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窃国者(上):后羿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8:05 0

反抗夏启的代价是高昂的,伯益被杀与有扈氏被灭就是例子。夏启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他的政权终于得到了诸部的认同。武力能钳制众人的反抗,却不见得能得人心。在夏启晚年,他还发兵征讨过西河的叛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西河发动叛乱的人,正是夏启的儿子武观(或称五观),倘若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夏王朝在开国不久后,就陷入深深的危机中了。据说夏启晚年生活骄奢淫逸,政治风气也随之败坏,武观在西河叛乱,估计与争夺继承权有关。

夏启死后,太康继位。

太康绝对是一个昏君,根本没有尽到一位国王的责任,不理朝政,终日游玩寻乐。他的百姓对他失去了信心,他的兄弟们对他深感失望,而有野心的诸侯则是觊觎他的王位。太康却对这些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他对打猎十分迷恋,已经不满足在帝都近郊狩猎,便跑到洛水南岸。这次打猎却让他终生失去了权力,实力派诸侯、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控制了政府,独揽大权。从此,太康沦为一名傀儡国王。

后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他窃取了大权,而是因为他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我们搞不清楚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在民间传说中成了神话人物。后羿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后羿射日;一个是嫦娥奔月。

传说中后羿射日的故事,时间被前移到帝尧时代。关于这个故事,《淮南子》一书记得最详细。书上说帝尧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焦烤大地,庄稼都被晒死,农作物无法生长,连树木、绿草也枯萎了。不仅如此,还冒出了几头怪兽,危害人间。后羿是一位箭术高手,武功十分了得,帝尧便派他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射落下来,同时又杀掉了那些怪兽,于是老百姓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

嫦娥奔月更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据说后羿有一次在山中狩猎,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两人一见钟情,就以月桂树为证,结为夫妻。后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弄到了一粒不死神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把这粒药偷偷吃了,飞到了月宫。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叫逢蒙的人,得知后羿有这么一粒不死神药,趁他不在时,潜入嫦娥房中要偷药,并打算加害于她。嫦娥情急之下,就把不死药吞入肚子里,结果成仙了,升天而去。然而嫦娥不忍心离开后羿,就滞留在月宫,她想要配制新药,以便重返人间与后羿团圆。当后羿得知爱妻吞服神药后飞天奔月,痛不欲生,月母被他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后羿在月桂树下,也就是两人相识初恋的地方相会。这真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据说中秋节与这个故事有关,所以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原意就是嫦娥与后羿团圆的日子。

以上这两则故事,美则美矣,可惜这个后羿的形象,与历史中的后羿完全不搭边。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神话中的后羿与历史上的后羿,都是以善射而闻名。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历史上后羿的故事。后羿窃取大权后,并不敢冒冒失失地称王,他的地位并不稳固,还需要拿太康这个傀儡来当挡箭牌。过了若干年后,太康去世了,估计是失去权力后内心失落,郁郁而终。

太康死后,后羿立其弟仲康为王,自己仍独揽大权。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大事,不过就是发生了一次日食。可问题是,这次日食没有被准确地预测出来。日食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恐慌,“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倘若是社会政治清明,即便是日食出现,也不至于引起恐慌。正是政治的动荡,这种自然现象的突发使得民心震动,担心是不是上天有什么预兆。

由于没能准确预测日食,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难辞其咎。当时是谁在负责此事呢?仍然是羲氏与和氏两大家族。羲、和二氏可以说是天官世家,他们从帝尧时代开始,就负责天文历法,世代相袭。我们必须说,古代天文学毕竟不是很完善,出现一次预测错误虽然很严重,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谁能料想得到,一次预测错误,竟然导致了一场战争。

仲康发动了一场讨伐羲、和二氏的战争。

这是不是过火了呢?

这场战争的背后,难道仅仅是因为天文预测失误吗?

