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传——拥兵荆豫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09:08:08 0

司马懿就任辅政大臣之后,立即迁居中都洛阳。

汉魏时期的洛阳,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其城池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有城门十二,大街二十四。东汉兴盛之时,且不说那闹市区是如何“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就是地处南城外郊区的太学之内,四方负笈从师的莘莘学子也经常在万名以上,可见其繁华之一斑。董卓之乱,洛阳惨遭浩劫,烧成废墟。曹操统一北方,开始着手修缮旧都宫苑。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这座城市再度繁荣发展。及至曹睿继位,洛阳虽不能说完全恢复了昔时全盛的风貌,但是用人口殷盛、城市宏伟来形容,却是毫不夸张的了。

城中东西方向最宽阔的街道是御道,东起中东门,西至雍门。天子所居的皇宫,其南大门阊阖门,就正对这条皇帝专车才能使用的御道。从阊阖门向西,过皇宫西垣不远,有一片居民区叫做永安里。永安里的住户多为达官贵人。司马懿的私宅,就在永安里中。

他移家于此之时,本以为将在京城之中安居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长于计虑的他,这一次却想错了。一年之后,司马懿突然接到魏明帝曹睿的指令,要他出屯南方的军事重镇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字的读间同“渊”)。

辅政大臣不在京都辅佐皇帝,却被打发到前线去当指挥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曹睿不愿意当一个挂名天子,他断然打破了父皇临终前所安排的政治格局。

魏文帝曹丕苦心安排的四大臣辅政格局,在他自己看来是相当理想的,孰料他眼睛一闭就出了问题。问题不是出在主管文事的两位异姓辅臣,即陈群、司马懿身上,而恰恰出在与曹丕有宗室之亲的曹休与曹真身上。那征东大将军曹休,领兵打仗虽然勇冠三军势不可挡,然而胸襟气量却有欠宽广。他认为自己的名位资望与曹真不相上下,在血缘关系上与皇帝更亲近,所以居中执掌最高军权的应当是自己而不应当是曹真。曹真原本姓秦,其父秦邵,与曹操素为莫逆之交。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秦邵率众随曹操征战,死于军中。曹操伤悼故人,便亲自收养了秦邵之子,并赐姓曹氏,此子即是曹真。在曹休眼里,你曹真虽然姓曹名真,却并非真资格的曹家人,凭什么凌驾在我之上?他心中有气,便在行动中故意和曹真过不去。这曹魏军界的两巨头,一外一内闹起别扭来,影响自然不小。史称当时是“有曹休外内之望”,“大臣秉事,外内扇动”。此处所谓的“望”,并非希望的望,而是怨恨之意。强臣不和,嗣主年轻,曹魏的政局陡然出现危机。

换上其他庸碌之人,可能就束手无策了,但是二十一岁的曹睿不然。他面对眼前的局面,毫不惊惶失措或者忧心忡忡,相反,他在下意识中甚至还有点高兴。曹睿其人虽然年岁不大,却非等闲人物。他天资聪明,目光敏锐,做事又极有主见。对于父亲生前给自己所安排的政治格局,曹睿是不大喜欢的。四位辅政大臣分掌军政,那自己不是成了由四名保姆进行教养的幼儿了么?还有一层,即曹睿很爱自己的生母甄氏。甄氏生前受到曹丕的抛弃;其后曹丕又逼令其自杀;甄氏入殓时披头散发,口塞米糠,情景至为悲惨;因受母亲的连累,曹睿多年都不能正太子之名分。这一切,都使曹睿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对父亲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当父亲在时不敢发泄,父亲死后,则可通过冲破父亲苦心安排的政治格局来纾解。以上两层因素,都在刺激曹睿抛弃大臣辅政的体制,而军界二曹的失和,正为他抛弃先帝遗制提供了适当的借口。

抛弃先帝遗制,毕竟是一件大事,所以曹睿的行动虽然果决迅速,计划却相当稳妥周密。

就在曹睿继承帝位的七个月后,他对朝廷大臣作了一次重新任命,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东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并录尚书台事,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将军。

这是一次看似寻常,其实却很不寻常的大封拜,是曹睿为了实现“政由己出”的目标而走出的第一步。封拜虽然涉及七位大臣,但是真正的目标却是辅政四公,其余的钟繇、华歆、王朗三人,不过是陪衬而已。要知道何以说真正的目标是辅政四公,不可不先略说一下当时曹魏高级将领的等级制度。

