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三国跳槽史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3:56 0


说到“跳槽”这个词,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跳槽是很正常的人事变动行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才在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需要一个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发展平台,如果人才认为在原有的平台上发挥不了自己的才华,跳槽也是不可避免的。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河西军阀隗嚣派部下马援到洛阳来拜见刘秀,马援说了一句在历史上特别有名的话:“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无论是用人方,还是人才,他们之间的合作都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大家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人才的流动非常频繁,今天在甲公司出勤拿工资,明天就可能跑到乙公司点名报到去了,这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现代的人才市场竞争如此,古代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同样惨烈,最有名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楚材晋用”的例子不胜枚举。本国人终生效力于本国的例子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周游列国,在各诸侯国间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比如齐国人孙武子效力于吴国,卫国人吴起效力过鲁、魏、楚,秦国名相商鞅本是魏国贵公子。苏秦更牛气,战国七雄被这个卖嘴的蹚了个遍,最后还佩上了关东六国的相印。

相同的话题,我们回到三国。三国的跳槽史比起春秋战国的跳槽,名气上可能不如春秋战国,但激烈和混乱程度丝毫不比春秋战国差。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三国人物,大部分都有过跳槽的历史,真正从一而终的不算少,但也不算多。

下面我们把有过跳槽史的三国名人简单列个表:

一、魏国方面(以最终效力为标准)

姓名——原属集团

荀彧——袁绍

贾诩——董卓、李傕、张绣

郭嘉——袁绍

张辽——丁原、董卓、吕布

张郃——袁绍

董昭——袁绍

钟繇——李傕

华歆——孙策(非嫡系)

王朗——孙策(非嫡系)

于禁——鲍信

徐晃——杨奉

庞德——马超

文聘——刘表

袁涣——袁术、吕布

张范——袁术

崔琰——袁绍

陈琳——袁绍

黄权——刘璋、刘备(黄权降魏是被动之举)

蒯越——刘表

韩嵩——刘表

孟达——刘璋、刘备

二、蜀汉方面

姓名——原属集团

赵云——公孙瓒

许靖——刘璋

法正——刘璋

董和——刘璋

刘巴——曹操、刘璋

马超——自为一路诸侯,兵败来投

李恢——刘璋

费祎——刘璋

姜维——魏国

三、东吴方面

姓名——原属集团

甘宁——刘表

潘濬——刘表、刘备

糜芳——刘备

太史慈——刘繇

四、其他方面

姓名——原属集团

吕布——丁原、董卓

陈宫——曹操、吕布

从这个简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曹魏阵营中有跳槽史的最多,东吴阵营的多是江东本土精英,所以跳槽率最低。蜀汉因为是一个外来军事集团,所以蜀汉精英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刘璋阵营转投过来的,而蜀汉原属集团的精英也相当多,比如关羽、张飞、陈到、诸葛亮、庞统。

在这些有过跳槽史的三国历史精英中,他们的跳槽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鄙视原主型,代表人物是荀彧、郭嘉、法正。

二、借用一去不复返型,代表人物是赵云。

三、原主失败、被迫改投新主型,代表人物是蜀汉的原刘璋集团旗下精英,以及张辽、潘濬、黄权(降魏)。

四、强扭的瓜不甜型,代表人物是刘巴。

五、辗转反复型,代表人物是马超、庞德、甘宁。

在这五种跳槽类型中,争议最大的当属第一类“鄙视原主型”的,因为这类人物跳槽后直接和旧主反目成仇,这就引出了一个争议话题。像这样跳槽的方式,是属于“弃暗投明”呢,还是“忘恩负义”呢?

我们先来讲讲荀彧的问题。关于荀彧的生平事迹,在第三章《曹操的智库》那一篇里已经详细讲解过了,这里只简单分析一下荀彧的跳槽史。

荀彧出身于东汉第一等的清流名门——颍川荀氏,战国大思想家荀子的嫡派传人。东汉颍川的具体位置就在现在河南省郑州以南、许昌以西地区,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四战之地。

因为这个原因,荀彧有先见之明地认为这里不宜久居,正好同是颍川人的冀州刺史韩馥久慕荀彧高名,派人来请荀彧,荀彧顺着杆子往上爬,带着荀氏家族北迁至冀州。韩馥是个中庸之才,能力一般,荀彧这次北迁冀州不代表他选择了韩馥做自己的事主,纯粹避难而已。

