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左宗棠——察人颇严:独创用人“九验九术”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0:58:42 0


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廉干”

左宗棠将“正人心”的目标分作两段:阶段目标是追求吏治风清气顺,根本目标在“为万世开太平”。

实现阶段目标可参考的人物是雍正皇帝,清朝官场清廉指数最高在雍正时期。

雍正王朝清廉的原因,在雍正皇帝有振兴国家的理想,有过人的精力,超强的能力。他下令取消“陋规”,并通过制度设置,堵死了官吏可能腐败的渠道。

但这种依靠皇帝个人能力的开明专制反腐,只能见效一时。因没有法治来保证,到下任便“人亡政息”。从乾隆皇帝往后,历嘉庆、道光两任,清朝日见衰败,买官鬻爵,贪腐盛行。

如果不以西方文明对照,单纯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鉴,站在朝廷的角度看,官场衰败的原因,确实如左宗棠所说,由于官员心术不正,背弃孔孟教导,忍心残民敛财。

治国即是治吏,治吏要在治心,治心的关键,在以“义理”正官吏之心。

依据这一逻辑,左宗棠确定用人准则——“有心术,有才具”。

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政事所由济;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

“心术”指官员道德,“才具”指官员才干。两个概念比起“德才兼备”貌似更明确,但还是过大过空,怎么提炼出一个具体标准?

左宗棠概括为“廉干”:廉洁、能干。廉洁即不贪钱,能干即会办事。

左宗棠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包罗万象,考核官员标准又需繁细,如果笼统提“德才兼备”,容易流为口号。考量官员的道德品质,核心在“不贪钱”,评价官员是否有才干,核心是能办事。办事是官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廉与干,现实中往往难以兼备。能干的官员,事业心强,金钱欲望也强,事情办得好,贪得也多。左宗棠认为,贪官的问题绝不会仅仅停留在贪钱,道德品质其他方面往往也跟着一塌糊涂。而不贪钱的官员,道德的其他方面往往可取。廉官呢?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往往多庸懦,缺乏实际办事能力。

对不会办事的官员,左宗棠一票否决。他说,贪污固然不行,颟顸更要不得,因为“廉仅士之一节耳,不廉固无足论,徒廉亦不足取”。

左宗棠进一步分析说:

做官不要钱,是本分事;但能不要钱,不能为地方兴利除弊,讲求长治久安之道,于国计民生终鲜裨补,则亦不足贵。

官员必须同时符合“不贪钱,能办事”两条标准,才是“德才兼备”。

左宗棠对历史前人观念的突破,在于“小切口,深层次”,用实学技术思维,列出两条具体标准,跳开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缺乏精确思维、无法量化的缺陷。

但怎么辨别出人才既廉洁又能干呢?

还需要进一步给出具体标准。

识才具体衡量标准:“九验九术”

左宗棠以“廉干”作为衡量标准,独创了一种叫“九验九术”的识才法。

由于左宗棠不同意出版《楚军纪事本末》,这一独到方法最终通过《曾胡左兵学纲要》,才得以偶然流传下来。“九验”的具体方法是:

一、远使之,以观其忠。

二、近使之,以观其恭。

三、繁使之,以观其能。

四、卒然使之,以观其智。

五、急与之期,以观其信。

六、委之货财,以观其仁。

七、告之以危,以观其节。

八、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九、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用今天话说, 9种考验方法可以表达成:

一、派到边远地区去任职,看看他能不能忠于职守。

二、安排在身边任职,看看他办事是不是恭谨有礼。

三、分配一项复杂纷繁的任务,看看他能不能做到有条不紊,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四、仓促之间,临时安排一项任务,看看他随机应变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

五、临时跟他约定一次面谈,看看他办事能不能遵时守信。

六、委托其处理货财,看看他为人是否仁义、廉洁。

七、告诉他自己的危难,看看他的气节。

八、与其同饮,一醉方休,看看他是否酒后失态。

九、将其放在鱼龙混杂的环境里,察其颜欢其色,看看他的真实好恶。

“九术”的具体方法是:

