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德国简史——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8 23:47:33 0

16世纪

关键词:《九十五条论纲》

在整个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之间的较量持续了百余年,双方互有胜负。正当教皇在为世俗权力争夺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又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兴起了,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就是16世纪著名的改革者、德意志农民的儿子——马丁·路德。

路德的准备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场主,靠开炼铁工厂养活全家老小。

德国简史——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像

马丁·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除了翻译了文字华丽的德文版《圣经》外,他还写下了大量的笔记、散文和诗歌。

当时的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国林立。此外,罗马教廷派出的教士们在德意志为非作歹,国家被他们折腾得乌烟瘴气。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金钱比皇帝搜刮的要多二十几倍,德意志成了教廷的“奶牛”。更让人气愤的是,教士们利用各种伪造的圣物来诈骗农民的血汗钱,什么“天使的羽毛”“耶稣诞生时马槽里的稻草”都在德意志各地大肆贩卖。

德国简史——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因为反对教会销售“赎罪券”,愤然写下了《九十五条论纲》对教会进行抨击。第二年,教会也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五十条论纲》,大肆攻击马丁·路德,图为马丁·路德当众焚毁《五十条论纲》的场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马丁·路德目睹了教士腐败糜烂的生活,他决心发动一场宗教改革,革除教会的陋习,整顿教会的风气。从神学院毕业后,马丁·路德没有像亲朋好友期待的那样,进入大城市的教会捞个“肥差”,而是到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了一名普通的修道士。马丁·路德在修道院里刻苦钻研神学,他洁身自好,品行端正。经过多年的修行,他在1508年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更高的地位并没有抵消路德改革的决心,反而让他切身感受到教皇和教会的奢侈无度,更加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可要消除教会现行的弊端,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学说来指引改革的方向。经过仔细思考,马丁·路德创立了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拯救灵魂,而与烦琐的教会仪式无关。他的这一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对于教皇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德国简史——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1530年,查理五世在奥格斯堡又一次召开了会议,试图“劝说”宗教改革者和罗马天主教和解,结果会议再次陷入僵局。

反叛教会

马丁·路德打造自己的理论武器的时候,一个偶然的事件彻底点燃了他的反抗之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想重修圣彼得大教堂,可钱从哪里来呢?教皇大人看上了靠贿赂当选美因兹大主教的亚尔伯特教士。亚尔伯特为了帮助教皇大人完成夙愿,也为了还清自己当选前欠下的高利贷,他开始在德意志大肆兜售“赎罪券”。“赎罪券”是教廷从老百姓手中榨取财富的一种东西,教士们宣称不论犯下了什么罪,哪怕是杀人、抢劫这样的恶行,只要购买了“赎罪券”,上帝就可以格外开恩地赦免本人或其亲属的罪过。对于那些已经去世的人,只要亲人帮他购买了“赎罪券”,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从地狱中拯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钱币叮当一声响,灵魂立刻出炼狱”。亚尔伯特教士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传到了马丁·路德的耳中,他气愤不已,决定同教会彻底开战。

1517年万圣节前夕,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一张署名的《九十五条论纲》。这篇文章痛斥“赎罪券”制度的种种罪恶,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口号,反对用金钱来赎罪的荒谬行为。马丁·路德在文章中写道:“任何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虔诚忏悔,即便不购买‘赎罪券’,同样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只能增加贪婪和欲望。至于购买‘赎罪券’是否可以赎罪,这个完全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文章虽然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但是很快就被翻译成德文,迅速传遍了德意志的每个角落,在百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皇利奥十世知道这件事后,就命令马丁·路德到罗马接受询问。而当时的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很同情马丁·路德,在他的力保之下,教皇没有立即对马丁·路德下手。1519年,路德参加了在莱比锡举行的宗教辩论会,他和天主教著名的神学者艾克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无论艾克如何恐吓,马丁·路德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都愤愤地离开了会场。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自己关于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论基督徒的自由》《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这三本著作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7天之内就再版印刷。在这三本著作中,马丁·路德攻击的矛头不光指向了整个教会的奢侈腐败,更对整个封建神权制度进行了根本的批判,他称罗马教会是“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会组织,提出了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洁教会。马丁·路德的学说在德意志下层民众间广为传播,深受教会剥削之苦的老百姓把马丁·路德看成了大英雄,可在教皇眼中,马丁·路德却是十恶不赦的大魔头。同年10月,教皇颁布诏书,命令马丁·路德在60天内改过自新,否则就对他施以开除教籍的惩罚。马丁·路德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的信念,在广大人民的欢呼声中,他将诏书焚毁。这个举动极大地鼓舞了深受压迫的德意志人民的斗志。

誓死抗争

德意志人民对马丁·路德的支持使教皇感到了人民力量的可怕,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求救,希望查理五世能够出面给马丁·路德定罪。在教皇的再三恳求下,查理五世于1521年4月17日至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了宗教会议,会议决定给马丁·路德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者一些惩戒。可马丁·路德并没有被皇帝的淫威吓倒,他理直气壮地来到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慷慨陈词,他宣称:“我坚持己见,绝无反悔!”

教皇和查理五世见他们吓不倒马丁·路德,便恼羞成怒,开始利用国家机器对马丁·路德施加人身迫害,还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面对来自整个统治阶级的巨大压力,马丁·路德只好隐姓埋名居住在瓦特堡,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路德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他的翻译工作也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1543年,马丁·路德终于翻译出版了德文版的《圣经》。路德所翻译的《圣经》是原汁原味的,是根据最原始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本翻译而成。之前因为没有德文《圣经》,德意志老百姓经常受到教士们的欺骗。现在本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出现了,这就为人民提供了反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也使德语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国的文化纽带。

立场软化

马丁·路德前期的斗争为德意志人民指明了方向,当德国农民将宗教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使之发展成为一场农民运动的时候,马丁·路德却退缩了。他不但失去了昔日的斗志,还居然反过来劝说农民放下武器。他写下了名为《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曾说:“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应该把他们(农民革命者)杀死!”以前,马丁·路德联合广大民众对抗教皇,致力于宗教改革;现在他却脱离了人民,蜕变成了皇帝的统治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正如恩格斯所说:“马丁·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了诸侯。”

德国简史——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慕尼黑的马丁·路德塑像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德文译本确立了德意志民族的标准语言,这是他对德意志文化的最大贡献。他还根据第46首赞美诗编写了圣歌,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马赛曲”。

1546年2月,马丁·路德在其出生地艾斯勒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63岁。马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德意志,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是这样评价马丁·路德的:“他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他也无愧于这一光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58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