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霍光专权——暮歌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1:25:51 0

一、大师匡衡

公元前35年,春天,正月。郅支单于的人头,被陈汤用快递送往汉朝首都长安城。千古以降,最让人激动和自豪的,不是那颗单于的人头,而是随人头送至长安城的一封书。

那是陈汤向皇帝刘奭写的一封奏疏,内容很长,经典摘要如下: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甘延寿、陈汤将义兵,行天诛,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以示万里。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如下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铁骨铮铮,铿锵之言,穿越千年的烟云。我仿佛看见,陈汤仍然挥舞长剑,英雄豪情,直冲云霄,威震天下。

刘奭很激动。四十年来,他的人生几乎是一部软蛋史。刘病已生前,曾经指着他鼻子骂说,败掉汉家天下的,可能就是他这不进化的软体动物了。现在,刘奭大可挺直身子,跑到刘病已庙前上香点火,骄傲地炫耀一回了。

谁说我是败家子,列祖列宗办不到的,我办到了。高祖以下,我不是最牛,至少我不是最差的。

难道不是吗?刘奭不是心里说说骂骂。陈汤让他扬眉吐气,扬起了尊严的头颅,他必须禀告列祖列宗。于是,他难得果断一次,不由分说就下令,把郅支单于的头颅悬于城头示众十天。紧接着,他亲自前往太庙,祭祀祖宗,大赦天下。

整个汉朝,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一片欢乐和激动的海洋。

凡事总有个特殊之处,斩杀郅支单于,有人欢喜,有人不是滋味。至少有两个人,就提不起劲来。其中一个是宫中红人石显,另外一个则是丞相匡衡。

可能有人问了,那个于定国不是干得好好的吗?他哪里去了呢?

让我来告诉诸位吧,于定国早就下岗了。和于定国一起下岗的,还有大司马史高。公元前43年,九月,汉朝降霜,庄稼歉收,全国一片饥饿。因为这项天灾,丞相于定国、大司马史高以及御史等三位高官,集体引咎辞职。

时间飞得好快,仿佛才一眨眼,此事一过就已经八年了。

八年以来,汉朝官场舞台,早就换了几拨人了。但是,能够混上台面的,来头都不小。比如,眼前这个匡衡。

匡衡,字稚圭,祖籍东海承(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和曾经的牛人萧望之是老乡。萧望之世代务农,到他那一代,果断弃农拜名师,搞起学术,一整就是天下闻名,实在不易。无独有偶,匡衡世代亦是务农,到他这代,也决意弃农从学,搞起了学术。

萧望之搞学术,没听说经费紧张,倒是听说他拜了不少名师,比如就拜夏侯胜为师。关于夏侯胜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了。那个牛人,收了萧望之与黄霸那样的学生,他这辈子够本了,没啥后悔的了。

可是匡衡转型找出路,的确不容易。主要原因是,他很穷。穷到什么程度?穷到到处替人打工为生。这还不算啥,他竟然还穷到夜里点不起灯来读书。可偏偏他精力过人,不读书他睡不着觉。于是乎,他想到一招——借光。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刻苦读书的版本,说也说不完。然而能成为经典的,无非以下几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囊萤的主人公是车胤,映雪的主人公则是孙康,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则是眼前的匡衡。

所谓,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精力过人的匡衡,通过数年的勤工俭学,终于练得了盖世神功。此神功就是——解读《诗经》。

在汉朝,你要想在学术界混,就得精通经学。经学规定书目,就是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不要说熟读六经,只要你成为其中一科经书的牛人,足够这辈子吃了。

夏侯胜精通《尚书》,还自创了大夏侯学,天下无敌。萧望之精治《齐诗》,所以很吃得开,在仕途上一路高奏凯歌。匡衡精讲《诗经》,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有人还编出童谣说:不要说《诗》,匡衡来了;匡衡说《诗》,听者无不眉开眼笑。

可是,精于解《诗》的匡衡,仍然活得不成人样。问题不在别的,而在于考试。

在汉朝,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想谋取官职,就得规规矩矩地参加考试。考中甲科者,可为郎中;中乙科的,可做太子舍人;得丙科的,可补文学掌故。可是学术精湛的匡衡,考试技巧,却是一塌糊涂。一连考过去,一连败下来。屡考屡败,惨不忍睹。

惨到什么程度?他连考八次,啥科都没中。不过,他身上有着偷光苦读的精神,屡败屡战,第九次参加考试,终于赢得一个惨胜——中了丙科。

差是差了点,总算是考中了。考中的匡衡,马上被补为平原文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匡衡的路,还很长很长。

匡衡很失意,心有郁结却不能鸣之。这时,他的诸多同行,对他的冷遇表示不平,于是纷纷上书对皇帝说,像匡衡这等人才,不应该待在地方,应该把他调到中央做文学。

那时,好儒的刘奭还是太子,只能靠边站,想说话都插不上嘴。能够拍板说事的,只有刘病已。替匡衡说话的奏疏,刘病已也看到了。他想了想,找来时为太子太傅的萧望之,说:“传闻匡衡学问甚高,麻烦你跑一趟,帮我去验证一下。”

萧望之找了一助手,把匡衡召到京城,面对面聊了一回。考核完毕,萧望之向刘病已报告,匡衡学术水平,不是吹得好,他是真的好。

刘病已一听,吱了一声,哦,我知道了。

当是时,匡衡还留在京师,因为他得等皇帝回音。从老乡萧望之对他的欣赏语气中,他有理由满怀希望,信心十足。然而不久,终于有回音了。匡衡只等到了一句冰凉的话:先回平原继续做文学吧。

就这样,刘病已就将匡衡打发了。匡衡这辈子,穷过,苦过,多次跌倒过,却从未后悔过。他知道自己天生命运多舛,尊重上苍的安排。然而这次,对于刘病已的冷遇,他怅然若失,却又莫名其妙。

如果你爱我,就将我召来京城;如果你恨我,也可以将我召来京城。但是,皇帝到底是爱我还是恨我呢?真是爱我,连学术大师萧望之都赞不绝口,为什么皇帝您不将我留在京城?如果你恨我,何必如此打击一介小民,与我过不去呢?

