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开启权臣之路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1:55:29 0


朝野之中,希望曹丕以魏代汉的呼声越来越高。

公元221年。有人传言:在石邑县,一群美丽的凤凰在空中盘旋,在郊野聚集,有祥云流荡缠绕,有瑞气氤氲笼罩,色彩缤纷,美轮美奂。啼鸣之声,轻灵曼妙,犹如天上仙乐。

过了几日,市井之中,人们又争相传说:临淄城有麒麟出现。自现自隐于街市,脚底踩着五彩祥云,阔步行走,声若洪钟。

大家风传这是祥瑞征兆,必将有真龙天子降临。这些消息传到朝廷(其实正是由朝廷之中传出的),文武百官无不称奇,说既然天有征兆,就应当顺应天意,拥立新君。

华歆、王朗、辛毗、贾诩等众臣,直接进入皇帝内殿启奏汉献帝:

“启奏陛下,石邑县凤凰来仪,临淄城麒麟出现,种种祥瑞征兆,无不向天下昭示了魏当代汉。皇上应当效法禹、舜之禅位,即日安排禅位大礼,将天下让于魏王,魏王必然不辜负陛下。果真如此,则是天下之幸、万民之幸也。”

献帝闻奏大惊。祖上打下大汉江山,已历经十余代,几百年,不承想巍巍基业今日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他心如刀绞,心乱如麻,痛恨自己没有回天之力,禁不住泪流满面。四面环顾一周,见大殿之上,皆是魏臣;阶下数百人披甲持戈,均是魏兵;前后侍卫,也都是魏王心腹。

献帝带着祈求的声音说:“众位爱卿,且宽限几日吧。容朕再多想想。”

司马懿没有随同上殿。他陪伴魏王曹丕对了几局弹棋,聊了一会儿闲天儿,便回了府邸,闭门读起了兵书史册。

这时,有人来报:“司马孚大人到。”

司马懿将弟弟径直引到了书房。

司马孚问道:“文武大臣都一齐上殿去了,欲奏请献帝禅位于魏王。哥哥难道不知?”

司马懿笑道:“王室内外,事无巨细,哪有愚兄不知的道理?我也正在日思夜虑,想着这事儿。我等皆食汉禄,世代都是汉臣,如若随同他们入宫,焉能不被世人辱骂?自己心中也觉得不安。所以,尽请他们前往扰攘,我们不如坐观其变。其实,只要能够得到魏王宠幸,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司马孚道:“自古以来,万事万物,生生灭灭,周而复始。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世间没有不亡之国,没有不败之家,时至今日,汉朝气数已经到了尽头。倘若禅位,也在于情理之中,何必定要骂谁篡逆呢!”

司马懿叹道:“身处乱世之末,我们也无回天之力。无奈只能明哲保身,大丈夫相时而动。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今也只有拥戴新君,慢慢再考虑其他。”

司马孚说道:“混迹朝廷,明枪暗箭,你死我活,每日里总少不得深思熟虑,担惊受怕。”

司马懿说道:“但愿你我均能步步升迁,终有一日,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之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出入府门则前呼后拥,万众景仰。到那时,方能挥洒自如,光宗耀祖。”

二人又举杯对饮,憧憬未来,朝野人物品评一遍,上下关系测算良久,方才散去。

激动人心的等待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献帝还没有准奏禅位。不多久,朝野内外又风传有黄龙在邺郡出现。群臣再次入宫面见献帝。

华歆等一齐奏道:“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上天已经显示种种祥瑞,又兼时下种种图谶,无不说明,魏王代汉确乎合于天意。您若上违天命,下逆民心,必然天降灾祸,人间蒙难,陛下应当以天下为念,尽早效法帝尧让位给舜,舜又让位给大禹,举行禅让大礼。”

献帝满面苦涩,说道:“所谓祥瑞、图谶,都是虚妄之事,你等何以非得凭此无稽之谈就要逼朕立即舍弃祖宗基业啊!”

众臣道:“皇上应该知道,汉朝的统治衰败已久,自您即位以来,战乱频仍,暴徒横行,巍巍汉朝已经被盗贼颠覆。多亏了武王曹操英明神武,把江山从这场灾难中解救了出来,才使得天下重新安定,大汉的宗庙、社稷不至破灭。等到曹丕继承王位,更是大展先父宏图,其品德可比于周文王、周武王,其才干可比于唐尧、虞舜。皇上让位则罢,不让位,天下臣民不许,我等也不能答应,倘若祸起萧墙,悔之晚矣!”

献帝惊怒交加,勉强装出一点“天子”的威风,一拍座椅,拂袖而起,怒道:“汝等难道想要反叛朝廷、弑杀君王吗?”

华歆笑了。他近前一步说道:“陛下并无人君之福,何必如此留恋皇位?若不是魏王在朝,弑杀陛下者恐怕已经不可胜数了。”

献帝颓然坐下,勉强隐忍着泪水,对群臣说:“朕愿将天下禅于魏王,只求留我性命,以终天年。”

于是下令由陈群起草禅国诏书,命令华歆手捧诏书和玉玺,引领百官一直步行到魏王府中献纳。

百官之中,也是各有所思,各怀己见,可是事态已经明朗至此,倘若不愿意马上离开官场,那么,还会有谁不来夹杂在这禅位的队伍之中呢?

不知什么时候,司马懿已经跟到了队伍的前面。

自己昼思夜想之事终于成功,曹丕非常高兴,他身着盛装,众星捧月一般远远迎出府门。

华歆宣读诏书: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辞!

