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司马昭的权力之路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3:07 0


司马师倒了下去,司马昭适时而出,接过亡兄的大旗,继续带领司马家族在血雨腥风中逆行……

早在司马师上台之初,司马昭就成为了司马家族下一任的舵手,这是天下公认的。司马师没有儿子,而且乱世中幼主的下场尽人皆知,所以司马师必须找一个年长的接班人。司马昭比司马师小三岁,而且又与司马师同母,能力又出众,不选司马昭,还能选谁?

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性格差不多,雄悍刚毅,做事心狠手辣。司马昭的上台,也意味着司马氏对权力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司马懿、司马师经营魏国已经六年多了,先后铲除了许多股反对势力,尤其是消灭保皇派集团后,司马氏在京师权力圈的地位可谓稳如泰山。

司马昭的历史任务很简单,就是继续对内巩固核心权力,对外扫清反对司马氏的武装势力(暂时不包括吴蜀)。前不久毌丘俭、文钦叛乱事件给司马昭敲响了警钟,司马昭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他现在面对着最大的挑战,不是内部权力斗争,而是外部的军事斗争。

其实司马昭在他执政的这十年中,遇到的问题和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师几乎如出一辙:

三国原来是这样——司马昭的权力之路

不过就内部反对派的实力来看,司马昭后来遇到的曹髦是最弱的,曹髦手下不过几十个老苍头而已。在对付曹髦的过程中,司马昭承担的不是军事压力,而是政治压力,毕竟曹髦是皇帝。至于外部反对派,说来好笑,司马氏父子三人遇到的外部反对派全部来自淮南,也就是魏国的扬州。

在扑灭内外反对势力的过程中,司马氏父子三人的情况不太一样,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是先平定内部反对派,然后再平定外部反对派。司马懿先灭曹爽,后灭王凌;司马师先灭李丰,后灭毌丘俭。而司马昭则相反,他先是消灭了诸葛诞集团,然后再拿掉曹髦。

诸葛诞的出身很不简单,诸葛诞和千古名相诸葛亮都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三国时代的诸葛家族非常显赫,诸葛亮仕蜀,诸葛瑾仕吴,诸葛诞仕魏,外加一个诸葛恪,都是官场一线人物。《世说新语》把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比喻成“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虽然诸葛诞只当了“狗”,名声远逊诸葛亮和诸葛瑾,但在魏国官场的分量却远大于毌丘俭等辈,与当时魏国一线名士夏侯玄齐名。诸葛诞也是在士林中混大的,名声自然响亮,正因为诸葛诞为人浮华,魏明帝曹叡瞧不上他,一直不予重用。

诸葛诞真正的发迹,是在曹爽执政之后,曹叡刚死不久,诸葛诞就爬上了扬州刺史的高位。诸葛诞和曹爽集团的骨干成员夏侯玄、邓飏等人是铁哥们,穿过一条裤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诞也算是曹爽集团的重要人物。

司马懿当年打掉了曹爽,并没有彻底清除曹爽集团的所有成员,这也是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诸葛诞是个聪明人,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他不会强出头装大爷,老老实实地给司马父子卖命,深得信任。

前不久毌丘俭发动叛乱时,曾经派人来找时任豫州刺史的诸葛诞,要求联合反对司马师。诸葛诞没有同意,反而杀掉来使,向天下公布了毌丘俭造反的消息。在消灭毌丘俭的过程中,诸葛诞是出了大力的,这让司马师非常感动。

当然,诸葛诞讨好司马氏,并不是说司马懿父子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是司马懿父子做事过于心狠手辣,诸葛诞不得已才低头的。但正因为司马懿父子心狠手辣,恰恰对诸葛诞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一旦惹毛了司马师,自己的下场比毌丘俭还不如。

司马懿父子是典型的政治机器,冰冷得没有人情味,对待政敌下手极狠。从杀曹爽开始,凡是反对司马父子专权被杀的,下场全部是灭三族。客观来说,诸葛诞虽然也是曹爽集团的漏网之鱼,但诸葛诞并没有反心,他和毌丘俭不同,他想得到的,只是一个安全的保证。

出于这种考虑,诸葛诞在主政淮南期间,大施仁政,收买人心,同时收养死士数千人,以备时变。诸葛诞最大的心愿其实只是想保住淮南,给自己留个安稳的窝,并没有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

但诸葛诞这么做,依然触犯了司马氏的利益,司马昭不可能容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出现一个独立的军政集团,换了谁也不能容忍。南唐后主李煜拼着命给赵匡胤装孙子,结果赵匡胤一句话:“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全盘否定了李煜的存在。

司马昭开始怀疑诸葛诞的忠诚,但又不敢把诸葛诞逼得太急。按司马昭的意思,他打算把诸葛诞召回京师,解除他的兵权,从而恢复司马氏对淮南的统治。在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五月,诏书一下来,就逼反了诸葛诞,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琳,正式向司马昭发起了挑战。

司马昭要解除诸葛诞兵权,触犯了诸葛诞的利益,自然得不偿失。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难说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司马昭早就瞧诸葛诞不顺眼了,论实力他不怕诸葛诞,就是缺少一个讨伐诸葛诞的名分。司马昭希望能逼反诸葛诞,然后光明正大地灭掉诸葛诞。

诸葛诞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司马氏父子逼出来的,也许司马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司马昭刚刚当上首辅,威望远不如哥哥,如果他不能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在乱世中的威望是很难提高的,司马昭需要一场由他亲征的战争!

