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刘备的用人之术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5:40 0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中,罗贯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极其精彩和感人的故事:常山赵子龙在曹操万马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最终救出主公刘备的独苗儿子刘阿斗。

刘备因被曹操追得几乎走投无路,两手空空,没有东西赏赐赵云,就把阿斗摔在地上,激动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故事就引出了一个著名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

历史上的刘备是否真的摔过阿斗,阿斗一脑袋的糨糊是否就是老爹在长坂坡摔出来的,已经与史无考。估计这段精彩至极的《长坂坡》是罗贯中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我们在这里不纠缠史实和演义的真伪之分,而是要借“刘备摔孩子”这个典故来讨论一个话题:刘备的用人艺术。

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罗贯中着重刻画了四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诸葛亮、关羽、刘备被严重神化,而曹操又被严重丑化。至于孙权,在罗贯中看来,孙权不过是三国的头号搅局者,永远也当不了主角,可以直接无视。

现在争议的主要焦点倒不是诸葛亮和关羽,因为针对他们的争议不算太大,历史上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确实有资格让罗贯中倾心演绎。让罗贯中饱受非议的是丑化曹操和美化刘备,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难得的性情中人。

曹操的这种性格非常符合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而刘备却因为个性不太突出,加上罗贯中把刘备美化过了头,引发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刘备现在成了厚黑学的二师祖(大师祖是刘邦)。

历史上的刘备远没有演义中那般完美,刘备真要用事如神,早就统一天下了,也不会被曹操满大街追打。虽然刘备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刘秀,但能据两川之险,尽人才之用,成就偏霸之业,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袁绍当年比曹操阔多了,结果又如何?

刘备能和曹操、孙权鼎足三分,绝不是只依靠两川地利艰险,否则公孙述、刘禅、李势、谯纵、王衍、孟昶、明理这些两川王也不会被人灭掉。吴起说过人君成事“在德不在险”,这个所谓的“德”,当然不仅包括君主的人品私德,更重要的在于君主会不会用人。

善用人者,兴;不善用人者,亡。这是千古不变的大道理。通俗一些讲,用人制度是否完善,决定了一个团队的未来发展空间,也就是在《曹操的智库》那一篇中讲到的用人决定成败。

用人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尽其才,也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二是管理者要会治人,也就是用人的手腕,或曰权术。人才要服服帖帖地顺着管理者的指挥棒转,首先要对管理者心服口服,这点最重要。荀彧和郭嘉为什么抛弃袁绍而选择曹操,一句话,他们不服袁绍。

做老大的要有相当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弟兄们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打天下,再苦再难也不离不弃。老大不能服众,弟兄们就会三心二意,一遇到大挫折,全都作鸟兽散了。

都说曹操有人格魅力,确实如此,但刘备的人格魅力并不逊于曹操,只不过二人的魅力风格不相同而已。曹操是一种外张型的魅力,而刘备则是内敛型的。

最能体现刘备人格魅力的有两件事,一是关羽张飞对刘备的忠诚不贰,二是刘备携民渡江。

关羽和张飞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死,原因很简单,刘备待关张以国士,亲如兄弟,在感情上就打动了关张。人是非常容易被感动的,一旦感情上有了依赖感,刀山火海,在所不辞!如果刘备像中行氏把豫让当等闲人看的话,关羽和张飞早就撂挑子跑了。

刘备携民渡江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但这不是罗贯中的无中生有,史上确有其事。刘备自从被曹操从徐州赶出来后,无家可归,只好寄居在“同宗兄长”荆州牧刘表的地盘上。

公元208年,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献荆州降于曹操。曹操为除掉刘备这个心腹大患,亲率大军来取刘备的人头。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刘备不得已率部南下。

