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左宗棠——用人颇缓,是非好坏寸心知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0:58:37 0


人才自曝其短,福祸听命于天

定下“用人颇缓”策略,与左宗棠“虑事太密”有关,也与战争属于阴事有关。

左宗棠说:战前做战略、定战术,属于“阴事”、诡道,要想方设法去伪装,去迷惑敌人,做到己方的真实信息秘不外传。上阵打仗,属于“阳事”、正道,拼的是实力,没有什么巧可讨,只能气势如洪,气壮如牛。将“阴”与“阳”把握好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发现敌人的缺点,明白自己的长处,以长攻短,从极小的细节里把准战机,预测出战局,没有半点粗心大意,这样胜局就有把握。

兵事属阴,当以收敛闭塞为义,战阵尚气,当以磅礴郁积为义。知柔知刚,知微知彰,则皆乾之惕若之心为之也。

儒家经典《易经》的“阴阳哲学”,左宗棠用进识人中来,又是别一番创见。

左宗棠类比着来做:“浩然之气”属阳气,“识人之智”属阴气,只有阴气与阳气交相融合,才能顺应自然之道,把握中庸之道的高妙。

怎么准确地识才?在学问层面,左宗棠展开积极思考。今天能见到的,是186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郭嵩焘与左宗棠有过一次书信探讨。

左宗棠说:“文辞雅赡,才人也;倜傥权奇,豪杰人也,然皆不任为将。”即是说,诗词歌赋写得漂亮雅致的,那是才人,战术权谋玩得潇洒自如、风生水起的,那是豪杰。但这两类人都不能作将。

郭嵩焘马上接上一句说:“吾谓此两等人亦不任为人师。”

“文辞雅赡”暗喻郭嵩焘,左宗棠提醒他,不要有带兵打仗的想法,这事情不适合你;“倜傥权奇”则是左宗棠在撇清郭嵩焘对自己的误解,自己不是玩弄战术权谋的战场豪杰,而是按照圣贤之道带兵领将的统帅。

这次虽然是朋友间略带锋芒的闲谈,但正面道出了左宗棠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从侧面说出了他选将的原则,“以道制术”。

选中下级将官,根据“十人之中选一魁”的方法,相对容易。但对于独当一面的大才,左宗棠克服急躁,会缓之以耐性。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中,就讲述了这么一则故事。

左宗棠做浙江巡抚时,对一个叫严咸的人特别赏识。

严咸字秋农,湖南溆浦人,朝廷通政使严正基之子,少年时代即名盛一时,与舒焘、向师棣,被曾国藩并称为“溆浦三贤”。

严咸年少时喜读史书,每论古今,下笔千言,气势不凡。左宗棠读到他的文章,十分欣赏,称他有望大成。严咸听说,对左宗棠仰慕有加,视他为偶像。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代理骆秉章主政时,严咸有空就找左宗棠论兵事,谈到慷慨激昂处,以“烈士”自居。

左宗棠做上浙江巡抚后,向朝廷正式举荐严咸,同时给他发来邀请信。

严咸其时父亲刚去世,但想着有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抓紧办完丧事,单枪匹马前往福州。

到后,严咸立即向左宗棠申请配一营军让他带,作为楚军敢死队。

左宗棠说:等一等,还有更重要的担子等着你。

严咸以为左宗棠在借口托词,马上来了情绪,说:那就安排我做一个士兵,上前线去陷阵杀敌吧!

左宗棠说:我既然将你请来,肯定不是要你做一个区区士兵,那不是太屈才了?你再等等,先熟悉一下楚军的情况,咱们从长计议。

恰好这时,军队内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人事升迁,左宗棠将夏献纶、李副将提了上来,信任有加,军队对内对外事务,一手交给他俩去办。

严咸以为左宗棠偏心,遂对两人羡慕嫉妒恨,扬言要亲手宰了二人。

第二天晚上,严咸再也沉不住气,直接闯进左宗棠的行军大营。他夺过更夫手中打更的梆子,拿起来一顿猛敲,一路大喊大骂。楚军营哨上下都被惊动了,对严咸这种出格的行为严重不满,骂他狂生。

