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曹魏宫廷的斗争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4:23 0


曹操该批判的也批判了,该称赞的也称赞了,对于曹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其实曹操这大半辈子活得也不容易,拎着脑袋在刀山火海中艰难拼杀,曹操表面上风光无限,但谁又知道曹操背后的辛酸?

人在江湖中舍命搏杀,无外乎两个目标,一是体现自己人生的存在价值,一是为儿孙谋个长久的饭碗。尤其是第二点,自古就是老子种树儿乘凉,老子打天下,儿子坐天下,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人可以例外。

曹操经历了千苦万难,好不容易统一了北方,积攒了一份偌大的家业。虽然曹操铁了心不称帝,但曹家的江山自然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曹操可不是尧舜。

说到曹操的儿子,据《三国志·魏武诸子传》记载,曹操培育下一代的战果丰硕,一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还不包括许多女儿。从历史舞台的曝光率来讲,这二十五位曹家少爷中,绝大多数都是跑龙套的。在这些人中,够得上明星大腕的,只有三个:曹丕、曹植、曹冲。

对于曹丕和曹植,我们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一个魏文帝,一个陈思王,文学史上的这哥俩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实曹冲的名气并不在两个哥哥之下,“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一讲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曹冲生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母亲是曹操的侧室环夫人,环氏生平不详。曹冲来到人世间时,曹操已经四十二岁了,可谓老来得子。曹冲自幼聪明过人,极得曹操的宠爱,如掌上明珠一般。

最能体现曹冲聪明才智的事情,自然就是给大象称体重。应该是公元200年或201年,孙权可能是从海外搞来了几头大象,当时孙权和曹操的关系还不错,为了增强双边友谊,孙权就给曹操送了一头。

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没有大象,所以这头大象的到来,引起了曹魏官场的巨大轰动,大家都跑来看这个稀罕物。曹操也兴致勃地欣赏这头瑞兽,因为孙权并没有同时送来这头大象的体检报告,所以曹操很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

以前有部经典的木偶动画片《曹冲称象》,就非常有趣地再现了这个经典故事。在这部动画片中,黑炭头模样的许禇准备把大象大卸八块,称大象的肉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结果许禇被大象踢翻在地,曹操大笑。

还是年幼的曹冲聪明,他想到了一个绝招,曹冲骑在大象身上,用一把香蕉,将大象引到了河边的大船上。然后曹冲在船的吃水处画了一道白线,让士兵搬来石头放在船上,当石头将船压到了白线,曹冲再命人称出这些石头的重量。石头重量=大象重量,曹冲果然是神童。

曹冲称象的这个办法在现在看来,也许并不新鲜,这不过是简单的重量对换。但曹冲当时只是个五六岁的幼儿,能有这般见识,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然曹冲受到曹操宠爱,不仅因为曹冲的这些小聪明,而是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如果曹冲能长大成年,他极有可能是曹丕和曹植最强劲的夺储对手,可惜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就夭折了,年仅十三岁。

曹冲的早夭对曹操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老年丧子是人生三大至痛之一,另两大至痛是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曹操每想到仓舒早夭,就流泪不止,形容哀戚。

曹丕劝父亲节哀顺变,没想到曹操却当头给了曹丕一棒:“(曹冲之死)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操很怀疑曹丕是否真的惋惜曹冲早夭,曹操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曹冲多活二十年,后来的储君位子还不定是谁呢,未必就是你曹子桓。

在公元208年,曹丕并没有被立为储君,那时曹操还生龙活虎到处乱窜,所以也不急于立储。所以曹操这话并不只是冲曹丕来的,“汝曹”的意思是“你们”,当然也包括曹植、曹彰、曹熊等卞夫人嫡出的几个儿子。

历史上一直存在这个争议,就是如果曹冲不早死,曹操有没有可能立曹冲为嗣。晋人孙盛对此是持否定意见的,孙盛认为曹冲毕竟是庶出,“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不以贤”,所以曹冲“虽存犹不宜立”。

孙盛的观点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自古立嫡不立庶,但未必就立长不立次。如果曹操真下定决心立曹冲,办法只有一个,先废掉卞夫人的正室名分,扶正曹冲的生母环夫人,这样曹冲立为储君就名正言顺了。