一、道德齐礼,知人饥寒,悯人劳苦,是谓仁将。

二、临事毋苟免,不为利挠,有死荣而无生辱,是谓义将。

三、贵而无骄,胜而不伐,贤能自下,刚而能忍,是谓礼将。

四、奇变不扰,动静无端,转祸为福,因危立胜,是谓智将。

五、赏罚分明,赏不逾时,刑不避贵,是谓信将。

六、足捷戎马,力越千夫,善用短兵,长于射艺,是谓步将。

七、临高历险,驰射若飞,进则当先,退则殿后,是谓骑将。

八、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斗,勇于大敌,是谓猛将。

九、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简而不傲,是谓大将。

9条鉴别人才类型的技术化标准可以表达成:

一、谨守道德,言行合礼,同情他人饥寒,悲悯他人劳苦,是仁将。

二、处事不敷衍,办事认真负责,不为利益牺牲节操,宁肯光荣牺牲、也不肯屈辱求生,是义将。

三、地位高,但无骄气,打胜仗,但不炫耀,贤能却能屈己从人,刚强却又能忍耐宽厚,是礼将。

四、突临巨变,却能处变不惊,动静百变多端,难以揣测,却能转祸为福,化危为机,是智将。

五、赏罚分明,赏赐及时,说到做到,惩罚不畏避权贵,奖赏不嫌地位卑下,是信将。

六、行军速度快于战马,力能扛鼎,善于短兵肉搏,擅长射艺,是步将。

七、从险峻高处,飞驰而下,骑射若飞,进攻时一马当先,后退时甘愿殿后,是骑将。

八、三军面前气势不减,面无惧匠,强虏不能夺其志,怯懦于私利争斗,大敌当前,却神勇无比,是猛将。

九、见贤思齐,见到善人善事虚心学习,从谏如流,宽厚待人却又无知识而刚,为人大气质朴却不自傲,是大将。

“九验”是原则,“九术”是方法。原则强调刚性的考察,方法强调有差别识人。原则是经,方法是权,有经有权,原则性与灵活性都考虑进去了。

为什么在总体原则性下要考虑灵活性?左宗棠与朋友李续宜曾论及过:用人尤其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眼下八股取士让读书人纷纷醉心文辞,导致当下社会人才已经极度缺乏。如果还死抠原则,不注意灵活宽待人才,国内就找不到人才了。人才并非都是天生的,人才更多是发现出来的。有人需要鼓励一下才会奋发有为,有人需要给予锻炼机会才能百炼成钢。如果削足适履用标准去死套,有潜质的人才也都给套死了,这样的统帅就不合格。识人的关键在因人善任,只要一个人的“心术”还正,天良没有完全丧失,就总可以有个职位适合,关键是统帅能不能发现。

具体方法有了,现实怎么运用?

识人不避缺点,察人长处,专用其长

左宗棠自身缺点明显,他对有缺点的人格外宽容。有缺点不是问题,只要缺点不影响办事,管他呢!由此,左宗棠确立了“识人三步曲”:“察人颇严,用人颇缓,信人颇笃”。

左宗棠的人才观与同时代人不一样。他说:世上从来不乏人才,只缺能发现、会使用人才的人。他与朋友交流,列举自己所用的人:黄南坡、王璞山、裕时卿、萧启江,这些都是曾国藩他们所不满意的。但到底有什么缺点?大家又说不上来。那就不是人才的错,而是社会看人才的眼光出了错。既然是这样,那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要将有缺点的人一棍子打死,从人才的短处中发现长处,只用人的长处,用人的朝气,身边总不会缺人才。

基于此,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人才难得”不以为然。 1853年底,曾国藩练出水陆两军湘勇,仍发人才稀缺之叹。左宗棠说:涤生兄,你叹什么叹,是草都可做药,是人都可成才,草需要浸泡、蒸煮才能入药,人需要教导、锤炼方可成才。你要的人才,就在这一万多人中。比方说:在十个人中,一定有一个相对能干的,选他做九个人的头头,九个人就会口服心服听从指挥,以此类推,百人、千人、万人的团队,也是如此。

左宗棠这个方法,概括起来,叫“就地取才,因才施用”。但这种宽松的人才政策,黄钟与瓦釜齐鸣,操作不当也有可能将庸才、小人都网罗进来。严把考核关,就成了关键,左宗棠由此又确定“察人颇严”原则。

