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8:24 0

先来看看伯益。

当初伯益与后稷被派去协助大禹治水,治水功毕,大禹没有忘记在帝舜面前提起伯益与后稷两人的功劳。这无疑拉近了他与伯益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治水的事业,让伯益认识到了大禹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的行为无可非议,能力不容质疑,品格高尚,舍己为公。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一段伯益对帝舜说的话,必须引起关注:“戒哉!儆(jǐng)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是告诫帝舜的话,意思是说,您要小心啊,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耽于游逸,不要沉溺于淫乐。这话听起来奇怪,让我们隐隐地察觉到伯益对帝舜有所不满,或许是此时的帝舜已经有“失法度”、“游于逸”、“淫于乐”的苗头。

我们接着看,伯益又说:“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fú,意为违逆)百姓以从己之欲。”就是说,不要违背常道来求得百姓的赞誉,不要违背民众来顺从自己的私欲。虽然这是劝谏之词,可是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任贤勿贰”,似乎暗指舜对禹的态度,当时禹就是天下最贤之人。

我估计,此时伯益对帝舜的所作所为已有微言,这令他与禹走得更近。

再来看看皋陶。

皋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被后人与尧、舜、禹并列为“四圣”。舜称帝后,便把皋陶提拔为刑狱之官,掌握司法大权,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我们从《尚书》中可以看出,皋陶对大禹是十分赏识的,有好感。在《益稷》篇中,帝舜让大禹说说治水的经过,大禹简要地说自己怎么勘察山林,怎么疏通河道,怎么开通沟渠,怎么安抚百姓。皋陶听后十分感动,说道:“师汝昌言。”就是说,你所说的对我很有帮助,我得向你学习,以你为师。

另外还有一篇《皋陶谟》,整篇都是大禹与皋陶的对话。这篇对话意义重大,有一些细节仍然要引起关注。禹和皋陶在讨论古代之美德时,皋陶说了几点后,补充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便接着说:“要是这样子的话,帝舜也难做到啊。知人善任才算明智,这样做才能任用合适的官员。能安抚民众才算是仁慈,这样做民众都会怀念他。倘若能做到明智与仁慈,怎么会担心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兜呢?何必流放三苗呢?又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呢?”

禹能够跟皋陶说这些,证明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同一般了,非常亲密。值得注意的是,大禹的话锋直指帝舜。首先,大禹认为帝舜没做到“知人”、“安民”这两点;其次,他委婉地批评舜流放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兜、流放三苗的做法。要知道,铲除“四凶”一直被认为是帝舜的一大功绩,“四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鲧。最后,我们要认真研究大禹的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流放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兜、三苗这两件事,舜都是做得不对,因为他不够明智与仁慈。禹为什么偏偏没有提及自己父亲鲧以及共工呢?鲧与共工都是被处死的,既然流放都是错的,那么处死就更不必提了。

可见大禹对父亲被杀一事,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虽然皋陶并没有对大禹的说法做出回应,但可以料想是默认了,心照不宣。

我怀疑大禹与皋陶、伯益之间,有秘密的约定。根据史料记载,大禹到晚年时,原本想让皋陶继承帝位,但皋陶比大禹死得早,这件事就作罢了,后来伯益便成了帝位的接班人。这种安排,会不会是事先的约定呢?正如韩非子所说的“禹逼舜”,要逼帝舜退位,不是大禹一个人能做得到的,没有皋陶、伯益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对皋陶与伯益的回报,大禹同意以后由两人继承帝位,真相会是这样吗?我不知道,但我把怀疑说出来让大家参考。

如果大禹真的是逼舜帝退位,他有下手的机会吗?

有的。

我认为三苗之变是大禹夺位的最佳机会。

三苗部落是当初反对舜称帝的四股力量之一,在鲧、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禅让还是夺权?(下)兜、共工被铲除后,三苗部落被迫迁移,但他们对帝舜政府向来是不服从的。三苗部落是从九黎部落中分离出来的,前文说过,九黎部落曾经叛乱,遭到颛顼大帝的镇压。颛顼大帝试图从宗教思想入手,破除九黎部落的巫神思想,开展轰轰烈烈的“绝地天通”运动(详见前文)。到了帝尧时代,三苗部落的巫术又死灰复燃,与中原的宗教思想大相径庭,正因为有这种宗教思想支撑,三苗成为难以控制的一个部落。

大禹倘若想发动政变,从帝舜手中夺权,首先必须要掌握兵权。讨伐三苗,是掌握兵权的绝好时机。从《尚书·益稷》篇中可以看出,正是大禹向帝舜提出了三苗问题,引发了讨伐三苗之战。他对帝舜说:“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大意是说,三苗不服从统治,帝舜您得关注这件事。

起初帝舜并没有出兵讨伐三苗的念头,他只想使用思想武器,就是以德服人,用中原文明去教化蛮族,像颛顼大帝那样发动一场“绝地天通”的思想改造。

事实证明,要用思想武器征服三苗,实在不容易。

为了除去心腹之患,帝舜最后决定动用武力。大禹被任命为远征军统帅,这个职位的得来,恐怕是动用了各种关系。帝舜下达命令:“禹,那些三苗部众不服从我们,你前去征伐吧。”

大禹集合军队后,发布了一道命令:“济济有众,咸听朕命。”注意哦,这里的“朕”字并不是天子自谓,直到秦始皇以后,“朕”才成为皇帝专用称谓,先秦时代这个字只是第一人称“我”。大禹掌握兵权之后,便强调“咸听朕命”,你们所有的将士,都得听我的命令。誓师之后,大禹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往前线。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战事没有什么进展,令人怀疑大禹是按兵不动,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打着讨伐三苗的幌子,实际上却是想发动政变。

他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伯益。

伯益出现了,他被帝舜派去协助大禹。伯益说了一番话:“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都能归服。谦受益,满招损。天子以前在历山耕作时,日夜向上天哭泣,对于父母的恶行,自己充满内疚。每当见到父亲瞽叟时,总是敬重而庄严,后来终于感化了父亲。至诚之心都可以感动神灵,何况是三苗呢?”

