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曹操的七十二座空冢(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4:28 0


袁曹相比,曹操胜在握有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要是论军事实力,曹操则远远不如袁绍。袁绍控制河北四州之地,雄兵二十万,战马无数,谋臣武将如云如雨。袁绍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将曹操死死压在身下,曹操连喘口气都难。

在袁绍和曹操的生死PK中,大多数盘口一直向袁绍倾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绍会获得最终的胜利,需要的只是时间。其实不只是局外人,就是曹操手下的那帮得力马仔,都对曹操明显的信心不足。为了给自己画一张保命符,许多人都私下和袁绍有书信来往,等到袁绍攻下许都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提前到袁绍帐下领骨头啃了。

曹操的压力能大到什么程度?当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发现了袁军留下的一大箱子书信,全是曹军人马写给袁绍的通款信。曹操看都不看,下令全部烧毁。

曹操这么做,是效法楚庄王“灭烛绝缨”,收拢人心。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曹操能理解人“欺软怕硬”的本性,曹操说了一句大实话:“以当初袁绍的强大实力,我都不知道能活到哪一天,更何况手下这些人?”

以袁曹当时的实力对比,曹操对是否能打败袁绍明显的不自信,不过曹操一直把这种悲壮的绝望隐藏在心里,每天微笑着面对人生中最残酷的竞争。曹操是曹军的主心骨,如果他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软弱,都会严重动摇军心,弄不好就有可能彻底崩盘。

之前我们讲过,曹操是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经常在两个性格的极端走钢丝,曹操的性格起伏也比较大。曹操对敌人和朋友的态度就是处在这两个性格极端上,套用雷锋的一句名言:“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无情,对同志要像春天一般温暖。”

不过曹操在对待敌人的态度上,也要因人而异的。如果曹操的敌人没有什么能力,或者没有背景,曹操杀之如砍瓜切菜,毫不手软。但如果是和曹操纠葛,尤其是有过感情纠葛的敌人,曹操就会显示出非常温情的一面,男儿的真性情挥洒无余。

在曹操的所有敌人中,陈宫和袁绍是曹操在感情上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陈宫当初和曹操是一起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过的,但后来陈宫瞧不上曹操的为人做派,换台跟了吕布。

最后吕布被曹操生擒于白门楼,吕布哀号求生,但陈宫任曹操百般劝降,大义凛然的向曹操求死。当陈宫含笑看着曹操,慷慨赴死之时,曹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还有就是袁绍,曹操和袁绍的竞争关系不用多说。当曹操最终平定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河北后,曹操来到袁绍的墓前,拜祭老友。看到袁绍坟前凋落枯零,想到物是人非,曹操不禁悲从中来,当着众人的面,流涕痛哭。

曹操此举,依然有其功利性的因素。一方面,曹操通过拜祭袁绍,展示自己重感情的一面,给自己脸上贴金,收拢河北人心。另一方面,曹操是个感情外露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怀旧。相信曹操在拜祭袁绍时是动了真感情,这和后来刘备携民渡江时、拜祭刘表墓时痛哭流涕是一样的。

有句老话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在官场上,像曹操和刘备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是很容易吃亏的。好在他们生逢乱世,盛世承平时代建立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被打破,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无数草根枭雄从社会最底层一路狂奔,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历史活剧。

曹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草根阶层,刘备才是如假包换的底层草根。但曹操的性格和行为作风却明显的草根化,其实我们常说“魏晋风度”,这个“魏”不应是仅指曹丕以后的魏,应该包括曹操。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曹操才是“魏晋风度”行为艺术的鼻祖。

“魏晋风度”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艺术,这都是清流名士才有条件玩的性格游戏。虽然有些人玩得比较疯狂,比如刘伶在屋里裸奔醉酒、毕卓偷酒,阮籍丧母吃猪肉、王戎钻李取核,但这些事情放在名流圈中,却是正宗的名士做派。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但曹操同样是文化圈中的顶级名流。在魏晋名士的风度专史《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关于曹操的记载,能说明这一点。

在三国的几大领袖中,曹操可谓是文武全才。要论武艺,曹操“才武绝人”,善使小戟,翻墙跳跃身手敏捷。在龙亢,曹军发生士兵哗变,曹操执剑,杀了几十个叛兵。这也是平时习武的好处,危难时刻可以自救。

再说文的,且不说曹操是一代诗文大家,文学史上的“三曹父子”名声显赫,曹操的一些“副艺”也是顶尖的。曹操善草书、会抚琴、能奕棋、懂医药,明养生之道。说曹操是三国名士中的极品,丝毫不为过。

