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司马懿——劝课农桑,引军伐吴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1:55:06 0


司马懿大败蜀军之后,依照皇帝旨意,班师回到宛城驻扎,总领两京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陇右各处兵马。

回兵途中,司马懿得报,说:“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了马谡,并且上书后主刘禅,请求朝廷将自己降职贬损,惩罚过失。”

司马懿听后,颇为感慨,他从内心敬佩诸葛亮此举。他专门把司马师、司马昭二人叫到自己身边来,以此教育他俩,并且轻声叹道:“诸葛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为父我恐怕比不上他啊。”

司马懿克敌制胜,使国家迅速转危为安,诸葛亮大军入侵造成的紧张局势,终于得到缓解,朝野之中,无不对他刮目相看。属下各郡郡守个个心悦诚服,纷纷派人前来表示祝贺。司马府中,日日宾客充盈,热闹非凡,恭贺奉迎之声不绝于耳。司马懿也感觉有些志得意满。通过战争,他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增强了倾尽才智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以自己的实绩,对朝廷之上诬陷自己谋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人,给以有力的反击。

弟弟司马孚也派来了信使,一方面向哥哥表示问候和祝贺;另一方面详细介绍了朝廷中新近发生的事儿,并且传来喜讯,自己也得到皇帝重用,升任为度支尚书,专门掌管军国费用支出。

原来,曹叡此时视司马懿功德卓著,念念不忘。忽一日,朝议国事,见到司马孚立在殿前,形神气质几乎与哥哥毫厘不差,便有重用之意。于是,问左右道:“司马孚有没有其兄仲达的风采啊?”

左右大臣不敢低估司马兄弟如今在朝中的地位,慌忙奏道:“司马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无论才德,尽如其兄骠骑大将军司马懿。”

曹叡闻言大喜,当着众臣禁不住喜形于色,说道:“朕得司马懿、司马孚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忧虑呢?!”

司马懿读罢信函,也十分高兴,即刻修书一封,差人送往京都司马孚手中。他早就料到,蜀军退兵不过是暂时之举,不久定会卷土重来。所以他在信中反复叮嘱:国家上下一定要做好备战,随时准备拒敌于边境之外。所以作为掌管军国支计的度支尚书,千万不可懈怠。

司马懿又上书皇上,分析了边境形势,并且希望全国上下提倡节俭,禁止浮华浪费。他自己几乎没有几天是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他处事一向恭谨,更何况而今身居高位,于国家安危举足轻重。所以他常常思索如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也时时与门吏、两个儿子以及其他属官共同探讨用兵御敌之法。他还下令在南方各郡奖劝农桑,兴修水利,改造良田,使得人丁兴旺,物产丰饶,民众安居乐业。汉末军阀混战时的荒凉局面已经渐渐不复存在。

司马孚回书司马懿:

弟孚也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就调中军奔赴,往往不及事机,所以弟已经预选马步兵两万人,以为二部,作为讨贼之备。又因为关中连遭贼寇,粮食布帛不足,所以遣送冀州农丁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这样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司马懿读着来信,心中由衷地感到高兴。另外五个弟弟也都不断得到升迁,各自有信写来。他为弟弟的勤政多才而欣慰。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两个儿子也都机警多谋,心怀大志,还有自己的侄子司马望、自己的堂兄司马芝。一个一个在当时都如耀眼的晨星,让天下赞叹羡慕不已。司马懿为司马家族的荣显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终于没有辜负父亲司马防和长兄司马朗的教诲,总有一日可以拿出更大的成就,更好地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如此心飞神驰,想得很远。这时,探马来报:“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擅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随便授予属下,在当地影响恶劣。”

小小申仪在司马懿面前,就像是一碟小菜。但是申仪拥有重军,如若起兵征讨,他势必要抗拒,造成兵变,害多利少。司马懿略一思索,就有了一计。他随即派遣了一个使者前往魏兴郡。

使者来到魏兴郡见到申仪说道:“骠骑大将军得知申将军治军有方,辛苦劳顿,特派某前来慰问将军和众位将士。”

