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左宗棠——铁腕加冒险:实践统军治吏的必取手段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0:58:49 0


铁腕治“惰政”、“腐败”,湖南像换了朝代

要在人间建立一番事功,到底适合选择“刚”,还是“柔”?

左宗棠说:刚。

左宗棠认为,处在乱世,男子汉若要成就一番立得起来的事业,就不能像绵羊一样可爱。

什么是刚呢?是郭嵩焘批评左宗棠时说的“暴气”吗?不是。

左宗棠说:刚不是外表看起来气势凌人,也不是喜欢骂人,时刻像一只斗鸡。刚就是有胆量担当别人不敢担当的难事,有勇气做别人患得患失害怕做的冒险事,有耐力忍住别人所不能忍受的苦差事。男子汉志向一旦确定,终生全力围绕理想这一点去努力,半路上懂得拒绝,不被诱惑分心,不被名利遮眼,专心致志坚持终生,成就或大或小,总能取得。反之,如果选择做乱世绵羊,既帮不了别人,也帮不到自己,被时局裹挟,最后只会无谓葬送自己。

敢担当,会做,能忍,左宗棠自述这种精神,最早见于他与左宗植的儿子左癸叟的一次通信:

所谓刚者,非气矜之谓、色厉之谓,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志向一定,并力赴之,无少夹杂,无稍游移,必有所就。

左宗棠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入张亮基幕府后,左宗棠发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所以爆发,根源是“民之不靖,实由于吏治之不修”。即是说,“惰政”、“腐败”,是两大病根。

怎么拔除这两大病根?左宗棠拿“惰政”、“腐败”开刀,将人力资源重组,该开除的开除,该免职的免职。

依照“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在赶走太平军的短暂太平里,左宗棠着力治理湖南,第一件事,就是铁腕治官。

清朝其时承平两百余年,“惰政”、“腐败”成风,社会生气少,暮气日见深重。官员架子大,从不下乡,省里文件,基本出不了巡抚衙门。政令不能通达,地方官各自为政,山头林立,民生灾情、冤假错案比比皆是。

左宗棠对症下药,组建一支“特别行动调查组”,将湖南地方乡绅组织起来,从省里派出专员指导,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到民众家里调访,搜集官员贪腐证据,统计地方土匪实况。

几个月下来,湖南各地州、县级官员的贪污事实、数据,像经过电脑统计一样精准地摆到张亮基的办公桌上。占山为王的土匪,纷纷收到了湖南巡抚衙门发来的通报、警告文件。贪官与土匪吓得透不过气来,以为张亮基背后有神仙在帮助。(牛应之在《雨窗消意录》中的描述是:“亮基乃聘左宗棠入幕,使通宾客,日夜访民疾苦。吏有奸,山泽有盗,巡抚辄知之,远近骇以为神。”)

骆秉章继任后,左宗棠凭经验,继续铁腕“反贪官、打土匪”。练兵、转饷、省防,提拔一批乡绅。

8年下来,湖南渐见起色:首先,境内大贪官基本清理掉了;其次,以浏阳征义堂为代表的土匪集团被剿灭。两大毒瘤根除,湖南像换了个朝代。

地方政局一稳,民众安心生产,社会财富逐年增加,骆秉章趁机开办省厘金局,对大宗商品盐、茶收取2%的交易税,一年收集下来,达数百万两白银。凭这笔钱,左宗棠严肃军纪,整顿绿营,士兵一改颓废气象,作战能力增强。依靠打下的基础,湖南省不但成功抵住太平军,还搞起军事输出,援助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五省,即“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到1859年,确如潘祖荫所说,“是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地方治理经验让左宗棠认为,他已经探到了清王朝的病源:朝廷政教本质是好的,误在地方没有执行;朝政腐败,错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这见效一时的成功,让左宗棠相信“人治”。其时洋务运动仍未兴起,左宗棠对西方政教的了解,几乎是零。他站在传统的角度,从经验出发,得出结论:

任法不如任人,人存而斯政举;兴利不如除弊,弊尽而利自生。

在儒家文化传统固有的“思想的盒子”里转圈,他这一想法尽管看不到多少历史进步,但比同时代人还是略显高明。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对“治标”有显著于一时的效果。

主政靠刚,打仗依气。在具体的战术上,左宗棠对“气”的灵活运用,是冒险。

以左宗棠“虑事太密”的性格,不可能鲁莽冒险。

左宗棠怎么做好事前准备,做到有把握地冒险?