从杨公道在《左宗棠佚事》中记载的一件事,能看出左宗棠是怎么具体应用的。

浙东有个读书人叫罗倔子,家贫貌陋,平时好出大言,在乡时亲戚都嘲笑他。

罗倔子自称某日曾遇到异人,像张良当年遇到黄石老人,异人私下传授用兵韬略,自己已深得精髓,擅长技击之术。他在乡下高谈阔论,意气纵横,远近知名。

左宗棠驻军浙江武陵,罗倔子上门求见。见面后滔滔不绝,旁若无人。左宗棠看他容貌卑琐,已有点不快,又察其言论,空洞无物,徒剩狂傲姿态,心下不免轻看,谢绝录用。

楚军与太平军其时于战场外正展开人才争夺战,都在重金觅才。有幕僚建议左宗棠:既然老兄不用,不如把他杀了,以免此人投靠太平军,做了敌人。

左宗棠说:你们仔细看看,此人怎能自比商鞅?年少无知,只见轻狂,凭三脚猫花架子,一知半解,妄谈时事,明眼人谁敢任用呢?这种人自视太高,又乏自知之明,一定不会安分居乡。我正好盼他去投敌,如果敌人用了他,我的仗就好打了。

罗倔子走出楚军大营,果然又跑到江西、广东前线,自我推销。在湘勇阵营与太平军帐下几次往返,一无所遇。最后,他直接跑去求见石达开,得到重视。石达开将他推荐给洪秀全。洪秀全闭门一席谈,也嫌他有言无实,不用。

楚军与太平军眼光一致,罗倔子绝望了,跑到山东做了土匪。

左宗棠在年轻时狂放出了名,做上统帅后,许多狂生慕名而来,但多被拒之门外。

狂生们哪里想到,左宗棠出山前口气大,他的实际才学,办事能力,比夸口的还要大。有实学垫底,口出狂言,旁人不反感,明白人会欣赏。

左宗棠认为,年轻人就要狂放点,志大才高,犯了错别人会原谅。如果年轻时畏首畏脚,前怕狼后怕虎,说话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机会将擦肩而过。当然,青年人狂放也有弊病,给身边人落下话柄。左宗棠与儿子孝威聊天,用玩笑的口气说,你母亲现在常拿我年轻时的大话回放,我“每掩耳不欲听也”。你千万不要只看我年轻时狂傲的外表,而忽略背后踏实的苦功啊。

在左宗棠看来,年轻人大话出口,逼得自己兑现,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对认准的人才,左宗棠则会舍力争护。

左宗棠刚带楚军东征时,湖南绿营军官魏喻义在广西因滥杀裨将邓南金而被处以“解职查办”。他知道后马上给湖南巡抚衙门写信,申请调到楚军营。理由是:魏是一个“朴干”型的将官,杀邓南金固然有点草率,但邓独吞军饷,死有余辜。如果将官因主持正义杀了贪官,上级将他也一同杀掉,这等于有人将杀狗盛血的盆子给砸坏了,你干脆将这人的宝刀也夺过来一同毁掉,以偿还损失。这种砸自家盆毁自家刀的傻事,傻瓜都做不出来!

湖南巡抚幕僚郭昆焘将左宗棠这条意见如实上陈,将魏喻义从刀口下拣回一命,纳入楚军营中。

入营后,魏喻义对左宗棠感激颇深,总想立奇功来报答。

左宗棠收复浙江严州时,一时不知从何下手,魏喻义发现立功机会,主动申请带领一千敢死队,半夜爬墙入城,与守城军士短兵相接。楚军偷袭战来势突然且异常凶猛,守城士兵抵挡不住,纷纷外逃。城外驻军闻楚军已攻入城内,哄然大奔,魏喻义凭敢死的血气之勇,将严州一夜平定。

左宗棠识魏喻义于刀下,当时学者对此举颇为赞叹:“魏喻义孤军深入,身冒锋镝,非公一言得其死力乎?”

但识才并不都像罗倔子、魏喻义这样简洁,要做到知人而任,人尽其才,难上加难。人才难求,所难在用,用才之难,所难在辨。“尝草而后知药性,辨才而后知长短。”

悉心去发现人才身上的真假与实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此,左宗棠得出用人的第二个策略:用人颇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