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教会一定要改革,革命绝对不应该

我们对马丁·路德·金的熟悉远远胜过马丁·路德,虽然这两人名字只差一个字,但是对于历史的影响显然马丁·路德要重要得多。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教会一定要改革,革命绝对不应该

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在日耳曼中部曼斯菲德附近的小城艾斯里本,他的父亲曾是一个罪犯,所以当地人说他是恶魔和一个妇人生的孩子。小时候,父母经常打他,这导致他的性格很不合群,据他的传记作家说,他的脾气暴躁,容易愤怒,有时行为非常放纵、粗鄙。不过,这些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马丁·路德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欧洲的混乱时期,各个封建小国之间动辄发生战争,百姓生活朝不保夕,饥饿和瘟疫到处肆虐,欧洲人只有把希望投在宗教里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宗教变成一种狂热,社会上充斥着死亡和罪孽,民众崇拜所谓的“圣物”,富有的人渴望用金钱买来上帝的宽恕。教会在这种情况下,大发一些“赎罪券”,教廷里那些僧侣富得流油,下面的信徒日子越来越艰难。教会巧立各种名目,把整个社会榨取得又干又瘪。当时,德国人民处于四重剥削之下—罗马教廷、德国教会、德国皇帝、地方贵族。

在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之前,德国各地就不断地爆发起义。教会大肆发放“赎罪券”成为马丁·路德改革的直接导火索,他提出,人的灵魂得救靠的是个人的虔诚,并不是什么“赎罪券”就能买得了的,“圣物”并不能拯救灵魂;他还提倡建立起廉洁简单的教会,反对教会“官僚化”。

路德大量发放传单,通过演讲痛斥教会的腐败,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随着支持的力量越来越大,路德甚至公开发表宣言说教会没有教皇也能存在。1520年,他先后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教的自由》三本册子。这三本小册子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纲领,路德号召德国人民“反对教皇,解放德国”,要求德国人民脱离教皇的控制,肯定君权。

教皇对路德的行为感到震怒,当即宣布路德为“异端”,并开除他的教籍,列举了他41条罪状。路德反过来斥责教皇为异端,违背了耶稣基督的精神。虽然路德肯定君权,但并没有得到德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支持,德皇想用天主教来稳定国内统治,同时对法国的战争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持。德皇给路德施压,要他向教皇公开承认错误,遭到路德的拒绝。随即,德皇下令逮捕路德,路德被迫避难。

德皇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让国内稳定,反而加剧了酿造已久的革命形势,就在这时,路德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以革命的手段改革教会,路德曾对朋友说:“我不愿意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护福音。”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路德对此深感厌恶,转而发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其中不乏激烈的言辞:“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碎、扼死、刺杀,就象必须打死疯狗一样!”

路德虽然是一个偏激的人,但是他对形势的洞察比当时的人更清楚,也比我们后世人更清楚。直到死,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教会一定要改革,革命绝对不应该。

综观路德的一生,他无愧于宗教改革家的称号,虽然性情偏激,但是在宗教和政治上他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姿态,而这种姿态对于宗教和文明的发展是有益的。

路德之后,宗教改革如星火一样在欧洲大地燎原起来。在瑞士,茨温利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主张,他建议教会实行共和制,解散修道院。他的激烈言辞让许多新教城市脱离了罗马教廷,但一些主张天主教的城市与奥地利政府联合起来,反对新教改革。最终内战爆发,茨温利在1531年的卡佩尔战役中阵亡。

在法国,加尔文发表《基督教信仰典范》,认为信仰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旨意,人的贫富贵贱也全是上帝决定好的,他的思想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在当时影响颇为深远。北欧诸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这里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加以叙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1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