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王安石——市易法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0:05:57 0


01 重在参与

在神宗与王安石君臣强力推动下,熙宁年间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一些在野的有志之士也不甘寂寞。

熙宁五年三月,一个署名‘草泽人’的上书朝廷,阐述了自己对开封城中市易的看法,提出了在京师中建立‘常平市易司’,由政府管理京师市场。一介草民参政议政,很快就引发了朝野热议。

这个自称草泽人的平民正是魏继宗,魏继宗在他的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多年以来,汴京城中形成的物价剧烈波动,正是因为其中有一支无形的黑手在操控市场。京师物价涌贵是少数富户大室在兴风作浪,他们的方法并无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当其商旅并至而物来于非时,则明抑其价使极贱,而后争出私蓄以收之;及舟车不济而京师物少,民有所必取,则往往闭塞蓄藏,待其价昂贵而后售,至取数倍之息。’

一些富商大户趁一些商贾‘货到地头死’的时候以极低价格收购,之后囤积居奇,垄断市场、操纵物价,等到市场因为货物短缺、价格飞涨的时候才出手,足不出户就收得‘数倍之息’。这样一来,严重损害了中小商人和市民的利益。导致‘外之商旅无所牟利,而不愿行于途;内之小民日愈朘削,而不得聊其生。’慈不掌兵、义不行贾,在商言商,没有一个商人愿意做只赔不赚的生意。

针对此弊端,魏继宗建议由政府掌握‘开阖敛散之权’,在物价低的时候就增价购入,物价贵的时候就损价平抑市场。这样一来,就会打击富室大户的垄断,达到‘商旅以通’、‘国用以足’的目的。

魏继宗的设想与王安石抑制兼并、富国强兵的想法不谋而合,读过魏继宗的上疏,王安石深表赞同。这样的人才必须要破格拉入自己的变法智囊团委以重任,王安石立即召见魏继宗,与之商议制定了一套详实的条文。

熙宁五年三月,做为改革的试点,开封城中设立了大宋第一个市易务。神宗皇帝亲自下诏委派三司判官吕嘉问为第一任市易务提举,拉开子实施市易务的大幕。魏继宗因人才难得也被破格提拔,在市易务中担任了相关职务。神宗皇帝大笔一挥,拨下一百万贯作为原始资本,市易务负责平价收购滞销商品,到市场缺货时出售。同时规定,商人只要向市易务抵押财产,就可以40%的年息赊购市易务库存的货物到全国各地贩卖。

神宗皇帝这次钦点吕嘉问担任市易务重任,乃是事出有因。熙宁初年,年轻的吕嘉问因为积极赞同推行新法,被王安石吸引进了变法决策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吕嘉问是仁宗朝名臣吕夷简之孙,吕公著、吕公弼从子。史载,‘初,王安石变法,公弼为枢密使,数言宜务安静。嘉问窃公弼论事奏章以示安石,安石辄先白上’。为了支持王安石改革,吕嘉问不惜背叛自己的家族。

吕嘉问如此支持新法,自然会令急需人才助已的王安石大力荐引了。吕嘉问得到王安石的青睐,未几出任户部判官,主管诸司库务。他在任上雷厉风行进行改革,推行连灶法于酒坊。岁省资金十六万缗,一时间名声大噪。从此吕嘉问善于理财的印象深深地记在神宗皇帝的心底,挥之不去。市易务这种新设机构并无成功范例可供参考,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行阶段。成立之初缺少一个有开拓精神的具体操作者,吕嘉问自然是不二人选。将吕嘉问推上新的工作岗位,神宗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为国家再立新功。

有圣明天子的赏识在前,宰执王安石的支持于后,吕嘉问决心将汴梁城中的市易务做成一个花团锦簇的样板工程,不辜负君王的期盼。信心百倍的吕嘉问不久就向神宗皇帝呈上关于市易务的三十条建议,立志要为市易法向全国范围的推行铺平道路。

