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习俗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9 23:45:58 0


“敬事许多神灵”

在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占据统治地位,泛神思想和自然崇拜颇为盛行。阿拉伯人“敬事许多神灵”,但是神灵的具体形象并不多见,亦无专门的祭司阶层。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阿拉伯人的原始宗教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半岛南部的农业区域以及半岛北部边缘的皮特拉和塔德木尔,崇拜星辰是宗教生活的核心内容,月神被视作万神之首,日神是月神的配偶,其余天体则是月神与日神的子嗣。米奈人将月神称作阿斯台尔,赛伯邑人将月神称作艾勒伊盖。米奈人和赛伯邑人曾经建造许多华丽的庙宇,举行复杂的献祭仪式,而献祭的主要内容是在祭坛上焚烧香料。《古兰经》第二十七章曾经提及古代先知苏莱曼劝化赛伯邑女王拜勒吉斯放弃崇拜星辰而信奉安拉。

中东史——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习俗

有关月神的赛伯邑铭文

相比之下,北方阿拉伯人的宗教观念较为淡薄。他们往往只是盲从传统的风习,尚无笃信神灵的意识。广袤的旷野之中,荒原满目,零星点缀的泉水象征着生命之源,罕为人见的岩石则常被视作玄妙之物,枝繁叶茂的树木更是足以唤起无穷的遐想。人们崇拜的对象大都集中在某些奇异的泉水、山岩和植物,神灵被认为栖居其内。在希贾兹和纳季德,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是崇拜别季尔,即神灵的住所。“信仰别季尔的人们,定期排列成队,围着别季尔旋行,并且触摸它,以获得它所含有的一部分力量。”别季尔所在的地区称作哈拉姆,意为禁地,而在禁地祭祀神灵的时期称作禁月。有时,人们将别季尔安放于驼背之上,以求在追逐水草的过程中随时获得神灵的佑护。

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对于欧萨、默那、拉特三女神的崇拜在阿拉伯半岛颇为盛行,欧萨、默那、拉特三女神被视作安拉的女儿。《古兰经》第五十三章曾经提及三女神的名字。欧萨的祭坛位于麦加与塔伊夫之间纳赫拉的加卜加卜山洞之前,由三棵阿拉伯胶树组成,杀人献祭是其特点。默那的祭坛位于麦加以北的古戴德,是一块黑石。拉特的祭坛位于塔伊夫附近的瓦吉山谷,是一块方形的白石。伊斯兰教诞生前夕,南阿拉伯人的一些部落崇拜旺德、苏瓦尔、叶巫斯、叶欧格、奈斯尔五位神灵。相传,上述五神原是阿丹时代的著名人物,死后被塑成偶像并受到崇拜。《古兰经》第七十一章曾经提及这五个神灵:“努哈说:‘我的主啊!他们确已违抗我,他们顺从那因财产和子嗣而更加亏折的人们,那等人曾定了一个重大的计谋,他们说:你们绝不要放弃你们的众神明,你们绝不要放弃旺德、苏瓦尔、叶巫斯、叶欧格、奈斯尔。他们确已使许多人迷误,求你使不义的人们更加迷误。’”动物崇拜亦是北方阿拉伯人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古兰经》说“安拉没有规定缺耳驼、逍遥驼、孪生羊、免役驼”,正是针对动物崇拜的传统风习而言。

伊斯兰教诞生前夕,麦加是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禁地。麦加的渗渗泉极负盛名,克尔白的黑石更是人们朝拜的目标。然而,麦加的克尔白除嵌放黑石以外,亦曾供奉远古祖先易卜拉欣之像。后来,胡扎尔部落在克尔白增设许多崇拜物,其中月神胡巴勒甚至被赋予人的形象。605年古莱西部落重修克尔白时,又在其内增加耶稣像和圣母玛丽亚像。

野蛮时代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阿拉伯人的原始宗教并非个人的信仰,而是群体的崇拜。血缘群体不仅表现为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而且构成原始崇拜的基本单位。献祭是原始崇拜的核心内容;部落通过供奉祭品的方式与神灵建立血缘联系,从而获得神灵的保护。“每一个部族都奉祀自己的神,但是同时也承认其他部族的神在各自管界里的权力……个别的氏族有时不用自己部族而用别的部族的神命名,同一个神也为不同的部族所敬奉。”

