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献计伐蜀,助推九品选人法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1:55:26 0


公元221年。西蜀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不听群臣劝阻,御驾亲征,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前往迎击。战争持续将近一年。刘备先后在猇亭(今湖北省枝城西北)、彝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大败。

此时,曹丕才又想起了一统天下之事,他派遣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朝臣刘晔进谏劝阻道:“昔日,孙权屡屡败阵于刘备,其威势几遭顿挫,所以攻之必胜;如今,东吴刚刚大败蜀军,上下齐心,锐气百倍,又兼有江湖之险,恐怕难以取胜。”

曹丕非但不听,还亲自率领御林军接应三路远征的兵马。结果大败而还。

吴、魏两国从此不和。

刘备猇亭、彝陵战败之后,羞愧不已。公元223年夏,病死于永安宫。

弥留之际,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喘息道:“君之才能,十倍于魏国曹丕,必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若嗣子刘禅有君王才德,您就尽心尽力辅佐他;如若没有,您就可以自立为成都之王。”

刘禅一向愚钝软弱,他有无君王才德,做父亲的哪有不知之理,刘备其实是有意这样叮嘱,叫人不可再有二心。

诸葛亮心情十分沉重,为了表示忠心,头在地上叩得鲜血直流,含悲忍泪说道:“臣发誓竭尽肱股之力,尽到忠臣之节,以报答陛下知遇之恩,虽死又何足虑哉?!”

刘备又将刘禅兄弟三人叫到病榻前,用手指着诸葛亮,嘱咐道:“朕死之后,你们三人要把丞相视为父亲,不可怠慢。”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冀州牧。葬先帝刘备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

刘备以诸葛亮与曹丕相比,言语之中有轻慢魏国之意。他却不知道,将来诸葛丞相的对阵敌手,却是一个叫作司马懿的。两人同生天地之间,对才、对智、对兵、对谋,一直不相上下,简直相互成了克星。直到诸葛亮鞠躬尽瘁,英年早逝。

曹丕得知刘备已亡,轻舒一口长气,高兴地说道:“刘备已亡,朕再无须忧虑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大兵伐之?”

近臣贾诩谏道:“刘备虽然已死,必然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必然倾心竭力扶持新君。臣以为陛下仍然不可轻易举兵,仓促讨伐。”

这时,忽听有人朗声哂笑,有一人从班部之中奋然而出,看时正是兵部尚书司马懿。

司马懿摇头振臂,满怀信心地说道:“皇上一心想要继承先王之志,一统天下,如今,蜀国新丧,朝中无主,不趁此时进兵,还待何时?”

贾诩竟然也和刘备一样,只知道西蜀有一个诸葛丞相,用兵如神,却并不知道魏国还有一个司马懿。

曹丕闻言大喜,连忙问计于司马懿:“仲达有何良策可破蜀兵?”

司马懿道:“如果只是调用中原兵力,恐怕难以取胜,必须用五路大军,四面夹攻,让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即便是有神机妙算,也不能施展,那么蜀国就可覆灭了。”

曹丕忙问:“不知您要用哪五路兵马?”

司马懿道:“陛下可立即修书一封,派遣使者到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以大宗金帛器皿相赠,命令他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一封,派遣使臣携带任职文诰和诸种赏赐,快马赶奔南蛮,见蛮王孟获,令他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儁四郡,攻打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派遣使者到吴国游说,以割地相许,令孙权起兵十万,攻打两川峡口,然后经由险峡隘口,径直攻取涪陵,此三路也。又可差使到西蜀降将孟达处,命其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直出阳平关攻取西川,此五路也。共起五路大兵五十万,诸葛亮即使再有才能,恐怕也难以抵挡吧!”

司马懿此番调兵遣将,前三路兵马都是客兵,第四路用蜀军降将,虽是主兵,也属客兵,犹如以蜀攻蜀。最后一路方才用自家之兵。先言西路,而后南路,而后东路;先其近者,后其远者,思路明晰,胸有成竹,江山湖海、敌我双方、大军千万顺手捻来,就像是在自己家中,正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场之人,无不惊异钦服。

曹丕大喜道:“他有诸葛,我有司马,攻打西蜀,又有何难!”

