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春秋原来是这样——侠儒子路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59:30 0

说完了颜回,再来讲讲性格上与颜回站在另一极的子路。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会在意识形态或性格上形成对立的两种人,比如有人激进,有人温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鹰派和鸽派,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孔子的学生中,能有资格与颜回并立于性格硬币的两面的,也只有子路。子路其实是他的字,他本名仲由,也有一说叫季路,孔子喜欢称呼他的名字,但众多史料多称为子路,所以就不另起炉灶,本篇也称他为子路。

颜回比孔子小了三十岁,所以孔子可以把颜回当成儿子一样,但子路却只比孔子小十岁,生于公元前542年,和孔子名义上是师生,实际上就是大哥和小弟的关系。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子路绝对是个另类,如果说颜回温柔如水,那可以说子路刚烈如火,颜回像一块玉,子路就像一块生铁。

孔子的学生多喜欢摇头晃脑地读书,卧于林下,饮泉笑谈儒者。子路不喜欢这些酸文假醋的做派,如果把子路关在屋子里面读书,不出一个时辰,子路准能把门踹开,他的性格和《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极为相似,天生就是个坐不住的人。

颜回好求仁,而子路最大的追求则是长剑,一柄长剑在手,腾云舞龙,好不自在。孔子曾经问子路,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很自豪地说,我最喜欢舞长剑。

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很不满意,这哪里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生,分明就是一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绿林强人。孔子劝子路要多学习文化知识,“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君子不可以不学”。虽然子路最终接受了孔子的劝学,但一个人的性格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子路依然不改自己的强人做派。子路和三国东吴名将吕蒙有些相似,吕蒙也是听了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但骨子里的武夫基因是抹不掉的,子路同样如此。

孔子也知道子路的性格,所以孔子并没有要求子路全盘照抄颜回的价值观,这是不可能的,孔子只是希望子路能多一点温和的色彩,为人处世不要过于强硬。曾经有人问孔子: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回答是:“勇人也!我不如子路。”《论语·子罕》记载的“勇而无惧”,应该指的就是子路。

孔子称赞子路为人“勇”,不仅是因为子路为人豪侠仗义,而是孔子曾经亲身领教过子路的粗暴。子路是典型的武夫粗人,所以司马迁说子路“性鄙”,性格直来直去,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当面骂人是家常便饭。子路热衷于打架斗殴,谁要是把子路惹毛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孔子和子路认识的时间应该比较早,但双方还没有确定师生关系,最多算是个熟人。孔子成天宣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所以遭到了子路的轻视。既然老夫子喜欢“人不善我,我亦善人”,子路自然要占点孔子的便宜,没少对孔子动手动脚,“陵暴孔子”。

孔子向来是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他就像《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在孙悟空面前念念叨叨,直到子路捂住耳朵投降为止。孔子成天在子路面前大讲仁义道德,“设礼稍诱子路”,子路这才“儒服委质”,拜在孔子门下,这充分显示了子路性格中坦率可爱的一面。

其实以子路的性格,他穿上儒服,照样是横着走路,背长剑,踏步如流星,性格豪爽开朗,天生就是一个适合在官场上捞饭吃的人物。子路很渴望功名,入世的心态非常积极,人都是需要有一点野心的,套用那句再“烂俗”不过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有一次,孔子带着颜回、子路、子贡三大样板学生去游农山,在山上,孔子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想志向。颜回的回答依然是老套路,仁义道德讲了一大堆,无非君明臣贤,爱民如子云云。

子路不像颜回那么“酸腐”,他的理想是骑着高大的战马在疆场上厮杀。子路并自信地告诉孔子,在孔子学生中,能上马横剑,擎旗冲杀,斩敌上将于万马阵中者,只有他仲由。“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

但凡有点才华的人士,骨子里都或多或少有一点骄傲感,或者说做人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才能,子路也不例外。还有一次,子路和曾晳、冉求、公西华陪着老师孔子聊天,孔子给学生们提了个假设,假如你们受到君主的重用,你们会怎么做。

子路第一个回答:“我希望能去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小国,这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外部有强敌压境,内部饥荒连年,国将不国。只要这个小国肯重用我,不出三年,我就有能力改造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有足够的力量称雄一世。”

在思想保守的古人看来,颜回远比子路更值得尊敬,而子路的性格更接近于崇尚个性自由的现代人。就如同《三国演义》的曹操在古代是反面人物,刘备是正面人物,但到了现代社会,曹操和刘备的形象却颠倒过来一样。现代人对子路的欣赏,不仅限于他的“勇”,更在于他的“侠”,是个可以在一起“鬼混”的哥们儿,而不是危襟正坐、无求无欲的颜回。