曹魏此时的高级将领,与此前的东汉旧制已经有所不同,最高一等是大司马,其次是大将军、太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征东大将军、征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征北大将军。以下尚有多等名号,此不赘列。

曹休由征东大将军,一下子升任最高等的大司马,比升到大将军的曹真反而高过一级,这对心怀怨气的曹休而言,明显是一种安抚措施。不过安抚归安抚,升任最高军职的曹休依然留在东南战区,并未调回京执掌大政,实际上依然是一位方镇而已。

中军大将军曹真就任大将军,足足跃升了五级。但是且慢高兴,因为不久之后,曹真就被派到关中战区,去主持西方军事,专力对付频频北伐的诸葛亮。原本掌握全国兵权的大将军,也降格成了一位方镇。

至于陈群,由镇军大将军改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在品级上也晋升了一等。不过,镇军大将军是有实权的职务,而汉魏的三公,是只能坐而论道的摆设官位。尽管陈群保留了录尚书事的头衔,然而从史籍所载的情况来看,魏明帝从此对尚书台的机要事务直接过问,陈群这个尚书机务总领的分量就轻多了。此外,在辅政四大臣中,陈群是才干最弱而性格最柔的一位,曹睿偏偏保留了他的录尚书事的头衔,让他在京城辅佐自己,这样既能显示先帝的遗制犹存,自己又能放开手脚处理政事,用心真可谓深细之至。

最后说到本书的主人公司马懿。司马懿从抚军大将军升任骠骑将军,在品级上也跨了四阶之多,因为中军、上军、镇军、抚军四种大将军是同级的。但是,他升官之后,录尚书台事的头衔却没有了。失去总领尚书机要的资格,辅政大臣又如何能辅政呢?这还不说,六个月后,司马懿又奉诏离京,出屯南方战区的军事重镇宛城,这样一来,距离权力中枢就更远了。

当时,曹魏的前方战区,主要分为三处:东南战区在淮南扬州,直接面对孙吴的腹心地区江东;西方战区在关陇的雍、凉二州,直接面对蜀汉的北伐兵锋;南方战区在洛阳正南的荆、豫二州,直接面对的是吴、蜀二国的接合部。以上三战区的中心据点,分别是寿春(今安徽省寿县)、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和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至此我们已可看出:司马懿到南方战区去当前线指挥官,乃是魏明帝曹睿“政由己出”计划中的要点之一。曹睿先通过大封拜表示一番尊宠,让衮衮诸公高兴高兴,接下来就把辅政四大臣中的三位,统统都打发到上述三大战区去任方面大将,只留下一个唯命是从的陈群,在京师装装门面。这样一来,他就完全从先帝遗制中跳了出来,从而把朝廷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你说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新皇帝,其政治手腕老辣不老辣?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炎夏六月,骠骑将军司马懿,以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的名号,出镇京城洛阳正南八百里处的宛城。曹魏的大将出镇方面,经常要在军阶本官之外,再加以“督某某州诸军事”或“都督某某州诸军事”的名号,这种名号表示其军事指挥权限所及的范围。以司马懿为例,他的军阶本官为骠骑将军,其指挥权限则及于荆豫二州。凡在此二州内驻防的各军,其军旅事务皆由司马懿指挥督办。平心而论,这权限也委实不小,但若要与辅政大臣总领尚书台机务的事权相比,那就不免逊色一筹了。

