立在朝廷的势力,不敢说只手遮天,想踹死谁的本事还是有的。到底是谁活得不耐烦了,竟然将他告了,还像回事的把他拉出来示众?

王立把所有该怀疑的对象,都过了一遍。最后锁定了一个人,哦,应该就是他了。

王立怀疑的人,就是淳于长。每每想到淳于长,王立都恨得牙咯咯响,但是他不敢踹。他不怕淳于长,而是怕淳于长后面那个人——刘骜。

淳于长是刘骜的宠幸,那是全汉朝人都知道的。王立还没那么傻,这时候如果去跟淳于长过不去,估计他会被整得更难看。为了少点难看,他只好忍了。

牙痛也要忍着,娘的,走着瞧。

果然,刘骜没杀王立。王立被罚出场后,王根提前接班,被拜为大司马。按规则办事,那么下一个做准备的人,当然就是王逢时。但是,刘骜只是封王根为大司马,然后就没下文了。

实在太奇怪了。

事实上,只要了解王逢时这个人,就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了。凡是出来混的,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从王凤到王根,都是如此。但是偏偏王逢时却搞特殊,他没有刷子。

王立搞黑社会全汉朝出了名,王逢时却是因为没有任何才能,瞎混胡乱地在汉朝混出了名,是真正的极品混混。像这样的人,刘骜是很不感冒的。至于将来接王根班的人是谁,刘骜暂时还没定下。

但是,答案却越来越明朗了。

一年后,王逢时不幸飞仙了。接着,王根的身体就像过了报废期的汽车,时好时坏。坏的时候送到修理厂,弄好后再开出来。这样折腾了四年,他终于忍受不了了。

王根给刘骜上疏,说道:“赶快挑个接班人来干活吧,我快不行了。”

刘骜一看,的确该考虑大司马的接班人了。那么,选谁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都不用考虑。自刘骜不把王逢时纳为大司马候选人时,他心里就有了一个绝佳人选。

他的名字就叫——淳于长。

七、传说与真相

不得不说,淳于长是真正有几把刷子的人。他腿勤嘴滑,脸皮极厚,厚到无耻的那种。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正是靠着那不要脸的功夫,淳于长该有的他全都有了。比如侯爵、美女、钱财,样样齐全,如假包换。

因为后台硬、关系铁,汉朝的贵戚公卿有事没事,总爱到淳于长那里坐坐。来了就要送礼,拉拉关系。淳于长来者不拒,大小通吃,于是不久便成了汉朝富豪。富到什么程度,很谦虚地说,也就是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每当小人被宠,总有人要狂喷口水,说皇帝眼睛长到屁股上去了,不然为什么连个小人君子都分不清。要么就是骂小人可恶,专会拍马逢迎,乱了皇帝视听,扰国扰民,罪该万死。

这些骂娘的,个个心态复杂,不必一一细究。但是有一点儿是可以确定的,这些多数是被排除在利益圈外的人。圈外看圈内,手短眼红,发个牢骚,也是正常之举。

事实上,皇帝宠幸也是个稀缺动物。这主要还是当宠幸,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高难度的技术活。所谓伴君如伴虎,稍微不小心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凡是能够把皇帝玩于手心,哄得团团转的,仅从技术的角度看,你还不得不佩服他们。

对被宠幸的人来说,除了技术过硬,机遇这东西也是相当重要的。王太后和赵飞燕冷战一年后,最后终于承认她是汉朝皇后,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淳于长跑上跑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备受刘骜欣赏。

这只是其一。

王太后把张放赶出长安后,刘骜便没有了一起开宴会狂欢的玩友。然而,淳于长却主动告诉刘骜,走了张放,还有我淳于长。有哥们儿我陪你玩,总不会让你败兴的。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凑成新组合酒友。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淳于长无论软件硬件,都相当优秀。下一任的大司马,如果不出意外,肯定就是他的了。

刘骜是这样想的,赵飞燕是这样想的,王太后是这样想的,王根也是这样想的,甚至连长安城外扫大街的大妈,可能都认为,这回淳于长是走了红运,他想不升天都有点难。

但是,谁也没想到,在淳于长的背后,有一双阴冷的眼睛,正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说淳于长是螳螂,那么站在他后面的,却不是黄雀,而是一只凶狠的狼。

这只狼的名字,就叫王莽。

秦末动乱前,当时还是泗水亭亭长的刘邦,押着一帮囚犯前往咸阳。还没出发多久,囚犯跑了大数,只剩下了十余人。有天晚上刘邦乘着喝醉,将剩下的人全部放了,说各自奔命吧。没想到剩下的劳改犯却对他说:“天高地远的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不如跟着大哥您混一场吧。”最后刘邦决定,带着他们流亡砀山去。