因为司马昭在朝中的威望尚浅,他担心他走后,有反对派利用皇帝曹髦的身份在后院放火,司马昭干脆挟持曹髦和皇太后一起“亲征”。只有这样,司马昭才能放心地去敲打诸葛诞。

从军事角度看,诸葛诞的实力并不比司马昭弱,他除了控制十多万淮南兵,还新招五六万人马。再加上吴国的援军三万人,诸葛诞有足够的本钱和南下的司马昭军二十六万人抗衡,何况他的最高目标只是打退司马昭,而不是消灭。

但司马昭的最高目标则是彻底消灭诸葛诞,他确信自己有这个实力。随司马昭南征的都是魏国官场顶级精英,比如钟会、王基、石苞、州泰、胡烈,再加上司马昭本人的军事应变能力非常强,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对司马昭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战争开始阶段,真正和魏军交锋的不是淮南军,而是远道而来的吴军。魏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国内政局出现动荡而有所下降,吴军被魏军打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好不狼狈。

吴国头号权臣孙琳为了推卸责任,杀掉了名将朱异,导致军心大乱。这本是吴国内政,但司马昭却敏锐地发现了孙琳杀朱异的另外一层目的,就是通过此举向被困寿阳的诸葛诞发出信号,希望诸葛诞能顶住司马昭的进攻,给吴军反击争取时间差。

司马昭真够狠的,他想到了一条毒计,他先是派人给淮南军放出风声,说吴国援军即将赶来,而且魏军缺粮,撑不了多久。诸葛诞的粮食不太多,但听说魏军也没粮了,就敞开肚皮吃粮。结果等淮南军粮食吃光了,吴军也没来,魏军也没有撤,诸葛诞这才知道上了当。

魏国这么强大的经济实力,怎么可能会缺粮?反正司马昭有粮吃,就和诸葛诞对耗,一直耗到了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春天。形势对诸葛诞越来越不利,最要命的是淮南军高级将领不断投降魏军,诸葛诞和吴国派来增援的文钦产生了矛盾。

诸葛诞一怒之下杀了文钦,将寿春城中的两派矛盾彻底激化,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鸳、文虎逃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他不同意部下杀掉文鸳兄弟,反而特赦文家兄弟,封为将军。

司马昭这么做是告诉淮南叛军:文钦当年叛魏,罪不容诛,文鸳兄弟按律也当斩,可我却重用他们。叛臣之子我都可以既往不究,何况你们?司马昭此举彻底瓦解了淮南军的斗志,“城内皆喜”,除了诸葛诞的嫡系部队,其他人都没心思再给诸葛诞卖命了。

司马昭见总攻时机到了,下令攻城,魏军很快攻进寿春,诸葛诞见势不妙想逃,被魏军当场干掉,夷三族。倒是诸葛诞养的那些死士很有气节,宁死不降,他们被司马昭一个一个地杀掉,最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可见诸葛诞平时养人之德。

闹得沸沸扬扬的诸葛诞叛乱被司马昭平定了,司马昭发现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接连在淮南发动叛乱的原因,就是他们全是曹爽余党,在政治上极端不可靠。司马昭改派心腹王基主政淮南,从而消除了来自淮南(勾结吴国)造成的隐患。

淮南横在吴国和魏国之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司马昭彻底控制淮南,对日后其子司马炎灭吴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价值不可估量。

司马昭灭掉诸葛诞,他收获的绝不仅是战争红利,同时收获的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大红包。乱世中要树立威望,首先是军功,有了军功,才有可能在政治上大捞一把。

司马父子三人通过三次对淮南的征服,基本打消了外藩武力反抗的念头,谁也不想落得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外部形势的稳定也必然能巩固司马昭在政治上的地位,曹氏天下早晚必为司马氏取代,这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共识。

司马昭虽然拒绝了皇帝曹髦封他做晋公的诏命,“九让乃止”,但这不过是个缓冲时期,司马昭想要什么,只有傻子才看不出来。曹魏帝国的权力基础,被司马懿父子一点点地掏空,到了司马昭时代,只剩下一副庞大的空壳。

看到祖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即将易主,傀儡皇帝曹髦心如刀绞。客观来说,曹髦的资质非常好,早在他登基之初,钟会就告诉司马师:“(曹髦)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这不是钟会吹牛,曹髦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但现在的问题是曹髦无权,老话说得好:形势比人强,如果将汉文帝刘恒和汉献帝刘协调换过来,谁能保证刘恒能做得比刘协更好?说到底还是生不逢时,这样的倒霉帝王还有很多:司马德文、元善见、萧纲、李晔、朱友贞、完颜守绪、崇祯、光绪……

