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诸葛亮职业生涯规划是怎么样的?诸葛亮的职业定位?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5:35 0 诸葛亮

诸葛亮职业生涯规划是怎么样的?诸葛亮的职业定位?因为《三国演义》的空前影响,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智慧的化身,笑称诸葛半仙。《说唐》《薛仁贵征东》中的半仙徐茂公、《明英烈》中的半仙刘伯温,都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原型塑造的。

通常认为罗贯中是神话诸葛亮的第一人,其实早在西晋,神话诸葛亮的运动就达到了高潮。从陈寿开始,张辅、李兴、尚驰、习凿齿、袁宏等人扑天盖地地吹捧诸葛亮。到了唐朝,李白、杜甫、刘禹锡、裴度、吕温、温庭筠、李商隐继续给诸葛亮摇旗呐喊,诸葛亮想不出名都难。

在这几拨耍笔杆子的杰作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杜甫的那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得最为动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跃然纸上。诸葛亮为了报刘备三顾之恩,拼了一辈子的老命,为刘备父子做牛做马,最终累死在战场上,悲剧性的结局更让诸葛亮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感慨和同情。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伙同关羽和张飞强行劫出茅庐,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于五丈原。在这漫长二十七年的江湖闯荡生涯中,诸葛亮虽然没有给历史交出一份多么漂亮的答卷,但至少他尽力了。成功,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证明的过程,有勇气去证明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祖籍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附近)。诸葛亮生活在士族和庶族开始分野的东汉末年,但诸葛亮显然不是庶族出身,而是出身清流名门。

诸葛亮的祖上是西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在官场上属于一线职务。诸葛丰是元帝时官场有名的刺头,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加之出身士林,历史口碑很好。世代传承下来,到了诸葛亮这一代,诸葛氏的清流名门地位已经非常巩固了。

东汉末年,士林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圈子,想让士林中人和你交朋友,要么世家出身士林,要么官位显赫,要么本人身属士林,不然他们是瞧不上你的。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虽然只任过太山郡丞,而且死得早,但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却是官场上的红人,官场和士林两路都能吃得开。

有了叔父这株大树,诸葛亮自然可以躲在树荫下乘凉,不用天天晒太阳。诸葛玄后来虽然丢掉了豫章太守的位子,但因为他和荆州牧刘表是至交好友,诸葛玄就带着侄子来到荆州地界安营扎寨。

刘表有两层身份,一是荆州的政治、军事领袖,一是荆州的士林(文化)领袖,有了诸葛玄做阶梯,诸葛亮很容易地就挤进了荆州的士林圈子。

当时天下大乱,荆州正处在南北汇集之地,大量士林中人在荆州进进出出。诸葛亮通过和他们的交往,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对诸葛亮日后的职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太平时代的中下级军官或者草头兵来说,他们要想谋取富贵,最方便的捷径就是生逢乱世,不然他们出头的概率极小,对谋臣智士来说也是一样。

这些文人虽然在士林圈中混得有头有脸,但基本都被排斥在官场主流之外,当然不是说他们都渴盼乱世,但至少他们在乱世中出人头地的机会更大。

如果东汉的太平盛世能多维持一百年,三国时代的那帮清流中,也就是袁绍、荀彧、荀攸、孔融、杨修等少数人进入官场一线的可能性更大,毕竟他们不仅出身一等清流名门,在官场人脉也极广。

诸葛亮在官场没人脉,当时在士林中名望也不算太高,“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个“时人”只能是士林中人,乡间的草头百姓知道谁是管仲、乐毅?能知道姜太公就不错了。诸葛亮要是生活在盛世时代,不是说一定不能出头,但概率并不算太大。

诸葛亮自小读圣贤书,成天孔子云孟子曰,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满脑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明眼人都知道诸葛亮这是自抬身价,他甘心老死草野之间?鬼都不信。

