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春秋原来是这样——勾践:千古第一忍者术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00:59 0

元朝末年,一代大盐枭方国珍的儿子方行曾经写过一首咏怀伍子胥的诗《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如下: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这首诗写得很有诗骨,在咏古诗中算是上乘之作,特别是颔联两句,“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从诗中可以看出,方行对逼死伍子胥的勾践非常轻视,直斥勾践不是做天下霸主的料子。在春秋五霸的评选中,勾践有时被请进来,有时被踢出去,但比勾践成为五伯长更让人们感兴趣的,是他的不可复制的传奇人生。

说不可复制,是因为自勾践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人能像勾践那样,把人性中的隐忍之怒做得那般极致。即使如江东枭雄孙权含垢忍辱地给曹丕装孙子,成就一方霸业,被陈寿称为“有勾践之奇”,也不过是勾践的模仿者相对较成功的一位。

勾践的身上有很多行为特质,但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勾践的绝世人生,这个字想必一定是个“忍”字。说到忍,三国有一位大忍人司马懿,演技一流,最终骗到傻瓜曹爽,夺取了司马家至尊天下。司马懿的成功,是建立厚黑心理学基础上的忍字功,其实司马懿的忍功相比于勾践,只是小巫见大巫。

试问,有谁可以面色从容地跪在曾经的死敌面前,一脸谄媚地品尝对方拉出来的新鲜粪便?有谁可以跪在死敌的面前当马凳,请死敌踩着自己的虎背上马?有谁可以心情愉悦地跪在地上,请死敌临幸自己的妻子?

同是忍界大腕,面对男人都无法承受的奇耻大辱,司马懿做不到,刘备做不到,孙权也没有做到。赵佶倒是做到了,但入金后的赵佶是为了活命而被迫接受金人的凌辱,而勾践则是主动要求死敌无情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勾践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复仇!赵佶永远没有机会复仇,因为他不是勾践。

讲勾践感天地泣鬼神的励志故事,自然要讲到那个大名顶破天的成语——卧薪尝胆,实际上这个成语和勾践只有一半的关系。勾践尝苦胆是有的,但卧薪是北宋大牛人苏轼半开玩笑似的虚构出来的。

勾践实际上什么也没卧,他用的是一种辛辣的菜根,就是蓼菜,因为这种菜根非常辛辣,所以每当勾践为复仇而谋划困倦时,就用眼睛盯着蓼菜看,顿时睡意全无。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南宋宰相李纲曾经说勾践“勾践身入吴国,以为臣仆,仅得归国,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无论勾践是卧薪以尝胆,还是枕戈以尝胆,勾践在从吴国饱受三年耻辱归来后的存在,都可视之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存在。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的夕阳下自刎被普遍认为具有浓烈的美学意义,实际上相比于项羽的死,勾践的生在人性还具有知耻意识的情况下显得更为艰难。

对于读者来说,更欣赏项羽的死,悲壮而富有魅力。但于勾践来说,放弃人性知耻意识到极致的存在,也是一种伟大的美学存在,只不过这种美过于沉重,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一种窒息的压抑。

如果天生就是奴隶,那么在主人面前展现种种丑陋的媚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都是无可厚非的,奴隶生杀自由主。而勾践的身份是一国之主,拥有属于他的天下臣民,甚至还战胜过他死敌夫差的父亲,曾经争霸中原的吴王阖闾。

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勾践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为了实现人生的大逆转,勾践在众目睽睽之下尽情展示奴性的极致,这份压抑和隐忍,又岂是一般人所能理会?

其实在隐忍背后,还有勾践对他曾经战略决策失误的自我反省,也是对自己实施的惩罚。只是想不出除了勾践之外,还有谁会对自己的错误施加如此的严惩?