从魏继宗上疏到市易务正式成立不足月余,王安石变法的干练与高效率据此可见一斑。开封市易务大获成功,短时间内京师市场繁荣,市民、中小商人收获颇丰。富室大户受到抑制,只好暂时隐忍。此后,市易务很快在其它大城市中推广。并颁布了详实系统的市易法。政府从商税与赊销中也取得了巨大利益。究其根本,市易法的初衷亦是如青苗法一样,体现了王安石贯有的公私两利变法思想。这个办法,与常平法一样,是依靠政府力量来平抑物价。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吕嘉问却认为政府为他设置的经营范围太过狭窄。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他鼓励手下人开动脑筋、转变思想,务求将市易务的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成为新法推行的排头兵。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他以身作则之下,市易务直接将水果、芝麻、梳朴、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也纳入了经营范围。

吕嘉问甚至动起了将盐、帛等物也纳入市易经营的念头,此举无异是断了他们财路,立刻引来豪商大户及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纷纷扬言市易务要‘尽收天下之利,自作经营’。吕嘉问只好另择蹊径,想出不同名目的贷款方式,玩起了资金运营。由于利息比社会上的高利贷要低很多,中小商人及农民都乐意借贷,如此一来又大量提高了政府收入。吕嘉问的创收很快得到了神宗、王安石君臣二人的肯定,不久市易务升格为市易司,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市易法,开封市易司做为各地市易务总机构,为国敛财立下汗马功劳的吕嘉问当仁不让的主持了市易司日常工作。

为了保证贷出去的钱不至于象断线风筝一样有去无回,吕嘉问想出一个办法:规定凡是向市易务贷款的商贩一律如实做财产申报,并且以房产等不动产做贷款抵押。(今天的国有银行一天收入数亿元人民币,完全是吸金机器,其由来也久矣。玩宋人过时的游戏,算什么本事?)

02 敛财就是敛怨

汴梁城中的赤贫百姓,根本没有产业可以抵押,但他们也有贷款的意向。这些百姓投状市易务,要求分享改革成果。面对群众呼声,吕嘉问当然不会放过任何生财的机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吕嘉问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便民措施:市易务也贷款、贷货给这些贫民,并且为他们专门划出了经营场所,允许他们在御街东廊上兜售赊来的水果等物。为了维持秩序,规范经营,吕嘉问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对自由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每日营业额的多少,收取一定数目的本息。(吕嘉问此举,和现代社会的工商管理类似。宋经济空前繁荣,经济意识之强令后人咋舌!)

在堂堂上国的御街上做小生意,在一些人的眼中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不仅是有碍观瞻的小事,而且会引来观国之光的‘友邦惊诧论’。

枢密使文彥博一日前往相国寺行香,见此情景,当时就大皱眉头。在第一时间他就上疏神宗指出这样做有损大国国体,(百姓饥寒交迫方是不损国体?文彥博这厮的认识在过了千年之后仍有市场!哀我生民,悲苦实多!)丢人现眼大发了,强烈建议立即对相关负责人严肃处理。神宗皇帝览奏之后,立即召见王安石与议,希望停止这些‘繁细’有伤国体的经营项目。王安石力挺吕嘉问的各项市易新法,顶住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市易法侥幸没有夭折!

王安石的本意是抑制兼并,由政府来充当企业的法人。地球人都知道政府办企业的结果如何!更何况平易务是直接由政府做生意,结果只能是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政府垄断比大户富商垄断都是垄断,并无质的区别,五十步与百步都是跑路。所不同者,政府不会获得太多的暴利而已。直到今天政府采购,仍然是不透明、不公开的暗箱操作。官捣、官倒,不把自己捣的倒台,官员经商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不会断绝。

王安石的悲哀就在于,许多的变法在后来都变质。事与愿违——他认为这样做是在为国家理财,而反对派眼中看来,王安石这些行为却是在‘敛财’!