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战争的命令由仲康发布,但是可以料想,背后的指使者乃是后羿。后羿为什么要讨伐羲、和二氏呢?据《史记》所载,“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原来羲氏、和氏严重失职的原因是嗜酒废政。如果司马迁记录可靠的话,说明这个时候的政治确实非常腐败,连羲氏、和氏这样的天文学世家也败坏了。后羿当初正是因为民众不满太康的统治,才有机会夺权,可是他独揽大权后,政治依然没有起色,不消说民众的怨气很大,他正好以日食为借口,拿羲氏、和氏开刀,以平民怨。

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难道没有预测出日食,真的是因为羲氏与和氏喝酒误事吗?我想这根本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一直到清朝,对日食的预测也未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更何况是在夏代呢?要是每次日食未预测到便要发动讨伐,那中国历史上可能要多出好几次的战争。因此这次战争,很可能是后羿铲除政治对手的一次行动,羲、和两大家族从帝尧始,历经数代,地位岿然不倒,如果他们反对后羿干政,势必是后羿的心腹之患。

夏王仲康委任胤侯为统帅,率领大军讨伐羲、和二氏。胤侯在出征前,发表了一次演说,记录在《胤征》一文中。胤侯先是批评羲、和二氏玩忽职守,贪酒忘政,导致天象昏乱,太阳被掩蚀,罪大恶极。然后他说:“现在我将率领诸将士,代上天惩罚恶人。你们诸位要同心戮力,辅佐王室,助我实施天子威严的命令。烈火焚烧山冈,玉石俱焚;身为天官却玩忽职守,危害比烈火更甚。奋勇作战吧,歼灭敌军魁首羲、和二氏,至于被迫追随羲、和二氏的人,免于惩治,要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这次远征的结局并没有写在《胤征》一文中,料想是羲、和二氏战败被迫向后羿做出了必要的让步。由于羲、和二氏特殊的地位,使他们免于灭族的命运,因为他们是世袭的天文学家,对朝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从诸多的记录来看,夏朝的情形颇类似后世的晋朝,帝国在建立不久便被奢侈腐败的风气掏空了。君王与世袭贵族已经抛弃了先辈们奉行的道德原则,太康如此,仲康如此,羲、和二氏如此,另一个世袭贵族伯封也是如此。伯封的父亲是帝舜时代的乐正后夔,《左传》中称他为“贪婪无魇”之人,而这正好给了后羿消灭他的借口。后羿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征讨伯封,并最终将他的家族一网打尽。

尽管后羿以腐败为由征伐羲、和二氏以及伯封,可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他试图把国家从腐败中拯救出来,代之以清明的政治。据《左传》记载,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事实上,他与夏启一样,只迷信于武力手段。他是个十分勇武之人,以箭术闻名天下,大概正是如此,后世才出现了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

仲康只不过是后羿控制的傀儡罢了,他的在位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七年,有的说十三年,有的说十八年。仲康死后,后羿又把仲康的儿子相推上王位,史称后相,也称为帝相。从后相时代开始,夏王国对外战争变得频繁。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人对朝政不满的注意力;其二,可能是蛮夷不愿意归服大夏政权,崇尚武力的后羿决定给他们一个教训。

后相即位后,连续发动多场战争,讨伐淮夷、畎夷、风夷、黄夷。事实证明后羿控制下的夏王国在武力上仍然维持着一等的水平。到了后相七年,周围的蛮夷都前来朝见天子,夏王国又一次取得了对蛮夷的控制权。

此时的后羿实是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夏国王后相只是他手中的木偶,反对他的贵族被镇压了,四边的蛮夷也归顺了,他才是夏王国的真正统治者。

有一种说法,称后羿最终把帝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魏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这样说:“太康已来,夏政陵迟。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斟灌、斟寻氏,羿遂袭帝号,为羿帝。”就是说,夏王后相在后羿的逼迫之下,把国都迁往商丘(应为帝丘),这时后相基本上失去权力,只是在两个同姓诸侯(斟灌、斟寻)的庇护之下,才得以苟延残喘。后羿不一定废除了后相的王位,他自己没有使用“王”这个尊号,而是沿用“五帝”以来“帝”的尊号,自称为“羿帝”。

后羿为什么不杀掉后相呢?显然他认为毫无必要。从太康以来,王室的权力一落千丈,几个夏王都是庸碌之辈,既没有远大的理想,也缺乏做大事的能力,不足道也。后羿不想落得个“弑君者”的骂名,作为一介武夫,只要自己利箭在手,有谁敢挑战他的权威呢?

此刻的后羿,头顶荣誉的光环,手握生杀之权柄,虎视九州,谁能与之相争呢?于是他又拿起手中的强弓,驰骋于田野,尽情地享受狩猎的快感。

可是谁能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只毒手正伸向伟大的后羿,一张巨大的罗网正在张开,一场惊天的阴谋正悄然酝酿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可是后羿居然一点也没察觉到。

一个阴谋家出现了,此人名叫寒浞(zhu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