其他众官也都随声附和,唏嘘称是:“仲达用兵狠绝,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诸葛亮纵有天大本事,恐怕也难以应付。”

八月初秋,天高气爽,五路兵马均已齐备。大兵压境的消息传到成都,丞相诸葛亮称病不出,后主刘禅无所适从,满朝上下,惊慌失措。刘禅亲自前往丞相府中询问,苦思冥想的诸葛亮方才以“兵法之妙在于使人不测”为由勉强搪塞。

诸葛亮说道:“先帝以陛下托付于臣,臣安敢稍有怠慢?成都众位文武官员,都不知兵法之妙在于使人不测,岂能泄露于人?”

几日之内,刘禅屡进相府,诸葛亮都称病反锁在小屋里。

忽有一天,诸葛亮禀报后主:“五路敌兵不日可退。”

刘禅十分惊喜,急切地问道:“不知相父如何退兵,快快说来朕听。”

诸葛亮才道:“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祖祖辈辈都是西川人氏,一向深得羌人之心,都把马超称作‘神威天将军’,臣已经派遣使臣前往,命令马超紧守西平关,埋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备战昼夜,这一路不必忧虑。又有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也已经派遣使者持檄前往,命令大将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勇而无谋,若见疑兵,必不敢进,这一路也不足忧虑。臣又知孟达引兵出于汉中,孟达与我朝托孤重臣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仿李严笔迹修书一封送给孟达,孟达必然托病不出,怠慢军心,这一路也不足忧虑。还有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准备派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不久曹真也必然退去。此四路兵都已不足忧,臣还担心不能保全,又秘密调遣关兴、张苞二将,各自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只是第五路孙权兵马,臣正在想办法应对。臣以为,曹丕刚刚发三路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必然与魏有怨,但是如果见到其他四路兵胜,川中危急之时,也必然会来攻打。臣前后思虑已久,欲派舌辩之士邓芝邓伯苗前往说服东吴,晓之利害,也可望能不战而退。魏国虽然司马懿用兵狠绝,然而老臣应付之策俱已齐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

刘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连连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一切就依相父。”

自赤壁之战以来,三国鼎足之势已然形成。非但魏国欲统一天下,蜀国亦然,东吴亦然。然而其势力大致相当。魏国伐蜀,必用连横之法;蜀国抗魏,也必然要用连横之法。两国于是都派遣使者联合东吴,东吴就成了一枚举足轻重的砝码,他只有反复权衡得失利弊,而后相机而动,从中最大限度地寻求着自己的利益。

吴、蜀两国,互通来使,果然寻求到了利益的统一,吴国不再出兵伐蜀。消息传到中原,曹丕大怒,于是,即刻召集文武百官上朝。

曹丕说道:“近日孙权与蜀国联合,往来非常密切,必然会有共图中原之意。朕以为倒不如立即起兵,先伐吴,再破蜀,不知众卿有何高见?”

侍中辛毗出班奏道:“中原地带,土广民稀,如今大举用兵出征,未必就能取胜。臣以为倒不如养兵屯田,积蓄力量,十年之后,兵多粮足,然后出兵,才能大败吴、蜀,一统华夏。”

曹丕闻听大怒道:“这真是迂儒之论!如今吴、蜀两国已经联合,早晚必来侵犯我境,哪里还用等待十年!仲达以为怎样?”

司马懿慌忙站出来说道:“诚如陛下所言。吴、蜀联合,其意就在抗击我大魏国,我们必须尽早用兵,争取主动。吴国有长江之险,臣以为应当立即打造船只,训练水战,然后由陛下御驾亲征,乘大小战船,从蔡、颍二水入淮,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径直攻取南徐,此为上策。”

曹丕听从了司马懿之言,立即传令,即日起日夜不停,打造龙舟十只,收拾战船三千多只,会聚曹真、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众位大将,水、陆军马共三十多万,浩浩荡荡直向东吴进发。

