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左宗棠——修正缺点,用儒学陶冶性格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0:59:00 0


成长中的苦恼:倔强、偏激

许多年以后,左宗棠对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是穷困。

童年与少年时代,全家八口人的生活开支,全赖左观澜的学费,“非修脯无从得食”。遇到灾荒,只能“屑糠为饼食之,仅乃得活”。

左宗棠做上总督后跟儿子孝威回忆述及,仍不免伤心感慨。他说:湘阴左家世代寒素,就没过过宽松日子,祖辈历代遭过的穷困,一本书都写不完,当年与你的母亲每每提起仍不免落泪。

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尔母归我时,我已举于乡,境遇较前稍异,然吾与尔母言及先世艰窘之状,未尝不泪下沾襟也。

穷困让少年懂事得早。成长时期因家境困窘,遭遇乡人轻视,他有过自卑。自尊心由此变得敏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自我保护防范,自傲心日生。这种心气积累,让左宗棠逐渐变得倔强、偏激。

倔强表现为口气大、好强、傲气;偏激表现为走极端,说话过头,将事说死。倔强跟偏激结合,则“喜为壮语惊众”。

左宗棠8岁学作八股文, 9岁已经写得一手好文章。作为范文,同学经常抢去传阅,看得羡慕嫉妒恨。左宗棠却还嫌不过瘾,故意打破课堂枯燥,大叫一声:这是谁的文章,怎么写得这么好?!当然是自己的。别人对他已经高度评价,他却嫌不够,自我评价比别人还要高。这种童真式的自炫,带点顽皮,有几分可爱。

但倔强、偏激的村野性格,明显不合儒家规范。《论语》里,孔子明确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执极端、好偏激,是社会公害。

对于左宗棠这种特性,左观澜并没有刻意压制。倔强、偏激,只要不犯具体错误,找不出理由指责。何况,乡间秀才性格中庸平和,没有强势父权,等于放任。

但个性过于强烈的人,走到哪里,都让人能立即感觉出来。

城南书院教师贺熙龄第一个感觉到并当面指出。他特别欣赏左宗棠的才气,更觉得这种性格是个问题。他告诫左宗棠:“气质粗驳,失之矜傲”。用今天的话说:你是个粗放型的青年,自负高傲,要引起注意。

当面指出的原因,在于贺熙龄对左宗棠抱有厚望。普通人性格谁不是缺点一堆?何况,换一个环境、职业,缺点说不定又是优点,为什么要改?但以左宗棠的志向,将来必得有番事业作为,这需要聚才、用人,与人打交道,就不能由着性子来。管理者一些必备的人格标准,没有便成不了事。倔强、偏激来不得,非修炼不行。

经贺熙龄一提醒,左宗棠幡然醒悟,反身求诸己,发现了问题。

有了自知之明,他迫切想改。

性格弊病怎么改?将书本当医药,自诊自治。他首先想到读“朱儒书”(理学),来专治“粗气”与“傲气”。

这是一段关进小黑屋里闭门反省、自我革新的苦日子。坚持一段时间,他放弃了。放弃缘于两个原因: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染既深,消融不易”,不是想改就可以改;二,像和尚念经一样,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克制、压抑本性,事实上无法做到,因为“稍有觉察,而随觉随忘”,没办法洗心革面。

以理学当药,理学是理学,自己是自己,性格“依旧乖戾”。怎么办?

左宗棠陷入苦恼。

“涵养须用敬”:改“粗气”、制“傲气”

苦恼中,左宗棠捧起《论语》。读到一句话,陡然受到震动。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不正是根治自己倔强、偏激的良方吗?左宗棠如获至宝。

但儒家的“三畏”,如何转化成克制自己性格缺陷的具体方法?左宗棠继续从书本里找启发。他从程颐的一句话中得到启示:“涵养须用敬”。这就对了,用“涵养”改掉“粗气”,用“敬”制约“傲气”。

左宗棠自述修养办法是“少说话,多做事”:“比始觉先儒‘涵养须用敬’五字,真是对症之药。现已痛自刻责,誓改前非,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做起,实下工夫,强勉用力。”

寡言修心,养静致远,这两点相对容易做到。

左宗棠选择儒学修养心性,基于儒学与理学存在根本差别:理学要求人时刻狠斗内心私字一闪念,消除个性,浴火重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儒学则相对宽松,只要心中有敬畏感,言行符合礼仪规范就可以,个性不妨保留。

17岁起,左宗棠将“涵养须用敬”刻在心头,作为座右铭,并对症下药,给自己开出两方:以诵文练字去“粗气”,以儒家礼仪制“傲气”。

去“粗气”的具体方法是,在学习上细心、静性。即“读书要眼到,一笔一划莫要看错。口到,每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写字,要端身正坐,要悬大腕,大指节要凸起,五指抓均,要用劲。”

制“傲气”的具体方法是,在礼教上,以古人为楷模。“古人事父母、事君上、事兄长,待昆弟、朋友、夫妇之道,以及洒扫、应对、进退、吃饭、穿衣,都有现成的榜样。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

坚持一段时间,涵养开始变化。 24岁那年,左宗棠就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满意于成效的他,将儒学修心当作法宝,规范学生言行,修炼涵养,与学生共同提高。

今天虽然没有专门记述左宗棠“修心”的详细材料,但通过左宗棠的教学故事,可以从侧面看出他的自我修养之路。

左山长上任第一件事,严格订立学规。他的办法是,给每个同学发一本日记,要求将每天功课随时记清,关门下课时“即查阅功课,赏勤罚惰,必公必平。”每月1号、 15号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对调皮捣蛋不认真的学生,按照校规来核对,犯事学生一律赶出校门,绝不稍留情面。

教学实践中,左宗棠一边大胆创新,一边小心求证。他从儒学“制外所以养中,养中始能制外”这句话又得到启发,将“涵养须用敬”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以“三畏”作为头顶的星空,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符合君子规范;以“养中”作为内心的道德律,克制性格的缺陷,提升内在的气度。

这是左宗棠修心路上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他对实践的效果同样感到满意,回湘潭后兴奋地告诉妻子说:近来同学们相互勉励,个个发奋用功,并不嫌我的规定过严过苦,整个校园气象为之一新。我不但用这些规定对照学生,也比照自身检查,没有一处放任自流。古人说教学相长,看来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如此自修自养,左宗棠个性没有被压制,但又不再是少年时代的激进,言谈举止虽然张扬,但已经符合礼仪。

长年自医自治下来,性格定型后的左宗棠是什么样子?