市易务本来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哪知道发展到后来,中央考核干部,将市易务利润指标作为参考依据。地方官员为求政绩,却只拣紧俏商品抢购,政府成了天下第一号的‘投机倒把’商!市易务也成了垄断经营的实力最雄厚的‘国营企业’,那些市易务的官员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拔毛,改革来改革去,改革却为腐败作了新嫁衣。

好的动机,并不会有好的结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安石变法成了新的腐败温床,熙宁变法为后人所诟病,也是情理之事。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03 反思与回顾

东明事件给了王安石一个深刻的教训,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把真正支持改革的人选拔到关键岗位之上。人才不足、用非其人,再急于求成的话,是对改革事业是种严重伤害。为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写下了《上五事札子》,对已经推行的新法做了全面的反思与回顾,同时对新法推行过程中遭遇的几个问题提醒神宗皇帝留意——

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而为书具,为法立,而为利者何其多也。就其多而求其法最大、其效最晚、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此处戎单指西夏,后文详叙),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

惟免役也,保甲也,市易也,此三者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传》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然而知古之道,然后能行古之法,此臣所谓大利害者也。

……

窃恐希功幸赏之人,速求成效于年岁之间,则吾法隳矣。

臣故曰:三法者,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在文中,王安石语重心长的强调了选拔人才和稳步推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委婉地批评了宋神宗不顾客观条件,急于‘富国强兵’的做法,已任宰相之职的王安石更感觉责任重大,已经意识到变法之事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能是事与愿违。对青年天子提出忠告,有意为改革降温。

以天下事为已任的王安石早已经在关注人才的问题,早在嘉祐四年春天,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提出改革法度的同时,就指出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迫切性。

其文中写道: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能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王安石认为,法度要靠人来执行,在变法之前,当务之急是要有一大批人才,只要人主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可供使用,变更弊法就会容易许多。对此,王安石还相应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一系列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

北宋王朝发展至仁宗时期,吏治已经十分腐败,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冗官冗吏现象空前严重。多数的地方官员追求的并不是有所作为,只是三年任满,磨勘升迁,一切政务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敷衍了事。加之台谏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动辄无端攻讦。这样一来,‘自将相而下,至于卿大夫、士,惴惴危恐,莫有泰然而自安者。一动一为,辄曰恐致人言’。

整体政治环境如此,更催生了朝堂之上、官场之中因循苟且的陋习,‘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辞烂调甚嚣尘上。即便是在‘庆历新政’时期,敢作敢当者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在仕途上几经沉浮之后,也丧失了进取的锐气,政治上日趋保守。至于其他人则更是如此,这样的人才状况,熙宁变法推行遇到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安石成功跻身政治权力中枢之后,汲取了从前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对反对变法的官员尽量采取谨慎处置态度。不仅没有裁汰冗官,反而有意的增加了吏禄。对一些极力反对阻挠新法实施的大臣,多授予只享受优厚俸禄,不领具体差遣的宫观之职。

官员本来是因事而设的,但在有宋一代却有许多与行政事务需要无关的闲职。(赵宋王朝的一些政治智慧,在今天中国仍在传承)如祠禄官,他们只拿工资,没有行政工作可干。祠禄官也称宫观官,宋真宗在位时期创立。(王安石对祖宗家法并非尽数反对,而是有选择的加以扬弃。)宫观官最初人数甚少,在宋神宗时期开始急剧增加,王安石看到范仲淹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裁减官员太狠,遭致反抗最烈,因而改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措施,安置不同政见者,让他们离开实权岗位,回家拿俸禄。

这样做,虽然国家骤然间增加了一些财政开支,但减少了变法的阻力,不失为一种理性人性的权宜之计。以钱换取政局的稳定,得大于失。譬如司马光即被授以提举嵩山崇福宫的闲职。拿着丰厚的俸禄,可以安心在洛阳创作。《资治通鉴》这部帝王教科书的最终编撰完成,王安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除故就要布新,王安石重用新人,着力培养和选拔变法人才,以逐步代替尸位素餐的老朽昏庸的官员。做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曾布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居然提拔了十三次。(这样火箭式提拔干部,自然会引来非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