在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半岛,不仅盛行原始崇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敬奉安拉的宗教意识。“除了众多男女诸神外,阿拉伯人和其他原始民族一样,也信奉一个上帝,这就是创世的安拉。”安拉作为神灵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列哈彦铭文以及出土于乌拉的米奈—赛伯邑铭文中,均已出现安拉的字样。公元初年的赛法铭文和叙利亚基督徒于6世纪刻写的铭文,亦将安拉作为上帝的名称。伊斯兰教诞生前夕,许多阿拉伯人部落将敬奉安拉作为其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古莱西部落生活的麦加,安拉被视作造物主、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守护神、危急时刻的拯救之神。然而,敬奉安拉并不排斥多神崇拜;安拉并没有被视作唯一的神灵,而仅仅在诸多的神灵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阿拉伯人往往将其他神灵视作安拉的子嗣,尤其是将著名的三女神欧萨、默那、拉特视作安拉的女儿。在阿拉伯人看来,至高无上的安拉与尘世的距离过于遥远,地位低于安拉的其他神灵才是真正驾驭尘世的超自然力量。

外来的信仰

罗马帝国前期,许多犹太人由于屡遭统治者的迫害,逃离巴勒斯坦,迁往南方,犹太教随之传入阿拉伯半岛。在也门一带,希米叶尔人大约自国王艾斯尔德·阿比·克里卜(385—420年在位)当政期间开始信奉犹太教。希米叶尔末代国王祖·努瓦斯曾经将犹太教尊为国教,并且排斥基督教。525年,埃塞俄比亚人攻占也门,灭亡希米叶尔国,犹太教在也门逐渐衰落。希贾兹北部亦有许多犹太移民,他们占据叶斯里卜、海拜尔、法达克、泰马和瓦迪库拉等绿洲,成为重要的社会势力。然而,犹太人聚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和隔绝排外的思想倾向限制着犹太教的传播,希贾兹的阿拉伯人中改奉犹太教者寥寥无几。

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的时间略晚于犹太教。356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派遣基督徒西奥菲拉斯前往也门南部传教,并在佐法尔建立主教区。继西奥菲拉斯之后,圣徒菲米雍将基督教传入也门北部的纳季兰。纳季兰的基督徒曾经效仿麦加的克尔白建造一所教堂,名为“纳季兰的克尔白”。雅古特(1179—1229)的《地理辞书》称:“纳季兰的‘克尔白’是一所基督教堂,系巴努·阿卜杜勒·麦纳尼效仿麦加克尔白的式样而建。纳季兰人敬重这所‘克尔白’,有心与麦加的克尔白争胜。”埃塞俄比亚人统治时期,基督教在也门广泛传播,颇具势力。在半岛内陆,基督教隐修士遍及各地,雅各派和聂斯脱里派的神学思想广为人知。但是,分布在半岛内陆的基督教隐修士毕竟人数较少,而且尚未组织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宗教社团,因此社会影响微乎其微。

一神崇拜的宗教端倪

伊斯兰教诞生前夕,原始崇拜逐渐难以满足阿拉伯人宗教生活的需要,多神信仰开始出现流于形式的衰落征兆,模糊的一神教思想初露端倪。哈尼夫派的兴起,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的危机和从多神崇拜向一神信仰的初步转变。

哈尼夫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真诚者,《古兰经》中曾经用“哈尼夫”一词称呼尊奉正教的易卜拉欣。先知穆罕默德早年时代,一些阿拉伯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多神崇拜,同时又不愿接受外族传入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主张恢复和遵循易卜拉欣时代的信仰,并且采取苦修的形式,以求寻找拯救灵魂的正确道路。这些人被称作哈尼夫。伊本·伊斯哈格(704—768)曾经提到麦加的四名哈尼夫,他们是阿萨德氏族的韦拉盖·诺法勒和奥斯曼·胡韦利斯、阿迪氏族的栽德·阿姆尔、舍姆斯氏族的麦瓦利阿卜杜勒·贾赫什。叶斯里卜人阿布·凯斯、阿布·阿米尔和塔伊夫人倭马亚·阿比·赛拉特亦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哈尼夫。

上述哈尼夫并未提出完整的宗教学说和信仰纲领。然而,他们倡导放弃原始崇拜和强调一神信仰的思想倾向,无疑预示了阿拉伯社会宗教变革的来临。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2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