左宗棠陡然听到更鼓频密,以为军营发生变故。急忙从帐中出来,见严咸击梆骂人,心里释然,将他邀进屋内,好言劝慰,告诉他定有机会,再耐心等等。

严咸被狂躁与意气裹挟,已经失去理智。他悻悻回宿舍,负气绝食,每天以头碰墙,大呼求死。

左宗棠见实在没办法再挽留,只好安排士兵遣送他回老家溆浦养病,临行前嘱咐他,安心养身体,养好后再来。

谁知,回去才一个月,严咸以为怀才不遇,愤激交加,上吊自尽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宗棠的“用人颇缓”值得怀疑,这“缓”得有点像在戏弄人。但后世史家发现, 1862年正月,左宗棠写给朝廷的奏折里,举荐了17人担任浙江省各市县一把手,严咸的名字列在其中。左宗棠在举荐材料里还特别附上按语:“湖南溆浦县举人严咸,抱负甚伟,饶有识略。”

严咸之死,是个悲剧。他不是死于左宗棠的“用人颇缓”,而是死于自己的意气与狂躁。有大才的人多有“粗豪”的弊病,左宗棠早年也有,他凭“涵养需用敬”克服了。严咸在个性修养方面显然不足,缺乏应有的耐性。耐性恰恰是将领必须修炼的一课,这一关过不了,命运只能听之于天。

左宗棠察人不看短处,专用其长,严咸短处致命,谁也无可奈何。

但左宗棠的“用人颇缓”策略,有时也会被刁钻的下官利用。

缓慢察才,细节察人,实践考人

《清朝野史大观》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881年,东阁大学士左宗棠入值军机处,做起了朝堂大员,他当年在浙江、福建的老下级有人进京上门求提拔。一个黄姓朋友的儿子黄兰阶在福建省某县做候补知县,数年没有得到实职,专程找上门来。

左宗棠接见他,隔远就说:你不是我老黄朋友的儿子吗?来京城干什么?

黄兰阶将想法如实以告。左宗棠一下变了脸色,责怪道:你在家有田不耕,有书不读,却羡慕起当官来了!当官有什么好?我劝你赶紧丢官回家,我答应送你10亩良田。其他的打算,你就不要乱想了。

黄兰阶被左宗棠训得诺诺连声,抓紧退出门来。

当面没求到官,打道回福建又不甘心,他就去游琉璃厂。突然看到一店铺卖纸扇,上有模仿左宗棠的题字,购买者一栏空着待签名。黄兰阶赶紧买了一把,叫卖家模仿题赠字样。

回福建后,黄兰阶求见闽浙总督何璟。见面后,黄兰阶拿出扇子不停地扇。当时已是秋天,何璟惊讶地说:屋里倒是很凉快,外面有那么热吗?黄兰阶赶紧答:非也。我刚从京城来,左相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承蒙他老人家看得起,多次接见,临走送我这把扇,舍不得离手呢。

何璟一看,果然是左宗棠字迹。暗暗记下黄兰阶的名字,送客后告诉幕僚。

幕僚说:左宗棠一生从来不为人做推荐信,难道送纸扇题字,寓意推荐?何璟一想,有道理。半个月后,就找个补缺空档,任命黄兰阶做了知县。

何璟次回进京,专程拜见左宗棠,称黄兰阶有才干,我已为他安排补缺了。

左宗棠想起来了,说:他呀,去年来找我做推荐信,我没答应,我说,你如果真像自己说的那样有才,总督大人自会提拔,没想到果然如此。这孩子如果可教你就用,省得我记挂。

何璟一听,误以为左宗棠对黄兰阶抱有厚望,又不方便直说。回任后不到一年,就提拔他做了汀漳道员。

黄兰阶借假左宗棠字扇自抬身价,其中的曲折内情,左宗棠始终不知道。

左宗棠一生有个习惯,逢人先劝别当官,对家人尤其如此。儿子孝威想进京会试入仕,被他劝进湘阴白水洞隐居读书;大女婿陶桄花钱在四川买了个厅级官位(道员)做,左宗棠怪长女孝顺瑜怂恿,将她教训一顿;三女婿黎尔民受陶桄影响,在江西也买了个厅级官位,他又跟三女儿孝琳在信中批评尔民。

