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左宗棠——言传身教,为儿孙积德,为后世留榜样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0:58:17 0


家风根本,在于“积德累善”

家教内蕴深厚与否,由“传教者”思想洞察力决定。

左宗棠一生以军事著称后世,原因在他善于制定战略。

左宗棠的战略水平之所以高人一筹,在于他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人不同:一地的事情,他习惯放进全局中去分析;一时的事情,他习惯放进历史中去考察。事情有了历史纵深感,也就了然于胸。

左宗棠将这种思维方法用于分析自身,对自己从哪里来,此生应该做什么,又将到哪里去,想得清清楚楚。

他的根据是:从左氏祖先繁衍时起,已历数十代人,人数成千上万,将左氏放进全球里去看,湘阴左氏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左宗棠是谁?湘阴左氏这一代人中的一个。个人的繁衍,家族的兴衰,此生的尊卑荣辱,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实真看清楚了,也只是历史中的一段。

左宗棠说:中国姓氏、宗族万千,为什么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世上没有谁可以无缘无故地崛起,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衰落。崛起还是衰落,祖宗那里可以找到原因: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则个人的成长环境,从小健康积极,这样的人走进社会,社会帮助他的人就多;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许多恶事,则历代累积下来,家族文化扭曲,社会关系紧张,后人从小的成长环境负面消极,从小人格不健全,社会上的人敬而远之,厌恶、拒绝帮助他的人也多。这样两类家族,置身同一个时代竞争,差别显而易见:积德累善、有益于社会的家族崛起;无德有恶、有害于社会的家族衰落。

左宗棠分析家族的思想,来自《易经》。《易经》若用术语表达,抽象艰涩、内容复杂,普通读者很难看懂。但它的核心价值观一经说出,谁都能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部《易经》,核心在说“因果”。“因果”本来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佛教将“因果报应”分三种:现报、生报、速报。报应的具体表现为“六道轮回”,人在“天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轮回降生。

佛教的“因果”有能自圆其说的逻辑,但带给人最大的困惑是,只能相信,无法证明。《易经》与佛教在“因果”上的差别是什么?《易经》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得见、找得到的证据。任何一个人只要有耐心总结自己家族百年历史,都可以清晰看出其中的因果逻辑链。

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考量家族,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左宗棠想清楚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个人活在世上的时候,作为家族一代人中的一个,崛起靠自己努力,但主要依赖祖宗积德累善。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努力”,前四者都由祖宗给定,个人努力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将自己放进家族中看,若干年后也会成为祖宗。个人努力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后代。要想给到后人最好的遗产,唯一能做的就是积德累善。

想清楚了这些,左宗棠不聚财。他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从小捧着金饭碗长大,本事没学一点,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觊觎你的财富,自己又没本事守得住,父亲一死,首先倾家荡产,最后断绝子孙,这难道不是家族悲剧?财富简直是家族的慢性毒药。

左宗棠选择散财,这与其说是无私奉献,不如说是运用新“义利观”权衡后作出的一种精明计算。后代“蠢而多财”与“贤而寡财”两大选项,历史上多数显贵选择了前者,左宗棠果断选择后者。他的理由是,后代“蠢而多财”,必然导致“蠢而寡财”,选择“贤而寡财”,就总有希望“贤而多财”。因为社会财富竞争,说白了是贤愚竞争、能力竞技。因此,“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在世时散财行善,内可以正家风,外可以广人缘,这才是治家的苦口良药,是真正的发家强族之道。

左宗棠这种“积德累善”观念,也是受家风熏陶与影响产生。

湘阴左氏始祖叫左志远,南宋时从江西迁到湖南,世居湘阴东乡左家段。

左志远有个儿子叫左汤盘,读书了得,考取过宋朝嘉定年间的进士,在浙江省做过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明朝万历年间,家族又出了个显赫的人物,九世祖左天眷。左天眷做过唐县知县,后升做辽东监军道,直接对总督负责。左天眷因工作成绩突出,后被提拔做辽东经略(相当于巡按)熊廷弼的军事参谋长。这一代中,左天眷堂弟左任庵也是个出色的读书人,他最醒目的特点,就是骡子脾气,倔强清高。赶上张献忠杀进长沙府,左任庵被威逼出山做官。为捍卫士人气节,他严词拒绝,被张献忠当场杀害。此后,湘阴左家沉默于乡间,再无闻人。