曹丕登基后,即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为督军、御史中丞,加封安国乡侯。

次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司马懿高兴之余,也常感不安。毕竟不是天下太平的年代,自己虽然经常随军,依靠智慧谋略,屡屡献计,多被采纳,却并不曾亲自率领军兵,驰骋沙场,建立汗马功劳。而今,身居高位,深得天子器重信赖,可谓身处万人之上,却没有能够令万人折服的功德。他无时无刻不在激励自己一定要勤于政事,处处为天子着想,日夜为国家思虑,生活节俭朴素,待人宽容大度。在司马懿的骨子里,一直希望能够以非战方式解决天下所有矛盾。他虽不愿意见到天下之人争名夺利,直至相互厮杀,生灵涂炭,但是自己自幼熟读兵书,深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所以又希望有机会亲率大军,征战南北,为国分忧,一统华夏,同时自己也建立赫赫功勋,让天下民众和朝中众臣仰望。

如今的司马府也已经是幕僚穿梭,门客云集。最令司马懿感到欣慰的是: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出落得聪敏灵异,被视为少年才子。司马懿自己心比天高,对两个儿子更是寄予厚望。他经常想起小的时候,父亲司马防的谆谆教诲。每天回到府中,他都要召集二子前来考问功课。

这一天,他把二子唤到跟前,说道:“如今天下三分,恐太平之日难以久长。蜀主刘备身边有贤相诸葛亮,神机妙算,善于用兵,传说有若神人,早晚必然进犯我魏国边境。想我朝野之中,虽然勇猛之将多多,但能以智谋与之对阵者,恐怕难有其人啊!”

司马师快言说道:“父亲常思要立下大功,报效国家,孩儿看来,魏国上下,能抵御诸葛者只有父亲一人。”

司马懿佯装发怒道:“竖子休得多言。你等只须记住为父的话就是了。”

司马昭忙说:“胸怀大志,多读书,勤习武,讲文可为贤相,论武可为良将,倾其才智,为国尽忠。父亲的话,我们已经牢牢记在心上,只待父亲统率兵马之时,带上我俩伴随左右,也好长些见识。”

司马懿微微点头,正要说些什么,只见弟弟司马孚径直走来。司马懿示意二子退出。

未及落座,司马孚就慌忙说道:“我刚才听到消息说,宫廷之中出了大事。”

司马懿一惊:“何事?”

司马孚道:“府吏报称,甄皇后近来失宠,颇有怨言,因而私下里缝制了一个玩偶,上面书写皇上生辰年命,每天晚上用针刺之,试图魇镇天子。不想被天子得知,今日赐她自缢于冷宫。”

司马懿叹息道:“甄皇后乃是聪颖宽厚之人,焉能做出如此下作之事,定是郭贵妃等人和她争宠,设置陷阱,嫁祸于人,谋害甄皇后。”

“既然如此,可否奏明圣上查明此事,以防宫廷之中再生不测呢?”

司马懿道:“万万不可,宫廷之事,焉能说得清楚?弄不好,反倒引火烧身。我以为与圣上闲处之时,可以伺机旁敲侧击,但愿他自己能够明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其实,甄皇后之死,正如司马懿所料,是蒙冤遇害。甄皇后当年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大败袁绍之时,在乱军之中被曹丕发现。曹丕见她容貌美艳端庄,于是纳娶为妻。谁知甄皇后却是个性情中人,不擅权术。昔日,曹丕与弟弟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她非但不能为曹丕出谋划策,反而十分倾向曹植。曹植不似曹丕虚伪多谋,他以绝代才情闻名于世,甄皇后极其倾慕,言语之中难免就有些透露。甄氏容颜倾国倾城,而其最美者乃是满头青丝,她常常高高绾将起来,形若云鬟,光泽可鉴,并美其名曰“灵蛇髻”,享盛名于天下,几乎尽人皆知,别说亲眼见到,即使仅仅听人谈及,都无不春意荡漾,情动心底。美人爱才子,才子惜佳人。曹植一见,自然也是十分爱慕。后来曹丕随父曹操出征,甄氏因病在家留守。大军回来后,却见甄氏愈加容颜焕发,哪里有半点病容?纷纷传言,曹植与甄氏叔嫂私通,大行苟且之事。曹丕因而更加怨恨曹植。然而对甄氏的宠爱,丝毫没能改变,曹丕登基后,虽百般陷害曹植,却仍将甄氏立为皇后。