其实卞夫人本来也是侧室,曹操的正室本来是刘夫人,刘夫人早亡,曹操便将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交给继任正室丁夫人抚养。建安初年,曹操废掉丁夫人,这才扶正卞夫人,而这时卞夫人的长子曹丕都已经十岁了。曹昂才是曹家兄弟中真正的嫡出长子,可惜曹昂在宛城战死,自动退出了日后的争储大战。

在曹操之前,废嫡立庶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一例:汉光武帝刘秀为了扶正最心爱的女人阴丽华,不惜废掉皇后郭圣通,并拿掉嫡长的皇太子刘彊,换上阴丽华的儿子刘庄。曹操要真的废卞立环,扶正曹冲,以曹操的脾气,谁又敢说个不字。

当然曹操在吸取了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教训后,未必会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去这么做。其实自嫡长子曹昂战死后,在曹操的心目中,日后的储君之位,基本确定在卞夫人生的四个儿子中挑选。

在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中,曹彰、曹熊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真正的较量,将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展开。

曹丕和曹植这哥俩是天生的冤家,他们同母,皆卞夫人所生,而且都是文学大家,才情横溢。最要命的是他们之间还有两层势如水火的关系,他们在政治上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在感情上,他们也是牛眼相向。据说他们都曾经爱过一个绝色美女——甄宓。

甄宓可以说是三国时代(以演义为准)最负盛名的三大美女之一,另两个是貂蝉和小乔。不过要论传奇色彩,无疑甄宓是最让后人好奇的。甄宓的身份背景非常显赫,她先后做过袁绍和曹操的儿媳,嫁给曹丕后生下了魏明帝曹叡,甄宓同时还是大才子曹植的梦中情人。

曹丕和曹植这对同母兄弟最终反目成仇,险些上演骨肉相残的人伦悲剧,原因并不主要因为曹丕吃曹植的酸醋,而是比感情更重要的权力。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兄弟二人几乎刺刀见红,把曹魏官场搅得鸡毛乱飞,差点没把老爹曹操给折腾死。

曹丕比曹植大五岁,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虽然兄弟俩同母所生,但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曹丕内向稳重,“喜怒不形于色”;而曹植却生性爽直,“不治威仪”,就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这点和曹操很相似。

历史上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人物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人格表现症。比如李煜和赵佶,这两个后主在政治史上的表现一塌糊涂,但文学史上的他们却都是一代宗师,星光四射,曹植也是如此。

说到曹植,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一个著名成语:才高八斗。南朝宋的一代狂才子谢灵运曾经大言:“天下才共一石(同蛋,量词,一石共十斗),曹子建(曹植字)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谢灵运这样的大文豪如此崇拜曹植,可以想见曹植的才气有多逼人!

曹植的文学成就,和父亲曹操不一样,曹操是以诗闻名于史,而曹植则是以赋著名。曹植流传至今的总共有四十多篇赋,其中两篇最为著名,一是后来曹植失意时写下的那篇千古名篇《洛神赋》,一是曹植在年少得意时写的《铜雀台赋》。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操在邺城建了一座雄伟壮丽的铜雀台,为了检查儿子们的文学水平,曹操让诸子每人都写一篇《铜雀台赋》。曹植文思敏捷,率先完成了命题作文,曹操一看,嘴巴张得能塞进去一个大面包,“甚异之”。

不过这篇《铜雀台赋》在历史上很有争议,一般来说流传着两种版本,一是《三国志》附注的那个简略版,一是后世经常传载的丰腴版,我们所熟悉的是丰腴版的《铜雀台赋》。

我们之所以熟悉这个版本,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引用过,就是诸葛亮智激周瑜那段。原版本曾经有这么两句:“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罗贯中为了情节的需要,很搞笑地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在演义中,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对曹操的仇恨,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下江东的目的就是得到孙策之妻大乔和周瑜之妻小乔,以娱晚年。结果周瑜不甘心戴绿帽子,发誓和曹操势不两立,铁了心要抗曹。罗贯中不愧是天才,这种情节也亏他想得出来,同时让曹植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

在曹植灿烂的文化星光下,曹丕的文化形象相对有些暗淡,世人言“三曹”,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曹操和曹植,曹丕仿佛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实际上,曹丕的文学成就绝不在弟弟曹植之下,只不过兄弟二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已。