冒险刷新事功,步进官场“超车道”

1860年9月22日,经过一个月“练心、练胆、练技术”的独特军事训练,左宗棠带领5000楚军,从长沙金盆岭出发,经醴陵前往江西迎战,以配合曾国藩所在的安徽祁门湘勇大营。

出山头10天,左宗棠与太平军连打三场遭遇战。三场仗打下来,消灭了几千太平军,攻下两座城,楚军未死一人。左宗棠有点底了,他说:“我此去要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未知能遂其志否?”

太平军其时仍处于攻势。左宗棠出山,正赶上太平军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发起第二次进攻,太平军分三路进攻:南路由左路军主将刘官芳,北路由定南主将黄文金,东路由侍王李世贤。到12月23日,三路军占领景德镇东北的浮梁,曾国藩的祁门大营粮道与文报被切断,陷入困境。

左宗棠凭借“空城计”,守住景德镇,攻下浮梁。

1861年2月18日,左宗棠率领楚军与鲍超的霆军分三路在梅源桥、洋塘向黄文金发起攻击,激战4小时。黄文金败走,左宗棠取得保卫湘勇生命线的第一阶段胜利。

太平军内开始知道,这半路杀出来的左宗棠,是个强劲对手。决定调遣威震清军的李世贤来收拾他。

1861年3月上旬,李世贤从安徽休宁出发,专门来与左宗棠争夺江西通往祁门这条生命线。

两军第一次是遭遇战,发生地在江西婺源,左宗棠果然战败。

战败的后果出乎意料地严重:4月9日,景德镇被占,左宗棠退守乐平。景德镇失守,祁门生命线切断。曾国藩所部3万士兵断粮一月,军心动摇。

孤悬绝境,曾国藩想到自杀。他镇定下来,写成遗嘱。遗嘱中称,这次自杀,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凶险比上次李秀成过祁门而不敢攻要高数倍。我们现在不但粮道断了,而且发往外地求援的文书通道也断了,祁门完全已被隔成孤城,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我决定与将士们一起死。大家能够死在一起,也是大幸。

曾国藩写完后封好,再写个便条,寄给正在祁门城楼上指挥战斗的幕僚欧阳兆熊。

欧阳兆熊接过一看,吓得连指挥打仗的心思都没有了:

为捍卫道统而死,重于泰山。我这次命定要死在祁门了。我已经写好遗书,就藏在帐内。等我死了,你第一时间派人发往朝廷。作为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我死在祁门自己的土地上,不算丢人。(“吾身为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两江之内皆吾地,死于己土,虽死无憾。”)祁门万山包围,本是一块绝地,你赶快率部队沿河往东边撤退,越快越好,打仗撤退不算耻辱。只是,我现在进则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只有坐待等死。等我死后,你还是要想办法来救出残存的主力部队,以图东山再起。(“愚谓祁门居万山之中,况是绝地,不如退之东流,兼顾南北两岸,亟应早为定计,何必以退为耻乎?然吾已无进退可言,只望待吾命归黄泉之后,率兵设法行动之。”)

左宗棠其时正在前线指挥打仗,不知道有这封遗书。但他知道祁门对曾国藩有多么重要。

退守乐平后,为减轻祁门压力,左宗棠自定战略,采取计策,决定调虎离山,主动冒险出击。

1861年4月21日,左宗棠率领5000楚军,与李世贤统领的5万太平军对阵乐平城下。

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左宗棠为增加胜算把握,设法制造军事障碍。他命士兵将附近的水道开成堰塞湖,弄得附近四处泥潭,让太平军骑兵无法行动。

