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新帝反间疑老臣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1:55:19 0


司马懿总督雍、凉二州兵马的消息被细作飞速报入成都,诸葛亮闻听十分惊慌,连忙聚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诸葛亮说道:“曹丕已死,孺子曹叡即位,这些都不足令我辈忧虑。只是魏国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深有谋略,如今来到西川都督雍、凉兵马,其实是为抗御蜀国而来。一旦兵马训练娴熟,必为蜀中大患。不如我们先起兵伐之。”

丞相参军马谡站出来进言道:“如今,丞相刚刚平定南蛮孟获,军马劳顿,此时正需要养精蓄锐,若再次远征,恐怕不利。某倒有一计,可使司马懿死于魏主曹叡之手,不知丞相尊意如何?”

诸葛亮道:“既有如此妙计,当然很好。详细说来我听。”

马谡是马良之弟,马良是诸葛亮早年在隆中躬耕之时的朋友。诸葛亮一生都十分留恋那一段悠闲的田园生活,他们苦中求乐,意气风发,经常一起高谈阔论,憧憬未来,在情感深处,极为相融。

马谡此人也是熟读兵书,只是往往言过其实,自以为是,并非真正精于谋略,善于用兵。

刘备弥留之际,托孤于诸葛亮,唯一不放心马谡。刘备问道:“丞相以为马谡之才怎样?”

诸葛亮道:“臣以为此人也是当代英才啊。”

刘备对诸葛亮之言从来无不赞赏,这次却摇了摇头,说道:“朕观此人,言过其实,若得大用,必然不利。还望丞相再作深察。”

然而,或许是感情上太难以割舍,所以刘备弥留之际这一意味深长的叮嘱,却未能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以致才有了后来的痛失街亭和挥泪斩马谡。

不过,马谡献计,也有佳者。这次所献的反间之计,就差一点没有把司马懿置于死地。

马谡对诸葛亮说道:“司马懿虽然是魏国重臣,但是曹叡对他却一向心存疑忌。如今司马懿又主动请求来到边关,拥有重兵,一旦谋反,曹魏政权旦夕之间就能覆灭,可谓举足轻重,因此曹叡心中会更加不安。某以为可用反间之计,秘密派一些机灵的士兵化装成百姓到洛阳、邺郡、许昌等要害之地,散布流言,就说司马懿想乘曹丕新逝而谋反。同时假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令人四处遍贴。曹叡必然信以为真,一时怒起杀了此人。”

诸葛亮听了大喜,说道:“此计一旦能成,则解我心头大患矣。”

随即安排人员秘密依计行事。

此时的司马懿携妻将子,千里迢迢,匆匆赶到西部边陲,还没有来得及将家事安排妥当,即刻到军中察看,准备整肃军队,保家卫国,创建一番宏图伟业。

夜来,北风寒凉,他示意随从的两个兵丁回去休息,自己却独自行走在军帐之间察看军情。穹隆的夜空,月大如轮,银光如洗,但是清冷之中透着寒意。望着远处莽莽苍苍的戈壁荒漠,他的胸中涌荡着创业的激情。走着走着,司马懿忽然驻足停了下来。他倒背左手,右手按着佩剑昂首远望,忽然一种湿热的东西在心中轻轻流淌,他感到正有异样的诗情在胸中激荡。这久违了的诗情啊,带给他的是无声的叹息。这月亮,还有它那高傲冷峻的光芒,竟然给人那么强烈新奇的感受。这不似家乡的月亮,家乡的月亮比它多许多柔情。这也不像是京城的月亮,那儿的月亮透着独到的庄严与肃穆。这儿的月亮孤寂而悲壮,美丽而苍凉。他多么想快一点把这感受告诉妻儿,告诉家人。想着想着,脚下的步伐禁不住加快了。但是司马懿却怎么也不会想到,灾难正在悄悄地向他这个托孤重臣降临。

忽然一夜之间,许昌、邺郡、洛阳等城的各个城门之上,都贴满了一道道告示。人们争相围观,议论纷纷。告示上都是同样的内容,写道:

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叡,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顺天应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迅速被传开并报入朝廷。年幼的魏主曹叡慌慌张张,大惊失色,不知所措。他急忙召集群臣,询问对策。群臣之中,有的夸张怕事,有的早就对司马懿心怀嫉恨,更多的是随声附和,所以纷纷告知皇上,此事非同小可,当立即决断,剪除后患。