韩馥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真正和荀彧的命运发生交集的是与荀彧同为贵公子的袁绍。袁绍是东汉末年横跨官场、士林的顶尖精英,无论是论出身,还是论江湖威望,袁绍都远远在当时的奋武将军曹操之上。

袁绍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将韩馥驱赶出了冀州,自为冀州牧。早期的袁绍也非常懂得收拢人才,像荀彧这等级别的人才自然受到了袁绍的格外垂青,“(绍)待彧以上宾之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袁绍待荀彧以无双国士,仿佛当年刘邦待张良一样。

但让袁绍感到郁闷的是,自己微笑着倒贴送给荀彧,荀彧居然连正眼都不瞧自己。荀彧通过自己的观察,他发现袁绍并不符合自己心中“明主”的标准,“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最终抛弃了袁绍,这一年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荀彧关于袁绍不能成大事的判断,是建立在将袁绍与东郡太守曹操的对比基础上的。曹操在得到荀彧后,笑得合不拢嘴,连称“此吾之子房也”。荀彧在袁绍那里可能并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显然不是荀彧抛弃袁绍的根本原因。

袁绍为人的弱点,前面我们也讲了不少,袁绍最大的问题是“多谋少决,外宽内忌”。在乱世中,像袁绍这种温吞水式的性格,是最容易吃亏的,曹操为人处世的特点正好与袁绍相反,非常适合在乱世中捞饭吃。

荀彧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江湖上闯出了自己的名号,南阳名士何颙称赞荀彧为“王佐才”,荀彧之前最有名的“王佐才”是谁?张良!荀彧本人也自视甚高,一般的买家,荀彧是瞧不上眼的。

在乱世争雄时代,人才的流动是双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袁绍选择荀彧,是因为袁绍看中了荀彧的能力,而荀彧抛弃袁绍,也是因为荀彧觉得袁绍不是自己最合适的买家。

袁绍很对得起荀彧,但荀彧这么做是否就对不起袁绍了?如果袁绍和曹操是两个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国家,而荀彧就生在袁绍这个“国家”,那荀彧的弃袁投曹的行为有待推敲。

问题在于,当时的法律主体政权是东汉王朝,袁绍和曹操只是东汉王朝下属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从法理上讲,荀彧的跳槽不过是从东汉政权内部的一个角,跳到了另外一个角而已,从法理意义上讲,谈不上背叛。

郭嘉的情况和荀彧几乎如出一辙,但又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荀彧当初是找韩馥避难的,袁绍取代韩馥,荀彧才和袁绍发生命运的交集。而郭嘉则是在袁绍统治河北后,主动找袁绍讨生活的。

郭嘉和荀彧是同乡,而且从史料上来看,荀彧应该是非常了解郭嘉才能的。郭嘉具体北上找袁绍的时间不太确定,但肯定在公元197年之前(此年郭嘉投奔曹操)。

对于袁绍,郭嘉的态度与荀彧没什么差别,都认为袁绍不是合适他们的买家,虽然袁绍待郭嘉也非常厚道,“甚敬礼之”。前面也讲了,人才出来混江湖,需要的是发展平台,而非华而不实的礼遇。

袁绍和曹操在用人上最大的区别是,袁绍能“致人而不能用人”,而曹操则是“能致人亦能用人”。在三国一线人物中,有许多是从袁绍处叛逃到曹操那里的,比如荀彧、郭嘉、张郃。但从曹操那里叛逃的,几乎没有,勉强算有一个兵败投降关羽的于禁。曹操的乱世生存能力和人格魅力都远强于袁绍,这也是为什么郭嘉在和曹操一番长谈后,仰天长笑曰:“真吾主也!”