因为平时刘备在荆州广施仁德,极得民心,等逃到当阳时,刘备身边聚集了十多万拖家带口的老百姓。如果曹操面临这种生存绝境,估计早就拍马狂逃了。

而刘备却在明知行军缓慢肯定会被曹操大军追上的情况下,还是带着百姓悲怆地向南行进。有人劝刘备不要犯傻装纯洁,刘备却说了一句足以感动历史的话:“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的逃难大军每天只能前进十几里,很快就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上。刘备毫无意外地惨败,险些丧命,刘备为他仁德的承诺而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历代史家对刘备危难之际不忘百姓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以人为本”,历代成大业者莫不以人为本,刘备说得出,做得到,他最后的成功是他应该得到的。

当然,刘备这个人很会作秀,善于自我炒作,有时分不清他是在演戏,还是真情流露。比如在逃难时路过刘表墓,刘备在墓前痛哭流涕,难说其中没有演戏的成分,以此来加强自己在世人心中仁德的好印象,收揽人心。

不过初唐诗人王勃却认为刘备携民渡江,是“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因此认为刘备“应变将略”不如诸葛亮,实在是小瞧了刘备。

不要说刘备,随便找一个混江湖的,都知道老百姓的命再金贵,也不如自己的命值钱。刘备不是没考虑过弃百姓而逃,至少不会被曹操追上,但刘备的政治人品决定了刘备不可能这么做,或者说不忍这么做。刘备也许能力上有些不足,但绝对是个好人,这点比曹操和孙权都要好。

炒作是一种正常的宣传手段,无可非义。但无论怎么炒作,都要有一个底线,就是炒作的目的要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服务。很显然,刘备携民渡江不是把老百姓当人质。刘备即将面对死亡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炒作名誉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以刘备的枭雄之姿,他才不会为了空头名誉搭上老命,刘备没那么傻。

还有一点,刘备面对的是曹操,所以拉百姓作人质注定起不到作用。曹操当年因泄私愤而屠城的丑史,刘备不可能不知道,老百姓在曹操心中其实没什么地位,刘备没必要和犯有前科的曹操搞什么民心战。当阳之役也证明了曹操对百姓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曹操真的爱惜百姓,刘备也不可能输得这么惨。

刘备虽然善于笼络人心,但有句老话说得好: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刘备也是这样,即使刘备是在装一辈子好人,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刘备是有些虚伪,这个世界上要找到像卢梭那样赤祼祼地批判自己人性弱点的人(见卢梭《忏悔录》),很难。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虚伪,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性,不能作为否定刘备的依据。

当然刘备也知道,仅会拉拢民心是远远不足以成大事的,老百姓也不可能对刘备打江山有最直接的帮助。刘备真正能依靠的,还是身边那些文臣武将,他们才是刘备“以人为本”的核心。

刘备在投靠刘表之前穷酸落魄,身边没几个趁手可用的人才,穷光蛋一个,没人跟他玩。夺荆州之后,刘备和曹操、孙权的人才储备竞赛才真正开始。攻下益州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极盛,在用人方面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人才越来越多,刘备不能用以前的那种作坊经营模式,以感情拉拢人心。必须要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不能大家一个锅里捞肉吃,用人一定要有层次感。水浒一百零八人表面上称兄道弟,人人平等,实际上梁山的等级非常森严,除了二三十个核心人物,其他都是跑龙套的。

因为领导者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的管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曹操性格张扬,魅力十足,所以有资格俯视自己手下的人才。孙权性格温和,他手下的人才和孙权是一种朋友间的关系。而刘备因为出身低,加之性格内敛,所以刘备往往会仰视身边的人才,特别是对诸葛亮。

正如刘备对庞统说的那样:“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刘备的“宽、仁、忠”有一部分是他的性格基因所固有,另一部分则是刘备根据曹操这个反面教材刻意做作出来的。

刘备因为是后起力量,他各方面都不如曹操。曹操本人就是个智囊,人才对曹操来说,只是“智穷”时的智力补充。刘备本人智力(不是智商)有所欠缺,所以他对人才(主要是谋士)的依赖远大于曹操。打个比方,人才是曹操的营养液,饭后喝两瓶,可以大补。而人才对刘备来说却是馒头大饼,一顿不吃就饿得慌。