匡衡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如戏,命运多舛。漫漫人生路上,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挺不住。咬着牙,忍着泪,一定要挺住。

事实证明,他挺过来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可否认,刘病已是匡衡的冬天,而属于他的那个春天,则是刘奭。刘病已崩后,刘奭接班,匡衡犹如一匹长期陷于泥潭的好马,突然拔足而出,奔上了康庄大道。

提拔匡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司马史高。我们知道,史高之所以登上大司马高职,不是他有啥本事,而是沾了外戚的光。所以,他的副手萧望之对他很不感冒。

以学术为尊的萧望之,于是联合别人,把大司马史高架空了。于是,萧望之说什么,刘奭就做什么,大司马史高就成了纯看客和装饰人物。所以,史高一想起那事,心里就想骂娘。但是,他只能在心里骂,又不能骂出口。

那时,有一政治投机客找到了史高。他对史高分析道:“你知道为什么你职位那么高,却没人理你吗?那是因为你是贵戚,名声不好。为什么你名声不好?因为你只顾自己,不懂得推荐贤人。如果想博取名声,就得任贤。”

最后,这位巧舌如簧的说客,话语一转,说到了重点:“我认为匡衡是难得的一贤人,你应该重用他。”

史高认为此说客说得很在理。以上那番话,说得好听是任贤,说得俗点是附庸风雅,笼络士人,结为党私。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于是乎,史高马上就接见匡衡,然后向刘奭推荐。

一下子,匡衡仿佛是搭上了顺风车,先被刘奭任命为郎中,不久升为博士,再不久又升至给事中。要想为郎中,先为甲科。匡衡拼死拼活考不上的,只不过是皇帝一句话,就将他将来的路,全铺平了。

匡衡之所以被刘奭看中,不仅是说客及史高的功劳,更主要的是,刘奭是真的太喜欢匡衡了。匡衡之所以被刘奭喜欢,认真推究,萧望之功不可没。

当年,刘奭为太子时,萧望之就是他的太傅。在萧望之的教导和指引下,刘奭不但迷上儒学,也爱上儒生。此中优点,正是刘病已所缺少的。刘病已表面尊重儒生,骨子里却顽固地认为,儒生迂腐死板,很不靠谱。

在儒家六经当中,刘奭最爱《诗经》,偏匡衡又是研究《诗经》的绝顶高手。所以匡衡和刘奭的相遇,是鱼和水的相遇,难舍其爱。正因为如此,匡衡终于挥一挥手,作别西边的暗淡,一路高歌猛进,做太子太傅,又迁为御史大夫,最后登上了丞相位。

在汉朝丞相当中,匡衡也算是一个划时代人物。屈指算来,他应该是第一个以学术大师身份,登上政治顶峰的人。当年,萧望之距离丞相仅一步之遥,终没有实现登峰。现在,所有的空白和荣光,全都让匡衡填补了。

终于相信了那句古话: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

二、英雄和群小

匡衡跟陈汤较上劲,事实上两方也没听说有过节,问题出在另外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就是陈汤的上司甘延寿。事情是这样的:甘延寿出征讨伐郅支单于前,宫中有个实权人物,一下子将他看中,仿佛料定他是潜力股,主动跑上门来,要给他说亲。他对甘延寿说,我把我家姐姐嫁给你,咱们俩做个亲亲,您说中不?

然而,甘延寿二话不说,直接吼出一句:“不行!”

一下子,那人脸就黑了,灰溜溜地走了。亲亲没做成,竟然做成了仇家。甘延寿实在牛,普天之下,没人敢得罪的人,他竟然眼不眨、心不跳,顶天立地,气势昂扬地把人家得罪了。

因为,他得罪的那个人,正是刘奭身边最红的人——石显。

当初,萧望之牛吧、刘向牛吧,可又怎么样了,现在一个化鬼了,一个还无所事事地游荡着。可是,石显要修理甘延寿,关匡衡什么事呢?回答是,这事关系大着呢。

匡衡是怎么爬上来的?是大司马史高提拔的。当初,大司马史高被萧望之压得动弹不得,只好求助石显,终于把萧望之集团搞掉。尽管说,大司马史高下台了,但是他的集团还在,他的继任者,还跟石显合作。事实上,你不合作也得合作。石显既然能搞死萧望之,搞死几个声望远不如萧望之的人,简单得很。

这下子终于看出来了吧,是石显想整甘延寿,于是就让丞相匡衡及御史大夫一起配合他。配合得好,前途光明,配合不好,连根一起拔。

所以说,匡衡做小人,都是被逼的。在匡衡无比幽深的内心深处,谁也不知道,他对石显埋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怨恨。

石显和匡衡怎么整甘延寿,心中早已有底。他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否定甘延寿的战功。要否定甘延寿,只好顺带陈汤一起否定了。这个世界本来冤大头就多,让陈汤当冤大头,多一个人也不过分。

甘延寿和陈汤的战功,是摆得上桌面,经得起鬼神检验的,怎么石显和匡衡想否定就能否定?事实上,对匡衡来说,这事一点儿也不难。

在这个世界上,鬼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长在人嘴里的舌头。所以在百祸之中,舌头之祸摆在首位。连孔子都要不停地警告弟子们,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要说也得思前想后,慎言慎行。

具体怎么整甘、陈两人,石显只能背后坐着看。因为,他是郎中令,只管宫中事。关于甘延寿和陈汤的功绩怎么评定,由管政事的丞相匡衡来操作。匡衡和御史大夫讨论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一棍子将甘延寿和陈汤搞死。

首先,甘、陈两人出征前,假传圣旨,这是大罪;

其次,陈汤很爱财,逛了一回西域,把西域各国的珠宝,全部掠夺一空,违反了军纪,这同样是大罪。两件加起来,就算不杀头,也得蹲一辈子的黑狱。

当陈汤把郅支单于的人头送回来时,皇帝刘奭说要在长安城头,悬挂十天。那时,匡衡就十分反对。很明显,把郅支的人头挂出来,等于承认陈汤有功,他们下步棋就难走了。但是,刘奭活了大半生,从没见过那么大的好事,谁也拦不住他,还是把郅支单于的人头挂出来了。

看得出来,刘奭对甘延寿和陈汤,心里充满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啊。一想到这,匡衡眼皮开始跳了。他必须在陈汤部队回到长安之前,将陈汤的罪状罗列确立。不然,等到他回来,大家急着庆功,整人的计划,也就黄了。

于是,匡衡命令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通知陈汤部队沿途所经地方政府,逮捕陈汤部下,严加审问,编辑罪状。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后方陈汤的耳里。

开始时,陈汤还十分纳闷。自汉朝开国以来,从来没见过对外开战胜利归来时,有如此被修理一说。陈汤想想,突然拍脑袋叫了一声,啊,有人眼红了。

要解开这个死结,只有请皇帝亲自出面了。于是,陈汤急修一封书,送往长安。陈汤的书,写得很短,却很有威力。

概括起来,大意就是:臣陈汤和部将与敌战于西域,奋不顾身,终于斩下郅支单于,平定西域。为什么我们回来的路上,不见地方政府郊迎,还要喝倒彩,乱抓部将拷打审问,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急书马上送到皇帝手上,刘奭一看,咦,有这等奇怪的事?于是他马上给沿途地方政府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须立即释放所有被逮捕人员,同时为胜利之师举行盛宴。

就这样,刘奭活生生的,把石显的整人计划搞砸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于是,陈汤和甘延寿的部队,顺利返回长安。接下来,刘奭要做的工作,就是给他们评定功绩,以便封爵。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俩肯定是要封侯的,不过封多少户侯,还得开会讨论。

然而,一听说刘奭要给陈汤和甘延寿封侯,石显首先就急了。他是真急,急啊。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业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然而,有一种事业,穷石显一生,仍然玩得不亦乐乎。那是什么样的一项事业,值得石显如此乐此不疲?那不是别的,就是整人。