骄阳如火,暑气蒸腾。司马懿一行出京都,渡洛水,经伊阙,兼程南下。他端坐在一辆朱轮安车之内,神情愉快,意态安闲,不仅不因酷热而焦躁,而且也不因自己被降格使用而烦恼。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识见果然与常人不同。他认定:此次离开中枢机要,拥兵荆豫二州,从眼前的得失着眼,自然受损不少,但若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却是一桩大好事。因为此前自己虽然名为抚军大将军,然而一直未曾真正统领过兵马。未曾统兵马的大臣是有致命弱点的。首先,政坛竞争无情而激烈,要想长期立住脚跟,必须有刀把子作后盾。没有兵权,就难以保持政治上的发言权,这是千真万确的硬道理。其次,在政坛上竞争,还必须有一批忠实的支持者才能稳操胜算。但是,在中央任文职官员,培植亲信发展党羽相当困难,因为众目所视,弄不好就要遭人非议。出镇地方之后则不然,你是一方首脑,基本上是一手遮天,加上军旅之中的人事提拔是常事,所以在这里培养嫡系势力简直如鱼得水。只要手握强大的兵权,兼有一批心腹党羽,到时候再返回京都,还怕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么?此去宛城,务必要在军事上早建奇功,树立威望。这一步实现了。其他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带着强烈的立功树威意识,司马懿来到南方重镇宛城。下车伊始,他就马上着手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即上庸之战。说来令人奇怪,这下车伊始的第一战,司马懿既不攻孙吴,也不打蜀汉,而是向自己的部属开了刀。

当时曹魏所属的荆州西南部,有一个新城郡。这新城郡下辖上庸、房陵、昌魏、绥阳、沶乡、武陵、建始、北巫、安富、广昌、锡城十一县,郡治就在上庸县(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此郡人口虽不多,但是西接蜀汉,南邻孙吴,地理形势相当重要。其郡治上庸,位于荆山西脉的堵水之滨,三面环水,城池高峻,是宛城西南的得力屏障。此郡若失,则宛城难守;宛城不保,则洛阳南门洞开。镇守这一军事要津的,为建武将军兼新城太守孟达。司马懿一到宛城,即磨刀霍霍,准备向这位下属动手。要问此举原因为何,须得先把孟达其人作一简略介绍。

孟达,字子度,系雍州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人氏。其父孟他,在东汉末年曾经用当时还很珍贵的葡萄酒,贿赂当权的宦官,换得一个凉州刺史的官职。孟他虽然算不上人才,其子却非凡庸人物。孟达外貌英俊,风仪闲雅,而且口才过人,志趣不凡。最初,他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任大将。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孟达改换门庭,成为刘备的部属。由于他不是刘备的嫡系,而且才干出众,性行高傲,所以既得不到刘备的信任,又受到同僚的排挤。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秋,孟达再次改换门庭,率领部属四千余人投降曹丕。当时,曹丕已经继位为魏王半年多,正在处心积虑打主意代汉称帝。孟达来降,恰好为曹丕代汉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根据,因为远人之所以弃暗投明,是因为佩服魏王的巍巍功德啊!加上孟达外表内涵出众,所以曹丕高兴得了不得,马上任命孟达为建武将军兼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此外,曹丕又给孟达一个散骑常侍的加官,使之列入自己的近侍之臣,二人同车出入,很是亲热了一阵子。区区一名三心二意的降将如此受宠,魏朝大臣均不以为然,纷纷谏止曹丕不要宠任孟达太过。其中上言最尽力者,即有司马懿。曹丕也不以衮衮诸公之言为然,故而孟达在曹丕当皇帝的六七年间,颇有春风得意之感。

正当盛年的曹丕突然病死,拥兵新城的孟达不免心慌。他知道,自己的靠山一倒,今后的处境将相当艰难。焦虑之中,他竟忘了“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道理,想出一条再度投降蜀汉的下策。孟达以为:如今蜀汉先主已死,诸葛亮当朝秉政,或许会容纳自己。于是,他借邻接蜀境之便,暗中与蜀汉进行联络。哪知道蜀汉丞相诸葛亮最重修身,极为厌恶反复无常之人,又担心孟达成为祸患,所以在敷衍孟达之时,又故意派了一个名叫郭模的人,把消息透露给魏国的官方。消息传到宛城之日,正是司马懿下车伊始之时。早就打定主意要建功立威的司马懿,立时觉得机会来了。

司马懿首先把有关情况上奏朝廷,使皇帝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接着,他精心挑选了一名心腹幕僚,去新城执行特殊使命。此人姓梁名几,时任骠骑将军府参军之职。梁几的使命有二:一是观察新城郡军事布防计划,特别是孟达所在的上庸县城防状况,以供用兵参考。二是麻痹孟达,使之放松戒备。因为孟达已经得知自己与蜀汉来往的消息有所泄露;故而很可能提前举兵反抗。如果是这样,将会给进攻新城造成困难。麻痹的手段是以司马懿的名义给孟达修书一封,书中云:

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将军。诸葛亮欲相破,唯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这封信把诸葛亮派郭模泄密,说成是离间之计,解释得合情合理。孟达看了,大感欣慰。

归降蜀汉之事,诸葛亮一直还没有作出具体的安排。那一面的事情既未落实,这一面又碰到消息走漏的倒霉事,究竟是铤而走险,还是静观待变,他这个头脑灵活的角色一时间也拿不定主张。现在好了,司马懿送来安慰书信,说明至少在近期宛城方面不会采取行动。于是,他那戒备之心完全松弛下来。梁几完成使命,不数日即回宛城去了。

在此期间,司马懿早已秘密调集了数万精兵,做好一切军事准备。梁几的情报刚一带回宛城,数万兵马便以急行军的速度直扑孟达所在的上庸。这次行动是如此紧急和突然,以致司马懿麾下诸将亦不理解。他们认为:孟达虽然暗中与敌国交往,但是并未公开举兵反抗朝廷,他也是一员戍边重将,这样以大兵相向是不是太匆忙了些?司马懿断然回答道:“孟达素无信义,现今正值他犹豫不定之际,就是应当趁其尚未公开举兵作乱时迅速解决之!”

其实,统兵诸将都不知道主帅心中的谋算。司马懿要想在短期内建立奇功,绝不能在实力雄厚的蜀、吴二国军队身上打主意。孟达所率的兵马不过万余,力量比较单薄,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打击目标,岂可白白放过?何况孟达在朝中已经没有后台和靠山,拿他开刀绝不会引起麻烦,又何必手软?既然孟达注定该倒霉,施行突然袭击就完全必要。这样一可逼迫孟达举兵反抗,从而造成谋反事实;二可在军事上得先行之利,从而迅速得手。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那些赳赳武夫又岂能揣摩得透彻?

这是魏明帝太和元年(227)的年底,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四十九岁的骠骑将军司马懿,翻山越岭,涉江渡河,一路催军疾进。那时,上庸与宛城之间的路程,据《晋书》所载有一千二百里之遥。但是,司马懿的兵马只用了八天时间,就从宛城抵达上庸城下。

这边的孟达,终究不是平庸之辈。梁几匆匆回宛城之后,孟达冷静下来思索一番,总觉得情况有点不妙。想来想去,他认为还是要早作准备,以防不测。于是,他下令调各县驻军至上庸集中。而他下令调兵之日,恰巧是司马懿兵发宛城的那一天。

孟达原本以为:自己举兵的消息传到宛城,司马懿还不敢擅自行动,一定会遣使到洛阳报告。待到天子下诏,司马懿再动员军队开赴上庸,最快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在此一个月中,足以完成调集兵马、加固城池等备战工作。上庸山高水险,司马懿居辅臣之尊,必定不会亲自前来;而其他诸将智谋短浅,自己凭城固守,还愁对付不了他们么?

司马懿突然兵临城下,孟达才知道自己的估计完全错了。困兽犹斗,他只好仓促应战。

司马懿也不客气,立即挥兵围城,从八个方向实施突破。与此同时,又根据梁几提供的情报,派人对孟达部属中存有二心者进行策反招降。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见大事不好,便率先开门倒戈。结果,围城不过十六天,上庸即被攻克。司马懿军擒斩孟达,俘虏一万余人,大获全胜,威震荆州。

司马懿威威风风回到宛城,荆州所属各郡的郡太守,全都急忙携带礼品,赶往宛城来祝贺。司马懿趁此机会,又把素来不服节制的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太守申仪抓了起来,连同孟达的首级和叛乱证据,一起送往洛阳报捷。魏明帝得报,大为高兴,下令在洛阳闹市的十字街头焚烧孟达的头颅,同时厚赏有功将土。于是,司马公善用兵的舆论,开始在京城上下传播开来。

接着,司马懿又上奏朝廷,将新城郡一分为二,另外再设立一个上庸郡(治所在今陕西省),以减弱新城郡的总体实力,朝廷随即批准实施。于是,当地军政长官拥兵割据对抗中央的隐患,基本就被消除。

上庸之战,使司马懿从此在军界树立起威信,站稳了脚跟,只是委屈了英俊聪明的孟达。这正是:

深沉司马多盘算,孟达聪明反倒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6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