申仪只好设宴款待来使。席间使者屡屡提及将军司马懿如何善于用兵,出师大捷,力克蜀军,又反复强调司马将军屯居宛城后,各城郡守纷纷奉礼前往表示祝贺。申仪听出了使者话中有话,只得告诉使者:“还望您回去后,在司马将军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并请您转告将军,我申仪不日就将到司马府中拜访。”

申仪听出的弦外之音,乃是司马懿与使者故意为之,是要赚取申仪只身到宛城。申仪害怕司马懿怪罪,不几日,果然携带礼品前来府中拜望,却万万没有想到,刚一进门,就被家兵捆绑得结结实实。

司马懿对申仪说:“你专威弄权,擅自刻制皇帝印信,已经犯下欺君之罪。我不愿劳军兴师,才用计赚你前来。今日,就将你送往京师,任凭皇上处置。”

申仪才知中计,后悔不迭。

不日,皇上诏司马懿进京商议国事。司马懿日夜兼程,直抵洛阳。

宫中回廊亭榭,名木繁花;馨香缭绕,佳丽缤纷;弦乐袅袅,幽远浪漫。曹叡见司马懿来宫,兴致盎然,他索性斥退宫女、太监,走出殿外,沿着花蹊小径悠然漫步。司马懿紧紧跟在身侧。

曹叡说道:“仲达不在身边,朕总觉若有所失。今日见到爱卿,朕心中甚感安慰。”

司马懿忙道:“臣屯守宛城,也无时不在思念陛下。”

曹叡道:“朕接到奏折说,有不少边疆郡县户口不实。朕欲增收赋税,加强国力,所以想要核查边疆人口,可是朝中大臣意见不一,朕只好问计于仲达,所以才下诏让你火速来京。”

司马懿道:“以前历代帝王总是想要密密张网约束下民,日子久了,黎民百姓开始离心离德,群起造反。汉末以来,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遁,使得田地荒芜,四海萧条。而今战争相对减少,万民渴盼休养生息,所以陛下应该宽疏对待黎民百姓,切不可苛求赋税,加重民众负担。”

曹叡连连点头称是:“仲达之言,朕以为最为可信,此事就依卿之言。另外,朕欲继承先皇遗志,收复东吴和西蜀,一统华夏,仲达以为讨伐吴蜀,应该从何处下手?”

司马懿道:“吴人欺负我军不习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臣以为与敌作战,关键在于扼住他的咽喉而同时猛烈攻击他的心脏。夏口、东关就是东吴的咽喉所在。如果一面派陆军进攻皖城,吸引孙权东下,一面派水军挺进夏口,乘虚打击敌人,简直就如神兵从天而降,敌兵必然措手不及,顷刻可破。”

曹叡深以为然,又问道:“诸葛亮不知力量悬殊,在仲达手下惨遭兵败之后,仍不甘心,一心只想北伐。才刚有人报称,诸葛亮如今在汉中,惜军爱民,厉兵讲武,屯积粮草,置备攻城用的云梯、渡水用的船筏,随时准备入侵。”

司马懿讥笑道:“诸葛亮一心北伐,乃是自不量力,皇上不必忧虑。想我魏国势力庞大,如今统领冀、兖、青、并、徐、豫、雍、凉及司隶区九州,而蜀汉只统治一个益州,兵员数量不堪与我国匹敌。更何况,蜀汉军团之中,真正的忠臣良将已日益减少,原来所谓五虎上将,而今只剩下一个老朽的赵云。我看诸葛亮虽有雄才伟略,乃当世之真英雄,然而用人却凭其好恶,宁用奴才,不用人才,所荐举的多是荆楚旧部,而且用而不教,致使国家上下,再难有承继之人,再加上刘禅暗弱昏庸,因而蜀国终究难成大事。不过,要是蜀吴联合,共同入犯魏国,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觑。”

曹叡问道:“卿言甚是。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立即大兴威武之师讨伐蜀兵,收取汉川?”

司马懿说道:“攻取西蜀,时机并未成熟。蜀道艰险,难于上天,何况南方山中天气炎热,军兵多数不能适应。如果我军深入蜀国腹地,敌军拒其险要,以一当十,我们必然会久攻不下,劳而无功,徒赚损耗。”

曹叡又问道:“倘若蜀兵再来入寇中原,您以为应该怎样抵御呢?”