进入清朝起,湘阴左家以读书耕田为本,也没人出山做过官。

左宗棠曾祖父左逢圣读书为生,是邑痒生,县城秀才,舌耕养家。左逢圣一生有两大特点,一孝顺,二慈善。族谱上记下他一则故事:一次,他在外教书,碰上爷爷病重,饮食起居完全不能自理,左逢圣将爷爷弄坏的脏衣服用盆子端到河边洗,边洗边想起爷爷,不禁痛哭流涕。他教书虽然没挣多少钱,小日子过得紧巴,但心慈人善,在本县人口流动频繁的高华岭设立一处茶室,自己买茶烧水,免费供往来行人解渴。 1752年(乾隆十七年),湘阴发生大水灾,民众颗粒无收,左逢圣找有钱的富户合伙,在湘阴袁家铺开了一个粥厂,免费救济灾民。为了办成这桩义举,他不惜将唯一的一件上好的衣服卖给了典当行。

左宗棠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一等秀才。虽然舌耕为生,家境不宽,但继承了左逢圣的慈善家风,曾仿照社仓法,在县城修建“族仓”,以应对灾荒年月。左宗棠记忆里,祖父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平时在家里闲居也一脸严肃,为了帮助邻里乡亲和睦,救济村里那些贫困到难以自养的人,总是不遗余力。

先生律躬之严,闲家之肃,敦睦家族推济邻里之义,余于是而又知其世德相济,积累深厚。

父亲左观澜留给左宗棠最深的记忆,是个穷困的好人。左观澜为人勤恳,爱好慈善,但国家整体衰落,经济日益萧条,而养大6个子女,花光了他所有积蓄,歉收年份,家里要等着钱买米下锅。但历代积德与逆境磨砺,最明显的好处是让左宗棠与二哥左宗植特别发奋, 1832年双双考中举人,成为家族史上两百年未有的荣耀。毕竟,到父亲一代,湘阴左家已历7代秀才。

500多年家风传承,左宗棠继承得最好的是孝顺与慈善。

受家风熏染,左宗棠的慈善义举,在21岁那年便表现醒目。四子左孝同在《先考事略》中记载,左宗棠第一次进京会试缺钱,新婚妻子周诒端将娘家带来的金银首饰卖了100多两银子送他做路费,临行前夕,左宗棠的大姑妈朱老夫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找上门来求救,左宗棠一感动,一手相送。如不是亲戚朋友再次凑齐这笔钱,第一次会试就泡了汤。

左宗棠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慈善活动,发生在1848年。当时湘阴遭遇洪灾,全城被淹,举乡逃难。左宗棠发起义务捐赠倡议,募集了5000多两白银,办成粥厂义务救灾。这次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只剩环睹萧然的四墙。

做上浙江巡抚,左宗棠年收入在4万两白银左右。随着官越做越大,品级越来越高,“陋规”外快也多得惊人,仅陕甘茶马使一职,为他累积了38万两白银。

面对祖辈500年未有的巨额财富,左宗棠不但没有欢喜,反而充满了警惕与忧患。钱多在社会好办事,但对家族并不见得是好事,他的办法,是大笔捐款。

为什么要大把捐钱?除了前面的“心安”、独特的“名利观”,还缘于他读《易经》,悟出人类社会有个平衡法则。人在一个地方得到,老天必会在另外一个地方让你失去,以实现总体平衡。这种因果,有时是当代出现,有时会隔代循环。