石显是以整人发家的,他必须将此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甚至发扬光大。然而没想到,在整甘延寿这事上,还真碰到对手了。而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正是皇帝刘奭。

石显一直都把刘奭当傻子来忽悠,怎么突然在对甘延寿和陈汤事件上,脑袋像开窍似的,变得与从前不一样了?不过,既然将修理别人当成毕生奋斗的事业,就得无条件进行下去。技术输了,可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事业向前发展。

做事业嘛,可以输掉别的,就是不能输掉精神。

于是,本着不服输的精神,石显不得不亲自出马。这次,他联合匡衡一起对刘奭上疏,说道:“甘延寿和陈汤假传圣旨,擅自调动部队出征,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不杀他们,已经算很便宜他们了。现在陛下还要对他们封侯加爵,那将来汉朝跟外国再有什么纠纷,将领不都学他们了?如果那样,简直就是给国家带来灾难啊。”

这话一出,刘奭一听,脑袋一拍,突然叫道:“对哦,石鸟人说得很对哦。”

按照规矩,得治陈汤和甘延寿的罪;可是,他们俩又十二分争气地,替皇帝和国家挣了面子,惩罚他们,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脑袋突然灵光的刘奭,又像中病毒的电脑似的,变得不听使唤了。

他在犹豫、在徘徊、在挣扎。同时,他渴望有人主动出面,替他清除内心的纠葛和病毒。

这时候,一个高手出现了。

谁也没想到,前来营救思想困顿的刘奭的,是一个曾经牛气、如今游荡民间的高手。此高手,不是指政治高手,而是学术高手。这个人,就是与石显屡战屡败的前皇族事务部长(宗正)刘向。

此时,刘向尽管身在江湖,但耳朵仍然灵敏,他闻听石显要拿陈汤假传圣旨这事做文章,一下子就来劲了。说刘向是学术大师,那是没错的。不过,此大师身怀绝技,现在正是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时候了。

刘向的绝技,是一开笔就能引经据典,写出滔滔大文。于是乎,他马上向刘奭修了一封书,建议给陈汤和甘延寿封侯。文章很长,引用的故事也很经典。但是,真正打动刘奭的,是其中一句话。那句话,犹如一服猛药,仿佛将刘奭从迷乱的梦中唤醒了。

刘向那句至关重要的话就是:陈汤和甘延寿没有劳师兴众,更没有动用汉朝后方一粒粮食,就建立了千古奇功。比起当年那个李广利,可是好上一百倍。然而,当年李广利惨胜归来,汉武大帝尚且封爵,甘延寿和陈汤凭什么不能封呀?还有,汉朝第一任西域总督,没有皇帝命令,率军出征归来,仍然享受爵位,难道甘、陈二人,做得不如郑吉好吗?

猛药,果然是猛药。

刘奭一拍脑袋,彻底醒了。于是,他马上下令,赦免甘延寿和陈汤,再也不准谁多嘴。接着,他又给匡衡下一道死命令,赶快给甘、陈两人评定功绩。

更牛的是后面那句话,只许讨论封侯,不准讨论他们的功过。

刘奭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石显的进攻又失败了。

然而,石显仍然顶风作案,对刘奭说道:“郅支单于不过是个冒牌单于,不值得替甘、陈俩封侯。”

这次,刘奭耳朵像塞上棉花,啥也没听到,封爵会继续进行。刘奭甚至还放出话来,说一定要对甘延寿和陈汤各封千户侯。

石显和匡衡还在做最后的顽抗,不过他们退了一步,说封侯可以,但是不能封那么大的侯。最后,甘延寿被封为义成侯,陈汤被封为关内侯,他们食邑各三百户,赏赐黄金千斤。

终于,陈汤还是胜了。感谢上天,感谢刘奭,感谢郅支单于,终于让陈汤完成了传奇的封侯之梦。

三、悲伤的昭君

郅支单于被斩,有人欢喜有人忧,比如,南匈奴王呼韩邪单于。近来,这厮情绪特不稳定,他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恐惧。高兴的是,郅支单于死了,没人再跟他抢单于称呼了,甚至他可以摘去“南”字,直呼匈奴单于了。恐惧的是,汉朝既然都能斩郅支单于,如果自己哪天一不留神,得罪了汉朝,也可能会成为郅支单于第二。

是啊,花无百日红,月有阴晴圆缺,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跟汉朝翻脸呢?一想到这里,呼韩邪单于就觉得问题太严重了。怎么办?突然,呼韩邪单于拍了一下脑袋叫道,有了。

不久,呼韩邪单于派人出使长安,告诉汉朝皇帝刘奭,说他想汉朝了,想到长安觐见皇帝。

公元前33年,正月。按照汉朝规矩,那是全国大小诸侯朝见皇帝的日子。呼韩邪单于以藩属身份,前往拜见刘奭。见过刘奭后,呼韩邪单于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对刘奭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

这个要求就是——我呼韩邪单于想当汉朝的女婿,请皇帝满足我这个藏在心中的夙愿。

自汉朝立国以来,从来都是汉朝主动提出要当匈奴的岳父,而且还屡屡被拒绝。匈奴偶尔有个主动提出和亲的,也是心术不正,别有用心。但是,呼韩邪单于有别于匈奴列祖列宗,这次他主动提出要当汉朝皇帝的女婿,那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的。

汉匈之间,上百年的真打狂殴,打成现在的局面就是,匈奴不得不死心塌地臣服汉朝。郅支单于仿佛以死的血例证明了,除了臣服,他那个呼韩邪单于没有更好的出路和活法。

不过,在汉朝看来,匈奴王服了就好,如果是真心臣服,那就更加圆满了。刘奭马上满足呼韩邪,派人从宫中物色五位美女,赐予匈奴王。

曾记否,当年娄敬向刘邦提出和亲政策时,曾经说过,为体现汉朝和亲诚意,必须派公主嫁给单于。那时,刘邦唯有独女鲁元公主,且已嫁人,再加上吕雉大吵大闹,没有把货真价实的公主嫁出去。最后,嫁出去的,不过是个冒牌货。

后来,汉朝终于嫁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公主。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汉朝嫁给匈奴的,即使不是真公主,也要级别极高的翁主。公主是皇帝生的,翁主是刘氏贵族生的。怎么说,汉朝的和亲政策,总之还是厚道的。

然而,此次刘奭赐予呼韩邪单于的,不是公主,也不是翁主,而是宫女。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宫女级别还特别低。

但是,呼韩邪单于见到五位宫女时,没有半点低落情绪,而是高兴得差点飞起来。

因为,刘奭赐给他的五位宫女当中,竟然有一个是汉朝的大美女。更让人艳羡的是,那美女后来还上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排行榜,她的名字就叫——王昭君。

当王昭君出现在送别仪式中时,刘奭也看得傻了。然后,他后悔了。

中国四大美女,被文学作品吹捧得天花乱坠的,只有王昭君和杨玉环。前者生前赢得和亲成功之名,后者得了亡国之音名,所以自古以来,王昭君的名声从来都是流光溢彩,杨玉环则成了反面教材。

当然,杨玉环多少也是有点冤枉的。长得漂亮,不是她的错。唐玄宗迷恋她,那是皇帝自个的事,怎么亡国了就把罪名推到她身上呢?