这句话,实在暗藏玄机。

大家想想,大禹刚刚出兵,伯益就说对付三苗无须用兵,用德行就可以感动他们前来归附。于是乎便发生了一个荒诞而又离奇的故事。

帝舜对自己的德行向来十分得意,不管这种德行是修炼出来的,还是装出来的。他听了伯益的话,当然十分认同。要怎么用德行感化三苗呢?于是便有了一个十分滑稽的表演,叫“舞干羽于两阶”,干和羽都是舞蹈器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打仗不成,用舞蹈来征服敌人,而且不是在敌人面前跳舞,不是在敌人的地盘上跳舞,不是在前线跳舞,而是在自己的宫廷里跳舞。跳舞能征服敌人吗?这是骗三岁小孩儿的故事嘛,您还别说,“七旬,有苗格”,大约过了七十天,三苗就前来投降了。

在宫中台阶上一跳舞,敌人就来投降了。

这真是神了,奇了。

举诸世界古往今来之历史,恐怕没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了。

可是这种谎言竟然欺骗了中国人好几千年,不也是一种悲哀吗?

那么我们能从历史的迷雾中找出真相吗?在“舞干羽于两阶”的那七十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有一件事是明确的,大禹班师回朝了。

作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治水十三年从不言放弃,讨伐三苗仅仅三十天就放弃了,这不是大禹的性格。大禹打着讨伐三苗的幌子,其实根本一箭未发,他按兵不动,只是等待伯益的消息。当伯益带来消息,帝舜要取消对三苗的武力讨伐,改用“以德服人”的方法,大禹听罢后一定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一,他借讨伐三苗之名,控制了军队;第二,伯益已说服帝舜放弃武力征服,他又可以名正言顺地班师回朝。

如果要搞一场政变,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吗?

在古代各种史料中,并没有把大禹继承帝位与三苗战争联系在一起,可是我认为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尚书》中的《大禹谟》,这篇文章时间顺序很清楚,从帝舜任用大禹一直写到帝舜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帝舜给禹的最后指令就是征伐三苗,可见三苗战争与帝舜退位发生在同一年。更奇怪的是,依《大禹谟》的说法,舜是先把帝位让给禹,然后再命令禹去讨伐三苗。把帝位让给禹,禹就是天子,何以舜还能命令他呢?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最可能的解释是:帝舜命令大禹讨伐三苗时,确实还是天子,等到三苗归服时,他的帝位已经被大禹取代了。

在古代正统史学中,都盛赞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的美德,并当作古代“任人唯贤”的美德。至于韩非子所说的“禹逼舜”的观点,显得十分没市场。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探索历史真相。

如果“禹逼舜”是历史真实,有两个疑问必须解释:第一,大禹是如何夺权的?第二, 三苗何以会归服?

通过《大禹谟》一文,明确了三苗战争与大禹登位时间点一致后,可以判断大禹之所以能成功夺权,是因为有军队作为后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讨伐三苗战争中不卖力,他的目标根本不是三苗,而是帝位。在夺位过程中,伯益显然是个重要人物,正是他的提议,才让帝舜收回武力征服三苗的决定。大禹名正言顺地班师回朝,在帝舜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举发动政变,将他拉下宝座。

由此我们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即三苗为何会归服。我们不要再相信“舞干羽”的谎言了,单靠跳舞是不可能征服敌人的,何况跳舞时还没有邀请三苗之君前来观赏。三苗归服的真正原因,是帝舜的下台。当初三苗反对舜继承帝位,遭到镇压与迁徙流放,因而一直顽强地反对帝舜,成为帝舜时代的一大隐患。在禹和舜之间,无疑三苗是倾向禹的,因为禹的父亲也是舜的反对派,当年也可以算是同一条阵线。如今禹把舜拉下台,不仅报了杀父之仇,也帮三苗复仇了。这才是三苗归服的真正原因!

“禅让”不过是传说罢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传说呢?首先,舜与禹都采取这种夺权模式,这与后世王莽、曹丕、赵匡胤取得政权的模式并无不同。只是舜、禹时代久远,历史记录简单,孔孟时代看舜禹,与我们看唐朝一样久远。后世儒者之所以相信有“禅让”的传说,不过是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他们宁可相信有这么个乌托邦存在,只要它存在,就可以超越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寄予信心。

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大禹逼舜退位,他为什么没有为父亲平反呢?为什么还要留下歌颂舜的文章呢?因为他不得不如此。他必须承认舜的美德,这才能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要是公开谴责舜是错误的、不义的,那么禹从舜那里得来的权力也将是不合法的,他就必须把权力交还给帝尧的儿子。只有把舜捧得高高的,所谓的“禅让”才是权力合法化的来源。

《尚书》所写的是政治,而不是历史真相。我不敢说自己复原了历史真相,但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与大家分享,至少我们可以从古书的细节之处,重新审视历史。但凡不合情理之处,一定要深思,就像“瞽叟杀舜”、“舞干羽”而服三苗这种很不合情理的事情,背后可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