凭《易经》参透了人世“阴阳平衡、好坏转化”规律的左宗棠说:“富贵怕见开花”。因为花开之后便是花谢。又说:“暴得大名不祥”。因为骤然发迹者易骤崩。没有积淀的富贵,瞬间改变家人固有的发展轨迹,打破了家族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像鸡笼里冒出黑孔雀,不是好事,反预示大灾。要想不财多累孙,发达后多做慈善,主动放弃钱财。

《易经》里有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一方面自强不息,一方面对处境心存警惕,有一种忧患意识,才有望免除荣耀带来的灾祸。左宗棠将这句话刻在心头,对照自家检点反省。他劝孝威不要考进士,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他知道儿子天资只有中等,所以17岁就中举,很可能是湖南主考官冲着自己面子给的。左宗棠对此颇不以为然,儿子没有高水平,靠关系占了寒门子弟指标,堵死他们的上升通道,一方面自己于心不安,同时为儿子才不及位担忧。人是高是下,得靠真本事,这样才能免得长忧。这看似在对社会负责,其实首先在对后代负责。

8个子女中,长女左孝瑜能干又孝顺,最像左宗棠。嫁给陶桄后,闲居安化小淹,日子悠然清淡。她看不得丈夫清寂,一天到晚吹枕边风,劝得陶桄捐了个道台。用今天话说,花钱买了个市委书记。左宗棠知道后,气恼不已。但朝廷准许买官,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开始考虑长远,怎么刹住后人这股刚冒出来的“求官风”?他拿孝瑜作反面教材,写信告诫儿子们说:你大姐这个人啊,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一心怂恿少云去当官。当官真有她想的那么好?我看不见得。她是不知道当官的难处与苦恼,你等着看吧,她将来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意识到家大族大,族内缺少灵魂,自己辛苦打下基业,不出百年将走向毁灭,左宗棠开始焦虑:是时候得好好想清楚,自己辛苦大半辈子,到底为了什么?

国家的事,已经问心无愧。家人呢?不理想。哪有人能平定天下却治不好家的道理?!

但治家似乎不见得比平天下容易。眼下,后人各想各路,有衰落迹象。自己死后,到底还能给儿孙们留下什么,给百年后的左家留下什么?

顺着这点往下想,左宗棠彻夜难眠。以前,他只为四个儿子成长困境失眠。

担忧的很大原因是,最近20多年里,他已见过太多富贵之家一夜衰败的事情。远的不说,湘潭岳父周衡,本是以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级别退休,当年何等荣耀。现在两个外甥纨绔得厉害,书没读好,事不会做,又抽鸦片,数万两银子,能经得起数十口人几年折腾?如今要靠从自己这里谋点差事,混点银子,勉强度日。亲家陶澍呢?位居两江,官拜宰相,名动中国,不谓不显。但死后骤然萧条,虽留下几万两银子,但安化小淹陶家为争菲薄的遗产,已经闹得四分五裂,各类募捐也时常找上门来,东敲一块,西敲一笔,曾国藩办湘勇时还绑架逼捐,陶桄如今只能靠爵田收租维系家庭正常运转。曾国藩呢?拜相封侯,号令天下,名震朝野,不谓不重。但他一生清廉,工资全用于国事,死后只余下区区1万多两银子,又几乎全部用来办丧事,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又非常重情,吊丧者所赠礼金多数返还。曾国藩一生没留下一分钱遗产,好在纪泽、纪鸿争气,能独当一面,但曾氏子女众多,如今有些还要靠自己接济,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看来,高官无论贪婪还是清廉,富贵还是安贫,都很难走出“富贵陷阱”。

左宗棠是个心事很重的人,这个“富贵陷阱”切实将他难住了。想了数个夜晚,比较了各种可能性,在脑海里预演、推断了家族的各种结局,左宗棠终于想明白了。他提起笔,给子侄写下一联,要求刻在湘阴左氏公祠门上,作为族训:

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翻译成白话,要成为显门旺族,靠祖辈历代多做善事;要出好儿孙,靠鼓励种地读书。两者都做好了,家族才能百年兴旺,屹立不垮。