去掉“粗气”,保留个性

作为最好的朋友,胡林翼是左宗棠的一架黑白照相机,原原本本记录下了他的成长剪影。

1842年,胡林翼因守父孝回湖南益阳。作为陶澍的女婿,他从益阳县泉交河赶到安化县小淹,帮助陶氏家族处理内部各项事务。在陶家与教女婿陶桄的左宗棠见面了。

胡林翼与左宗棠的朋友关系此时已经好到彼此随意的地步。胡林翼嫌时间严重不够用,干脆将床搬进左宗棠的卧室。两人从此不分白天、黑夜,有空就拉到一起“策”,纵论历代皇帝治国方略,历史名臣治事得失,分析他们出台政策与方案的动机、目的,比照治国效果。几天几夜谈下来,观点高度一致,真正“无所不谈,无所不合”。

这么推心置腹,古今中外、天下大势终于论完,开始说到个人上来了。

胡林翼坐在左宗棠面前,很直接地说:季高,我跟你说,你眼光很远,思想很宽,思考很深,这些都是他人难及的优点。但你想过没有?你有两个缺点。一是考虑事情太细,一件将要办的事情,各种细节、可能性,你统统都考虑进去了,还分门别类列出全部的应对策略,这样虽好,但一旦出山办事,势必事必躬亲,时时受累;二是评价判断一个人、一件事,别人一般都会留出三分余地,但你总喜欢把话说绝,弄得没有回旋余地。这样并不好,万一事情并不确定是你认为的那样,你是不是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左宗棠听后一愣,当即诚恳接受,说:润芝兄,你说的太对了,“虑事太密,论人太尽,切中弊病”,这个我要反思。

胡林翼见左宗棠认同,接着说:还有,今后对于看不惯的人与事,你最好不要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这样往往一次就把人给彻底得罪了;你得委婉、含蓄,开口要尽量不着边际,转悠着转悠着说,人家一听能感觉到你在说他,但又不会感觉你有意在针对他。这样事情如愿解决了,人家也不会怨恨你。

左宗棠这下不同意了。他很不以为然地说:你说的这些,今天官场里说话讨巧的,做事耍滑头的,不都是照这么说照这么做的吗?老实说,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有立场,做事要有血性,如果“趋避为工,模棱两可”,别人听了半天,还不知道你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不等于没说?我看还是直接好,事情痛快,效率也高。

胡林翼看着左宗棠,呵呵笑道:季丈,不是我没提醒,你可以这样说,但不能这样做,不然,将来不但会得罪人,自己也会吃大亏。

左宗棠收起了笑意,很认真地说:你说的不是全没道理,但到底是好是坏,这个很难说。我打心底认定是对的话,为什么说出来还要看别人的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思?事情总得要有人干,直话总得有人说,要办成一番大事,拐弯抹角,瞻前顾后,做不成。还是直接一点好,省得浪费时间跟口舌。

胡林翼低头沉吟了一会儿,说:季丈,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道理。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存而不论。我的这些意见,只供你参考,将来一旦碰到事情办不下去,你不妨想想我今天说的这番话。

这次辩论,距离左宗棠第一次修心,已经20年。

20年过去了,左宗棠确实有了大变化:学问已经了得,涵养也养出定力,静养也养出心气,有点“腹有诗书气自雄”的味道;但个性果然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么倔强,仍让人感觉出偏激,认定的事情,照旧不肯动摇丝毫。这种结果,归因于儒学修心。儒学本来就没要求他洗心革面,可以保留个性。

但左宗棠其时并没有意识到,有个性在当时社会仍然是危险的事。儒家早已定下了读书人的理想性格:中庸、平和。读书人最理想形象,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有个性的人,会经常打破传统,违和习俗。

看看后来身边那些牛人,张亮基、骆秉章,其实也都是有想法、有性格的人,他们为了迎合传统,适应主流,都作了一些掩饰。骆秉章性格貌似全无棱角,甚至被时人形容为只知唯唯诺诺,一味给别人点赞的老好人,但左宗棠私下接触,却发现他与张亮基一样有脾气。湖南民风彪悍,真正粥粥无能的老好人,不可能管得下来。

胡林翼事实也血性彪悍。但他用智慧与幽默,将个性融化其中,像根包裹着厚棉花的铁棒。左宗棠既不想做“老好人”,也不愿做“棉花铁棒”,个性锋芒毕露。

有无个性,是一对矛盾。对待个性,传统也经常陷入矛盾。因为人没有个性,或者压抑个性,固然符合传统规范,诵诗书,守礼仪,但这类人多没主见,缺少自由意志,难有创新。文化人为了弥补这一弊端,同时又鼓励个性。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个普通人唯唯诺诺尽说恭维奉承话,还不如一个读书人大胆站出来讲真话。

左宗棠选择做“谔谔之士”,更多是本性使然。但这种本能的个性与主流文化注定会发生冲突,被视作“异端、另类”。

个性既然难为晚清官场所容,左宗棠又有什么方法立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