读书人求仕是一种文化上的惯性,严光、管宁这样甘愿隐于草野的毕竟是极少数看破红尘的。当然读书人要求仕进,不能说他们是热衷名利,大多数读书人还是希望通过在政界的一番作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诸葛亮自然不会例外。

东汉选人制度主要是举秀才和举孝廉,要求各级官员推荐人才,由朝廷选择任用。本来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士林清流的可用人才,但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朽黑暗,权贵子弟往往凭着裙带关系上位,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黄巾军起义以来,四海分崩离析,各路军阀横州跨郡,地域被人为地割裂。诸侯们用人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也就是通过任用一个人才,然后这个人才再推荐其他人才。比如荀彧向曹操推荐戏志才和郭嘉,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

除了领导者由上而下地考察人才,人才也可以由下而上地考察领导者,如果感觉这个领导者不适合人才,立刻卷铺盖走人。荀彧、郭嘉都是这样炒了袁绍的鱿鱼。也就是东汉名将马援说的:“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诸葛亮即将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日渐明朗,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璋,本地还有刘表,再加上离诸葛亮不远处的刘备,诸葛亮可以选择的也就这几家而已。

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当然因为就业压力太大,现在人才市场基本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用人者的选才面比较大,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

诸葛亮差不多也面临着这样的就业形势,他应该选择哪一路诸侯做东家呢?有比较才有选择,诸葛亮应该早就开始对这几家诸侯进行暗中考察,并一一对比这几家公司和领导者的优劣,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就业评估。

诸葛亮在进行模拟选择的时候,事先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就是他去了新东家,必须是这间公司的NO.1。诸葛亮自视甚高,平时自比管仲、乐毅,跑龙套的角色诸葛亮不会接单。

有了这个定位,问题就来了。

先说投奔曹操,曹操本人智力殊绝,再加上身边已经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这些一线智囊。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肯定会欢迎,曹操喜欢搜集人才是出了名的。但曹操不可能让诸葛亮这个年轻人做NO.1,不然置荀彧这些人于何地?

另外,曹操的为人诸葛亮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阿瞒兄野心勃勃,早就对汉朝的天下垂涎三尺,这和诸葛亮这类正统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有冲突。诸葛亮跟了曹操,即使曹操让诸葛亮做首席智囊,一旦二人在政治思想上发生矛盾,荀彧的下场就是诸葛亮的下场。

再看孙权,要说诸葛亮跟孙权是比较方便的,因为诸葛亮的同胞大哥诸葛瑾就在孙权手下任长史,很得孙权信任。诸葛瑾当然希望弟弟能来江东和他一起做事,互相也有个照应,估计诸葛瑾没少在孙权面前给弟弟吹喇叭。

诸葛瑾应该是给诸葛亮写过信的,请弟弟到江东发展。即使确有其事,诸葛亮也不太可能选择孙权。理由是和对曹操的考虑几出一辙,孙权旗下的头牌花旦是周瑜,周瑜是孙权嫂子的妹夫,关系极铁,诸葛亮不可能撼动周瑜的地位。诸葛亮去了,最多也是就和张昭同等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

要说诸葛亮最方便投靠的,肯定是荆州牧刘表。刘表是叔父诸葛玄的旧交,诸葛亮这些年在隆中种地读书,没少得到刘表的照应。如果刘表天天派人来捣乱,诸葛亮早就被折腾跑了。

诸葛亮就在刘表身边,对刘表的为人能力再清楚不过了,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最要紧的是,荆州有两股势力在明争暗斗,一边是刘表的合法继承人长子刘琦,一边是刘表最喜欢的次子刘琮。

刘琮的娘舅家蔡氏在荆州势力很大,刘琦已经被挤到了墙脚边,一旦刘表挂了,荆州内部肯定发生夺嫡的重大事件。荆州要乱了,曹操和孙权肯定会下黑手捞外快的,荆州必然成为乱战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更不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轻易押在刘表的盘口上。