今天仔细分析这看似普通寻常的16个字,可以看出是左宗棠对家族苦心孤诣斟酌后确定的一个巧妙设计。

为什么不定位于“仕读传家”?入仕是读书人本分,也是主业,能够实现固然很好,但国家官位有限,后代有才干且性格适合做官的人不会多,尤其做官的机会与平台,百不一遇,终归不能定为家族主业。家族要兴旺,扎根于“耕读”。也就是做乡绅,民间读书人。民间读书人家庭,介于国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地位、声望、财富,高过普通民众,又低于管理者。这种身份像脚跨朝廷门槛,进可做官,退可做民,即使不进不退,仍可以做社会中等阶层,符合中庸之道。子孙后代不管才人辈出还是平庸守常,乱世无倾覆之祸,治世无衰退之忧,家族都是“不倒翁”。

按照自己的定位设计,家族固然可以求进保不退,但怎么保证自己死后族训不改?人死不能说话,核心靠家风熏染。家风胜于家教、家规、家法,在于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家风说一千道一万,核心是“积德累善”。

那16字族训定位,属于主张,还不是方法。

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做法上,如何“积德累善”,求家族兴旺,保基业长青?

说到不如做到,身教胜于言传。左宗棠用行动阐释。

要避开“富贵陷阱”,唯有“惜福保家”

国人有为儿孙积财富以旺后人的传统。后世传闻,李鸿章为子孙后代积累了2000万两白银的遗产。左宗棠如果聚财,可以超过李鸿章。他的私账支票,一概由老部下胡雪岩在开。

身以侯门之贵,湘阴左家无疑是“富贵之家”。从发迹时起,左宗棠着意避开“富贵陷阱”,主要从三个方面教导后人“惜福保家”。

一、早年尽力让儿孙们经历、体验社会艰苦,在无依无靠中锻炼出真本事。

左宗棠发迹后,后人享福显而易见。身为陕甘总督之后,孝威在湖南受到官场与学界的特别对待。 1868年农历三月一日,左宗棠写信告诫他:你年轻学浅,又无阅历,切记“凡事以少开口,莫高兴为主”。

1862年做上浙江巡抚,家人开支日增,经常伸手要钱。这时起,左宗棠开始意识到,家族成长路上出现了“富贵陷阱”。

其时,左宗棠虽握军事实权,官衔仍不过是虚职“太常侍卿、三品京堂候补”,相当于今天副省级干部。这在湘阴县已是大官。传统社会讲人情世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湘潭周家在左宗棠最落魄的时候给予过大力帮助,现在要他还“人情”,心安理得。周家后人周佑生、周履祥都赶到江西楚军行营求官来了,周佑生还附带将妻兄刘顺东带来了。

左宗棠对岳父家人心存感恩,有心栽培,用心考察。但军营不是乐园,生活困苦,训练极苦,刘顺东适应不了,不到一个月,得了重病。左宗棠打发他一些银子,遣回湖南。周佑生则不嫌苦,跑到乐平前线去视察。左宗棠考察一段时间后,有点担心地对孝威说:此人没有什么大志,倒有些不良爱好,特别是来到江西后,丢掉了在家时养成的忠厚、认真的好习惯,喜欢在军营里高谈阔论,我看他在这里恐怕要流于庸碌,我要对不起你外婆家了。周履祥这孩子呢,坏处是什么?我说不上来。他固然没有什么大过大错,但也看不到什么优点,到军营后没有一点长进。现在他是可以依靠我混过一阵,但人哪里能混一辈子?将来难免仍要回到老家,到时恐怕连当农民都做不好,你说这事情可怎么办呢?你绝对不能将他们两个作榜样,老老实实在家读好书才是正道。

随着官品越升越高,亲戚、故旧、同乡、同年陆续找上门来,左宗棠不得不分心照顾。后人树荫乘凉的想法苗头,让左宗棠加紧对儿子的教育与引导,引导他明白世事之艰,成事之难。

