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传——南战荆扬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09:07:04 0

司马懿就任太傅之后,并没有老老实实去当皇帝的道德老师,“乾坤一腐儒”岂是他这种人物所追求的目标?年过花甲的他,在少帝曹芳正始二年(241)和正始四年(243),竟然还两次兴兵,先后亲自前往荆州的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扬州的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北),上阵统兵作战。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出兵,都受到朝廷舆论的反对,司马懿始终坚持己见。事实上,他也的确没有必要两番亲自出马。那么他何以要违众兴兵?此中大有奥秘文章,且听一一道来。

打从司马懿出任太傅起,他与曹爽长达十年之久的权力之争即拉开了序幕。这一斗争,实质上是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的政治较量,关系到曹魏王朝的生死存亡。大体说来,两雄之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景初三年(239)起,至正始八年(247)止。此时双方主要在暗中角力,表面上还维持着共同执政的虚架子。第二阶段从正始八年(247)五月起,至嘉平元年(249)正月止。此时双方斗争趋于激烈化和表面化,司马懿公开称病不参与政事,以麻痹对方,暗中却在等待全力出击的时机。第三阶段是在嘉平元年(249)的正月间,七十一岁的司马懿风雷突发,给曹爽及其支持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斗争以司马氏集团获得全胜而告终。

在第一阶段里,自然是曹爽占据了上风。他以明尊暗抑之法把司马懿的大部分权力架空之后,随即运用两手,巩固既得的胜势。其中的第一手,是把前述五名心腹党羽安插到行政机构的关键职位上,以控制政权。何晏、邓飏和丁谧三人,都安排到承办机要事务的尚书台充任尚书,其中何晏则负责至关紧要的吏郡,以保证用人唯亲。上面有曹爽以录尚书台事的名义督察一切,下面有何、邓、丁三人具体承办众事,这尚书台不是成了独家天下了吗?至于毕轨和李胜,则分别担任了司隶校尉和河南尹。司隶校尉是京城洛阳所在州的州行政长官,河南尹则是京城洛阳所在郡的郡行政长官,均为地方行政职务中头等重要者。上控制中央机要,下控制京畿腹地,曹爽等人认为在抓政治权力上算是把文章做足了。

曹爽的第二手,是把自己的诸弟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长,完全掌握了军权当中的核心部分,即京城和宫廷的卫戍之权,从而把小皇帝和朝廷,掌控在自己手中。其大弟曹羲出任中领军,统领京城的全部禁卫军兵马,下辖武卫、中坚、中垒、五校四大营的精锐力量。其二弟曹训,则出任武卫将军,指挥武卫营的数千羽林健儿。武卫营是禁卫军四大营中的主力,其任务至关重要,是为皇帝提供贴身保护。其三弟曹彦,名义上是皇帝的侍讲官,但因他与皇帝日夕共处,所以实际上是曹爽安插在皇帝身边的耳目。曹爽其余未成年的小弟,亦以列侯身份,充任小皇帝的侍从人员。曹家兄弟,出入皇宫犹如出入自己家门一般随便,令世人艳羡不已。

屈居下风的司马懿,面对曹爽的两手,也被迫使用自己的两手来顽强对抗。他的两手,一是争取士大夫群体的广泛支持,争取的手段是树德与示恩,关于此点以后再详说。二是紧紧抓住军事权柄不放,而此点正与司马懿的两次违众出兵密切相联。

道理很简单,皇帝下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时,虽然还给他保留了一个“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的头衔和名分,但是如果他长期脱离疆场,不亲戎马,那么兵权就有可能丢掉。手中的三权已被人夺走了两权,唯余一项最关紧要的兵权,还能不抓紧不放么?而抓紧的办法,便是找机会出征打仗,保持军界强人的固有形象。既然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有意找仗打,自然要选容易用兵之处,进得去又出得来。当时曹魏的用兵之处,不是伐蜀,便是攻吴,此外别无选择。比较而言,伐蜀要翻越高峻的南山,即秦岭山脉,所以攻吴要比伐蜀容易进退。因此之故,司马懿出任太傅之后,每隔两年便出兵攻吴一次,第一次攻正南的荆州,第二次攻东南的扬州,时间和地点都出自精心的考虑。