勾践之所以兵败会稽山,入吴为奴,尝尽人生耻辱,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94年,勾践从父亲允常手上接过王位的第三年,而勾践的对手,就是他曾经的手下败将、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

勾践作为胜利者,夫差作为失败者,已经永载史册。但让人们所意外的是,就在这一年(前494),勾践更像是灭亡之前的夫差,而夫差更像是兵败之后枕戈尝胆的勾践,人生的戏剧性反转让人不胜感叹。

阖闾因为大意,以为勾践是孺子可欺,大发雄兵进攻越国,结果被勾践奇兵打败于槜李,阖闾被勾践射了一箭,回国后不久就挂掉了。据说阖闾在死前拼尽最后一口气告诉夫差:“你要不为我找勾践寻仇,你就不是我的儿子!”

夫差励精图治,“日夜勤兵,且以报越”。吴国在阖闾的治理下如日中天,夫差只需要理顺治国逻辑就可以了,而勾践之前战胜阖闾纯属意外,论国势,吴远在越之上。不知道是过于自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勾践一直认为夫差不过是个庸才,不如趁夫差羽翼未丰时将其剪除。

勾践没有听大夫范蠡的良言苦劝,结果不出意料地在椒山被吴军暴打成猪头,以残兵五千人退保会稽山。此时的勾践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除了被吴军一口吃掉,勾践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反抗。

勾践的人生似乎即将走到尽头,但大夫范蠡提出的一个建议让勾践看到了他还有一丝光明的未来,只不过这种亦实亦幻的未来,必须要用他的人格代价来换取。按范蠡的话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按范蠡的话做,一定得死。

范蠡的建议很简单:说世界上最好听的话,送世界上最珍稀的宝贝,“卑辞厚礼”收买夫差,希望能借此让夫差罢兵,勾践就有一线生机。如果夫差瞧不上这些东西,那还有一个办法,不过比较冒险,就是勾践亲自去姑苏向夫差请罪,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小尊严来换取越国的大尊严。

范蠡是千古不世出之奇人,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时局的把握,要远比同时代的对手伍子胥看得更为透彻。勾践的性格是什么样,范蠡再清楚不过,勾践对人格尊严看得比天还要大,范蠡敢于向勾践提出这样丧尽人格的建议,就是基于范蠡准确地把握住了夫差的性格弱点。只要勾践按范蠡说的去做,范蠡敢保证勾践至少有七成的把握活下来。

范蠡的话伤到勾践强烈的自尊心没有?肯定伤到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勾践灭吴之后对范蠡起了杀心的主要原因。可惜范蠡太精明,提前溜掉了,只有傻乎乎的文种还在等死。

勾践要杀范蠡和文种,并非是二人深谋远虑,有姜子牙之智,而在于二人曾经是勾践人生中奇耻大辱的见证者。勾践成功之后,二人每在勾践身边多待一天,勾践在吴国的耻辱经历就会痛彻骨髓,勾践在二人面前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时人性就是这么悖谬,越是在乎尊严的,越能做出自我伤害尊严的事情。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做尽了丧失人格的丑事,一旦得志,他会百倍千倍地洗刷自己曾经的耻辱。如果有人曾经见证过他的耻辱经历,那么他会用尽一切办法除掉此人。

勾践就是此类人,在勾践看来,如果他此时为了保住仅有的一点尊严自杀的话,那么椒山之败就永远成为他人生中洗不掉的污点。要想洗刷椒山之败的耻辱,那必须以牺牲人格为代价来争取活下来的机会,慢慢再找夫差算总账。英雄自有气短之时,用一时的耻辱换来一世的荣耀,项羽做不到,但勾践一定能做到。

忍!心字头上一把刀,说得容易,做到不容易。虽然勾践接受了范蠡的建议,准备入吴为奴,但内心深处的激烈思想斗争是可想而知的。对于性格要强的人来说,尊严的意义远大于生命,就这么放弃?即使勾践以后能复仇雪耻,就像一只瓷碗被摔碎了,用胶粘上,依然能看到清晰的裂痕一样。