曹丕听到宣诏完毕,欣然向前,准备受诏。

这时,忽有一人挤到前面出言制止,众臣都禁不住吃了一惊,只见他俯在魏王耳边说道:“既然皇上诏书王上不要推辞,王上您何不就此推辞一番?!”

曹丕正在兴头上,闻听此言,极为恼怒,正欲唤人推出斩首,仔细看时却是司马懿,他的怒气随即平息了许多。

曹丕问道:“仲达何出此言,难道对孤接受献帝禅位有什么看法吗?”

司马懿慌忙答道:“臣不敢。只是王上不可轻易受诏。试想天下窥伺皇位之人不可胜数,王上受诏,当尽量避免天下之怨恨、朝野之诽谤,以免留下威逼帝王之名。所以虽然禅位诏书与皇上玺绶已经送到府上,王上仍应上表,再三谦辞,以堵天下之口,以得天下之心。”

众人没能够听明白,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曹丕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司马懿又压低声音说道:“昔日,魏武王接受王爵之时,三次辞让诏书不许,然后才受诏,天下无不钦服。而今王上欲登皇位,直如探囊取物,何必那么着急呢?!”

曹丕心中暗喜,当着众人谦辞推让一番,自称德薄,不能胜任,请陛下另求大贤承嗣天位。又命令王朗书写表章,奏请皇上批准。表中写道:

臣丕顿首受诏,伏惟陛下以垂世之诏,禅无功之臣,使臣闻知,肝胆摧裂,不知所措。窃以尧逊大位于贤,巢、由避迹,后世称之。臣才德鲜薄,安敢奉命?请于盛世别求大贤,以礼让之,则免万年之议论也。臣谨纳还玺绶,待死厥下。臣不胜惶怖战栗之至!谨表。

献帝接到表章,心中十分不安,连忙问计于众臣,一脸无可奈何的神情。

大家奏道:“陛下尽管下诏,直到魏王接受为止。”

曹丕二次接到诏书,心中仍然踌躇,于是再次垂询司马懿、贾诩、华歆、陈群等近臣。

曹丕说道:“我听仲达之言,颇受启迪。父王曾经三辞诏书而后接受王爵,如今虽然汉帝二次降诏,孤仍担心会给后世留下篡逆之名,让天下世代指点辱骂。”

司马懿出主意道:“王上可再次辞谢诏书,让来人带回玺绶,然后选择吉日良辰,聚集大小官僚,举行盛大仪式,广造声势于天下,并令汉献帝亲奉玺绶,禅让天下于魏王,就会让朝野不疑,天下归心。”

曹丕欣然道:“爱卿之计甚妙,孤再也不用担心什么了。”

又回头问道:“只是你我都不曾见过君王禅位之礼,诸卿以为应当如何搞法?”

贾诩回道:“我们要精心推算良辰,占卜佳址,再筑造三层高台,名曰‘受禅坛’,王上换下汉帝登上受禅坛,而后接受八般大礼,奉玺绶而君临天下。”

时在十月,北风呼号,风沙弥漫,天无云翳而阴沉,地因沙尘而昏黑。繁阳城外,受禅坛前,旌旗招展,甲胄闪烁。大小官僚四百余员,依照官职高低排定,庄严整肃;御林军马三十多万人,各自持枪挟盾,军威俨然。三层高台之上,汉帝双手托着诏书玺绶,愁眉难展;三层高台之下,魏王曹丕如玉树临风,慷慨威严。

卯时三刻,仿佛一道霞光骤然而至,天地一片绚丽。魏王曹丕昂首拾级,登上高台。

献帝亲手捧着传国玉玺,郑重交给魏王曹丕。台下无数臣民跪在地上,齐声高呼“万岁”。

司仪大臣读册完毕,曹丕接受臣下八般大礼,正式登了帝位。

献帝刘协低眉抬脚,走下高台。

献帝与群臣共同跪于台下听旨。

曹丕传旨,大赦天下。谥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尊称母亲武王太后卞氏为皇太后。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即日赴封地河内郡山阳县,非宣诏不准入朝。

司马懿立于曹丕身后,心中情绪跌宕,难以平静。人君人臣,地位反转,是喜是忧,是悲是愁,即使旁观之人也说不清楚。何况他并不是一个旁观者。

司马懿始终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切。风声为故人送行,犹如百鹤哭泣,令人为被废之帝心寒;风声也为新人接风,英雄迎风独立,莅临天下,让人为新来之君折服。

其实,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离开洛阳为汉朝下限、三国上限。

曹丕登上天子之位,从形式上最后结束了汉朝的统治,建立国号大魏。这是公元220年的事儿。曹丕不会想到,就在短短的四十五年之后,他的宠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废除了魏元帝曹奂。

几个月之后,曹丕迁入洛阳宫。

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同年,孙权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

孙权并非真心臣服魏国。孙权上书曹丕请求称臣,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已经亲自率领大军袭击东吴,交好曹魏,可以借魏国援助的名义来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止曹丕大军也乘机南下,来攻打东吴,从而陷入腹背受敌、应付不迭的不利境地。

孙权书信之中,把自己贬损得极为无能,同时又极度恭维曹丕,使曹丕放松了警惕。当时有朝臣向曹丕进言:“眼下,我们应乘此机遇,大举进兵,直接渡过长江袭击东吴,这样,刘备从西面攻,我们往南面打,不出几天,吴国就可灭亡。”

遗憾的是,曹丕对此建议没有引起重视。初登皇位,得到诸侯拥戴,他有些怡然陶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