太尉华歆上奏道:“司马懿有谋反之心,为臣早已有所察觉。他此次上表,要求守备雍、凉二州,正是为了图谋篡逆啊。过去太祖武皇帝在时就说过:‘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看人之时,其目犹若鹰眸,寒气逼人,孤每每见之,心中都感不适。所以绝不可付与兵权,不然必为国家之祸。’如今,不幸被太祖武皇帝言中,此贼反情既然已经透露,陛下必须火速兴兵讨伐,不然悔之晚矣。”

司徒王朗奏道:“司马懿此贼深明韬略,善于识破兵机,而且素有大志,原本不是可以久居人下者。如不及早剔除,则必然如太尉所言,早晚酿成大祸。”

曹叡怒气冲冲,不识真假,就要听从众人之言,御驾亲征。

大将军曹真一直十分信赖司马懿,他觉得事出蹊跷,慌忙站出来奏道:“陛下切不要急于出征。文皇帝托孤于臣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乃是深知司马懿绝无二心也。而今事情尚且不知真假,就加兵讨伐,岂不将人逼上绝路?到那时本无反心之人也会起兵谋反啊。”

曹叡说道:“司马懿既然没有反叛之心,这四处张贴的告示却又如何解释?”

曹真道:“或许是蜀、吴两国用反间之计陷害仲达,从而使我们君臣自乱,他们好乘虚而入也未可知,还望陛下悉心明察。”

曹叡问曹真道:“如果司马懿果真谋反,那么将如何处置?”

曹真道:“陛下如果心中还有疑虑,可以仿效汉高祖伪游云梦之计。陛下可以巡视边防为名,御驾亲幸大军直抵雍、凉二州东面的安邑小镇,则司马懿必然前来迎接,陛下可以观其动静,如果真有谋反之意,随即拿下,就地斩首也不为迟。”

曹叡只好依照其言,亲自率领御林军十万,浩浩荡荡直向安邑进发。

“汉高祖伪游云梦”乃是汉高祖刘邦为了杀掉韩信所用的计策。当年,高祖刘邦十分不信任韩信,恰好又有人上书报告韩信谋反,刘邦欲速兴兵讨伐,又有些犹豫,就征求陈平的意见。陈平就问刘邦:“陛下的兵比韩信的兵强吗?”刘邦如实答道:“不如韩信。”陈平又问:“您的将领中指挥作战有胜过韩信之人吗?”刘邦只好再次如实答道:“没有比得过韩信的。”陈平于是说道:“您的兵不如韩信精,将不如韩信强,可是还准备举兵讨伐韩信,这不是促使韩信叛乱吗?果然如此,您的处境就很让人忧虑啊。”一向沉着冷静的刘邦也有些焦急,连忙问计于陈平。陈平道:“古时候天子经常以外出巡猎为名,与诸侯相会。南方有一个云梦泽(今湖北沙市一带),您可以假装出游云梦泽,使各地诸侯大会于韩信封地西界的陈县,韩信知你是云游而来,必然不存戒心,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到那时,您只需一名武士,就把他捉拿到了。”刘邦于是依照陈平之计行事,果然轻易地捉到了韩信。

曹真曹子丹相比于其他文武,倒是有些见识,至少是出于公心。他力劝皇上没有杀掉司马懿,于国家来说,确属幸事,但是,曹真不会想到,不多年之后,就是这个司马懿却因权位之争,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及全家老小三百余口。那已经是曹真身后的事了。往事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残酷得没遮没拦。

西部边陲的春天到来得迟缓。已是三月阳春时节,这里却依旧寒气袭人。莽莽荒原见不到一丝绿意。这天,司马懿起得特别早,连日来,他一直在率领将士排兵布阵,抵御蜀兵,昨夜读《周易》等书,又有新得,所以急急早起,试图改进阵法。正待出门,夫人忽然扯住了他的衣襟,缠绵说道:“夜来,有怪鸟在房前啼叫,久久不去,这恐怕是不祥之兆,仲达不如在家权且休息几日。”

司马懿一笑置之,说道:“这些无稽之谈,夫人怎么也相信起来了?”

夫人叮嘱再三,似乎还有话要说,看到司马懿执意要去,只好欲言又止。

可怜司马懿正在为魏国披肝沥胆,费尽心机,演练兵马,严阵以待,以防魏、蜀边疆之变。司马懿闻听使者报称皇上亲自率兵来边关巡视,内心十分激动,他为君主如此贤明而感到振奋,他虽然多谋善虑,却怎么也不会想到大军是前来讨伐忠勇之臣的。为了让陛下看到他在边疆治军的功劳,他全身披挂整齐,带领数万精兵径直到安邑接驾。

远远见到司马懿率兵扬尘遮道而来,曹叡心中十分惊慌。身边近臣慌忙奏道:“司马懿竟然率领精兵前来抗拒,其反叛之心已然明朗,陛下还不速下令杀之。”

曹叡急忙侧转身,命令曹休道:“将军还不快去迎敌!”