曹丕在“三曹父子文学集团”中的地位,有些类似于“四萧父子文学集团”中的萧统。萧统论文才绝不逊于两个风流弟弟萧纲、萧绎,但萧统却不以诗著名,而是以一部《文选》笑傲文学江湖。

曹丕同样以一部著名的《典论》名垂文学史,史载“文帝(曹丕)《典论》二十篇,兼论古者经典文章,有此篇论文章之体也”。开了历代文学评论之先河,梁朝刘勰著的那部《文心雕龙》,就是明显按照曹丕的路子写的。

可惜因沧海桑田,这部《典论》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只有三篇残文传世。我们应该感谢萧统,要不是他在《文选》中摘录了曹丕的这篇《典论·论文》,后人就无法欣赏到这篇绝妙好辞了。

曹丕和萧统相比,有一点比较幸运,就是萧统的二十篇诗文今已不存,但曹丕的诗集却幸运地流传了下来。在曹丕大量的诗文中,个人比较偏爱那首《乐府·善哉行》,诗不算太长,摘录如下: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远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何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看,似乎是曹丕人生晚期所作,好像有看破红尘的意思,很类似于苏轼那首《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上这首《善哉行》是曹丕年轻时的作品,创作年代当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丕随父亲曹操南征孙权时。

曹丕虽然是嫡长子(不算死去的曹昂),但他却在和弟弟曹植争储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处在下风。对曹丕来说,他是天经地义的王储人选,无论曹植有多么优秀。曹丕没得到猎物,就意味着失败,所以曹丕站在浩荡长江边,心情郁闷,感慨系之,写了这首《善哉行》。

按照家天下的惯例,某人在称帝称王之时,会同时确立储君的人选。比如刘备在当汉中王后,就册立长子刘禅为王太子;孙权在做吴王时,也册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被汉朝傀儡朝廷晋封为魏公的时候,就应该确定“帝国”的继承人。由于长子曹昂早在十七年前(公元197年)征张绣时战死,所以曹丕作为实际上的嫡长子,他本来是储君唯一的人选。

但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确定储君的事情搁置下来,因为他对曹丕似乎并不太感冒,而曹操最喜欢的只有两个儿子:曹冲、曹植。曹冲五年前(公元208年)早夭,曹冲的这份父爱,基本被曹植捞了去。曹丕?依然两手空空。

曹丕的性格相对曹植来说,比较“沉闷”,不如曹植更活泼招人喜欢,所以曹植更得到了曹操的偏爱。曹操曾经说过:“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事实上曹操一直不早早确定曹丕的储君身份,就是想给曹植机会。

曹植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老爹在暗示他要主动些,别三棒子揍不出一个闷屁。曹植对储君的位子也垂涎三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体系中,做诸侯和做皇帝的区别?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不用说威福自享、生杀自专的帝王了。

为了能达到立储的政治目标,曹植也开始四处活动,机会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错过,到时可没地方买后悔药吃。曹丕和曹植的夺位之争,虽然没有日后东吴孙和、孙霸两兄弟争储的斗争那么惨烈,但也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不过好在曹操对权力的掌控力非常强,曹魏统治集团一线重臣并没有过多地掺和到争储的政治斗争中,二人的派系,主要是由一些文坛名士组成。曹植的心腹是“二丁”,即丁仪、丁廙,还有杨修、邯郸淳等人。曹丕的人马主要是吴质、徐幹、路粹等人。

因为曹丕和曹植都是读书人,他们和文坛清流们交往甚密,有些人难以划分严格的派系。但在当时的官场上,大多数人还是在感情上倾向于曹丕的,比如崔琰、毛玠、贾诩、朱铄、陈群、司马懿等人。

曹植和这些官场重臣的交情并不是特别密切,但曹植最大的优势就是深得曹操的宠爱,“几(立曹植)为太子者数矣”。从兄弟二人争储开始,曹植一直就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曹丕一度被曹植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曹丕只能以守为攻,先扎好云手,慢慢地等待机会再向曹植发动反击。曹丕和曹操身边那帮重臣的关系都不错,为了扩展思路,曹丕私下派人找贾诩,请贾诩帮忙给他谋个出路。