不过即使如此,刘备由于也是当时枭雄,在他身上也有霸气强势的一面。荆楚巴蜀的人才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很难去投奔星光灿烂的曹操,再加上曹操身边人才济济,去了也只是二线,不如选择刘备这个潜力股。

而且刘备对帐下功臣绝不吝啬,在即将攻克成都之前,刘备就承诺破城后允许中下层军官吃空府库财物。进入成都后,刘备又大赏高层文武,通过两方面的笼络,弟兄们对刘备死心塌地,几无二心。

当然这些人主要是刘备在荆州的原从集团,属于嫡系,而益州新降文武和刘备并没有什么渊源,如何用好益州集团是刘备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发生大乱,瞬间崩溃不是没有可能。

益州集团虽然不是刘备的嫡系,但荆州集团本来也不是刘备的嫡系,嫡系是可以培养的。刘备现在不敢得罪益州集团,唯一的选择就是将益州集团中的精英纳入亲信系统。比如刘备对法正、董和、李严、费祎、庞羲、吴壹等人。

以上这几位都是看到即将发达时,主动投降的,刘备用他们理所当然的,但凡有点头脑的都会这么做。难能可贵的是刘备对政敌的态度,比如黄权和刘巴。

当初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准备请刘备入蜀抵御张鲁时,就遭到了黄权和刘巴的极力反对,认为这是请狼入室。这时的刘璋已经鬼迷心窍,听不进去。

刘备在益州有耳目,黄刘二人的事情刘备肯定是知道的。刘备得蜀之后,二人闭门不出,等待刘备的杀手闯进宅子。不过让黄权和刘巴意外的是,刘备下令部下严禁侵扰二人,违者族诛。刘备的大度很容易就感动了二人,二人决定出山给刘备打工。

刘巴在荆州的时候就深深地得罪了刘备,把刘备恨得咬牙切齿。刘备这次义释刘巴,不排除有深层次的战略考虑,比如拉拢蜀中人心。但刘备能以德报怨,不能不说刘备胸怀是很宽广的。

人才的可贵之处在于“才”,人才的品德未必都是好的,或多或少有人格上的缺陷。但统治者在打江山的时候,需要的是智力的汇集,而不是品德的堆积。刘备是做大事业的,刘备恨的是刘巴的“人”,而不是刘巴的“才”。

事实也证明刘备眼光的正确,黄权和刘巴在得到刘备的重用后,皆倾其智囊,为刘备服务。刘备的军队进入成都之后,抢空了府库,刘备顿时陷入了经济窘境,兜里没钱花了。

刘巴给刘备出了一个好主意,“铸造以一当百的大钱,由官府直接经营,一切搞定”。刘备按照刘巴说的去做,果然“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刘备重用刘巴,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当然刘巴的大面值货币无异是对本就不富裕的蜀中百姓的经济掠夺,但对刘备来说却能解燃眉之急。至于老百姓骂大街,装聋作哑就行了。

当然刘备也不是什么神明,用人看走眼的情况也不少。庞统当时因为传说中的面貌丑陋,明明怀经天纬地之才,却不受刘备重用,只当了个小县令。庞统心怀不满,以酒消愁,从每天早上鸡打鸣一直喝到凌晨狗睡觉。

要不是鲁肃和诸葛亮屡屡举荐,说不定刘备就错过了这位鬼才。庞统对刘备的入蜀战略有多重要?庞统战死后,刘备一提到庞统就痛哭流涕。能让刘备天天哭鼻子的,恐怕也只有庞统和法正了。

不过好在刘备虽然少了一个庞统,却多了一个法正,论智力水平,庞统和法正是一个级别。刘备攻克益州,及后来收取汉中,法正可以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法正是刘备集团中罕见的高智商人才,法正对刘备的重要性,就相当于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其价值不言而喻。郭嘉和法正用智,贵在于“奇”,加上性格爽直,深得曹操和刘备的喜爱。