正始二年(241)春,孙吴见到曹魏幼主临朝,政局不稳,遂有意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势。按照某些人的意见,主张全国动员,倾力一战,“乘胜逐北,以定华夏”。但是,老谋深算的孙权,不愿把江东的三世基业拿来冒险,只愿意进行一场有限战争。当年夏四月,吴军分四路向曹魏展开进攻。其中,大将朱然出袭荆州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大将诸葛瑾出袭荆州的柤中,大将诸葛恪出袭扬州的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大将全琮出袭扬州的淮南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四路并进,来势汹汹。曹魏方面得报,连忙分兵抵挡。经过几番交锋,四路吴兵有三路被杀退,唯余朱然一军紧紧围住樊城不放。

朱然,字义封,扬州丹杨郡故鄣县(今江苏省安吉县西北)人氏。其人身形不高,但胆大心细,临阵沉着,是孙吴有数的名将之一。他的墓穴已在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发现,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现今已经建成正规的博物馆,是著名的三国历史遗迹。他此番率兵五万进攻樊城,志在必得。这樊城虽然不是正式的县,但在军事上的地位却异常重要。樊城与荆北的重镇襄阳,分居汉水北、南两岸,隔水相望。如果攻占了北岸边的樊城,就完全阻断了南岸襄阳与中原的联系,襄阳势难保全。因此,当时凡从南面来攻襄阳者,往往不就近直接进攻汉水南岸的襄阳城,而是要先绕至北岸进攻樊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秋,蜀汉大将关羽北攻襄阳时,先行在樊城水淹七军,用的就是此法。而今朱然依样画葫芦,集中兵力把樊城围定,意欲得手后再吃襄阳这块大肥肉。由于樊城地势较低,不仅易受水淹,而且易受敌军攻击。在五万精兵的轮番进攻之下,情势危急非常。

曹魏的荆州刺史兼振威将军胡质闻讯,急率本部兵马万人,从三百里外的州治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下救援。曹魏沿边境的州、郡行政长官,照例要领兵戍边,故兼有军衔。胡质决定轻装南下,一些部属认为不妥,因为敌众我寡,战必无利。胡质答道:“樊城地势卑下,兵力不多,所以急需进军以为外援,否则危险之至!”于是轻兵急进,企图截断吴军后路。樊城守军得知,军心大振。那朱然果然胆气不凡,一面分兵阻击胡质,一面继续强攻樊城,双方依然连兵不解。

于是,司马懿找到了领兵出征的第一个机会。

六十三岁的老太傅自请挂帅解救樊城,朝廷官员大都认为无此必要,他们纷纷劝阻说:“敌军远来进攻樊城,不可能很快成功。如今其攻势一再受挫,军心开始涣散,呈不攻自破之形,大可不必再兴师动众了。”

司马懿当然有他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兵书有云:‘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边疆骚动,民心疑惑,此乃社稷之大忧,岂可安坐庙堂而不救?”

众人心里暗想:即使要救,区区樊城也无须劳动尊驾呀,司马懿是不是三年没有动兵,发了打仗的瘾了?于是都闭口不言。大将军曹爽假意劝阻一番后也不再坚持,因为他心腹们的意见以为:时当盛暑,年过花甲的司马懿跋山涉水,露宿风餐,千里奔波,休说交战时可能被敌军杀死,就是累也很可能把他累死。我们不是巴不得他早点归天么?那就让他去过打仗的瘾好了,阻挡他干什么?

炎夏六月,赤日如火焰炙烤着中原大地。魏朝太傅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懿,持节统领数万大军救援樊城。出兵之日,曹爽陪同小皇帝,并率文武百官,一直把司马懿送出洛阳城郊。身着全套官服的曹魏君臣无一不大汗淋漓,身着全套甲胄的出征将士也无不大汗淋漓。临别之际,小皇帝曹芳嘱咐太傅保重,此乃真心;大将军曹爽嘱咐太傅保重,却是假意;百官纷纷嘱咐太傅保重,其心有真也有假。司马懿心明如镜,一概表示感谢,然后登车南去。

半个月后,司马懿援军逼近樊城。朱然没有料到曹魏竟出动军界第一号元老重将,加之吴军普遍疲劳不堪,遂在一个深夜主动下令撤退。司马懿得报,立即派出精锐骑兵跟踪追击,一直追到边境的三州口(在今湖北省宜城市),先后俘斩敌军千余人,并缴获大量船只军械。至此,樊城之围彻底解除。