关于王昭君,被误嫁呼韩邪单于,据说是某个环节出差错了。出错的地方,许多文学作品一致认为,问题就出在画师毛延寿身上。

故事大约如下:王昭君进宫以后,自感怀才不遇,甚是寂寞孤独。这时候,画师毛延寿来了。那时候皇帝忙,宫女多,争宠吃醋的更多。因皇帝忙不过来,只好委托画师到后宫,将宫女逐一画下来,然后交给皇帝过目。如果养眼,就留下,不满意的,只有委屈她们,冷落清秋对。

画师画像,主观性极强,所以很容易做手脚。据说画师毛延寿很欣赏王昭君,也了解她渴望见到皇帝的心情。于是乎,他主动向王昭君索贿道,如果您舍得点银子,我就把你的美相加工一番,呈现皇帝。你觉得交易怎么样?

王昭君,今湖北省秭归县人,出身民女,却是一副清高相。她面对那一副厚脸皮的画师,只吐出了一个字:不。

清高是要付出代价的,自讨无趣的毛延寿,决定让王昭君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乎,他在画完相后,给王昭君的脸上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果然,那颗该死的痣,让王昭君一直被后宫冷藏,直到呼韩邪单于的出现。

故事的结局是,刘奭无奈美人落入他人怀,一怒之下,回宫就将画师毛延寿砍了。

王昭君的故事很美丽,也很忧伤,传了很多年,也忽悠了很多人。传说总是很动人,却往往不靠谱。在历史面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还原真相。

关于王昭君,权威正史《汉书》及《后汉书》记载甚少。而王昭君与毛延寿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源自《西京杂记》。那本书,向来被史家称为汉朝笔记体小说集,至于作者是谁,史无定论。

在这里,我试以《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从而破译王昭君和亲真相。

第一个问题:后宫美女多如繁星,为何王昭君不幸被选中?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当时,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求婚,皇帝赐他五个宫女。而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皇帝没给机会面见,心中早积满悲怨,于是一怒之下,主动请求出嫁匈奴。

换句话来说,王昭君之所以要出塞,是赌气而行,与画工毛延寿无关。这里,就要涉及第二个问题:王昭君主动出嫁匈奴,跟毛延寿的死有关吗?

我认为,此两者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向来都有替皇权开脱、美化政治的毛病。这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夏朝以来,昏君沉溺美色误国殃民,往往到了士大夫那里,就成了红颜误国。基于这个替君开罪的光荣而悠久的传统思维,我认为,后人将皇帝误将美女王昭君送给呼韩邪单于的罪过,推到毛延寿身上,事实上就是编辑一个毛延寿索贿的故事,替皇帝开脱。

不过,我认为毛延寿的确该死。因为他是画工,专门负责替皇帝物色美女的,现在让王昭君变成漏网大鱼,错嫁外国人,至少他是犯了渎职罪。这个罪,恰好让后来写笔记小说的人,找到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插入了毛延寿索贿失败泄愤的故事。

第三个问题,王昭君出塞,汉匈之间五十年无战事,替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歌可泣,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两句话是很难说清楚的。的确,王昭君出塞,汉匈无事数十年,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王昭君的功劳。但是,她那份功劳,被文学作品无尽地夸大了。

曾记否,汉武大帝时代,刘彻曾派刘氏宗室一翁主,下嫁乌孙国。后来,乌孙老国王死了,又嫁其儿子,生儿育女,终老西域。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没留名的美女,无论她们是嫁给匈奴,或者西域某国王,为何她们都没有留名千古,而偏偏王昭君却创造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呢?

归根到底,是王昭君碰上了好时代。首先,王昭君的确长得很美,美得惊动了汉朝中央,让刘奭看了都连叫后悔,所以王昭君出嫁后,能被呼韩邪父子一度吹捧。其次,最重要的是,王昭君倚仗着家资雄厚、实力强势的汉朝娘家。

难道不是吗?呼韩邪为什么主动上门求婚,那是因为他心里怕。怕啥时不小心得罪汉朝,而且还可能连汉朝皇帝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汉朝驻边大将就让他变为郅支单于第二。所以,为了讨好汉朝,为了向汉朝表诚心,为了以防不测,他必须表态愿意做个好女婿。

现在,呼韩邪本来也就想当个安分的女婿,没想到汉朝如此厚道,竟然把汉朝第一美女王昭君送给他。这叫啥?因祸得福,谢天谢天,谢皇恩浩荡啊。

所以,为了报答汉朝浩荡龙恩,回国后,呼韩邪单于马上修了一封书。书中洋溢着仿佛中了五千万巨奖的激动之情,里面是这样写的:“请中央把汉朝边境驻军撤了吧,让战士回家种田,守边的任务就交给我呼韩邪单于,匈奴愿世世代代替汉朝守边。汉匈友谊,将万古长青。”

请注意,呼韩邪单于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他没想过忽悠汉朝,更不是什么心术不正,耍阴谋诡计。

刘奭读完这封信后,心里特不是滋味。如果画工们勤快点,或者自己多关心宫女们的动态新闻,也不至于把王昭君错嫁匈奴王。现在好了,呼韩邪单于得了便宜,便马上卖起乖来,他这个乖,到底要不要接下呢?

尽管刘奭心里有阴影,然而还没被气昏。他很清醒地把书信交给有关部门,开会讨论,就这事表个态。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绝大部分人都同意呼韩邪单于表忠心的做法。但是,只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

持反对意见的人,是一个宫廷禁卫官。他给刘奭写了一封书,洋洋洒洒,绝不输于写奏大师刘向。在那封书里,这个在宫中行走的官员,提出了十条反对理由。为了不影响阅读,我就不一一罗列,只罗列其中一条:撤掉边防军,边境和平,匈奴单于会认为那是他们的功劳,就会趁机加价。如果哪天他们狮子大开口,汉朝无法满足他们,战火就会重燃。到那时,汉朝再去重筑边境驻营地,为时已晚。

总之,撤除边防军,不是保持永久和平、控制匈奴的长远策略。

刘奭一看,心里一惊,这么明显易懂的道理,汉朝那些巨儒高官,怎么就没几人看到呢?