1864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针对孝威跟他母亲谈论自己“打下福建已经容易”,左宗棠不无忧虑地说:唉,你只看到我这几年来连打胜仗,以为容易,却不知道我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书经》上说:事前考虑得周全细致,做起来才相对容易。古人办大事都格外小心,即使成功了,也不敢夸海口。你现在少年意气,我不怪你,但你“视天下无难事”,这个想法很危险,我不得不指出来。你现在将一切都看得简单,等长大后出来办事,面对一团麻的具体事情,理不清,解不开,一再无成,茫然自失,到那天再后悔就晚了。

左宗棠感到,有必要将自己多年来遭遇挫折的心路当作经验告诉儿子,让他提前掂出轻重。他说:古来功名振世的人,都在早年吃尽苦头,碰尽钉子,被社会反复锤打,练达了人情,洞明了世事;晚年得到办事权,才取得大成功。人不要想着“早慧”。“早慧”是骂人的话,早成即早毁。人见过少年老成,谁见过少年大成?社会现象如自然规律:天道不经过翕聚,便不能发舒;人事不经过历练,也不能通晓。《孟子》中有一章叫“孤臣孽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得大成,要牢记六个字:“操心危,虑患深”。

1865年正月初一,左宗棠已经获得“一等恪靖伯”封号,妻儿都有奖赏。左宗棠想到,四个儿子还小,此时获得家族历代未有的奖赏,不但会形成一切得来容易的错觉,还会对父亲产生依赖。这绝对不是小问题。当即写信回家,告诫儿子们:福泽不会长久,人只能自立自强。你们因为我,已经成了“世家子弟”,社会从此对你们多了吹捧。但你们心里应该明白,自己学业未成,能力暂时还跟不上,多听坏话没害处,若一味听好话,容易滋生“矜夸之气”、“纨绔之气”。此时,尤其要警惕,不要应了流俗,落入“富贵陷阱”。

1872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儿子们都已相继成人,左宗棠再次重申:我每年从工资中提取200两银子寄回家,只供你们安顿家庭、教育子女用,家里除了孩子母亲的医药费、老师的伙食费,一切能省则省,不能乱花钱,败坏左家清白家风,要知道,“惜福之法”,才是“保家之法”。钱省着点用,用后如有节余,就散给穷亲戚,因为“惟崇俭乃可广惠”。何况,“广惠之道,亦远怨之道”。你们在家吃香喝辣,人家啼饥号寒,这就难怪社会要仇恨你。相反,你们生活俭朴,平时乐于慈善,出门不在乡人面前人五人六,社会自然也就不会用有色眼镜看富贵子弟。

长子按古代称呼叫“家督”,意思是“家里的总督”,总管一家之事。长子品性,决定家风,左宗棠对孝威一言一行十分留心。

尽管多年书信言传,点滴耐心教导,意外还是发生。毕竟,“官二代、富二代”天生的优越感,不是父亲写几封信就可以改变。

督兵剿捻期间,孝威在京会试,左宗棠有心锻炼,交代他办两件事:第一件,用一百两银子为母亲买高丽参,以治疗多年未愈的脚气病;第二件,就是前面说到的,用一千余两银子接济在京会试的湖南籍贫困考生,作为他们搭乘轮船或坐马车的回程路费。

交代后,左宗棠虽然戎马繁忙,并没有忘记。带兵经过宁津时,他无意中碰到一姓张与一姓高的考生,一问,是孝威同年。左宗棠饶有兴趣地交流起学问中事,两人悠悠忽忽,闪烁其辞,左宗棠很不高兴。活该是冤家路窄,两人学问不深,鸦片瘾倒大,居然当着左宗棠的面抽起来。左宗棠平生最恨抽鸦片的人,他在军营里定下铁规,私抽鸦片,一律死刑。学生抽鸦片,自己管不着,他皱起眉头,右手一扬,亲兵不客气将两人当场赶走。

回营帐后,左宗棠坐立不安。他越想越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子怎么跟两个鸦片鬼混到一起了?朋友如此,自己品性能好到哪里去?他马上去信追问孝威:你给母亲买人参,这么慎重的大事,为什么要托付“吸烟好友”?