贾诩向来不轻易做得罪人的事,他未必能确定曹丕一定能成功,所以他并没有公开自己的选择倾向。只是不咸不淡地让曹丕平时做事稳重些,孝敬父亲,友好群贤。即使曹植上位,他也没办法揪住贾诩的小尾巴,至少贾诩的话里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倾向,换了曹植他也一样说。

但这些话对曹丕来说却非常的重要,别的先不说,就是“不违子道”,做到这一点不一定会成功,但做不到这一点肯定会失败。曹丕一直在隐忍,苦苦等待表现自己“仁孝”的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各怀鬼胎地来给父亲送行。曹植一直没改掉轻浮好显摆的毛病,他现场写了一篇赋,对父亲进行肉麻的称赞,“称述功德”,把老曹头哄得喜笑颜开。

其实要耍笔杆子,曹丕并不比曹植差,但曹丕不可能再吃曹植嚼过的馒头。曹丕的首席智囊吴质悄悄告诉曹丕,要以情制胜,办法就一个字:哭!

曹丕天赋聪颖,演技过硬,哭谁不会?曹丕可能动了真情,感情压抑已久的曹丕半真半假地在曹操面前泪流满面,给父亲行了大礼。曹操虽然不太喜欢曹丕,但看到曹丕如此动情,曹操也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对曹丕另眼相看,曹植无形中失了不少感情分。

吴质这招非常的毒辣,虽然曹操并没有立即确定储君人选,但曹丕通过此举扭转了被动的局面,至少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不至于被曹植甩得太远。

在比赛中,如果想获得胜利,一般来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自己发挥非常出色;二、对手出现重大失误。真正能决定比赛胜负走向的其实往往是第二点,对手如果不出现重大失误,即使自己发挥再出色,也很难笑到最后。

曹丕稳扎稳打,连哭带闹,渐渐追上了曹植。现在曹丕就希望曹植能多犯错误,正负相减,只有这样,曹丕才有可能超过曹植。曹植也真“配合”兄长的心思,可能是曹植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了,有些麻痹大意,犯了许多低级错误,最终被曹丕一个完美的逆转,一切都完了。

在这场兄弟之争中,曹植的优势之大,几乎让曹丕绝望。且不说曹植是曹操自曹冲死后最宠爱的儿子,就是曹植身边那帮跑腿打杂的,都是大有来头的。

曹植帐下的首席智囊丁仪,是曹操政治恩公丁冲的儿子。曹操念及丁冲的旧情,特别高看丁仪,甚至想招丁仪做女婿。虽然在曹丕的阻挠下,丁仪没登上龙门,但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依然很强势。丁仪经常在曹操身边走动,对曹植的受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曹植另一个高参杨修,出身更为高贵,杨修是东汉名臣、“关西孔子”杨震的玄孙,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在曹操时代晚期,基本属于一线重臣,史称“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几乎就是曹魏的当家大总管。

杨修是曹操身边的红人,连曹丕都要想办法巴结他,可见杨修的地位之高。在这些人的连番鼓吹下,曹植的形象包装非常成功,差不多就是文武全才。

曹操之所以一直犹豫没有立曹植,并没有对曹植有意见,而是曹操在犹豫如何(立曹植为储之后)面对曹丕。虽然曹操不喜欢曹丕,但无端废掉他,曹操自然也会觉得在感情上亏欠曹丕。

不过感情归感情,在立储的问题上,曹操打定了主意,半点也不含糊。后来曹操因事废掉了两大在感情上严重倾向于曹丕的名臣崔琰和毛玠,崔毛之死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曹丕,但曹操这么做,似乎很难不和曹丕扯上关系,难道真是无巧不成书?

曹植各方面条件都强于曹丕,但曹植最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不会演戏。同样是在舞台上,曹丕演技纯熟,说笑便笑,说哭便哭,至于装纯洁、扮憨厚,更是曹丕的强项。曹植这点做得太差,他基本上是本色演出,不懂得掩饰,做什么都直来直去,这样太容易得罪人。

也许在智商上,曹植要强于曹丕,但在情商上,曹植远不如曹丕。曹丕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会想办法笼络曹操身边的人,不仅包括一线重臣,就是一些不入流的侍臣婢女,都被曹丕感情收买了。