刘奭决定听从以上意见。于是,他派人去向呼韩邪解释,单于的厚意,皇帝心领了。不过,汉朝的边防军,还是不能撤掉。请单于不要多心,主要不是用它来防匈奴,而是防中原那些流氓,突然越境出去,骚扰你们。

呼韩邪单于一听,明白了。

故事结局很老套,不久,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皇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他们俩又有了爱情结晶,王昭君替呼韩邪王生下一子。

呼韩邪单于是幸福了,可就苦了王昭君。三年后,呼韩邪单于死了,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不得不又嫁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又生了两女。美丽而忧伤的王昭君,就像压在天平上的一根稻草,保持着两边砝码的平衡——她让汉匈近六十年和平无事。

烟花一般的女子,消沉了美丽的青春,枯黄的薄纸上,只留下惊艳的目光,无穷的怨词歌咏。以卑微之身,撑住了汉朝盛世徐徐落下的帷幕,纵使花容尽去,葬身他乡,那又何妨?因为,在北风狂乱中,传说已经化为不老的传奇。

一个偶然的政治事件,改变了王昭君一代美人的命运。千古以来,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诸多文豪,都曾作诗替王昭君鸣不平。然而,柏杨先生却一语道破天机:王昭君之所以主动出塞,是因为她彻底看透了宫廷命运,所以伺机挣扎出笼。正因为她那成功一搏,不但挽救了自己,而且创造了千古不朽之传奇。

柏杨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王昭君出嫁后,不到半年,深深暗恋她的皇帝刘奭,便化羽登仙了。如果王昭君继续留在后宫,不是被深锁囚禁到死,也会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很简单,凭王昭君那般清高孤傲的性格,根本就无法生存于风险重重的后宫。

所以,王昭君泉下有知,首先应感谢国家,感谢刘奭,感谢呼韩邪单于。感谢国家放了她,感谢刘奭放了她,感谢呼韩邪单于深深地眷恋着她,让心中的怨与爱永远不朽,绝不泯灭。

四、拐点

通过前面的观察,可以看出,刘奭这辈子,人不傻,脑不笨,可因为性格问题,常常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其中最让人吃惊的,就是娶了一个厉害的女人当老婆。这女人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点足够说明她的能量:在《汉书》当中,有两个女人是单独立传的。一个是高后吕雉,一个就是此人。

这个厉害可怕的女人,她的名字,就叫——王政君。

每一个牛人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吕雉很牛,可是关于她的出生,却没啥传说。反正就是生了,长大了,然后被父亲推出去嫁人了。可是王政君不同,她出生有传说,经历亦传奇,甚至和汉武大帝的老妈有得一拼。

说来话长,长安城中有个叫王禁的人,时为廷尉史,娶妻生女,名唤王政君。王禁妻子替他生了几个孩子后,突然赌气,玩失踪了。究其原因,原来是王禁好色,又娶了几个女人当小的,所以原配渐渐失宠,干脆一走了之,改嫁他人。

据说,王政君老妈怀她的时候,梦月入怀,然后就生下了她。即使这样,王政君从小还是失去了母爱。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长大了,然后莫名其妙地被推出去嫁人。

王禁首先替女儿物色了一门亲事,说好了什么时候要嫁,但是离奇的事出现了,还没等王政君嫁过去,对方莫名其妙地一脚登天了。

于是,王禁只好替女儿再物色人选,这次攀上的是一个富贵人家,人唤东平王。双方说好,要将王政君嫁过去当姬妃,可是离奇的事情又发生了,还没等王政君嫁出门,东平王莫名其妙地死了。

事先说好的两门亲事,都没有成功。王禁很纳闷,于是他就想,他这女儿是不是天生就是个克夫星,嫁不出去了?王禁决定找人替她算一卦,结果一出来,他被吓了一跳。

占卜的只跟王禁说了一句:当大贵,不可言。

什么叫贵不可言,就是嫁给诸侯王都是下嫁了,给皇帝当夫人,马马虎虎,如果是当皇后,那才恰恰好。

算命先生的话,王禁信了。于是,他决定赌一把,从此教女儿读书,并教她玩音乐学击鼓。就在王政君十八岁那年,王禁很顺利地把女儿送入后宫。一年后,她的命运从此与众不同。

那时,汉朝的太子,正是刘奭。当时,刘奭和一个姓司马的女人玩得很好,没想到不久,对方就病得快要死了。司马氏死前,以无限悲愤的语气对刘奭说:“我之所以被折磨死,完全是宫中其他姬妾诅咒我早死,想取而代之!”

那话既出,多情种子刘奭信了。不久,司马氏果然死了,无限悲痛的刘奭也跟着病了,而且还对天发誓,再也不接近宫中任何一个姬妾。但是,刘奭那番话却急死了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刘病已。

那时,太子还没生出儿子,他不肯让姬妾接近,那不是要断种了?这样的话,那不是要乱套了。刘病心急如焚,决定顺从刘奭心意,不强求他从姬妾中选妃,而是从后宫另选五个宫女,送给刘奭待选。

一切都按上天设计好的游戏走,王政君就在其中。

把五个宫女送入太子宫中的人,是刘奭的养母王皇后。等刘奭过目后,王皇后就叫人问刘奭到底喜欢上哪个了。心不在焉的刘奭,为应付皇后,只好敷衍地说了一句:“其中有一个还可以吧。”

刘奭不指名、不道姓,他本来也没对谁感兴趣,可是这么一说,王皇后竟然把目光锁定了一个人。神奇的历史,偶然的命运,这时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当时,挨着刘奭坐的人,正是王政君,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红色上衣,显得特别醒目。于是,王皇后当即断定,刘奭说其中那个还可以的人,肯定就是她了。

这样,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王皇后派人将王政君送入宫中,接着,刘奭就被搞定了。让刘病已和王皇后开心的是,不久,王政君怀上了,生了一个儿子。

在此之前,刘奭跟过数十姬妾,没有一个怀上。没想到,王政君一到,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苦等孙子的刘病已,终于当上祖父,高兴得就差没翻跟斗了。于是乎,他亲自替孙子取了一个名叫——刘骜。

刘骜长大后,还经常被刘病已带在左右,宝贝得不得了。

看上去,这一切是多么完美。错了,埋葬汉朝的,正是眼前这个顺乎天意的王政君。这个女人,自登场之时,低调从容,手腕老辣,不得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刘奭面前时,紧挨着坐下,不是偶然,是唯独穿着鲜艳性感上衣的,也不是偶然。当她被送入宫中,顺利怀孕,更不是偶然。

我认为,王政君能在后宫脱颖而出,应该归功于她的应对能力,以及她背后强大的策划团队。正因为这样,王政君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设计的未来走去。

然而,这注定是一条坎坷崎岖、风雨多变的路。在刘奭晚年的时候,王政君面临着一场残酷的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种种迹象表明,太子刘骜有被废掉的危险。

皇帝晚年想废太子,自从开国皇帝刘邦开了这个坏头后,似乎成了汉朝光荣而悠久的传统。刘奭之所以想废掉太子,其想法简直就是当年刘邦的克隆版。

情况是这样的:王政君老了,刘奭重新宠上了另外一个小老婆。小老婆姓傅,在后宫等级中,属于第一级,所以人称傅昭仪。博得皇帝欢爱的小傅,替刘奭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康。所谓爱屋及乌,刘奭因为宠上了傅昭仪,所以特别疼爱刘康。于是他就想,要不要把刘骜拉下来,把刘康推上去呢?