就在流亡路上,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有一只白蛇横跨路中,没人敢过去。刘邦乘着醉意,挥剑斩蛇。斩完之后,没跑几步就呼呼大睡了。后来,后面的人赶上来说,看见一老大妈在路边哭,说赤帝子斩了白帝子,白帝子就是她的儿子。

众人皆叫神奇,想问个明白。然而老大妈一说完,呼地化一缕烟跑了。

在世界文化史上,许多传说都不是人们吃饱无聊,编织出来哄人玩的故事。我认为,没有文化的传说,其实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永远是走不了多远的。在诸多富有文化意义的传说里,都隐藏着某种神奇的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个密码,我们就可以还原传说背后的真相。

那么,高祖刘邦斩白蛇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在第一部书里就已经推理过了。在这里,我简单地说,所谓白帝子,就是秦始皇,所谓赤帝子,就是刘邦。赤帝子斩白帝子,就是为刘邦推翻秦朝进行合理的造势。

我相信,这个传说的传播,肯定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如果刘邦起义失败,那历史会赋予他另外一种传说。

然而,有时传说也像河流,越往下流,越是丰满。高祖斩白蛇的传说,到了后来,竟然又被加工成另外一副模样。大略意思是这样的:当时刘邦斩白蛇时,白蛇就警告他,如果你斩我头,我就乱你头,斩我尾,我就乱你尾。刘邦却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斩你尾,就从中间斩你成两段。

二百年后,白蛇投胎复仇来了,将四百年的汉朝斩成两半,一半是西汉,一半是东汉。斩断汉朝的人,就是王莽。据说,王莽就是白蛇的化身。

胡扯,纯粹的胡扯。

这种纯属后人牵强附会的胡扯,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历史充满着宿命感。如果不是宿命,那怎么解释四百年的汉朝,偏偏在两百年发生了裂变,而不是在一百五十年,或者是三百年时。

世间万事万物,没办法解释的,都归于宿命。于是,宿命成了人类弥补无知的最好的借口。在这里,我愿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破解汉朝于两百年时断裂之谜。

伟大的物理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聚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看汉朝的三股势力,是怎么进行历史博弈,最后彻底白热化的。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深刻地知道诸侯王势力强大,将来可能会绑架其后人。于是,为了扫除这个后顾之忧,他挥举长剑,进行了一番血的清洗,将韩信、彭越、英布等外姓诸侯力量全部清出局。

这样,汉朝基本走上正轨。于是在汉朝内部,形成了几股力量的制衡,分别是:皇家、外戚、儒士。吕雉上台,皇家权力差点落入外戚之手。亏了陈平和周勃等人拨乱反正,迎刘恒进入长安主政,汉朝才又步入正轨。

尽管如此,外戚力量仍然不被皇家引以为戒。从刘恒一直到刘骜,外戚力量就像是被加热的空气,在权力的舞台上越来越活跃、越来越膨胀。为给外戚权力名分,披甲上阵的皇帝,则是汉武大帝刘彻。窦婴、田蚡等等,一个比一个牛。

而汉武大帝生前,由于对儒士力量的不信任,又发明出了大司马这个职位,企图以此制衡儒士力量,稳固皇家权力。刘彻这招,的确管用,扼住了儒士力量的咽喉,然而权力平衡却被彻底打破了。

或许刘彻认为,这样就挺好。因为外戚力量无论如何嚣张,他们的命根都被皇家捏在手里。皇家一发力,外戚肯定马上就死翘翘。

道理是没错的。在刘病已之前,汉朝皇帝都是强势人物,外戚力量都不敢乱动。然而到了刘奭时代,一切都变了。刘奭软弱,无论外戚还是儒士,都无法掌控,甚至还冒出第四股力量——以石显为代表的宦官力量。

潘多拉的盒子里,装的都是妖魔鬼怪。当外力还能压住这个盒子的时候,妖魔鬼怪就休想出来兴风作浪。如果外力不足,那就挡都挡不住了。刘奭从刘病已手里接过盒子,却无法发力压住盒子里的妖怪。

到了刘骜这儿,更为荒谬。既然都压不住了,那就放出来与魔共舞吧。于是乎,汉朝外戚就像一夜之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力量暴增。两百年来的汉朝外戚力量,终于在王莽为代表的外戚身上,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和爆发。

到了这里,可以总结出一条:外戚夺权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历史的宿命。而时间段,不过是一个偶合罢了。

基于这个观点,我再补充一句:历史政治传说,往往都是对历史博弈结果的一种变相阐释,或者是一种补充说明。所以说,王莽不是传说的结果,传说才是他故事的延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