曹丕侍妾郭氏不但相貌极其美艳,而且心性聪颖,热衷权术,工于心计,常常参与曹丕大事,出谋划策,乐此不疲。她因此得到曹丕的宠幸,后被纳为贵妃。

郭贵妃是安平广宗人郭永之女,进宫前,郭永就常对人讲:“小女乃女中之王也。”郭贵妃觊觎皇后之位已久,恰逢曹丕龙体欠安,郭贵妃于是偷偷用碎布和棉花缝制了一个玩偶,上面写上皇上生辰年命,插上无数钢针,呈给皇帝,诬告道:“刚才从皇后屋中发现此物,没想到甄皇后居然如此狠毒,竟然用此法魇镇圣上,致使龙体不幸染病。”

曹丕大怒,立即下令赐以白练,令甄皇后自缢身死。甄夫人生子曹叡尚且年幼,郭氏没有生养,曹丕便命令郭皇后抚养。

司马懿对此事如此明了,态度如此平静,也稍稍平息了司马孚刚才的激动情绪。他们坐了下来,婢女端来了酒菜,泡好了香茗。

司马懿道:“有另外一事,必须尽快草拟奏章,奏明圣上。而今,天子新立,天下百废待兴,无奈朝中大臣,大多附庸际会,推举之人,非亲即私,这样对国家大为不利啊。所以要奏明圣上,效法武帝唯才是举之法,尽可能举用海内英贤。”

“那么,我今夜就写表章,明早上朝,奏明圣上。”司马孚说道。

司马懿很高兴,说道:“不如立即动笔,咱们兄弟一齐撰写。”

二人随即命人取来笔墨和奏折,你一言我一语,写起奏章来。

第二天早朝,便由司马孚出面奏明圣上。

司马孚道:“眼下当选侍中、常侍等官职的人,都是先前陛下身边旧臣所不能认可的,圣上却勉强任用,不再另外选拔。臣以为虽有尧舜,必有稷契。如今圣上新立,即使如数尽用海内英贤,恐怕依然感觉匮乏,又怎么能够任由朝中大臣凭借关系网自相荐举呢?倘若为官之人都失去了他应有的才能和责任,那么得到它的人也就不以其为贵了。”

曹丕思忖良久,说道:“季达之言有理。立即传朕旨意,原来欲定侍中、常侍等官,一律改选。朕一直渴盼天下英贤都能聚集朝堂之上,群策群力,共图国家大业。只是由于战事频繁,旧时的察举征辟制度早就已经荒废。如今不知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推举人才之法,还望众卿踊跃献计。”

“察举征辟制度”是秦汉以来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选官制度。“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扫荡之下,士人流散,各地乡、亭、里等组织遭到破坏,这一选官制度已经自然废止。

司马懿道:“选拔人才,应当不拘一格。然而,臣之愚见,天下有才有德之人,还是多存于世家大族,所以臣以为仍要采用层层推举之法,使贤能之士水落石出,得以重用。”

吏部尚书陈群道:“为臣之意与司马公正可谓不谋而合。臣昼思夜想,觉得可以推行‘九品官人之法’,已经写成奏折,请皇上御览。”

左右呈上奏折,曹丕细细看罢说道:“传朕旨意,就依陈群的计策,实施‘九品中正制’,选用天下治世能臣。先由陈群、司马孚等爱卿将此法再行完善,然后由吏部即日起具体实施。”

朝官宣读完毕,众臣都啧啧称赞,表示此法甚好。实施“九品中正制”,就是要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由“中正”负责考评确定人物品级,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谓之“家世”,也称“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中正要注明各人的“品状”如何,划分品等,然后向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挂官,品第越高,官职越大。已经授挂官的,每三年由中正负责向吏部推荐升降。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代表了包括司马懿、司马孚兄弟在内的世家大族的利益,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他们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4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