司马懿说道:“往昔汉将韩信用兵,曾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臣已经算定,诸葛亮再次兴师入寇中原,也难免仿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陈仓古道深藏在莽莽秦岭山脉之中,三面高山耸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即使敌兵不用此计,避开陈仓,也会担心我军陈仓守备,不敢深入。所以如今我们只需要派一威武善谋之将带领精兵前往陈仓道口,筑城防御,可保万无一失。”

曹叡见说得如此轻松,心中高兴,忙问:“那么卿欲荐举何人前往?”

司马懿说道:“太原人郝昭,字伯道,此人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可以担此重任。”

曹叡随即颁布圣旨,命令加封郝昭为镇西将军,把守陈仓道口。

司马懿正准备辞谢皇上,赶回宛城驻守,恰在这时,宦官来报,说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曹叡立刻将表奏展开,与司马懿共同观看。表奏中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秘密派人前来,说是要举兵起事,叛吴投魏。臣曹休请求陛下即刻发兵攻打吴国,与周鲂里应外合,则东吴必然灭亡。”

曹休是武帝曹操的侄子。早在曹操当年与董卓对抗之时,当时只有十多岁的曹休便集合百余名乡勇到谯县支援叔父曹操,作战英勇,曹操十分欣赏他的气魄,常对人说:“曹休是我们曹家的一匹千里马啊!”曹操视曹休犹如亲生儿子,并让他指挥自己的亲卫部队虎豹骑。汉中一役,曹休因为打败张飞而声名大噪。夏侯惇死后,曹休升任为镇南将军,成为京城防卫区最高指挥官。后来,孙权见魏国东线防守薄弱,派遣大将吕范屯兵历阳,屡屡入侵魏国边境。曹休亲自请战,大败吕范。因其功勋卓著,被曹叡封为扬州司马大都督,全面负责东线防御。

曹叡十分重视曹休的表奏,读完之后,略作思索,然后用征询的眼光望着司马懿。司马懿对周鲂是否诈降稍有疑虑,他担心周鲂在用诱兵之计,但是他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倘若周鲂此降属实,那么平定江南,就不在话下,东吴一灭,蜀国还岂可道哉?果能如此,不但多年来的吴蜀外患可以解除,而且魏武帝、魏文帝的遗愿也能了结,上合乎天子,下合乎民意。周鲂是否诈降,难以明断,但是无论如何,机不可失。司马懿于是说道:“皇上,此千载难逢之机也。臣愿意引一军前往助曹都督一臂之力。”

第二日曹叡设朝,与众臣商议进兵之事。忽然有一人出来劝阻。众人看时,却是建威将军贾逵。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早年经常跟随武帝曹操南征北战,深通谋略。司马懿很想听听他的意见,于是问道:“梁道知道东吴虚实吗?”

贾逵说道:“我驻守边庭之时,东吴兵马时常入寇中原,常听说周鲂乃是智谋之士,必然不会无故请降,其中定有缘故。所以我以为周鲂是诈降无疑。”

司马懿说道:“梁道之言不可不听,但是也绝对不能错失良机,充当历史的罪人。我以为你我可以各引一支兵马前去一同为曹休助阵。倘若周鲂真降,则我们大军直入,乘胜一直灭了东吴;倘若其中有诈,我等也可以将计就计,以谋略与兵力取胜。”

贾逵也觉得此言有理。曹叡于是命令曹休引大军进攻皖城,贾逵率领前将军满宠、东皖太守胡质进攻阳城,司马懿率领本部军马进攻江陵。

吴将周鲂确属诈降。他试图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攻之。孙权得知魏国果然兵分三路向吴国杀来,以为用计成功,大喜过望,封陆逊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率御林军马,并授以白旄黄钺,命令文武百官都要听他的约束。陆逊出兵之时,孙权亲自给他执鞭牵马。陆逊命令奋威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都督,分派三路军马迎击魏军。他知道司马懿不好对付,便派诸葛瑾等率领精兵拒守江陵,以防御司马懿。朱桓、全琮同在石亭夹击曹休。贾逵进军的濡须口便只剩下了羸弱老残之兵。