俘斩千余人,对于司马懿而言,实在算不上辉煌战果。不过,打从曹操时起,曹魏的军中惯例就有一项,即凡破敌之后上报的公文,一律以一报十,以百报千,扩大十倍。这样一来,司马懿出兵的战果,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成了“斩获万余人”,算是比较辉煌的了。报捷文书送到洛阳,曹爽有些意外,心想这老家伙怎么没有热昏累死?不过,事已至此,也还得装装模样,于是指点小皇帝派遣特使前往荆州劳军。七月间司马懿凯旋回京,皇帝又下诏:把司马懿的封邑再增加两县,一共是四县,共计一万户;其子弟十一人,全部封为侯爵。真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司马懿把这一切看得很淡然,他知道这些封赏的背后,有多少双不怀好意的眼睛。他还不能向儿子们完全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他只是不断提醒和告诫子弟们说:“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天地四时,犹有推移变迁。望汝等自强自爱,戒骄戒躁。损之而又损之,庶几可以保全家门!”

转眼间便是两年过去。

正始四年(243)秋九月,司马懿再一次统兵离京,亲履戎行。这一年,他已六十五岁。

此次出兵的理由,深究起来也相当勉强。此前一年,孙吴的威北将军诸葛恪,在长江北岸邻近曹魏辖境的皖口(今安徽省安庆市)地区,实行屯田,且耕且守,积聚了不少军粮。这诸葛恪字元逊,乃孙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嫡长子,而诸葛瑾便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胞长兄。诸葛恪年轻能干,勇于进取,在孙吴后起将领之中属于锋头最健的人物。皖口城坚池深,本为孙吴江北军事要塞之一。现今诸葛恪又有了充足的军粮,基础雄厚,便频频出兵骚扰曹魏的边境。对于这样的麻烦,派一个二等将领去对付就可以了。但是,司马懿坚持要由自己去教训诸葛恪这个后生小子。朝廷群公又认为大可不必,当然,他们口中说出的是另外一套理由:“诸葛恪据坚城,积粮谷,其目的正是要引诱我军。今悬军远攻,将中其计。若其大军来救,进退两难,尚望三思!”

司马懿成竹在胸,当即答道:“敌军长于舟楫,吾今攻之,以观其变。设若诸葛恪用其所长,弃城由水路退走,则吾将不战而胜。设若其敢于据城固守,此时入冬水浅,舟楫难行,势必由陆路来救;敌军弃长用短,亦吾之利也。”

面对司马懿的用兵理由,群臣无言以对。曹爽等人却有点生疑:这老家伙一再要违众出兵,其中难道有什么鬼花样?诸人琢磨了许久,都不得要领。到头来还是丁谧品出了一点味道,觉得老家伙或许是驽马恋栈,舍不得放弃兵权,才有此种举动。基于这种判断,曹爽决定把此事拖一拖再说。曹爽不加指点,小皇帝不会下诏;小皇帝不下诏,司马懿也出不了兵。这一拖便拖到了第二年的秋天。

正始四年(243)九月,前方传来情报,说是诸葛恪气焰日益嚣张,最近不断派遣间谍深入我境,探察道路,似乎想要对我扬州的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实施偷袭。司马懿立即抓住机会,重申前议。曹爽等人密谋一番,认为让司马懿出兵利大于弊,因为现今皖口的诸葛恪,远不像樊城的朱然好对付。首先,在地理上樊城位于我方境内,而皖口却在敌境之中。其次,在距离上,皖口要比樊城远一倍不止,单程亦近两千里之遥。第三,朱然是远来攻城,而诸葛恪却是据城待我,攻守势异,难易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这块硬骨头够老家伙啃的,何况还是跋山涉水两千里呢。他执意要去,就让他去好了。如果啃掉了老牙,看他还有何脸面回转京都。