4月22日夜间,天气骤变,次晨大雾弥漫。左宗棠判定天赐良机,决定发挥楚军练心、练胆的优势,借助极端恶劣的环境,对太平军骤发猛攻。

23日一早,左宗棠命令王开化、王开琳、刘典兵分3路,瞬间出城。

当时风狂雨急,河水暴涨。楚军按照左宗棠的独特的练胆方法,战前杀声震天。雷鼓齐鸣中,李世贤仓促应战,两军近距离肉搏。枪炮声、刀戈声、冲杀声与电闪雷鸣混在一起,场面惊天动地。

借助恶劣的天气,战争很快就陷入胶着。逐渐地,楚军平日练心、练胆锻炼出来的过硬心理素质逐渐显现出优势,士气压倒太平军。楚军越战越勇,太平军气势被攻溃。高下一分,太平军开始出现败退,楚军士气大振,爆发力持续增强,太平军终于抵挡不住,调转枪炮,兵败如山倒。李世贤指挥迅速撤退。太平军一路狂奔,人马自相践踏,被踏死的、击杀的、淹死的超过5000人。

王开化身先士卒,带领部下直奔李世贤,企图活捉。李世贤惊慌失措,一路死命逃奔,逃到一座山岭拐角处,抓住一个士兵,将衣裤剥下,套在身上,混杂在逃亡的士兵中,才侥幸躲过一命。

鲍超闻讯,率霆军前来支援,见楚军已胜,转攻景德镇,景德镇驻军见大势已去,跟随李世贤部弃城溃逃。一直逃到浙江西边,才安定下来。

乐平冒险获胜,扭转整个战局,祁门之围破解。曾国藩高兴得流下热泪,他说:“有此大捷,所有鄱阳、祁门、景德镇、休宁一带太平军,全部肃清,吾可安枕而卧矣。”

左宗棠与妻子曾详细自述这场恶战经过。

这是检验左宗棠用儒家学问创建楚军是好是坏的第一场关键战役,也是左宗棠独立带兵后凭事功敲开仕途大门的第一块敲门砖。

1861年5月11日,作为左宗棠的直接上级,曾国藩以过人的识见,毫不吝啬地向朝廷推举左宗棠,称左宗棠“因地势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是“深明将略,高于时贤”。应由襄办升级为帮办。

朝廷愉快地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 5月26日,左宗棠升级为三品京堂候补,帮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

左宗棠凭借冒险,不断刷新事功榜,逐渐步进官场“超车道”。 1862年1月24日,朝廷发布上谕:“浙江巡抚着左宗棠补授”。从草野书生到封疆大吏,前后不到16个月。

凭铁腕加冒险将创新实践出来,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要想巩固创新成果,事业再上新台阶,还需配套改革方法。

巩固创新,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做配套改革

左宗棠懂得利用时势,趁自己处于急剧上升期,调动一切社会闲置资源为我所用。

做上浙江巡抚,标志楚军从起步民间的“野战军、游击队”转型为体制内正规军,是朝廷对左宗棠前期创新成果的一次认证。

阶段性胜利后,他及时向朝廷写奏折申请,要求派广西臬司蒋益澧再召集几千兵勇过来,以备将来独当一面。命令前处州镇总兵刘培元回湖南招募3000兵过来,到后即任命他做浙江衢州总兵,并筹办衢州水师。请贵州、湖北、四川三省巡抚各选精兵两营来援助浙江。入浙兵饷,也请临近各省周济援助。