对于孝威品性不肖自己,左宗棠感到伤心。他叹息说:我35岁(虚岁)时才得你,因此对你抱了大希望,你却结交这样的浪荡公子,看来我是无望了。

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感绝望的日子。忧虑中他反思,自己常年立身严谨,为什么儿子不肖自己?自己能教好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偏才、怪才,为什么却连自家儿子都教不出来?探根寻源,他得出结论,是自己常驻军营,没时间带在身边教。没有身教,言传失效。他顿时后悔出山做官。自己虽然功成名就,但儿子如果坏了,自己辛苦奋斗一生,到头来有什么意义?

没想到后来孝威带给左宗棠的打击更大。 1873年,因先天肝急脾虚,加上在西北军营积劳咳血,孝威不幸病死。老年丧长子,左宗棠精神崩溃,终日茶饭不吃,神思罔罔,感到自己已是行尸走肉。

二子孝宽代替孝威,成了家督。其时左宗棠已过61岁,步入晚年,积大半生阅历、识见,家教观念日臻系统。

二、后事安排以“中庸”为标准,不多积遗产,逼迫儿子们“勤俭持家,享下等福”。

1876年农历五月初六,左宗棠年逾花甲。带着沉重心事,他开始回顾一生,安排后事。

他跟三个儿子说:我们湘阴左家,世世代代家境清贫,历史清白,祖辈积德累善,之前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自得其乐,这是我们家族的幸运。这些年来,虽然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有做“官二代、富二代”的想法(沾染世宦积习),但家里还是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家庭开支日增,出现不能抑制的势头。这是衰亡前兆。我老实告诉你们,我的养廉银不是用来养家的,我随便得很,只要发现手头有余钱,随手拿起来就送人了,你们赶紧自作打算,自谋安身立命,不要想着靠老爸,老爸最靠不住。

1878年(光绪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左宗棠对自己死后的遗产分割第一次做出明确安排:从本年度陕甘总督的养廉银中拿出2万两,分成四分,每分5千两,分给四个儿子。孝威其时已经病死,其妻贺氏也忧伤而死,此份由孝威长子左念谦继承。其余3分给孝宽、孝勋、孝同。因为兄弟4家人仍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同吃同住,这份遗产需等左宗棠死后, 4兄弟分家才能兑现。

限定5千两,左宗棠的用意很明确,儿子如果有本事,凭这点钱做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出来;即使能力有限,难以上进,但只要塌实勤恳,守好“耕读”家风,有了这笔钱垫底,不至于饿肚子。这比起寒门读书人,境况已经好出许多。“享下等福”而知足、自惜,就不至于因骄奢淫逸而败坏家风,让富贵之家沦落破产。

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超远的预见与规避。比较贺长龄就一目了然。作为左宗棠的亲家(其弟贺熙龄之女嫁左宗棠长子孝威)、老师、朋友,贺氏以云贵总督之尊退位,家底不可谓不厚,但他对家族既缺乏左宗棠这种明确的“耕读”定位,家教中亦缺乏这种“惜福保家”的规范与警醒,在他死后不出半个世纪,遗产被后人挥霍殆尽,诗书家风烟消云散。辛亥革命前夕,美国有传教士在长沙一家餐厅点菜吃饭,托盘子给美国人做服务生的,就是贺长龄的一个孙子。富贵之家固已不保,书香之气也斯文扫地,让人唏嘘叹惋。

晚年对儿子越是关切,左宗棠的要求越是严格。 1879年农历十二月五日,左孝同根据古制,从长沙赶到肃州大营服侍左宗棠。名义上是服侍,事实上是左宗棠给儿子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规定孝同一家人的生活标准,只能参照长沙住家的规模,不能在军营搞特例,沾染“官场气习,少爷排场”。左宗棠细致到厨房分工都亲自做了安排:总督府的大厨房,只准改两口灶,一口煮饭,一口熬菜。厨子只能用一人,打杂一人,水火夫一人。