曹休志得意满,趾高气扬。这次他轻信了周鲂,怎么也不能听进贾逵等人的劝阻。他信心十足地率领十万马、步兵浩浩荡荡南下,准备前往接应“叛吴投魏”的周鲂,然后一举渡江直捣东吴都城建业,立一大功。等他到达了皖郡,却迟迟不见周鲂队伍前来接应,反而不断受到朱桓、全琮部队的袭击,曹休才知道中了敌人奸计。但他并不畏惧,准备依仗自己声势浩大的十万精兵与敌人决一死战。石亭之地,道路艰险,两侧群山壁立,群山之阳是大片的深潭湖泊,湖水四周,山上山下,到处树木参天,十步之内,密不见人。陆逊早已在这里设下了伏兵,布起了阵脚。

曹休一到石亭,见到地形如此险峻,顿时不再张狂。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谨慎从事。他精心谋划,设置了两路奇兵分别埋伏在石亭南北。曹休万万没有料到黄昏时分,陆逊已经派遣朱桓、全琮两路兵马绕到了魏国两路伏兵的背后。当听到东吴兵马忽然在自己身后喊声震天时,魏国十万精兵顿时慌作一团,顷刻间,丢盔弃甲,死伤无数,被杀得大败。曹休顺着山间碎石小道仓皇逃奔,后边吴军紧紧相追。正在危急之时,贾逵援军赶到。他一面护卫曹休撤退,一面命令士兵在沿途树木茂盛处,遍插旌旗,设置疑兵,方才使吴军怯惧,不再追杀。

曹休面对贾逵羞愧不已,不久便身染重病,不治而亡。

司马懿此时正在反复运筹用兵良谋,准备各路兵马各自获胜,而后合兵一处,共图建业。忽然探马报称曹休中计兵败,司马懿闻言大惊,急忙下令军马火速撤退。众将士都以为他临阵逃脱,不少人当面讥讽司马懿:“曹都督兵败,难道不是您的原因吗?将军您又为何如此慌张退兵?”又有人问道:“是害怕东吴小将陆逊吧?”

对于这些,司马懿都不放在心上。为何匆忙退兵,他的心中明朗如镜。他是一个重实绩、不事喧哗的人。他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也来不及解释,或许解释了也不起作用。那些庸常之辈是不会轻易理解他的意图和苦心的。他生命的经验已经不止一次为他证明了这一点。就像这次,他又回答了,回答得轻描淡写。他说:“诸葛亮时时刻刻窥伺中原,如今我国东线曹休兵败,我已经料定诸葛亮定然乘机来夺取长安。一旦陇西紧急,谁人能够去救?所以我才慌忙退兵。”哪知别人听了这话,更以为他是寻找托词,一个个面露或揶揄或讥笑的表情,让人哭笑不得。

司马懿的超人之处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置身于任意一个群体之中,都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在一般人看来,他始终是那么普通的一员。他的言行中始终表露出一种天生的平民意识,虽然他一定要坚持达到那么高的理想。他一直在寻找最佳的途径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绝不会苛求于方式方法,更不会拘泥于无聊而又欺人的形式。他绝对不会循规蹈矩,不去讲空泛的理论和教条。他只注重现实。他看上去温厚儒雅,虽然形貌伟岸,却随和谦让易于接近。他的性格里面没有曹操那种无毒不丈夫,也不像诸葛亮那样克己成君子。他不去追求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光辉形象,所以他在时人以至于后人的心目中不会那样神圣,也因此永远不会留下神圣破灭后的失落感。在他心中不会,在后人心中不会,在历史上也不会。他曾经是世界上极其普通的一员。但他因普通而又极不普通,他有他自己成功的一种独到的方式,他是—世之枭雄!

关键时刻,司马懿仿佛隐匿了自己的形迹,忽略了自己的存在。他想到的是朝廷,是国家。在秋色渐浓的时节,司马懿率领大军日夜兼程,急忙赶回陇右,镇守西线魏蜀边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