人才有选择发展平台的自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人才离开了,又有人才进来了,这都是很正常的。荀彧、郭嘉抛弃袁绍选择曹操,和陈宫抛弃曹操选择吕布一样,从人员流动的角度来看,确实没什么可指摘之处。

有个现象说起来很有意思,同样是背叛旧主,在归附新主后,对旧主发起了无情进攻,最终导致旧主彻底灭亡,但荀彧、郭嘉和法正的待遇显然不一样。三人的行为如出一辙,可从古至今基本听不到对荀彧、郭嘉的指责,倒是对法正“忘恩负义”的指责扑天盖地,让人不解。

我们在第七篇中讲过了法正,但那一篇讲的是法正在刘备手下的受宠程度,本篇的侧重点再讲一讲法正的叛逃行为。法正是右扶风人(今陕西西安附近),祖父是关中名士法真,是士林中的顶尖人物。

汉献帝建安初年,军阀连年混战,天下饥荒,法正没地方吃饭了,就和同乡孟达一直南下入川,投靠在益州刺史刘璋门下。法正在刘璋门下混得并不如意,只做过新都县令和军议校尉,在官场上属于三线职务。

法正自负国士无双,却因为个人的一些原因,不受刘璋重用,“志意不得”,郁郁寡欢。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时候,益州别驾张松在被曹操莫名其妙的拒绝之后,私通荆州军阀刘备,准备迎接刘备入川。

因张松和法正是多年的至交好友,张松就推荐了法正去荆州联络刘备。这时法正和刘备素昧平生,法正对刘备也没多少了解,还磨磨叽叽不想去。后来被逼得没办法,法正才不情不愿地跑了趟荆州,和刘备进行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接触。

这次在法正看来纯粹是混差旅费的荆州之行,却极大地改变了法正对刘备的看法。法正回到西川后,激动地拉着张松的手,歌颂刘备的英明神武。法正在反复权衡刘璋和刘备的比较后,最终下定决心,抛弃刘璋,归附在刘备的大旗下。

在益州集团对待是否迎接刘备入川的问题上,刘巴、黄权、王累等人是坚决的拒绝派,而张松、法正又是坚决的欢迎派。最终张松、法正等人的主张获得了刘璋的批准,这么讲,刘备之所以后来能顺利夺取西川,张松、法正是两大首功之臣。

因为张松后来私通刘备事发,被刘璋杀害,所以法正就成了刘备进攻西川的活地图。事实上,在庞统中箭死后,诸葛亮不在刘备身边,法正是刘备帐下的头号谋士。

在刘备战胜刘璋的过程中,法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法正凭着对刘璋的了解,算定刘璋不会采用郑度“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张,果然刘璋没采用郑度的建议,让刘备避免了一场大祸。

法正被称为“小人”,主要是法正曾经在刘备围攻雒城的时候,给刘璋写了一封信,估计这才是法正的形象被丑化的主要原因。在这封信中,法正以刘备集团首席幕僚的身份,对刘璋进行战略恐吓,劝刘璋早点投降,不然的话,哼哼……

人都是要讲良心的,人们最欣赏的是“以德报怨”,最鄙视的是“忘恩负义”。而法正的所作所为,恰恰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之举,再加上法正得志之后,肆意报仇,所以法正的形象非常糟糕。

法正抛弃刘璋、选择刘备到底算不算是忘恩负义?严格意义上来讲,恐怕算不上。“忘恩负义”的前提是刘璋对法正有恩,而且是大恩,刘璋对法正有恩吗?从刘璋对法正的任用级别来看,刘璋并没有给予法正很高的待遇和重视,不过是以一般人才视之。

战国时代有个刺客,名叫豫让,他有一个著名观点,就是“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厚遇之恩,在赵简子灭亡智伯后,豫让三翻两次地要行刺赵简子。

豫让的行为和法正其实没什么区别,中行氏待豫让如常人,所以豫让没有替中行氏报仇。同理,刘璋以常人之遇待法正,法正也可以以常人之遇待刘璋,礼尚往来而已,不必对法正过于苛责。

还有一点,就是上面讲过的,法正抛弃刘璋、选择刘备,不过是东汉政权内部的跳槽行为。刘璋是东汉王朝认可的益州牧,刘备也是东汉王朝认可的左将军,二刘相争只是内部火并而已。

其实如果以法正“忘恩负义”的行为来看,荀彧和郭嘉同样少不了要戴上了一顶“忘恩负义”的大帽子。郭嘉人品上也有瑕疵,陈群就举报过郭嘉“不治行检”。

荀彧虽然反对曹操称王称帝,一生忠于汉朝,但法正为之效力的刘备也是正牌汉裔,刘备建立的也是汉朝政权,法正并没有背叛汉朝,更何况法正死的时候,刘备还没有正式称帝。

综上所述,法正不是君子,但也不是小人,他是个绝顶的天才,仅此而已。不能因为法正效力的是现在不受欢迎的刘备,就将法正定性为“忘恩负义的小人”,如果法正为曹操效力呢,是否要另当别论?