郭法二人与各自旗下智囊不同的是,他们不仅是主公的用智之士,还是主公的朋友。君臣关系往往等级森严,但如果大臣能和君主建立私人交情,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刘巴就因为不是刘备的嫡系,所以退朝之后,绝无私交,他知道刘备和自己永远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法正因为对刘备立下奇功,加上二人很投脾气,所以他们的私交极好。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早就超过了诸葛亮,诸葛亮只是刘备聘用的总经理,难说是刘备的知己朋友,而法正则是刘备的私人顾问,二人之受宠程度高下立判。

法正的智力没得说,他最大的问题是个性太强。法正恩怨分明,当他成为刘备手下第一红人之后,法正就开始对过去得罪他的仇家进行打击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有论者批判法正这是小人得志,其实大可不必对法正指责苛刻,法正报复仇家,也报了恩主的情分。以德报怨是一种道德上的让人尊敬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道德选项。法正杀人必须给予批判,但无须上纲上线,曹操得志之后,不也满世界地追杀仇家刘阳的儿子吗(见《魏志·王朗传》)?

法正时任蜀郡太守,“天子脚下”,法正做的这些事情,刘备肯定是知道的。但刘备明知法正杀人犯法,却视而不见,随便法正怎么折腾。有些人没看透刘备的心思,就请诸葛亮劝刘备敲打一下法正,别把事做得太绝。

诸葛亮见法正受宠,心里虽然打翻了醋坛子,却拒绝出面说话。诸葛亮知道刘备当初困居荆州时,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身边还带着孙尚香这颗定时炸弹,日子过得非常憋屈。而刘备得蜀之功,首推法正,所以让刘备出面敲打法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备坐视法正杀人,诸葛亮装傻,其实都是不想得罪法正。法正心胸如针尖,容易记仇,刘备现在正是用人之际,犯不着为几个平头百姓的冤屈而治法正之罪。老百姓和有功文武在统治者心中的分量孰轻孰重?蚂蚁和大象的差距。

因为曹操和孙权提前瓜分了中原和江东的人力资源,留给刘备选才的余地非常小。正如王夫之所言:“及其(刘备)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

选才面相对比较窄,刘备没有和人才讨价还价的本钱,对方无论出什么价,刘备都必须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宁可背着假仁假义的罪名,也绝不会和法正这样的高端人才翻脸。在这个世界上,人才是不能用有形的价值来衡量的。

刘备用人非常实际,他从来都是奉行双重标准的。对于一线的人才如法正,刘备视如掌上明珠,百依百顺。而对于那些多一个不算多,少一个不算少的二线人才,刘备就没那么客气了。

曾经对刘备攻取益州有过一定贡献的彭羕,和法正一样都是狂徒,但法正受宠,而彭羕则不受刘备、诸葛亮的喜欢,被发配到外郡。彭羕没捞到好处,就密约马超谋反,结果被马超告发。虽然彭羕在狱中悔过,但刘备还是杀掉了彭羕。

彭羕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是法正,法正可以一朝得志,形色嚣然,而彭羕就不行。刘备杀彭羕,表面是因为彭羕犯的是谋逆大罪,于法当诛。但真实的原因还是刘备并不认可彭羕的才能,至少没到法正这个档次。

刘备用人有时很情绪化,在得蜀之后,继续留关羽守荆州是个明显的战略失误,但刘备一直不换人,最终酿成大祸。关羽因自身原因导致失败,刘备却把账算在了养子刘封和孟达的头上,最终逼死了刘封,孟达以上庸三郡降魏,致使蜀汉在北伐战略上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蜀汉中后期的人才凋零,刘备要负一定责任,黑锅不能由诸葛亮一人背着。不过综合来看,刘备也是个用人的一流高手,在用人手法上不比曹操、孙权逊色多少。

陈寿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因为陈寿本是蜀人,对故主的评价略有夸张,但大抵是公允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