当然,刘奭仅此理由换太子,那是不充分的。刘奭治国无术,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相当有造诣。为了体现他的专长,还经常在后宫聚众表演,无人能及,后来却有一个人,在音乐方面,能够与他互相应和了。而这个人,就是傅昭仪的儿子刘康。

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太子刘骜好酒好色,花花公子都赶不上他。让这么一个种来接班,还真有损形象。

所以,相比之下,傅昭仪多情体贴,儿子刘康聪明伶俐,这更让刘奭坚定了换太子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左右着刘奭,甚至病重时,只让刘康在床前服侍,刘骜想到门外挤着缝朝里面看的机会,都没得到。

更危险的还有,此时病重的刘奭,突然派人去查询当年汉景帝刘启是按什么程序将太子刘荣废掉的。

这的确太可怕了,消息一传出,王政君及太子,甚至整个王氏家族都坐立不安了。

怎么办?当年吕雉孤独无助的时候,是张良出了个好主意,救了太子刘盈。如今去哪里找张良,谁是拯救王家的张良?王政君召集家族会议,大家都手足无措。

就在众人濒临绝望的时候,王政君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像天上一颗闪亮的星星,点燃了全部希望。

举目汉朝,谁最有话语权?可能有人马上就想到了,那肯定是石显了。石显是多牛的人呀,整死一个接一个,任外面告他的人一批接一批,他仍然稳如泰山,纹丝不动。可见,这人的政治功力,那不是一般的了得。

所以,想让刘奭不要乱动,首先必须争取石显,而要争取石显的支持,更要争取另外一个人的支持。

曾经,石显是跟大司马史高是一伙的,现在,史高已经不在人世了,接任史高的人,是史高的儿子史丹。最重要的是,史丹是刘奭的亲信,最最重要的还有,在刘奭那里,史丹拥有别人不敢企及的通行证,那就是——可以自由单独出入刘奭的寝室。

事实上,王政君根本就不用争取,因为史丹是汉元帝派去监管刘骜的看护人之一,本来就是刘骜的坚定拥护者。

有一天,史丹打听到刘奭一个人在床上躺着,拔脚就朝宫里跑,当他闯到刘奭床前时,果真正好皇帝一人躺着。于是,史丹就跪在地上猛磕头,一边磕着,一边就呜呜地哭了起来。

那时,史丹也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他那苍劲有力的哭声,搞得刘奭心里很难受,于是问道,您老哭什么呢?

史丹捏着哭腔说道:“陛下封刘骜做太子,也有十余年了吧。这些年来,太子名声在外,全国人民都极力拥护他。没想到,陛下宠爱幼子,惹得天下流言纷飞,连大街上的大妈大叔都认为太子地位不保。”

史丹吞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如果太子地位不保,汉朝众公卿,将誓死相争。现在,我就先当第一个表率。”

史丹的语气坚决如铁。如果想换太子,首先从他身上踩过去。如果踩不过去,就不要换。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狠的就怕猛的。

刘奭心里凉了半截,他摇着头说道:“谁说我要换太子,你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没这回事!”

刘奭接着解释道:“王皇后干得好好的,没出啥毛病,还有宣帝生前,也极疼爱太子,我凭什么要废他呢?”

说得的确有道理。史丹一听,又猛地磕头道:“现在我明白了,是我错听流言,请陛下处分我吧。”

刘奭挥挥手,说道:“我估计快不行了,你就好好辅佐太子吧,不要辜负我的重托。”

公元前33年,夏天,五月二十四日,刘奭崩于未央宫。在石显和史丹等人的大力拥驾下,刘骜最终保住了太子位。

五、小人也不好做

公元前33年,六月二十二日,刘骜顺利即位。两个月前,刘骜能保住太子,石显是出过力、参过股的。然而现在按股份分红,收益最大的是王政君,石显想分红,可是有一个人却跳出来吼道:坚决不分石显一分。

跳出来吼的人,是宰相匡衡。他能吼出那声来,多么不容易啊。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今天,现在终于把内心的苦闷吐出来了。

以前,在汉朝中央,无人不认为,匡衡和石显是一伙的,两人里应外合,怎的刘奭刚走,那茶就凉了呢?事实上,外人有所不知,匡衡和石显根本不是一伙的,而是匡衡迫于石显淫威,不得不低头装乖卖傻。

怎么会是一伙呢?要知道,石显是宦官,知识水平很低,稍有点骨气的,都耻于跟这些被阉的人为伍。然而情势迫人,自从御史大夫被石显整死后,不要说匡衡,就是匡衡的前任丞相,也都不得不向石显作服帖状。

也就是说,石显一直充当的都是真小人,而匡衡不过是假小人。在他的内心深处,生存固然重要,政治信仰一样不可或缺。

看来,石显这个真小人,真小人做人就是难啊。

在中国古代政坛上,有两类人最容易生存,那就是假君子、假小人;另外两类人最不易活下来,那就是真君子、真小人。真君子,一出来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所以威风凛凛,无所畏惧。然而树大招风,暗箭难防,最后难免被人拿下。

真君子即使死了,也有块儿碑。命好的,没过多久就会被翻案平反。然而真小人不一样,一踏上这条船,就是一去不再复返。生前防明枪、暗箭,死后难逃被挖坟撒骨之苦,那种滋味的确不是常人所知道的。

所谓小人,在利益面前,自己的是自己的,别人的也是自己的。石显从一出道,几乎都是这样明码标价,从不敢跟道德有染。所以,他也混得特别辛苦。他不但要保住既得利益,还要防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对他的人身攻击。

然而,在汉朝的政坛上,石显功力早成,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在整个刘奭时代,简直就是东方不败,谁都不怕,魔来杀魔,道来杀道。

粗略地列一个名单,即可发现石显的可怕。萧望之,几乎独步汉朝,首先倒下;接着联合刘向对石显发起攻击的,还有张骞的孙子张猛;贾谊的曾孙贾捐之等人全都死在石显的魔爪之下。

大师顶不住,大师的后裔也玩不过,怕死的谁还敢跟石显玩?就这样,匡衡当了宰相后,做乌龟缩头的样子,也是不难理解的。然而,风水轮流转,现在该是出手收拾石显的时候了。

石显以前不可一世,张牙舞爪,那是因为有强大的靠山刘奭。现在,匡衡之所以敢站出来收拾石显,那是因为他曾经是刘骜的老师。你没靠山了,咱有新靠山,为什么不搞你,不搞那不是浪费社会资源吗?