子路在道学先生们看来有些世俗,比如子路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名利的热爱,这不应该作为人的缺点而受到批判,这只能说明子路为人的真实。事实上,子路并不是一个为了追逐名利而放弃仁义道德的斤斤小人,从某种角度上讲,子路的人生追求比颜回更接近于“仁”。

子路具有很强烈的均富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曾经问子路最想做什么事情,子路很骄傲地回答:我想成为一个富人,拥有华丽的车马,美丽的服饰,和我的朋友一起享受荣华富贵。特别是“与朋友共”,这是很标准的梁山“土匪”做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洒脱可爱的性格,是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的。

子路是个率性的“莽撞人”,他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他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比如孔子去卫国求食,被卫国夫人南子强行邀见,虽然孔子是迫不得已,但还是被子路臭骂了一顿。子路是个直筒子性格,孔子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怎么可以见南子这个淫荡妇人?子路性格直爽,但本质是非常善良的。

实际上,后人对子路的印象多集中在他的“勇(有个性)”,却忽略了他的“孝”。孔子欣赏子路,不仅因为子路任侠豪爽,子路对父母的孝顺,也是孔子大加赞赏的。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其中子路告诉孔子自己当年的生活,这应该是子路认识孔子以前发生的事情。子路的家境应该比较差,家里有一点好吃的东西,子路都要孝敬父母,他自己经常以野果充饥。子路的父母年纪应该比较大了,为了不让父母劳累,子路经常从一百多里的地方背米回家,孝养双亲。

老话常讲,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一个不热爱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子路为人虽然有些葬撞,但心地善良,行侠仗义,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欣赏子路的。以子路这种锋芒外露的性格,是不太适合在官场上混的,官场一般容不下有个性的官员,孔子也曾经和季康子谈过这个问题。“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子路不从政,又不能做颜回那样的名士,总要做点事情,孔子给子路点明了方向——做将军。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乎?”孔子否定了子路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从性格上来说就不合适。孟武伯问子路做什么合适,孔子给出了答案:“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孔子认为子路适合在军队中工作,因为子路的性格比较刚狠强硬,能震得住人,这一点是颜回、子贡、冉求等人所不具备的。在众多学生中,子路是唯一敢和老师顶嘴拌蒜的,孔子困于陈蔡时,饿得两眼晕花,孔子还在摇头晃脑地给学生们讲课。子路最受不了孔子的“酸文假醋”,都快要饿死了,还读个鸟书!子路对孔子冷嘲热讽:“君子也有饿肚子的时候吗?”

孔子问子路,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子路又是一顿夹枪带棒的挖苦:“因为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所以人家不给我们饭吃。因为我们智谋还不够,所以人家不放我们离开这鬼地方。”子路只顾过自己的嘴瘾,却气得孔子直翻白眼。

这种性格很讨一般人的喜欢,直爽不做作,是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但在官场上,这种人性格过于外露,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在子路离开孔子单飞,准备去卫国蒲邑做大夫时,孔子担心子路的直筒子脾气会招来麻烦,就耐心给子路上了一堂课。

蒲邑民风剽悍,好勇斗狠,满大街都是刺头,子路也是此道中人,正正得负,如果子路不收起他的火暴脾气,迟早会和蒲人干起来。孔子送给子路两条应对的办法:一、恭以敬;二、宽以正。待人谦恭低调,没事别撵鸡追狗,尽量不要得罪人。对人要胸怀宽广,持之公平,不要拉帮结伙,一碗水要端平。只要做到这两点,天下之事,无往不利。

子路来到卫国做官的时机并不算好,因为此时的卫国正陷入一场可怕的父子争位的内乱中不可自拔,刀枪无情,随时可以剥夺所有参与者的生命。关于卫国的政治危机,前面也曾经提到过,就是卫国夫人南子逼走了太子姬蒉聩,由于公子郢不想继位,所以南子只能选择姬蒉聩的儿子姬辄。

姬辄在位的时间不算短,能在政治混乱中屹立不倒十二年,说明姬辄还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但他在官场上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姬蒉聩。姬蒉聩非常有野心,他并不甘心本来属于自己的位子让儿子霸占,时刻都在谋划回国即位。

卫国大夫孔悝是子路的上级,但子路所不知道的是,孔悝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前太子姬蒉聩的外甥。姬蒉聩的姐姐伯姬氏就是孔悝的生母,一个生性淫荡的贵妇人,孔悝的父亲死后,伯姬氏就和家臣浑良夫勾搭成奸了。