既然是名士,那当然要有名士的做派。名士做派分为很多种,有张狂不羁型的,有贤淑型的,有闷骚型的,曹操属于第一种。史书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就是不注重仪表打扮,邋里邋遢。

曹操是个会享受生活的男人,他经常招来一帮歌舞伎,曹操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美女的曼妙舞姿,通宵达旦地调笑取乐。最经典的一个镜头是:曹操穿着便装与宾客喝酒,在席间纵横谈论。喝醉的时候,曹操大笑着把头伏在案上的杯盘中,胡子上、衣襟上沾满了菜汤肉末……

如此张狂不羁,才是真名士的做派,英雄都有真性情。曹操虽然在对待敌人的手段上过于毒辣,但客观来说,曹操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号英雄。不说别的,就这份豪爽大气,刘备都要逊曹操三分,更不要说枯燥无趣的孙权了。

曹操的这份豪爽大气,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折不已!与政治史上、军事史上的曹操相比,文学史上的曹操同样伟大。

上面也提到了文学“三曹”,三曹是曹操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家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显赫。在文学中上能与三曹父子相抗衡的父子文学集团,也只有南北朝的梁武帝父子三人(萧衍、萧纲、萧绎,另加萧统),以及北宋的三大家苏洵、苏轼、苏辙。

在这三家父子文学集团中,除了三苏的领头羊是苏轼外,其他两家都是老爹打头阵。其实要论才气和成就,曹植并不比老爹逊色多少,他那一篇《洛神赋》,写得让后人叹为观止。

不过因为曹操是马上打天下的,所以在气势上就远远胜过两个文人气质更浓厚的儿子。曹操的诗,普遍比较雄浑大气,让人热血沸腾。宋人刘克庄对辛弃疾词作的评语是:“大声鞺鞳,小声铿三国原来是这样——曹操的七十二座空冢(下),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这句评语送给曹操,同样受之无愧。

曹操有三首《气出唱》,尤其是第一首,开头写得极有气势:“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

“诗为心声”,胸中有物,笔下才能龙蛇飞走,成就佳什,否则就枯燥无味。曹操性情豪放,气魄雄伟,加上才情横溢,所以曹操的作品充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可谓“王道荡荡”。曹操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遇到挫折就向命运低头,那不是曹操。

在名篇《龟虽寿》中,曹操这种不服老的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老志不老,虎老雄心在。曹操知道人的生命都有终点,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垂垂老去,总想多做些事情,继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曹操的诗还有个特点,就是“以诗言志”,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曹操现存的二十六首诗中,知名度最响的,肯定是那首千古绝唱《短歌行》,其实曹操还有一首《短歌行》。这首不太知名的《短歌行》,与其说是四言诗,不如说是一篇施政纲领。

今不嫌其长,将此诗摘录如下:

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音“唱”)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在这首毫无诗味的“诗”中,曹操表达了对周文王姬昌、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所建立功业的赞美。上面也讲了诗可以言志,曹操写这首诗,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吹捧三位先圣,而是借此来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

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威服九州,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越政治雷池半步。他们无论功业有多么伟大,都对当时的朝廷俯首帖耳,终身称臣。

特别是周文王姬昌,姬昌和商纣可谓有深仇大恨,无时无刻不想消灭商朝,取而代之。姬昌一直在为这个政治目标奋斗着,但姬昌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大环境,他只能为儿孙灭商铺路,统一天下的事情,交给儿孙们去做吧。

姬昌的这种“受实利而拒虚名”的做法,对曹操产生了直接而且深远的政治影响,当然往大了说,也影响了三国历史的大格局。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先后逼迫傀儡皇帝刘协封自己为魏公、魏王,位在汉诸侯王上,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曹操深知汉朝立国四百年,威泽深远,汉朝在法理上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因天下大乱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至少在曹操时代,余威尚在。所以曹操打定主意,他在法统上的政治地位就到魏王为止,终身做汉朝名义上的臣子,绝不公开废汉称帝。

曹操和另外一位乱世枭雄刘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腥风血雨中艰苦打拼,天下三分有其二。但之所以刘裕可以公然废晋称帝,而曹操没有,说到底,根子就出在一点上。

刘裕虽然没有完全征服天下,但当时和刘裕对立的政权,如北凉、北魏、北燕、夏、西凉、西秦,都不是出自东晋政治系统,最多就是和东晋建立名义上的虚位君主关系。刘裕篡位,北方诸国根本找不到在政治上否定刘裕的借口,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与卿等何干?