以上人才,都是左宗棠平时留心记下的。以上关系,也都是左宗棠在代理湖南巡抚行使事权时积累的。当时看不到什么作用,现在开始派上大用场。

朝廷见左宗棠能挽狂澜于既倒,当然不会吝啬政策资源,对他放宽政策,几乎有求必应。

左宗棠明白,作为起步于体制外的一股创新力量,要迅速从民间边缘切入国家主流,只有迅速做强做大实力,夯实基础,比旧体制中的满族既得利益者更能担朝廷重责。

外援可以缓燃眉之急,要壮大自己,关键在自生造血。

这首先需要拿旧体制开刀,清理原有僵死、腐化的旧员。左宗棠根据“任法不如任人,人存而斯政举,兴利不如除弊,弊尽而利自生”的价值取向,按照治理湖南的经验,对浙江全省的官场做了一番彻底的清理与整顿。

早在被任命浙江巡抚之前,左宗棠就已经做好这种打算。他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查浙江军务之坏,由于历任督抚全不知兵,以致卒之兵日增而饷日绌。军令有所不能行,以守则逃,以战则败,恩不知感,威不知惧,局势愈益涣散,遂决裂而不可支矣。

朝廷对左宗棠既然给予了信任,当然会给予他完全的人事任免权。左宗棠依靠朝廷授权,做上浙江巡抚后做的第一件事,一口气罢免17位道府以下的官员及失守的将吏。

罢免贪官、庸官,不过是为整顿吏治、实践创新扫清了道路,要医治战争创伤,关键在建设,将新理念、新方法,大胆渗透进去,运用出来。

在战乱未定中建设,不能过多花费在民生,只能是为加强国防而筹备。

大清帝国面临的危机,已不止是太平天国起义,还有来自泰西诸国的海防隐患。

1863年农历二月,法国人德克碑向浙江巡抚左宗棠请求,允许自己招募1000士兵,帮助朝廷剿灭太平军。

这个突如其来的请求,让左宗棠将目光从远东投向欧洲。他敏锐地预感到,“借师助剿”,洋人来了。中国历史上有引狼入室的教训,《三国演义》开篇是何进引董卓入京,后果怎样?董卓反客为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左宗棠向朝廷建言:“客日强而主日弱,终恐非计。”

左宗棠定下策略,一手利用,一手防备。

1863年农历四月,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他事实已经在计划海防了。

左宗棠对浙江官场全盘摸底后,不禁慨叹,本朝吏治腐败已经烂到骨头。官僚集团既无心办事,也拙于办事,皇帝政令出不了紫禁城。

外侮内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像晚清这样患难深重。左宗棠学实学,学来办事能力,应了道家谶语:“巧者劳,智者忧。”

个人辛劳,成绩总归有限,个人忧患,总有才拙智短之尽。如果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创新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但要实践创新,将它运用到国家、社会、军事的各个层面,产生积极的效应,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人才团队,才可以完成。

左宗棠的足迹从东南沿海走到西北大漠,纵横数万里。能成就如此远大事业,个人既具备将才,又具备帅才,还只是一个方面。最终成就旷代大业,关键还得益于他能识人、会用才。

避开理学济世主流,儒学创新者左宗棠如何识别人才?

左宗棠一生都在创新:做渌江书院山长时,他带领学生走出书斋做田野调查,是“教学创新”;在柳庄作农田时,发明“区田法”,将男女老少带动起来,是“大众创新”;在桂在堂自画中国地图,运用“互联网思维”,是“观念创新”;出山办楚军时,将曾国藩没选中的“二渠道人才”全部挖掘出来,是“用人创新”。及起用胡雪岩做道员,负责楚军、西征军后勤,搞“政商合作”,是“体制创新”;收复新疆后,他向朝廷奏请设“海防全政大臣”一职,是“国防创新”。用今天话说:“左宗棠是为创新而生的。”出山办事33年,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他独到识人、用人、治国、理政,不但办成的事在中国1200年内无第二人能及,即使去世后,余智仍存,影响深远。新疆建省,中国西北塞防从此百年稳固;福州船政肇始,中国近代海军、海权意识从此起航。创新力是左宗棠一生事业成功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