但对于儿女们的人情往来,左宗棠并不主张抠门、小气。他按儒家中庸原则,主张适中。 1878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左宗棠与孝宽、孝勋、孝同商量湖南老家的人情与应酬,说:人情的总体原则,我的想法是,不能太节省,太节省显得小气,但绝对不能铺张奢华,这貌似大方,其实浪费。每次具体拿多少?你们兄弟共同商量,看着办就行了。

人事应酬随宜点缀,太俭不可,过丰又难为继,当共酌之。

1879年正月二十九日,左宗棠为断绝儿子们的依赖心理,再次与孝宽、孝勋、孝同明确自己不积遗产。他说:

仕宦而但知积金遗子孙,不过供不肖之浪荡,并其同气亦受其累,可胜慨叹。

不积遗产,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偶然想法,而是左宗棠积一生阅历与智慧的决定。

想法最早缘自左宗棠从冯钝吟一句话中得到的启发:“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长者;得一贵仕,不如得一良农”。与其盼子孙后代有才华,还不如培养他有品格;与其望子孙后代做高官,不如从小教育他知民间疾苦,先做个实在的普通人。

左宗棠第一次以这一观点教育后人,在1867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他对侄子左癸叟说:

湘阴左家世代寒素,论科名不过是乡下举人,论家产薄田不到15亩,但正是这种处境,子弟都朴素、古拙,跟奢靡、轻薄不沾边,左家靠这点繁衍生息,兴旺起来。现在我们号称名门望族,一些讲究门当户对的官员,都过来跟左家子弟攀亲论姻,这不是好兆头。子孙找个普通人家的姑娘,还可以延续寒素家风,培养子女正直、善良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找了名门闺秀,却难以做到。照现在这个趋势,我看不出几年,祖宗积累的好家风,到你们这一代就要丢干净,养成一些不知哪来的“贵游气习”,脚根站不稳,社会诱惑遍地,要摔跟头的。你们千万不要让我这个预言成为事实啊。

三、后人盛衰不偏重看一世一代,而以家书立规,以祖辈世代所累积家风为榜样,着眼风化百代后人。

左宗棠的家教影响与家风熏染,在儿子一代中作用事实并不明显,原因除了古人的“儿子必须肖父亲”观念限制了儿子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自由,还因长子6岁起,他已离家在外,单纯言传,在“官二代、富二代”的现实面前缺乏说服力。左宗棠晚年深切地意识到这点,对儿辈不尽如意有所妥协。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只要不改家族定位、强化家风熏染,后人一定可以重新酝酿,族人一定有再次崛起的时候。

这一家教的积极作用,在孝同身上最先发挥出来。孝同论天资不及孝威,但仅因22岁起,左宗棠带在身边教了一段时间,就凭真本事拼了出来,没靠父亲余荫。

“惜福保家”的家教,真正对家族发挥强大的作用影响,在家书出版之后。

民国期间,四子孝同步入晚年。他翻读父亲多年书信,对当年那些掏心入情、苦口婆心的教导,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他流着热泪,系统整理手头搜集的书信原稿,编成《左宗棠家书》出版,目的是让家人、亲戚内部阅读,以规后人。此书被左氏后人奉为珍宝,家人研究讨论,找出其中警句、箴言作为范本,子孙诵习,身体力行,影响深远。