刘表不合适,刘璋呢?要说刘璋为人宽厚,如果刘璋能让诸葛亮当上首席大军师,诸葛亮未必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但问题是,刘璋会重用诸葛亮吗?基本没可能。

因为诸葛亮是外来户,要想挤进土著势力占据主流的益州政坛,难度非常大。要是只做二线角色,那去了又有什么意思?再者,诸葛亮的法术思想和刘璋的中庸无为思想完全不搭调,诸葛亮要限制打击豪强利益,刘璋根本不可能点这个头。

盘来盘去,四大诸侯都不太适合诸葛亮的职场发展规划,只剩下一个没地盘、没钱粮、没枪杆子的刘备了。选择刘备?诸葛亮肯定曾经考虑过,但可行性又有多少呢?

刘备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曹操暴打后,走投无路,这才找同宗刘表要饭吃的,寄居在新野。诸葛亮在荆州也住了好多年,加之他的暂住地离新野也不算很远,诸葛亮的许多朋友都应该是和刘备有过来往的,刘备早年的“英雄事迹”,诸葛亮或多或少也了解一二。

要说刘备这大半辈子活得真是不容易,为了讨生活四处流浪,别人高兴了赏他碗饭吃,比如袁绍;不高兴了抡起大棒子照头就打,比如曹操。现在逃到荆州避难,说好听些是刘表的兄弟加客人,实际上在刘表的心里,刘备和要饭的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刘备早期逐鹿中原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他身边没有一流的智囊。刘备本人智力不太发达,再没有高级谋士的帮衬,失败在所难免。吕布再不济,身边还有个一流谋士陈宫。

刘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体系,这一点前面也讲到了。之前是家庭作坊式的零敲碎打,自己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能,明显不是刘备的能力所能胜任的。现在的刘备急需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给自己提供最大限度的智力支持。

至于这位职业经理人具体应该聘用谁,刘备本来打算由徐庶来扛大旗的。《三国志》无徐庶传,徐庶的智力等级无法具体界定,徐庶后来仕魏,任过御史中丞这样的高级职务。再从诸葛亮日后对徐庶的推崇来看,徐庶虽然没有罗贯中吹得那么神通广大,但应该是个一流人才。

不过徐庶并没有接受刘备的邀请,而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我的朋友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江湖人称卧龙,足堪与将军共图大业,将军要不要见见诸葛亮?”不知道徐庶拒绝刘备,是确实自认才智不如诸葛亮,还是瞧不上刘备。

刘备在寄居荆州期间,和当地名士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有些交情,司马德操经常在刘备面前提及诸葛亮,另外捎带着推销凤雏庞统,刘备应该是知道诸葛亮的。

只是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天知道他是不是个书呆子,东汉末年士林中出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未必能成大事。刘备觉得自己虽然做人挺失败,但好歹也算是江湖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大大咧咧地告诉徐庶,请徐先生把这个什么卧龙带到寒舍一叙,我要面试。

徐庶笑着告诉刘备,诸葛亮这等级别的人物,可不是刘将军随便能叫唤来的,您要亲自去请。刘备也确实能放下架子,去就去吧,人才难得嘛。不过刘备第一次去的时候,却没见着诸葛亮,嘟嘟囔囔地回来了。

《三国演义》说刘备一顾茅庐时,诸葛亮正好外出游山玩水去了,所以刘备没碰着。史书上也没说诸葛亮在一顾的时候跑哪去了,但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诸葛亮已经提前知道刘备要来,故意躲到外面。

诸葛亮和徐庶是至交好友,徐庶在刘备面前推荐了诸葛亮,极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事通知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求职规划中,已经基本踢掉了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只剩下刘备有待考察。

当诸葛亮开始做跟随刘备闯天下的准备时,估计心里会非常的矛盾。刘备现在四大皆空,要地没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跟着刘备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弄不好会同归于尽。