次日,皇帝便下达了命太傅出征的诏令。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司马懿在数万铁骑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杀往扬州,一直前进到位于魏吴边境上的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方才停住。这舒城乃顾曲周郎之故乡,南距皖口已不到二百里。一路之上,司马懿一面欣赏川原秋色,一面思考此番用兵的方略。他觉得有一现象很是有趣,即近数年来自己似乎和诸葛家的人很有缘分,一而再,再而三,在战场上打交道。最先是在关陇与诸葛亮对垒。前年朱然攻樊城,配合朱然行动者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现今又碰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瑾用兵远不及他的胞弟,但不知他的儿子手段如何。此番前去皖口,老夫倒要和这位后生较量较量。司马懿就这么边看边想,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舒城地界。

司马懿在舒城休整士卒,部署计划,一心想给诸葛恪来一个下马威。就在攻击行动正要发起之际,前方侦察人员送来一个意外的消息:诸葛恪率军跑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内中有一个望气师在起作用。

当时所谓的“望气”,乃“候望风气”之省称。地面之上吹拂的风,蒸腾的云雾,合称为“风气”。当时有一种人,专门观察风气的走向、大小、形状、颜色、变化等情况,从而占卜吉凶,这种人叫做望气师。东吴的地域濒临东海,而秦汉以来,濒海地区有一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就是最信怪力乱神,东吴的皇帝孙权亦是如此。孙权信神信巫,更信望气之术。因为他在初得势时,即有一个名叫吴范的著名望气师对他说,江南有王气上凌于天,当有帝王兴,其后果然如此。司马懿率军南下,孙权正准备发兵援助诸葛恪,不料望气师装模作样朝天地之间瞄了一番之后,作出预言:风气征象对吴军不利,战必大败。孙权心存畏惧,不仅停止从后方调发援兵,而且还命令驻守皖口的诸葛恪,放弃城池撤退到上游的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诸葛恪本来就不愿意同大名鼎鼎的老将军司马懿一决雌雄,所以接到命令后,立即烧掉多余的军事物资,率部弃城登舟,撤往上游四百里外的柴桑去了。

在现代的人看来,孙权此举实在愚蠢荒唐,可笑之极,而且也与他在赤壁抗曹时所表现出的英爽气概相去甚远。但是,如果知道过去有的美国总统在发表重要演说之时,也要先请女星相家预卜时日,那么孙权迷信望气师的预测,又何足为奇呢?

经派人证实,诸葛恪撤走的消息确非虚言之后,司马懿又是高兴又是遗憾。老夫出朝,地动山摇;黄毛孺子,望风而逃。不战即退敌之兵,试问魏朝之中,谁有这等声威和本事?大魏的兵权不该我掌又该谁掌?但是高兴之余,他又为自己未能与诸葛恪交锋感到遗憾,总觉得辜负了自己一路上设计好的满腹妙计奇谋。

舒城狭小,大军不能久驻,所以司马懿随即也下令北归。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统兵出朝的机会,自不能匆匆忙忙又赶回京都。以什么理由逗留在外呢?他终于想到一条:就是部署淮北地区的屯田事务。

早在六七年前当太尉之时,司马懿就提拔了一位出身农家的非凡人物,此人姓邓,名艾,字士载,荆州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人氏。邓艾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曾建议在淮水以北的颍水流域广开屯田,作为向孙吴用兵的基础。司马懿非常赏识他的建议,表示大力支持。这原本就是一项关乎大局的要务,现今,司马懿决定趁此机会亲自部署并监督施行。于是,他在颍水南北规划地域,部署人力,兴修渠堰,建造仓库,办起了曹魏规模最大的一处屯田区。从此,自扬州州治寿春直到京城洛阳的千里途中,屯田兵民连属不断,为日后消灭孙吴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先决条件。

四个月后,司马懿才回到京城洛阳。

司马懿再度凯旋,声誉更隆。曹爽这位大将军就有些坐不住了,也想邯郸学步,在战场捞一点政治资本。李胜与邓飏马上向他建议:伐蜀以立功。曹爽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馊主意呢,当即下了决心。正始五年(244)春三月,也就是司马懿回京两个月后,曹爽也兴兵六七万,取道骆谷,进攻蜀国的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结果,在数万蜀军的前堵后击之下,魏军一败再败。当年五月,曹爽经过苦战,才得以保住性命退回长安。他兴师动众所赢得的,只是朝野内外的一片指责和讥评。

自此之后,恼羞成怒的曹爽,再也不同意司马懿统兵出征。两人之间的权力之争,因此也迅速趋于激烈化和表面化。这正是:

学步邯郸成笑柄,钩心斗角更升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6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