以三子左孝勋一脉为例,他分得5千两白银后,并没有用作“奋斗基金”,而用它置办了一些房产。他生有2子4女,这本就不多不少的银两,哪经得起几下花?在他为4个女儿办嫁妆后,所剩无几。到其子左念恒(左宗棠孙辈中排行第12位)一代, 6个兄弟姐妹,再无家产可资,境况与爷爷左宗棠当年寒士情形开始类似。左念恒被逼勤俭读书,一举考取“拔贡”,一个相当于举人的功名。但就在他准备会试前夕,朝廷宣布科举取消。其后,辛亥革命爆发,功名之路彻底中断。民国改元,其姐夫剑臣在浙江省教育厅担任厅长,左念恒应姐夫之邀,在浙江省教育厅里做个科长,每月赚得工资100多块银圆,养家糊口。他工作出色, 1925年出任临安县知事。就在仕途一路通畅时,不幸患了伤寒,误服中药致死,享年仅44岁。

左念恒生有8女2子,在他死后,其妻带着子女,靠着田租、房租生活,每年可收200石租谷, 360元租金,合计金额900银圆。可以说,左念恒之子左景清、左景伊与8个女儿,境遇与祖宗左观澜靠教书收入养活左宗棠6个兄姐时又完全一样了。侯门之家第一次回到原点,左宗棠家教通过家书影响,开始发挥作用力。四世孙辈谨守太爷爷遗教,崇尚俭朴,在清贫中自强崛起。持此信念,仅左念恒一脉的10个子女,就有4人脱颖而出,且在个人领域内均卓有成绩。其中,长子左景清成了作家,次子左景伊成了北京化工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七女左景善与小女左景成,都成了总工程师。

比较同时代人,曾国藩生有2子5女,长子曾纪泽所生3个儿子全部夭折,按照传统说法,只有次子曾纪鸿繁后。左宗棠4子4女, 4个儿子均未断脉,即使28岁便夭折的长子孝威,也生有念谦、念恂、念慈三子。曾氏后人在数量规模与人才规模上,都较左氏为弱。

今天,左宗棠诞辰已过203年,湘阴左氏因为左宗棠的精心设计,成功走出“富贵陷阱”,这不能不引起今人特别留意。

左宗棠在世时颇有点坚持自己内心认定的“真理”,而不在意时人怎么看自己的意味。但他特别在意后人怎么理解自己。曾国藩向朝廷表扬他特别能吃苦耐劳,高瞻远瞩有谋略,他认为这些说的都是表象,不是真实的自己。

涤公谓我勤劳异常,谓我有谋,形之奏牍,其实亦皮相之论。

被过分夸大或有意贬低,都将失真。别人口里批评或赞美的人已经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意?“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吾亦不理。”

他相信,后世自有知音。

不错,左宗棠观念超前,注定是一个属于后世与未来的人物。他的影响力,今天开始初显。他独特的个性魅力,开始突破族群、人种,影响面越来越大。正是身上具备沟通东西方的“人格价值”,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选为“一千年来影响全球的40位智慧名人”。美国人特别喜爱的一道中国菜叫“左宗棠鸡”(宫保鸡丁)。

西方热读左宗棠,因为左宗棠身上有可以与他们沟通的地方。

这不免让人奇怪,左宗棠既没去美国留过学,也没有拜过美国人为师,他让西方人认同并接受的元素,到底从何而来?

杰出人物身上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与精神气质。将目光投进全球之前,我们不妨先拿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曾国藩作一番深入的比较。

左氏确立家风的理论基础是儒学的“心安”价值观,建立家教的方法论是儒学的“中庸”原则,规范家人的日常言行准则是自己创新的“义利观”——“一艺一伎之名”。生活在义利剧烈冲突的晚清,如何保证旺门大族长久“心安”?以“中庸”原则,践行新“义利观”,真正做到“积德累善、惜福保家”。左氏曾用两句话形象阐述这8个字: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二、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时不被人嫉。区别于“诗书传家”、“孝友传家”、“仕读传家”,左宗棠“惜福保家”的做法主要有两点:一、坚守“耕读传家”传统,将侯门家族定位到低起点,进退有据,避免树大招风;二、从“利”着眼,通过“节俭”来“广惠”,通过“广惠”来“远怨”,避免空洞与奢华。通观史上富贵之家,导致家庭覆没,往往因为树大招风;导致家族覆亡,不外空洞与奢华。左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脉络,到此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