匡衡说搞,而且一搞就要搞定。于是乎,他联合新任的御史大夫,一起向皇帝上奏。匡衡那奏疏,把石显骂得痛快淋漓,他逐条地罗列出石显的罪状,最后就是弹劾。

匡衡整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窝,他连石显的朋党也一起告了。以组织拔组织,这招不可谓不狠。

这时,刘骜刚刚上任,做事积极性特强,所以工作效率极高。很快,奏疏就被批下来了,石显朋党全部被撤职,石显及妻儿老小,全部被逐回故乡。

事实上,石显早在一年前,就知道他会有这一天。一年前,石显被刘骜从中书令任上调任长信中太仆,他就感觉事情不妙了。如今,果然如此。但是,当灾难真正降临时,他还是无法接受。

怎么能够接受?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曾经吃香喝辣,想骂谁就骂谁,想杀谁就杀谁,现在怎么那等好事就没了呢?

人生如梦,人生如戏,梦碎了,戏完了,难道现在就是该滚蛋的时候了?一想到这,石显难抑胸中悲愤,竟然吃不下饭。于是乎,一路抑郁归乡,就在半路终于撒手西去了。

石显的事,总算解决了。然而,接下来就得解决匡衡的事了。我们知道,匡衡曾经是个苦孩子,小时候连读书都要凿壁偷光,所以他能从最底层爬到金字塔顶,没有天才般的智慧和毅力,那是达不到的。

但是,这个以学《诗》步上仕途的人,在政治上却留下了诸多污点。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听石显调遣,联手打击盖世英雄陈汤和甘延寿。

这是一笔孽债。那债还要不要算?如果要算,怎么算,会是谁来跟他算?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有人主动说,匡衡那笔账,必须算狠点,本金利息一起算。

要找匡衡算账的人,是一个猛人,一个很猛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王尊。

王尊,字子赣,是涿州高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王尊的人生经历,跟匡衡有一拼,都是一部少见的人生史诗。他少年丧父,依靠叔伯,却被打发去沼泽中放羊,忙里偷闲,悄悄通读了史书。

王尊十三岁时,开始出门打工,到地方监狱谋得一个小吏的工作。几年后,又到太守那儿应聘。太守亲自面试,发现这小子特有才,于是提拔上来。就这样,这么多年以来,他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种种挫折失败,坐上了今天的这个位置——司隶校尉(京畿总卫戍司令)。

尽管人生困顿,然而王尊意志不移,刚正不阿,天不怕地不怕。不像匡衡,像个软体动物,一碰到猛一点儿的就缩头明哲保身。为什么说王尊猛,主要是手腕强悍,做过几件惊动长安的事。

他在地方当县官的时候,有一女子状告儿子不孝,经常打她。王尊闻听后,抓儿子审问,对方供认不讳。王尊却让人把不孝子吊到树上,叫五个手下同时放箭,活活把对方射死在树上。

后来,他当太守时,抓盗贼就像猛蛇追老鼠,吃得毛都不吐一根。于是落了个残杀不义之名,被免职回家。再后来,重新起用,去当东平王的国相。

东平王,就是当年王政君的父亲准备把她出嫁给他当妾的那个东平王。东平王年轻气盛,王尊一样不放眼里,结果双方还当面抽刀,准备要干起来。于是乎,又被免职回家。

最后,是因为王政君的老弟王凤帮助,又回到中央做官。

王凤,是一个划时代的牛人,后面再慢慢讲他。说到这里,必须讲清的是,王尊和匡衡,向来都是各走各的路,远近无仇。然而,王尊要弹劾匡衡,不为别的,只为他实在看不顺眼这个假君子兼假小人。假就罢了,还得志,太欠揍了。

王尊上疏,他像匡衡弹劾石显那样,也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逐条列举匡衡的罪状。更可怕的是,王尊不是只端匡衡一个,而是要端一窝。

王尊数落匡衡本人的罪条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前石显胡作非为时,作为丞相的匡衡,不但不制止,反而狼狈为奸,是为大不道。同时,所有对石显睁只眼闭只眼的政府高官,都得服罪。

不能不说,王尊这一棍实在太猛了。

在石显得意之时,政府上到宰相,下到基层干部,谁对石显公开表示过不满?跟石显打来斗去的,还不是萧望之和刘向那帮人。其他人好像不是围观的,就是打酱油路过的。

按王尊这一说法,那不等于要让刘骜将政府解散,重新大换血。你说,这棍猛不猛?

应该说,搞学术,匡衡是大师,搞政治斗争,匡衡只能算是一个本科生,跟博士后级别的石显比起来,还差得远。所以,事情发展到这里,大大超出他的意料。

让他意外的是,竟然有人要跟他过不去,更意外的还有,不是王尊一个人弹劾他,在他背后,站着的是一大拨人。那同样是一堆神秘人物,不可轻视啊。

所以,面对王尊的弹劾书,匡衡很不安。于是,他当机立断,上书辞职,请削食邑。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应该辞职。不辞职,他内心不安,身体还特不安全。然而,匡衡的辞职报告,还是被刘骜退回来了。同时,刘骜还给他的匡衡老师打气地说道:“你就尽管放心做你的事,别的事,我替你摆平。”

果然,刘骜将王尊打发出长安,到高陵任县长。匡衡,连同被王尊弹劾的其他高官,都保持原职,继续为皇帝服务。

有人做靠山,就是好办事。我想,这应该是匡衡的心里话。

事实上,匡衡靠着刘骜这座山,身心总觉不安全。说真的,他是怕了,他很了解自己,撑得过一时,撑不过一辈子。

隐隐之中,他感觉好像要发生什么事。

六、陈汤的弱点

前面说过,王凤在王氏家庭中,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称号,主要因为他是王氏外戚集团中,第一个跃上权力高位的人。王氏兴起,由他而起,终于王莽,后者是王氏家族权力集大成者。

探究源头,打造王氏外戚集团力量的,正是刘骜父子。刘奭只是开球者,把圆球踢高的,则是刘骜。当刘骜登基当皇帝时,他就封王凤为大司马兼大将军、领尚书事。

那年,刘骜只有二十岁。他刚刚起步,必须重新洗牌。他认为能成大事并靠得住的,唯有王凤。

王凤的确是想做点事的人,他最欣赏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陈汤。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救陈汤。

顺便交代一下,伟大的抗匈奴英雄陈汤,被封侯升官后,过得一点儿都不好。而把他从灿烂日子里拉到混沌地步的,不是别人,而是丞相匡衡。

不明白匡衡怎么跟陈汤较上真了,他只想拿陈汤开刀。石显都死了,难道匡衡是吃饱没事干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过去,匡衡要整甘延寿和陈汤,那是石显逼的;现在他要整陈汤,那实在是为民除害。在他看来,陈汤是一条天大的蛀虫。

至于甘延寿是什么虫,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甘延寿身体一直很差,封侯后不久就死在任上了。匡衡将陈汤定义为害虫,论据很足,那就是——陈汤很贪财。

女娲造人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总喜欢将上等材料与劣等物质捏在一起,组合成了人。纵观陈汤一生,能够让他成就大事者,是他身上的英雄胆魄,而让他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则是他心里的贪欲。

他的贪欲,是天生具有,还是后生促成?或许两者兼有。我们知道,陈汤小时候很穷,长年流浪,靠乞讨生活。或许是童年的贫穷记忆,让他感到恐惧。然而他是英雄,应崇尚建功立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报效国家,不应该过分贪婪。