对于姬辄的即位,无论是他的父亲姬蒉聩、他的姑母伯姬氏,还是他的表兄孔悝都不满意,就孔悝母子来说,侄子和表弟的关系显然没有弟弟和娘舅的关系更亲近,所以这娘俩暗中操作,准备对姬辄下手。

子路不知道这些内情,他只有一个信念: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拿姬辄发的工资,他就有义务为姬辄尽忠。所以当子路听说孔悝一伙把卫公姬辄赶到鲁国,迎立前太子姬蒉聩之后,子路的愤怒可想而知。

其实子路完全有机会远离卫国的宫廷斗争,谁做国君和子路没有什么直接利害关系,跟谁不是一样打工?也有人劝子路,说国君已经出逃了,而且城门已经关闭,反正你也进不去城,何不就此离开卫国,何必蹚这个浑水,自取其祸?

别看子路平时吊儿郎当,性烈如火,但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他受姬辄厚遇,就必须报答,即使面前是刀山火海,子路也要蹚下去。子路说得很悲壮,“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路知道姬辄并不在城中,而姬蒉聩和孔悝早已经勾搭在一起,为了权力,这伙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子路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回到鲁国,与孔子或姬辄团聚,要么进城送死。如果是孔子面临这样的选择,以孔子的通权达变,他应该会选择离开,而子路却义无反顾地进城送死。子路并不是一根筋撞南墙的人,他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是他当初答应姬辄要尽忠至死,所以他要践诺。

子路在城中的高台上见到了春风得意的姬蒉聩,旁边站着趾高气扬的孔悝,子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指孔悝,问姬蒉聩:“孔悝不忠不义,君为什么要重用这种不忠不义的小人,请君将此贼授臣,臣杀之,以正大义。”

姬蒉聩和孔悝既是近亲,又是铁杆盟友,任凭子路说得有理有据,大义凛然,姬蒉聩也不会动孔悝一根汗毛。此时的城中都是姬孔二人的人马,子路没有任何机会赢得他想要的结果,而且姬孔二人并没有对子路动手,子路完全可以在取得道义胜利的情况下全身而退。

子路并没有选择“聪明人”都会选择的做法,他没有丝毫后退,而是继续和命运抗争到底。子路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他堆起柴火,准备烧城,把该死的姬蒉聩和孔悝烧成烤鸭。子路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堆柴放火的,说明子路手下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但不会很多,所以他的胜算并不大。

其实从子路进城的那一刻,胜负早已经注定,用近代流行的话说,就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子路完全占据了道义高地,但笔杆子在枪杆子面前,什么都不是。姬蒉聩的人马很快就冲下台去,将子路团团围住,结果不用多说,子路寡不敌众,悲壮地践行了他当初对卫君姬辄的承诺。

子路不是傻子,力量的悬殊让他没有任何机会除掉两个奸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敢进城,就是准备慷慨赴死的。当敌人在乱战中砍断了子路的帽缨,子路怒喝敌人住手,留下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君子可死,但不可无冠。”子路从容地系好帽缨,含笑就死。这一年是公元前480年,子路时年六十三岁。

子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壮人生结局,而最早看出子路必将死于义的,就是他的老师兼朋友孔子。当孔子听说卫国内乱的消息时,以孔子对子路的深刻了解,他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子路肯定要出事。果然不久后,噩耗传来,孔子哭倒于地。

孔子失去的,不仅是一位极有性格的学生,也不仅失去一位知己朋友,确切地说,孔子失去的,是一位敢说真话的诤友。做朋友易,说些好听话就成,但做诤友不易,是很容易得罪朋友的。当着朋友的面说出对方的不足,是对朋友的爱护,这需要坦荡的胸怀,说话做事问心无愧。子路对孔子的批评向来是毫不留情的,挖苦讽刺也是家常便饭,但子路是真心赤诚的,孔子最痛惜子路的,就是子路性格中的刚直。

子路可能在小节上不太注意,说话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别人揪住小辫子。但子路之所以是英雄,原因就在于他胸中存有大义,舍小节而取大义,这才是英雄所为。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生活奢华,每宴必有歌伎侍奉,大吃大喝,典型的贵公子做派,但当蒙古大兵压境时,文天祥毁家抒难,不死不休。英雄往往都是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圣人让普通人难以亲近,而子路身上浓烈的草莽英雄之气,是子路人生中最大的闪亮点。

除了颜回、子路之外,孔子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比如子贡、子夏、冉求等人,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就不多做介绍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