这些人成天围在曹操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曹丕好话,“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时间久了,确实对曹操废植立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曹植的失败主要原因还在他自己身上,曹丕想尽办法讨父亲的欢心,而曹植却接二连三地往曹操枪口上撞。

对曹植来说,他犯下的最严重的政治错误就是强闯司马门事件,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名义上的魏国国都邺城。汉朝的皇家制度有规定,除了皇帝本人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乘车穿越司马门,必须步行经过,以示尊卑有别。

但不知道曹植抽了哪根筋,或者是喝醉了,他在光天化日之下“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一起性质极为严重的政治事件,曹操再牛,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曹植此举无疑将曹操的政治野心彻底暴露出来,给曹操的正面政治形象严重抹了黑。

曹操本来是非常器重曹植的,但当曹操得到这件事后,气得七窍冒烟。曹操万没想到,他心中最合适的继承人曹植居然敢做下此等大逆不道的举动!曹操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对曹植还不是很了解,是个脑袋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做这等蠢事。

司马门事件之后,曹操痛定思痛,下令严加管束儿子们的举动,不许再出现这类犯政治禁忌的事情。虽然曹操并没有因此事直接将曹植扫地出门,但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植宠日衰”。

在官场上混,最忌讳的就是“明知故犯”,上峰有令严禁做某事,却偏偏去捅马蜂窝,用句歇后语讲,就是粪耙子摇头——找屎(死)。司马门事件对曹植来说,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曹植似乎并没有引以为戒,结果再一次撞在老爹的枪口上。

因为汉末天下大乱,经济凋敝,为了恢复生产,曹操厉行节约,曾经下令禁止贵妇人穿华丽的锦衣。不知道是曹植有意为之,还是曹植的妻子崔氏(崔琰的侄女)不把曹操当回事,公然穿着锦衣在大街上招摇。

曹操无意间发现了自己儿媳妇的违制之举,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孔子有句名言“己自正,不令则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曹操颁告天下的禁令,自己的儿子儿媳带头违反,曹操的威信自然就大打折扣。如果处理不好的话,甚至可能严重威胁曹操统治区的政治稳定。

盛怒之下的曹操不顾亲情,下令将崔氏赶回娘家,随后赐死。崔氏和曹操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曹操完全可以看在曹植的面子上,对崔氏严加惩治即可,也没有必要赐死。

最关键的问题,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了,上次的司马门越制事件已经让曹植在政治上严重失分,这次又闯了大祸,曹操对曹植彻底的失望。

不过最终让曹操下定决心抛弃曹植,立曹丕为储君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杀杨修,一个是贾诩说风凉话。

杨修之死,一方面是曹操在政治上对杨修不太放心,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另一方面杨修的治政能力非常强,从杨修“忖度太祖(曹操)意,豫作答教十余条(使曹植在曹操的政治考试下过关)”。

如果曹操立曹植为储君,以后曹植继位后,杨修很有可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相权势力,对曹魏皇室造成严重的政治威胁。而且杨修出身非常高贵,在上流圈子人脉很广。曹操对杨修始终不放心,最后寻了个不三不四的理由,杀掉了杨修,以绝后患。

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五月,曹操逼迫汉献帝刘协封他为魏王,这一年曹操已经六十三岁了,天知道他还能活几年?所以曹操已经没有时间再拖延立储问题了。

其实这时曹操已经基本将曹植踢掉了,但曹操似乎还在犹豫,一直定不下决心。曹操找来贾诩,想听听贾诩的看法。虽然在名义上贾诩并不是曹丕党羽,但贾诩却是希望曹丕上台的,至少从性格上来说,贾诩和曹丕很相似,而曹植,从来就和贾诩不是一个世界的。

贾诩故意卖关子,不理曹操,把曹操惹毛了,贾诩才不阴不阳地说了句:“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情。”有话不直说,拐弯抹角绕圈子,两头都不得罪。

曹操当然能听懂贾诩话里的弦外之音,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统治集团内部严重分裂,才被曹操有隙可乘的。曹操不希望内部发生裂变,为了曹魏江山的长治久安,曹操终于下定决心了。

在同年的十月,曹操正式宣布立曹丕为王太子,确定了曹丕为日后大魏天下的继承人,曹植落选。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可以说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带头领跑的,不一定能第一个冲过红线,曹植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是他不停地犯错误,直到曹操对曹植的耐心用完了,曹丕等于白捡一个天大的便宜。