司马懿见皇上率领兵马来到,十分高兴,急忙下马跪倒在道旁准备接驾。

曹休赶到,立马怒喝道:“司马懿,你受先帝托孤之重,何故竟然谋反!而今皇上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征讨。反贼还不快快受降?!”

司马懿吃惊非小,忙问:“曹将军何出此言?”

曹休道:“中原地带已经尽人皆知,你亲自撰写榜文四处张贴,怎么此时倒装作糊涂起来了?”

寒风呼号,天地凛然。司马懿却从头到脚,燥热难耐,冷汗直冒。此时,他恐怕不会想起小时候“汗不敢出”的狡辩。

司马懿道:“曹将军,这必然是吴、蜀两国奸细所用反间之计,想要使得我君臣自相残害,他们好乘虚进犯中原。且让我近前,面见天子辩明是非。”

司马懿起身,教自家队伍都远远撤回,然后双膝跪地,往前趋步而行,直至来到皇上车马前面。司马懿俯伏在地,哭奏皇上,道:“臣一向深感先帝知遇之恩,虽死百回不足以相报,又受先帝托孤之重,忠心耿耿对待陛下,一心为了国家安定,才来到这僻远的边地,怎能有丝毫二心?臣恳请陛下切不要中了吴、蜀奸计,臣之生死不足多虑,只是千万别坏了国家大事。陛下若不信任,我愿带领一旅之师,去攻克蜀、吴两国之兵,以报答先帝与陛下,以表明为臣忠贞之心!”

曹叡一时犹豫不决,问身边华歆当如何处置。华歆奏道:“我们应当依照太祖武皇帝之言,绝对不可再次付之以兵权,不然一旦生变,悔之晚矣。”

曹叡于是下令罢免司马懿所有官职,即刻离开雍、凉二州,回家乡河内温县为民。命曹休总督雍、凉兵马。

司马懿谢过皇恩,痴痴望着曹叡率领大军愤然离去的方向参拜良久,而后久久伫立风中。万马奋蹄扬起的灰尘几乎弥漫了视线中的一切。司马懿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司马懿革职回乡的消息传到蜀中,诸葛亮大喜。参军马谡道:“司马懿削职回乡,魏国再无善于用兵之人了。”

诸葛亮道:“我早就想出兵伐魏,心中所忌者,正是有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其边关看得甚严。曹叡孺子不善识人,中了参军反间妙计。如今我发兵长驱直入,恢复中原,也没有什么忧虑了。”

马谡说道:“一切还不都是仰仗丞相?”嘴里说着,脸上却掩饰不住得意之色。

是夜,窗外繁星明灭,远处犬吠如梦。诸葛亮思绪纷纷,辗转难眠,索性翻身下床,挑起孤灯,奋笔疾书,写成《出师表》一道,洋洋千言,字字珠玑,无处不透露出出兵伐魏、恢复中原的决心。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为后世历代所景仰,他的这篇《出师表》也因之成了千古绝唱。次日早朝之时,诸葛亮将此《出师表》呈给后主御览,后主临表涕零,泪湿竹简。由于诸葛亮北伐的意志之坚定,条件之完备成熟,也足可看出将来司马懿拒蜀之难也。

司马懿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却不想一时之间,竟被一贬到底。他虽然一向胸怀宽广,能够忍辱负重,但此时也难免心中感到失落。但是他却并没有一点怨怼皇上之意。宦海沉浮,本来就无法料想;两国交战,更要讲究斗智、斗勇、斗谋。他所怨恨的是:朝廷之中缺乏诤臣良将,所以才使主上蒙尘;他所忧虑的是敌国之计将要得逞,边关吃紧,国家临危。

回乡的漫漫长路之上,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嘟嘟囔囔,怨声不绝:“父亲不顾路途遥远,自己请求前来这荒僻的鬼地方戍边,却不想皇帝小儿昏庸,不识好歹,不辨真伪,害得我们也跟着长途跋涉,吃尽苦头。”