范蠡的自卑之计能骗得过单纯幼稚如项羽的夫差,但骗不过老奸巨猾如范增的伍子胥。即使越国使者文种用极为恭卑的语气请求吴王放小臣勾践一马,勾践为了表示对吴王宽恕的感谢,愿意“请为臣,妻为妾”。伍子胥一眼就看穿了勾践此举背后强烈的复仇意识,因为伍子胥本人就是一个极端的复仇者,所以伍子胥能摸清勾践的心态。

夫差有些犹豫,消息传回越国时,勾践顿时感觉到绝望,如果连这仅有的复仇机会都得不到,那么他只有自杀以谢先祖了。“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勾践杀妻灭子,散尽家产与夫差决一死战,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勾践!

入吴为奴,是勾践为了实现人生大逆转不得不接受的残酷安排,但勾践的骨子里是一个至刚至硬之人。正如厚黑教祖李宗吾所言:“厚黑学博大精深,有志此道者,必须专心致志,学过一年,才能应用,学才三年,才能大成。”

梁山大头领宋江是真正意义上的厚黑人物,他在做吏期间养成了厚黑为人的好习惯,对谁都面带和气,这才是厚黑的上乘境界,刘邦也是如此。勾践进入厚黑界只是半路出家,在兵败椒山之前,找不到有关勾践含垢忍辱的记载,这和勾践的富贵出身有关,他不需要耍厚黑手段就能得到王位。

隐忍是一种功力,而厚黑则是另外一重境界,不能把隐忍和厚黑简单地混为一谈。隐忍更多的因素是不甘与坚持,正因为不甘失败,所以才坚持下去,这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周文王为了打消商纣王对自己的怀疑,强忍悲痛吃下了儿子伯邑考的肉,勾践在吴期间,品尝夫差的粪便,给夫差当马奴,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与厚黑无关。

勾践花重金买通了吴国宠臣伯嚭,通过伯嚭说服夫差,携文种、范蠡入吴服侍吴王。越国群臣送别勾践于浙江之上,群臣设宴与勾践饯行,勾践先是仰头望天,不知道在想什么,然后举起酒杯与群臣道别,热泪滚滚而下,一言不发。

勾践的泪水,实际上是对自己入吴自辱以复仇的否定。如果不是为了越国大业着想,勾践更愿意和夫差血战一场,即使战死,江湖上也会传颂英雄勾践的美名。

横剑一死并不难,只需忍受几分钟的痛苦,而跪伏在死敌面前忍辱负重以求咸鱼翻身,却要承担几年的痛苦。而这种心灵上的挫伤将会成为伴随一生的隐痛,随时可以发作,折磨自己早已疲惫不堪的灵魂。从这层角度上讲,勾践比项羽更有担当,项羽乌江一刎,看上去是英雄壮举,实际上是在逃避困难。

而且对勾践来说,前往吴都受辱,并非一定能换回复仇的机会,他最担心的是夫差听从伍子胥的挑拨,随便找个罪名把自己做掉。如果是这样,那么勾践将带着永远无法洗刷的屈辱下地狱,难道勾践入吴是甘心受夫差奴役的吗?

在临别前与大臣的谈话中,勾践就流露出这种隐忧,“复反系获敌人之手,身为佣隶,妻为仆妾,往而不返,客死敌国”。不要说勾践是冷血的阴谋家,更不要说勾践是大脑里充满奴性的软骨头,这都不是真实的勾践。

但凡有自尊心的人,往往都特别重视名节,都会对曾经的“失节”而耿耿于怀。韩信从淮阴恶少的胯下爬过去,被天下人视为笑柄,韩信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韩信也想过万一没有成功,他的胯下之辱将会被他带进坟墓里。同理,勾践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还有没有未来,一旦夫差变卦,他会不会后悔当初选择这条危险且屈辱的翻身之路?