历代都有一个现象,就是在争储的斗争中,那些过于出风头的,或者是气质文弱的,往往都竞争不过性情厚重、气质雄悍的。比如刘彊败于刘庄、杨勇败于杨广、赵德昭败于赵光义、朱高炽险些败于朱高煦、胤禩败于胤禛等。

曹操之所以最终选择曹丕,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的历史任务是开创,而历史大环境则要求第二代是个守成令主。历代守成令主,多半性情温和,处事稳重,而曹丕无疑最符合条件。

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为人轻浮骄躁,曹操对曹植这个性格缺点一直放心不下。如果曹植最终即位称帝,以他的性格脾气,很可能成为汉元帝第二,在艺术上是天才,在政治上是昏君,这绝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

曹操选择曹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曹植自己不争气,煮熟的鸭子让他自己踢飞了。曹操对立曹丕为储似乎还有些犹豫,毕竟他对曹植的感情要比曹丕深。即使曹植接连犯禁,但曹操的气头应该是过去了,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暗示曹植:只要好好表现,你还是有机会。

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北伐,曹魏南线形势吃紧。曹操本来有意让曹植率军南征,给他一个自救的机会,如果曹植能在这场战争中有上佳的表现,曹操甚至有可能重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曹丕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老爹心中想什么,从曹丕的利益角度考虑,他绝对不能允许曹植有这样重大的自我表现机会。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在曹植临行前,曹丕设计请曹植喝酒,说是替弟弟壮行,结果阴险的曹丕灌醉了曹植。

曹操准备给曹植送行,等了半天也没见曹植的影子。曹操一打听,曹植居然喝醉了,正在眯觉觉呢。曹操的脸色那叫一个难看,曹操对曹植已经彻底失望了,当国家危难之际,你还有心思喝花酒?我还敢把江山交给你吗?

当然曹操可能并不知道这是曹丕下的黑手,但主要责任还应该由曹植自己来背,曹植简直就是有头无脑,他怎么就轻易相信曹丕?曹植的情商之低,让人摇头。

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战争,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胜败的原因,那就是曹丕智商不如曹植高,但曹丕情商要高;曹植之所以失败,正好相反,有智商,没情商,失败是必然的。

曹丕这种性格,最适合在官场上吃饭,而曹植过于散漫的性格,士林江湖也许才是他真正的归宿。曹丕的胜利让人惊叹,但曹丕的心胸却不够宽广。

曹操死后,曹丕顺利地继承了魏王位,从这一刻开始,曹丕开始发泄对曹植的怒火,极为狠毒地报复弟弟。曹丕先是杀掉了曹植帐下的两大智囊丁仪、丁廙兄弟,剪除曹植的羽翼。杀了二丁,但曹丕依然不肯收手,他甚至想一劳永逸地在肉体上消灭曹植。

之后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曹丕寻了个不三不四的罪名要杀曹植,幸亏母亲卞太后苦苦哀求,曹丕才答应给曹植一个自救的机会。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否则就别怪哥哥无情无义了。

曹植对自己的争储失败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伤感,但他无法忍受曹丕对自己的绝情,在这种悲怆绝望的气氛中,曹植写下了这首悲唱千古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在《三国演义》中被简化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两个版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曹植含着眼泪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他斩尽杀绝?

曹丕“深有惭色”,知道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再加上老娘以死相逼,曹丕只好饶了曹植,虽然曹丕恨不得亲手宰了曹植,以绝后患。曹丕虽然不讲兄弟亲情,但相比南北朝的父子兄弟残杀,已经算是非常厚道了。

曹丕很虚伪,他明明想杀曹植,却胡说什么“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这话鬼都不信。不过曹丕的人品总体来说还算不错,至少他还能顾及名声,哪像刘骏、刘彧、萧鸾、高湛这伙变态,杀起兄弟来如屠猪宰羊,毫无人性。

曹植还算幸运,虽然争储失败,但终曹丕之世,曹丕并没有太过为难他。曹植的政治生命早在公元220年,父亲曹操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不过对历史来说幸运的是,曹植的艺术生命不但没有因此终结,反而更加的顽强,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佳什,这也是曹植的幸运。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