但曹操不一样,曹操面对的蜀汉和东吴,全部都是由东汉政权内部的藩镇衍化而来,至少在名义上,刘备和孙权都打着汉朝的旗号,特别是刘备这个汉朝“皇叔”。刘备和汉朝法统有着天然的继承关系,一旦曹操换牌子,那最大的赢家一定是刘备,这点曹操非常清楚。

如果曹操公然称帝,就等于把手上最重要的政治牌——“挟天子以讨不臣”自动废掉,公开承认自己是汉朝的逆臣。这么做对曹操来说几乎就是政治自杀,曹操可没袁术那么蠢。刘备和孙权其实是一直希望曹操废汉称帝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光明正大地打着汉朝旗号讨伐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没安好心地给曹操上书称臣,请曹操称帝建魏。曹操拿着孙权的信,仰天大笑,陈群、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应承天命,曹操摇头拒绝。曹操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我,那我就是周文王。”

曹操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改朝换代是必然的,只不过骂名由儿子曹丕来背,老子种树,儿子乘凉。曹操在自述式的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给自己的政治地位定了性:“(我)身为宰相,人臣之位已极,意望已过矣。”

这正是曹操的聪明之处,曹操虽然翩翩起舞,但他的舞步始终在政治红线以内,让刘备和孙权抓不到自己半点把柄,至少在法理上曹操可以自圆其说。

相比曹操的知进知退,历史轨迹和曹操极为相似的梁太祖朱温就愚蠢多了。朱温杀皇帝、废皇后,废唐建梁,自以为得计,实际上是挖了一个政治陷阱自己往里跳。朱温的敌人全部是从唐朝原有官僚系统脱胎出来的藩镇,这导致了朱温在政治上的严重失分,历史形象极臭。

曹操的手段其实比朱温好不到哪儿去,除了不杀皇帝,皇后皇子照样捕杀,但曹操却守住了自己的政治底线。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称帝会导致曹操要承受来自刘备和孙权的政治攻击,在曹操控制区内引发政治混乱。

终曹操一生,曹操在名义上都是汉朝臣子,凭曹操做的那些坏事,骂曹操是汉朝奸臣并不为过,但汉朝逆臣的大帽子却戴不到曹操的头上。三国三大领袖中,他们对政治红线都有自己的一本小账。

孙权肯定不会抢在汉朝正式灭亡之前称帝,所以孙权一直希望曹操先往粪坑里跳,自己再称帝,就可以洗掉骂名。但曹操一直不上钩,孙权只好继续等,这一等就是九年(从曹丕称帝算起)。

刘备更是个大滑头,虽然他是汉朝宗室,但汉献帝是天下承认的共主,刘备要抢在曹操之前称帝,是比曹操称帝还愚蠢的政治自杀行为。刘备最大的政治资源就是汉朝宗室的身份,你这个宗室都抢先背叛朝廷,还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篡位?

在古代的政治道德架构中,谋逆是第一等死罪,为臣不忠,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曹操是个非常务实的政治家,他只需要能施展平生抱负的政治舞台,至于用什么名义,都是无关紧要的。

曹操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战乱程度远远超过吴、蜀的北方地区,因为军阀常年混战,中原地区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民涂炭。王粲在《七哀诗第一》悲哀地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东汉末年的军阀,至少有七八成集中在中原地区,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争地盘,成天群殴,人口损失极大。如果不是曹操,而是袁绍统一北方,以袁绍的统治力,短暂的北方统一很可能是昙花一现,一如一百八十年后的苻坚一样。

至于董卓、李傕、郭汜、袁术、吕布、张绣、韩遂、张鲁,都只是些乱世草头王,根本担负不起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重任。历史选择曹操,那是因为曹操非常优秀,优胜劣汰,这是历史的铁律。

曹操虽然屠杀过无辜百姓,但从总体上来看,曹操统治下的北方百姓,日子要远远好过于在董卓、吕布、袁术的统治。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有些自负,不过曹操说的却是实情,如果不是曹操扫灭群雄,中原地区的百姓还要遭受到更大的苦难。虽然曹操本人并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却为几十年后西晋王朝的大一统打下了最直接、最坚实的基础。

司马氏灭蜀前的统治疆域,一直维持在曹操临终前的大致范围内。西晋和后来的北宋一样,都是守成多于开拓的时代,可以称为“二次创业”,因为前人已经为其把统一的基础打好了。西晋统一的首功是曹操,北宋统一的首功是柴荣,一个被深深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男人。

曹操是三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个非常有趣的男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4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