不过对勾践来说相对有利的是,他身边还有范蠡这位超级谋士,可以临机决策,帮助勾践化险为夷。而且夫差为人又极为好名,有妇人之仁,只要勾践卑辞动之,就能打动夫差心中最柔软的那根感情之弦,不至于让夫差对自己起杀心。

勾践在见到夫差的那一刻,用的就是悲情法,勾践痛哭流涕地跪在夫差面前请罪,请宽厚仁慈的大王饶恕臣这条贱命。站在一旁的伍子胥知道勾践在演戏,劝夫差不要中了勾践的苦肉计,但夫差是个很容易受感动的人,在勾践的泪水面前,夫差选择了宽容,“诛降杀服,祸及三世”。

夫差和项羽都有妇人之仁,他们从不怕在战场上与敌人逆杀三百回合,但他们总是敌不过敌人的泪水和哀求,结果放敌人一条生路,却给自己留下一条死路。后人经常把勾践和刘邦作为反面典型,在批判他们“忘恩负义”的同时,歌颂夫差和项羽的宽仁。

项羽先破坏了楚怀王事先约定的由诸侯共同遵守的入关中者王之的条约,而且项羽死不肯过江东,不能算是刘邦的过错。勾践臣服于夫差本就是在演戏,而非真心诚意地请求夫差宽恕他,这只能说夫差太傻,谁让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勾践的行为符合孙子兵法所说“兵者,诡道也”的求胜逻辑。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夫差待勾践不薄,可看看勾践在吴都的两年时间里都做了什么?勾践和妻子住在石洞里,每天穿着粗布衣裳,给吴王铡草喂马,扫马粪。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有次夫差生病,勾践为了让夫差打消对自己的最后一丝疑虑,请求太宰伯嚭拎着盛着夫差恶臭粪便的屎盆子,然后勾践跪在地上用舌头舔尝粪便,然后说大王龙体可愈,夫差龙心大悦。

世界上有哪个男人愿意品尝另外一个男人的粪便,何况他们还是曾经的死敌,这种尊严的无限自贬,给夫差带来了心理上的极大愉悦,或者说是复仇的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夫差对勾践的所谓不杀之恩,勾践已经用包括吃大便、供妻子临幸在内的人格自我贬损偿还了,还能要求勾践怎么做?

伍子胥曾经警告夫差不要被勾践表面上的奴性所迷惑,一旦放虎归山,虎必噬人。夫差不同意伍子胥的观点,他说勾践有三种美德,一是义,二是慈,三是信。义者,勾践率越人归吴;慈者,勾践亲尝粪便,使妻为婢女服侍夫差;信者,勾践几乎掏空了越国国库,把大把的金银奉送给吴国。也就是说,夫差也认为勾践已经偿还完了他曾经欠自己的各种债务,恩怨两清了。

作为强势的一方,很容易忽略弱势一方在受辱时的心理感受。虽然夫差并没有逼迫勾践去做这些下三流的事情,但在勾践看来,夫差永远欠他一场羞辱。这很好理解,韩信在以楚王的身份回到淮阴后,重赏了曾经羞辱自己的屠家恶少,并称恶少是壮士,其实这也是韩信对恶少的报复,不过手段比较隐晦而已。

勾践在受辱时的心态和韩信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为他受到的耻辱更为严重,所以勾践的报复心理更为强烈。勾践在从吴返越后,召见群臣时说:“昔者越国遁弃宗庙,身为穷虏,耻闻天下,辱流诸侯,今寡人念吴,犹躃者不忘走,盲者不忘视。”忘记历史,是对民族的背叛;忘记耻辱,是对尊严的背叛。

当年意气风发的越王勾践,新的身份是吴王的马奴,在姑苏众目睽睽之下,尽心尽责地服侍吴王,成为吴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这里没有勾践的亲人、兄弟,更没有在越国时专属于他的那份王者之尊,有的只是屈辱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幻想。