对法正的态度,要参考对郭嘉的态度,如果郭嘉是小人,那法正的小人帽子戴着也不憋屈。如果郭嘉不是小人,那和郭嘉行迹如出一辙的法正自然也不是。

在上面提到的五种跳槽类型中,最有意思的是第四类,即“强扭的瓜不甜型”,代表人物是刘巴。刘巴的跳槽比较特殊,虽然刘巴的后半生是在刘备统治下度过的,但刘巴从来就不希望和刘备缠在一起,因为他瞧不起刘备。

刘巴总共跳了两次槽,全部都是在被逼无奈下跳的。第一次跟着曹操,曹操在荆州失败后,刘巴不想投靠刘备,逃到了交趾找士燮混了一段时间,然后来到益州投靠了刘璋。第二次是刘璋被刘备打败,在刘备的软磨硬泡下,刘巴为了活命,只好违心地和刘备一起搅马勺。

刘巴和刘备的“结合”,是典型的乱点鸳鸯谱,命运把两条平行钱硬生生扭在一起,就好比将扈三娘嫁给王英一样,完全不靠谱。刘巴为刘备效力,是场三输的结局。刘巴自己不愿为刘备效全力,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刘备也等于失去了一个可用的大才,曹操更不用说,刘巴最渴望为之效力的就是曹操。

从尊重人才本意的角度来看,刘备应该大度地放刘巴北上,让刘巴的才能在曹操那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刘巴一心想走,刘备宁可将刘巴彻底地烂掉,也绝不会放他去投曹操,自己还想不想混了?

在这一点,刘备做的似乎不如曹操胸怀大度,曹操得到关羽之后,因为关羽“降汉不降曹”,曹操大度地放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当然,刘备不放刘巴,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像刘巴这样的名流士大夫在蜀汉底层武人集团中的点缀作用。

关羽虽然是万人敌,但当时曹操手下同样名将如云,不缺关羽一个。但刘备手下名士极度稀缺,蜀汉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名士,只有许靖和刘巴。许靖年龄太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伸腿瞪眼了,而刘巴时当壮年,刘备是准备留下刘巴接替许靖的。只是刘备没想到,刘巴死得那么早。

在三国的跳槽史上,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变化关系。说句通俗点的,就是以前是打工的,后来机缘巧合,自己创了业;另一种情况是原来自己当老大,后来失了势,被迫给人打工领工钱。这两种类型的具体人物,前者是吕布,后者是马超。

吕布本来是丁原和董卓手下的头号打手,从来没当过老大,丁原和董卓先后被淘汰后,吕布这才混出头,拉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票人马,在江湖上纵横闯荡。

虽然最后吕布被更强势的曹操干掉了,但吕布的人生轨迹却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陈胜吴广当年冲着天空呐喊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老大不是天生的,普通的小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机缘巧合,同样可以做老大。

至于马超,则是吕布的另一个方向。马超在三国前期(东汉末年)也是一路响当当的霸主,雄踞西凉,虎狼之兵数十万,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可惜马超有勇无谋,嫩鸡斗不过老鸭子,被曹操打成了光棍,老婆孩子及马氏宗族,悉数被杀。

仓皇无计的马超带着堂弟马岱和心腹名将庞德逃到汉中,给五斗米道主张鲁当了小弟。但张鲁显然不是个做大事的,马超跟着他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刘备即将攻下西川,马超辗转南下,投靠了刘备。凭借马超的威名和家世,马超不出意外地当上了蜀汉“五虎上将”,位列第三。

有句老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换个角度说也是一样的:由小弟变老大,是人人都能接受的;由老大变小弟,则是非常人能忍受的。这种滋味,刘备也曾经尝过,最典型的是越王勾践,以堂堂国主之尊,给夫差当马奴,受尽凌辱,非大胸襟者,难以为之。关于马超,以后会专门进行讲解。

三国跳槽的事情,就先讲到这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