说真的,陈汤很让人遗憾。

刘奭生前,匡衡告陈汤征讨康居国,以身作则,替部下树立了一个贪财好物的楷模,把从康居国没收的财物私吞了。

贪了就罢了,甚至还洋洋得意地对部下说,贪吧,怕什么,咱们在外山高皇帝远的,谁会来追究我们。没想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汤的话还是传到了长安。

那一次匡衡没告成,是因为刘向上书,将陈汤救了。现在,匡衡再度翻起这个案件,摆明就是要和陈汤斗到底了。

匡衡很有底气,因为他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和权力顶点。匡衡这样对他的学生刘骜说道:“像陈汤这等贪财好物的大贪污犯,不应该封侯,更不适合待在射声校尉的职位上。”

这次,匡衡做得很顺利。还没等别人声援,陈汤就被刘骜免职回家。

陈汤没有上诉,然而不甘寂寞的他,突然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疏。没人知道陈汤为什么要上这封奏疏,他在奏疏中抖开了一个秘密:康居国送来当人质的王子,不是真王子。

康居国是被陈汤率军攻下的,按规矩,康居国为体现臣服诚意,须派王子进长安当人质。

在战场上,狼都没有陈汤凶狠和狡猾,康居国送来的王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应该说,陈汤很有发言权。然而,他为什么说康居国王子是假的?他到底想干什么?

想了半天,我突然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

纵观陈汤一生,左右他脑袋的,就是赌徒哲学。他曾经一无所有,凭双手搏明天,凭的是胆量。好赌的个性,换到战场上,则使他成了一个好战分子。所以,现在陈汤被免职,想东山再起,就要发挥他的特长,再跑西域,与康居国再战一回,建功立业,把输回去的再拿回来。

想出兵康居,就得编织借口。如果康居国送来当人质的王子是假的,那么后面的话就说得顺了。所以,陈汤其实是准备了两封奏疏,只要前面的通了,后面的奏疏马上送出,然后……

似乎,这一切设计得完美无瑕。

事实却是失败了。皇帝派人去调查康居王子,结果发现,人质是真王子,而非假王子。于是所有的明枪暗箭,都瞄准了陈汤。

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想翻本想疯了的陈汤,突然发现,冲动是魔鬼,贪欲会蒙蔽你的双眼。不是别人太聪明,是自己还不够灵敏。

陈汤欺君之罪成立,很快就被捕入狱,据有关消息灵通人士报道,如果不出意外,陈汤将被拖出去砍头。

本以为会再赢的,竟然输得这么惨。不过吉人自有天相,意外还是出现了。不久陈汤被释放,同时被剥夺爵位,成了一个士兵。

陈汤之所以被放出,是有人替他辩护。这次,替他辩护的人,不是刘向,而是光禄大夫谷永。

谷永上奏说道:汉朝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像陈汤这样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所以,因为他一丁点错误,就将他杀了,那太不应该了。那些喊着要杀他的人,肯定是有私心的。

奏疏传到皇宫里不久,刘骜就下诏赦免了陈汤。

或许,陈汤应该感谢谷永救了他一命。事实上,陈汤知道他最该感谢的,是站在谷永后面的那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大司马王凤。

谷永是王凤身边最有名的跟屁虫,专门以拍马屁为生。他上疏替陈汤辩护,不过是响应王凤号召。这样,王凤就可以有理由让刘骜放了陈汤。说白了,这是一场双簧戏。

不插播广告,精彩继续。陈汤刚放出来不久,西域就传来不妙的消息,西域总督(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的部队围困。段会宗用驿马上疏,请求征发西域各国部队,以及敦煌边防部队前往救援。

消息传到长安,如惊雷平地起,全城的人既郁闷又震惊。郁闷的是,乌孙国和汉朝素来交好,当初陈汤还是为了乌孙国,发兵远征,斩杀郅支单于,并将乌孙国的死对头康居摆平,现在怎么打了起来?

让人震惊的是,以汉朝军队之强,小小乌孙国竟然摆不平,还要喊人去助阵?

乌孙国是真的跟汉朝反目成仇了,至于为什么如此,一语难以说尽。简单地说吧,首先是乌孙国内部的小兄弟发生了争执,汉朝就派段会宗去平定,事后准备回国。

没想到,前脚刚离开,双方又在后面打起来。于是段会宗再去干涉,结果小兄弟就不满意人家干涉他内政,于是就壮着胆子,撕破脸皮干了起来。

那些都不重要了,现在首要的问题是,怎么应对这场危机?于是,刘骜叫上大司马王凤及丞相王商,召集大家开会讨论。这事来得太突然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拿得出一个主意来。

正当众卿手足无措时,大司马王凤突然对刘骜叫道,要想解决西域危机,陛下不得不请他来了。

刘骜奇怪地问,他是谁?

王凤说道:他就是陈汤。陈汤是西域军事专家,这事如果他都不能拿主意,谁还能搞得定?

刘骜恍然大悟,叫道:“对,马上帮我把陈汤找来。”

很快,陈汤就被传到未央宫,接受皇帝召见。当刘骜见到陈汤时,不胜唏嘘。陈汤出兵西域时,在外落下了一身病,搞得双臂都不能屈伸。于是,当陈汤觐见皇帝时,想行跪拜之礼,都异常辛苦。

刘骜没有那么多废话,免去陈汤的跪拜,马上把段会宗的奏疏交给他。

陈汤看完奏疏,云淡风轻,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陛下,这事不用担心。”

刘骜惊讶地看着陈汤。老子都急死了,你却还挺淡定的哦。他忙问道:“你凭什么说不用担心?”

陈汤慢条斯理地说道:“很简单,西域的兵,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可以一个顶他们五个;西域的兵器,相当落后,想对付汉朝的先进武器,根本不行。现在,包围段会宗的敌人,应该多不到哪里去。就算我们一个兵对付他们三个,也是绰绰有余。”

陈汤接着说道:“如果发救兵,即使每天行军五十里,那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抵达西域。等汉军抵达西域时,战争都结束了,还打什么?”

陈汤似乎分析得有理有据,刘骜听得一惊一乍,急问道:“按你所说,汉军是不是可以解围?如果能解围,大约什么时候?”

陈汤从容地回答道:“现在已经解围了。”

刘骜眼睛都绿了,不相信地看着陈汤。

这时,陈汤挽起袖子,掐着手指,故作神秘地数了数。接着,他抬头对刘骜说道:“不出五天,好消息定然传到。”

第四天,段会宗奏疏到了。果然是解围了,果然是个料事如神的军事专家。

陈汤一语抹掉压在头上的霉运。王凤趁机向刘骜推荐起用陈汤,刘骜同意。陈汤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统帅部参谋主任(从事中郎),从此军事方面的事,都由陈汤说了算。

陈汤仿佛做了一场噩梦。梦中醒来,仍然毫发无损地活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