但诸葛亮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并没有拘泥于刘备现在的窘况,而是看得更远。刘备是穷了点,但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具备相当的领袖气质。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只要人在,阵地就在,风险和收益并存,但不冒风险,谈何成功,曹操当年也是拎着脑袋从刀山火海中杀出来的。

而且如果诸葛亮以智力入了刘备的股,还有一点非常让诸葛亮动心,就是他只要过去,肯定能成为刘备身边的头牌花旦。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刘备因智力不足,必然会依赖于诸葛亮,这样诸葛亮就有很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绝世才华。

在小公司工作肯定没有大公司风光,每天进出高档写字楼,属于高级白领,甚至金领大班。小公司的创业起点比较低,但正因为是一张白纸,画家才有着墨的空间。当然大公司起点高,只要人才有突出的能力,照样能创出一番大事业,这个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

诸葛亮这次考察刘备,不考虑刘备的物质条件,诸葛亮知道刘备兜里也没几个钱。主要还是考察刘备的人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诸葛亮应该知道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这些优点,但毕竟他和刘备素昧平生。所以诸葛亮有必要考察一下刘备,看看刘备是不是真的爱才惜才。

这和求婚是一个道理,如果女方有意拒绝了男方的第一次求婚,男方就彻底放弃了,女方肯定会认为男方没有诚心。诸葛亮就是这样考验刘备耐心的,诸葛亮也许在想,如果你刘老大真的想娶我,那就多跑几趟吧。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刘备又去了第二趟茅庐,结果又没见到诸葛亮。罗贯中说这一次诸葛亮是受好友崔州平的邀请,结伴旅游去了。这有可能真有其事,史书记载崔州平是诸葛亮可以交心的密友,朋友一起游玩是很正常的。

诸葛亮第二次躲着刘备,依然是要考察刘备的耐心,尊重人才可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要看你的实际行动。但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会偏偏在刘备来的时候出门,他难道在刘备身边有内线?极有可能是徐庶或司马德操等人事先把刘备的出行日期捅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提前蹿出门了。

诸葛亮现在已经基本确定要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刘备,不然根本没必要和刘备这么兜圈子,直截了当地告诉刘备“我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一切就都结束了。刘备是个聪明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是诸葛亮有意试探他,因为之前徐庶也说了诸葛亮是要请出来的。

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刘备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快,我放下面子来给你装孙子,你倒真上杆子装起大爷了。不过刘备打了太久的智力光棍,急需一名智力老婆,所以刘备他没有选择余地,硬着头皮第三次提亲。

果然这次诸葛亮没再打着旅游的旗号开溜,卧在草堂上等着心上人的到来,卧龙嘛,当然要卧着。至于媒嘴子徐庶是不是同行,不得而知。这是刘备和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相见,也许他们心里都明白,对方将陪伴着自己走过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用《诗经·邶风·击鼓》篇来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天作之合再贴切不过了: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人在刚见面的时候稍有些羞涩拘谨,但他们的结合是前生修来的缘分。短暂的沉默后,刘备开始对诸葛亮掏心窝子,并恳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职业经理人。刘备发誓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感情,诸葛亮终于做出影响历史的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一起在腥风血雨中打拼。

随后诸葛亮拿出了应该是准备已久的事业发展规划书,即垂名青史的《隆中对》,给在黑暗中悲壮徘徊的刘备点亮了明灯。诸葛亮对天下大事了若指掌,他知道现在再打曹操或孙权的主意非常的不现实。

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夺荆州,再以荆州为跳板,进入益州。横跨荆、益,巩固孙刘联盟,两路狂攻曹操。攻克中原后,大汉雄师渡江南下,擒下碧眼小儿,统一中原。

诸葛亮的事业规划很完美,只是他没有想到,以后的路会那么的艰难。也许是诸葛亮太高估自己的事业规划,或者是高估了刘备,创业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但诸葛亮至少敢于去挑战失败,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努力,其实这就是成功的过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5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