司马懿怒道:“你们二人休得胡说。我无端遭受贬谪,是敌国用计毒辣,而绝非皇上不明。你二人今后要更加勤奋地阅读兵书,更加刻苦地练习武艺,将来也好对付强敌,报效国家。如果胆敢再有怨谤之语,我就要对你们施行家法。”

二人噤若寒蝉,一路之上再不说一句话。

回到家乡,司马懿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情接待。他们跑前跑后,忙这问那,司马懿丝毫没有因为被贬还乡而遭受半点冷遇。司马懿被这浓浓的淳朴乡情深深感染了。最初听到被蒙以造反罪名的时候,他都没有欲哭的感觉,此时此刻,却再也禁不住流出了热泪。

离乡多年,一朝归来,又是在异常的情况之下,司马懿回想起了旧时的故乡,也认识到了一个崭新的故乡。这种故乡的温情使他忘记了冬的寒冷,也淡化了春的美丽,更淡化着他的痛苦与失落。

淳朴浓郁的故乡情,对受到伤害的司马懿不仅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激励。他白天督促二子批读史书,夜来就教习二子武艺。国家并不安定,忠勇之士难觅,他要让他们成为国家栋梁,继承父业,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同时他自己也念念不忘有一天,皇帝会派遣使臣前来,宣读诏书,命令他官复原职,重返朝廷和战场,到那时,自己会竭尽全力,再立新功,以正名于天下。

几乎每天清晨或者黄昏,他都要牵着战马,一直走出村庄,走向荒滩,远远向着京城的方向久久瞭望。

两个儿子常常笑他心痴,他不以为意,反倒披挂整齐,跨马提剑,任战马往来飞跑,恣意奔腾,头盔上的红缨迎风摆舞,鲜艳夺目。良久,才提缰勒马,一番陶醉模样,笑对二子道:“为父并非老朽,自认为今后还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这时,忽有消息传来,说西蜀丞相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屯汉中,令老将赵云和谋士邓芝为前部先锋,引兵侵入中原。曹叡命夏侯懋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前去迎敌。

司马懿听后焦急万分,自言自语道:“诸葛亮足智多谋,深通韬略,此次又是有备而来,气势凶猛,大有不踏平中原,誓不罢休之意。夏侯懋从来不曾经历大战,又懦弱无谋,圣上却轻易付之以如此重任,哪里有不败的道理?”

司马师故意带着揶揄的口吻说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父亲正是忠君为国,用心良苦,直至忘记了自己,方有此难,如今当幡然若悟,归园田居才是正理,还要考虑这些作甚?”

司马懿多么想像从前一样,赶快书写奏折,直接入宫呈给万岁,献上举足轻重的一计,或者亲率大军直接拒敌于边关之外。然而,此时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也只能想想而已。

公元228年。正月,南郑(今陕西汉中)。

诸葛亮聚集文臣武将在议事大厅,众人里三层外三层,围观作战形势图,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共同商讨进兵路线和策略。厅外寒雪连绵,厅内热火朝天。

司马懿遭贬,诸葛亮的心情轻松多了。他对此次出师北伐充满信心。

魏延道:“丞相,司马懿遭贬之后,魏国再无人矣。某愿率领五千精兵,取小路从褒中(今陕西褒城)杀出,一直沿着秦岭东侧,由子午谷向北,不出十日,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懋懦弱无谋,如果知道某率兵突至,如同天降,定会弃城而逃。某却从东面掩杀过来,这时,丞相再引兵从斜谷长驱而入,两兵夹击,则长安以西,一举可以踏平。”

不知为什么,诸葛亮一向不喜魏延。或许是魏延的骨子里缺乏儒家精神与传统。他有勇有谋,在蜀军之中,不可或缺。但是他却不懂得谦虚谨慎,缺乏在人与人之间周旋的能力,非但不能左右逢源,反而经常遭人反感与嫉妒。军中能有魏延之勇者寥寥无几,诸葛亮不舍得不用其才,却又时常对他怀有提防之心。魏延的计策,在诸葛亮听来,是颇有些道理。但是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他一方面不想对魏延予以首肯,从而更加膨胀他的骄情;另一方面也觉得孤军深入,虽能出奇制胜,但也确实有些弄险。

于是,诸葛亮平淡地笑笑,说道:“关中陇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用兵之地,倘若依你之计,尽走山间僻静之路,必然会遭到魏兵埋伏,怕是长安未到,先折损我军士气。我以为不如稳扎稳打,先攻取陇右,再向关中,依法进兵,则必然战无不克,胜券在握。”