左宗棠反对的本意,不是认为读书人不应该当官,而是自己得先掂量,是否真有办事的本领。等自己全部想清楚了,再出山不迟。他对黄兰阶其人并不了解,先拒绝来考察他的“心术”,及何璟真正提拔,他并不反对,以为真有才干。帝国官场,提拔官员不看才干而看上级喜好,何误会左意,是提拔之因。因黄兰阶并不归左宗棠所用,这次察才得失难断。毕竟,晚清官场,像黄兰阶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在朝廷认可可以公开买官的朝代,他这种“跑官”的小聪明,甚至一时也难以归结为“心术不正”,确切叫“爬官有术”。

左宗棠做上总督后,家乡也有不少人慕利而来求官,朱兰陔就是其中一位。

朱兰陔是左宗棠老家的佃户。左宗棠出山后,将家人安置在长沙司马桥住宅,由朱兰陔租下柳庄70亩地。左宗棠在甘肃时,朱兰陔想着租主权大势大,不远千里去甘肃求官。

左宗棠说:想当官也可以,我这里正缺人才。但我得先问问你作田的事。我家的竹子现在长到多大了?

朱兰陔手指合抱,说:这么大。

左宗棠惊讶地说:我在山中时,竹子比你说的要大。奇怪了,别人家的竹子越长越大,我家的竹子怎么越长越小?

又问:我家的茶山纵有几行,横有几行?

朱兰陔埋头苦想,半天说不出来。

左宗棠说,多少株茶树我都说得出来!你租我的地多年,怎么连横直多少行都搞不清白?糟糕了,看来我的竹山茶园是被你败坏了!你做事粗枝大叶,田山都作不好,还出来当什么官?还不赶紧回去先做好你的本分事!

朱兰陔拿到左宗棠打发的50两路费钱,垂头丧气地回湘阴。回去后怎么也不信,亲自到地里一数,果然跟左宗棠说的行数不差。

这个故事也说明细节察人、实践考人很重要。

细节是左宗棠非常看重的一项能力。他处事细心严谨,因为他认为,小事与大事同理,小事粗心的人,大事一定不会细心,小事办不好的人,一定没有能力办好大事。

看人细节,缓慢察人,这两个标准,左宗棠实践起来毫不含糊。

左宗棠督兵陕西时,总督署要招聘一名文书,书记员拟稿写招聘启事:“为委文书房事……”

左宗棠一看十分生气,拿起来就丢了,说:你这个人,真是糊涂!“房”字下怎么可以是“事”?“事”字上怎么可以写“房”?当即将书记员开除。

房事即男女之事。以德治国的清朝,公文上写“房事”,确实歧义明显,伤风败俗。

对于细心工作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左宗棠一旦认定,也会全力保举。

《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发现南京市内某县缺一知县,便直接任命手下工作多年的文案去代理。

主管人事调配的藩司反对说,文案不能连续越级直接提拔作代县长,朝廷早有规定,你怎么擅自改了?

左宗棠很不高兴地反问道:你别动不动就拿朝廷威胁我,我做官几十年,只知道将人才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不知道用朝廷的规定来浪费人才。

藩司说不过,一气之下向江苏巡抚告密,请他以“擅改祖制、紊乱官场罪”弹劾左宗棠。

左宗棠也不管,仍直接写奏折保荐。朝廷接到正反两封奏折,不以左宗棠为过,爽快批准。

左宗棠本性偏急,涵养与理性,让他能放缓。这种缓慢考验法对左宗棠特别适用。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战争,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用人尤其不可不慎。左宗棠以缓治急,有幸未铸大错。

以上正反事例,烛照出左宗棠完整“识人”的观念、方法,今天的读者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左宗棠正是通过上述人才识别途径,之前积累的创新理念、方法,得以落地开花。

经过严格把关,缓慢考察后确定的人才,左宗棠就会放开手脚,大胆任用了。

左氏“识才”核心,“察人颇严,用人颇缓”。照此原则组建团队,部下执行力超强,连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也难以比肩。将“识才”放进左氏事业的整体格局中观照,可以理出这样一根逻辑线:选择“实学”是根, “交友、修身”两根枝干辅撑,“识才”主干有枝有叶,就立起来了。“识才”是他在“选择”之后,出山之前积累的“创新”观念的具体运用。通观左氏一生,“识才”基本特点是沉稳,厚实有如土地。这种带有浓厚农业文明特色的“识才”观,并不过时。人们往往忽视一点,人所使用的工具会随时在变,但人性数千年来始终没变;左氏“识才”考察的,恰是人性的特点、人心的规律。他抓住了根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0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