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王安石——教育之改革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0:06:02 0


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必须要为改革储备各种人才。变法之初,由于司马光等‘老成’之人极力反对,无奈之下,王安石只好启用了一批下层官僚。这批颇有吏才的变法官员,在道德上、人格品质上,难免会良莠不齐。

熙宁三年间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王安石:这一年,进士及第者三百余人。只是在究竟定哪个人为状元一事上,考官意见不统一。主考官吕惠卿见叶祖洽文中有‘祖宗以来至于今,纪纲法度因循苟简而不举者,诚为不少。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对新法大唱赞歌之句,立即引为知己毫不犹豫地将叶祖洽擢为状元,上官均第二、陆佃第三。哪知道复审的考官刘贡父却不这样认为,而是将上官均列为第一。附合吕惠卿意见的官员呈报之时又改回为叶祖洽第一,哪知道另二位御试官杜大临、苏轼阅后甚是不悦,‘编排上官均第一、祖洽第二、陆佃第五’。另一个考官宋敏求干脆认为‘河北、陕西、河东士子,性朴而辞藻不工,故登第者少’他希望多擢用北方士子登第,至于状元郎是叶祖洽还是上官均都是福建邵武人,哪个人做状元他都不会高兴。

主考官意见不一,最后只好请神宗皇帝定夺。神宗‘令宰相陈升之面读均等策’毫无悬念,神宗皇帝听读卷子之后,也与叶祖洽有了共鸣,钦点他的熙宁三年状元郎。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因为叶祖洽在策试中竭力主张革新政治,所以也引起了保守派官员的忌恨。从此叶祖洽仕途坎坷,到元丰年间,宦海沉浮多年之后还只是个小小的校书郎。状元郎如此,其他进士在熙宁年间的遭遇如何,可想而知。

庆历新政时候,范仲淹虽尝试对科举考试制度做改革,可惜没有等到人亡政就已息。做为改革的先行者,他对教育改革的一些大胆尝试也深刻地影响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神宗继位之初,科举考试仍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试明经,导致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作官的全是些不通世事的书呆子。这样的官员能处理好日常公务已经是勉为其难,根本不可能在任上有所作为的。王安石决定对科举考试内容作大胆改革。

宰执天下的王安石,试图利用经自己改造过的经术思想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达到统一变法思想的目的。为此,王安石向神宗建议道:“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熙宁四年二月,颁布了‘贡举新制’。新法明确规定:废除明经(明于经术之义)诸科,原习者一律改考进士科;进士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其中一本经,必考项为《论语》、《孟子》(任选一种)。每试四场,先本经,次考兼经与大义十道,要求‘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

科举制度从创立之时起,就一直在不断完善中。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唐之际,历史在进入北宋之后,随着专制经济的发展,士族势力彻底崩溃,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官僚政治最终代替了门阀政治。

宋太祖及其继承人,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的经验教训,为了使新兴的王朝长治久安,在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之后,必须要彻底打破门第限制,广泛搜罗人才,扩大、巩固统治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历代统治者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主要措施有——

一、禁止结成座主、门生的关系;(所有进士及第者皆为天子门生,座主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二、严禁朝臣‘公荐’举人;(防止公权私用,添加私货)

三、令食禄之家子弟覆试;(最大可能的杜绝走后门)

四、实行殿试;(给予进士及第者无上荣光)

五、控制知贡举的权力;

六、设置别头试;

七、实行封弥、誊录之法;(密封卷的起源)

八、防止考生作弊——严禁挟书、传义、举烛等一切越轨行为;

综上所述可知,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在完善考试规则,杜绝作弊行为发生,根除考试之中的人情因素而努力。却并没有尝试对考试制度的根本内容作改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科举制度只能是一种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在北宋年间得到长足之发展乃是不争的事实,明人徐有贞曾赞道:“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诚哉斯言,纵观中国专制社会的历史,宋代确实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王朝。北宋中期就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物。(知名不具)

任何的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北宋年间的科举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宋代科举以诗赋、策论、经义取士,内容褊狭,不足以尽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弊病。

王安石现在罢废以背书为能事的明经诸科,废除专讲声病对偶(指唐、宋科举所考的诗赋,这类文体对字词的平仄、对仗等方面要求甚严,稍不慎就会违犯规矩,科场蹭蹬)的诗赋考试,就是希望可以不拘一格的选拔一些能‘讲求天下正理’的知识分子入仕。因此,像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无一不是由地方官选入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变法派的骨干力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