魏延却坚信此计能成,他站起来,还想再分辩什么,诸葛亮一挥手,示意他不必再多说。魏延心中不服,愤然坐下,怏怏不乐。

诸葛亮随即分拨兵马,由赵云、邓芝率领一支兵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北攻郿城的架势,以吸引魏军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率领主力向西北出祁山,夺取陇右。

夏侯懋在长安集结诸路兵马,迎击西蜀先锋赵云、邓芝。

夏侯懋年轻无谋,根本不是对手,一经交战,魏军便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在蜀军势力的威慑下,陇西的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三郡先后叛魏投蜀,顺应诸葛亮。魏国大将姜维也被诸葛亮招降。

诸葛亮连得三郡,威声大震,于是乘胜尽出汉中之兵,长驱直入魏境。蜀军所到之处,张榜安民,秋毫无犯。远近州郡,望风归降。

消息传到长安,魏主曹叡措手不及,大惊失色,急忙升殿设朝,商议对策。

曹叡道:“夏侯懋迎击蜀军不利,已经连失三郡,逃亡羌中去了。如今蜀军主力已经兵到祁山,先锋已经临近渭水之滨。值此边关吃紧,国家临危之时,哪位爱卿可以率兵出战,为朕大破蜀兵?”

司徒王朗奏道:“国难当头,为臣为将者义不容辞。臣以为大将军曹真久经沙场,每次出师必克,屡立战功。而今陛下可以拜他为大都督,定能击退蜀兵,得胜而还。”

曹真一则年事已高,二来也为蜀兵之气势所震慑,恐怕无功而还,有辱一世英名,所以不愿出征,推辞道:“老臣才疏学浅,有勇无谋,况且年事已高,恐怕力不从心,不称其职。”

曹叡很不高兴,说道:“卿乃是托孤重臣,如今蜀兵大肆入寇中原,欺我朝中无人,尔就忍心坐视不管吗?”

曹真面色羞红,欲言又止。

王朗又慨然说道:“将军乃是社稷重臣,无奈逢国家危亡之际,将军安能三番推辞?老臣虽然驽钝,愿意拼老命随将军前往。”

曹真不再推托,请令与王朗调动关中各路军马屯守郿城,堵截蜀国先锋赵云、邓芝。老将抖擞精神,顿添几分豪气。

司马懿正自教习司马师、司马昭读解兵书,被他派出打探消息的家兵回来报告说:“夏侯懋连连败绩,朝廷无奈,派老将军曹真出马,司徒王朗自己请命随军出征。”

司马懿心中十分不安,同时也为王朗耄耋之年出征抗敌感叹万分。他对二子说:“当年太祖武皇帝曾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司徒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当国家需要之时,尚能挺身而出,奔赴疆场,这种精神值得尔等好好学习。人生在世,光是有才学、有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为民之情。”

二子也为王朗之举深深折服,又恨自己心虽有余,却如笼中之鸟,无计施展抱负,感事伤时,不觉泪水充满了双眼。

司马懿长叹道:“可惜我虽然有拒敌之才,却偏居一隅,不能为国分忧!”

如此闷闷不乐地过了数日,忽然家兵又前来报道:“司徒王朗在两军阵前,本欲舌战诸葛,却不想反遭诸葛亮痛骂,王老先生气愤不过,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真将军用计,想要偷劫诸葛亮营寨,反遭诸葛亮暗算,我军大败,正欲向羌兵求救。”

司马懿惊疑良久,忽然大笑起来:“想不到王朗老儿竟然如此无用,被诸葛亮寥寥数语就骂死马下。”

司马师对父亲此话极为不解,问道:“前两日,父亲还极力赞颂王司徒,而今王朗已经以身殉国,父亲何以倒嘲笑起他来了?”

司马懿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我赞王朗不服年老,忠心报国,不知胜过朝野多少青壮之士。我笑王朗须发皆白,年逾古稀,却鼠肚鸡肠,竟然如此不经事。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夫为人之道,为官之道,都要胸襟宽广,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见机而行,相时而动,才能够天宽地阔,成就一番大事。为父倘若也因遭贬谪,而气满胸膛,一病不起,丧命黄泉,那么将来还会有谁来为万岁击退蜀兵啊?王朗之死,徒增人间笑料而已矣!”

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恍然大悟。

司马懿心中忧烦,他穿戴整齐,对二子说:“不日,将有使臣飞马自洛阳而来,你们且随我前去迎候。”说着,打马向村外疾驰而去。

日在中天。干冷的空气中传来几声鸟啼。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