夫差确实宽仁,没有难为勾践,而且勾践的种种媚举也不是夫差逼他的。但正因为如此,夫差越宽仁,勾践会觉得越屈辱,在自尊心强烈的弱势一方看来,强势一方对他越好,他灵魂深处的那种知耻意识就会无限放大。

勾践在姑苏忍了整整两年,虽然妻子和范蠡日夜陪伴在勾践身边,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勾践的孤独感,但在灵魂深处,勾践依然是一个孤独者。更何况范蠡每天都会亲睹勾践的马奴生涯,从这个角度讲,范蠡、文种和夫差一样,都是勾践不想再见到的人。

在众人的努力下,夫差已经完全被骗到了,认为放勾践回越不会影响到吴国的称霸,于公元前489年的三月将勾践放回越国。在越国君臣一行来到三津(今吴淞江下游)的时候,身边已没有一个吴人,勾践突然泪流满面,悲不自胜。

当初他入吴为奴,就是从三津取道北上,当时勾践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因为他看不到未来。而如今两年的受辱期已满,勾践恢复了自由,那些不堪回首的耻辱已经成为历史。

勾践并非后人传想中的冷血,他的感情世界非常丰富,他也会哭,也会慨叹命运。勾践在三津口的江水之上,品尝的不再是臭不可闻的粪便,而是自己劫后逢生的喜悦泪水。勾践心潮起伏地告诉身边人:“我落难时,从三津经过,当时不知道还能否活着回来。”

等到船只即将抵达越国的水岸时,勾践看到无数百姓挤在岸边,欢迎他们的君主在饱经磨难后安然回来时,自椒山惨败入吴为奴后的几年时间内在勾践心中积郁的压抑,这时得到彻底释放。

勾践近乎是怒吼着哭出声来,“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按《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的记载,勾践说完这句话后,“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般人受辱后,一旦和死敌强势易位,他们会把死敌整得很惨,用一种变态的心理去看待落难的死敌。有些人受辱后的心态容易变得扭曲,伍子胥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勾践并不是这样,这两年在吴都的受辱经历,是勾践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挺过来的,勾践稍有些意志薄弱,随时可以选择自杀。

勾践有一万个理由仇恨夫差,在三千越甲吞吴后,夫差落到勾践的手上。如果勾践换成伍子胥,夫差会死得非常难看,但勾践并没有丝毫复仇的变态快感,他更同情走投无路的夫差,夫差现在所面对的,就是当初自己所经历的。

强者很容易同情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弱者,因为强者能从这样的弱者身上怀念属于自己的那段灰暗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夫差和勾践其实是同一类人,他们的血都是热的,而不像一些欺负旧主孤儿寡母的篡位帝王冰冷残酷,却披着仁厚的外衣在历史上招摇撞骗,相比之下,人品何其下作。

夫差哀求勾践念及当初他对勾践的不杀之恩,放吴国一条生路,夫差派大夫王孙骆来告命,言辞哀婉可怜,并承诺“若徼天之中得赦其大辟,则吴愿长为臣妾”。勾践对此的反应是“不忍其言,将许之成”,同意放虎归山。

勾践当然知道放虎归山的后果,夫差极有可能成为再版的勾践,而勾践则有可能沦为再版的夫差。但在王孙骆苦苦哀求的那一刻,勾践还是心软了,就像当年夫差的心软一样,差一点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幸亏被智算无遗的范蠡给拦住了。

范蠡的冷静分析让勾践放弃了迂腐的妇人之仁,必须在吴国的冷灶上浇下最后一盆凉水,但勾践还是坚持赦免夫差本人,并为夫差在甬东(今浙江宁波海中小岛)安置了居所,划拨三百家仆供夫差役使,被夫差拒绝了。

当然,从这一点上讲,夫差更有骨气,宁死不吃嗟来之食。可如果从励志的角度讲,夫差又不如勾践,在相同的人生困局下,勾践可以吃嗟来之食以图后举,夫差为何就不能?

这样的勾践,难道不可爱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