曹髦不甘心成为司马昭的提线木偶,他希望能有机会干掉司马昭,恢复曹氏对魏国的统治。现在的形势对曹髦非常不利,司马昭的势力遍及朝廷内外,无论是外藩还是京官,一线人物几乎都是司马昭的人马。曹髦想翻盘?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曹髦的血性是日渐萎靡的曹魏宗室中难得一见的风景,有次曹髦召见大臣,当众斥责司马昭,说了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时的曹髦对司马昭专权已经忍无可忍,虽然他手上没有兵,但他依然选择了用鸡蛋碰石头,决定要和司马昭拼个鱼死网破。

曹髦现在头脑发热,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他鼓动大臣们和他一起讨伐司马昭。尚书王经知道曹髦没有丝毫的胜算,劝曹髦不要意气用事,该装孙子的时候,一定不能装大爷,因为你没这个本钱。

但现在的曹髦依然对战胜司马昭抱有一丝幻想:“行之决矣!正是死何惧,况不必死邪!”曹髦的骨头让人感叹,但现实就是如此冰冷残酷,鸡蛋碰石头不会有好下场。看到皇帝疯了,那些亲司马昭的大臣,比如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等人,立刻撒开脚丫子找司马昭报信去了。

曹髦手上没兵,他只有召集了在宫中宿卫的几百个老苍头,甚至还有小太监。这支奇怪的军队拿着武器,高喊打倒司马昭的口号,悲壮地冲出了宫,找司马昭决一死战。

不知道司马昭听到这个消息后是什么反应,很可能是鄙夷地大笑,这小子真是活腻烦了,敢在老虎头上挠痒痒!如果说对付诸葛诞这样的实力派军阀需要司马昭亲征的话,对付曹髦根本用不着司马昭出面,派几个小弟兄就能摆平曹髦。

替司马昭出面的是他的头号狗腿子贾充,以及太子舍人成济。贾充是文官,让他杀鸡估计都难,真正动手的是成济。看到曹髦的“部队”怒吼着冲过来,贾充只是鄙薄地向成济发出命令:“司马公平时不是白养你的,动手吧!”

成济唯司马昭命是从,既然主人发话了,那就动手吧,史称“成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殒于车下”。年仅20岁的曹髦就这样悲壮而悲哀地结束了自己有血性的生命。男人要有尊严地活着,即使是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司马昭是个演戏的高手,听说成济杀掉了曹髦,立刻赶到出事地点,抱着曹髦的尸体号啕痛哭。司马昭心里那个痛快:叫你小子不听话,这就是你的下场!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曹髦之死,刻薄些说有些不值一提,死了一个傀儡,再立一个就行了。但司马昭还是要拼命洗去自己的罪恶,首要问题是找个替罪羊,替自己顶包。

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司马昭将贾充拎出来顶罪,但贾充是司马昭的头号心腹,司马昭当然舍不得。算来算去,只有成济是个小虾米,拿他开刀最合适不过了。

恶毒的司马昭把杀皇帝的罪名扣在可怜的成济头上,“夷三族”。在权力场上,小虾米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当他们替主人完成滔天罪恶后,他们的剩余价值也被榨干了,除了被主人抛弃,没有第二条路。

成济是亲手杀了曹髦不假,但没有司马昭的指令,给成济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杀皇帝。司马昭杀了人,却喊冤道:“人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何其可笑!当天下人都是傻瓜吗?

但不管怎么样,曹髦的死,丝毫没有改变魏国被司马氏全盘掏空的事实,换招牌是迟早的事情。司马昭也在加快改朝换代的步伐,在新皇帝曹奂(曹操之孙)继位后不久,也就是曹髦被杀一个月后,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加九锡,正式上演了“禅让”丑剧的第一集。

在中国中古时代的政治易代过程中,“禅让”是一个常见的方式,最典型的是魏、晋、宋、齐、梁、陈这六朝,他们都是通过“禅让”三部曲来完成改朝换代的。比如曹操先封魏公,后封魏王,最终由曹丕完成篡位。

司马昭也是这样,天下人都知道,所谓的“晋公”不过是司马昭将来篡位的前奏,即使司马昭本人不篡位,天下也是司马家的私物。经过司马氏父子三人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基本灭绝了魏国境内的大小反对派,没人敢在虎头上拔毛。

内忧外患,在解除了内部(以国家为单位)隐患外,统治者往往都会关注来自外部的威胁,尤其是军事威胁。当时天下魏蜀吴三分鼎立,就实力来说,魏>吴>蜀,但这几十年来,魏国的主要对手则是蜀汉,而且对魏国来说最危险的对手也是蜀汉。

蜀汉自刘备开始,就坚定地奉行北伐曹魏的立国方针毫不动摇,虽然蜀汉表现出的血性让人敬佩,但蜀汉的国力实在过于弱小,在和魏国近五十年的拉锯战中,国力消耗极大。其实硬件的消耗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是蜀汉君昏臣佞,只有一个老姜维还在拼命,蜀汉事,已不可为矣!

虽然姜维的部队还有相当的战斗力,但蜀汉政权已经从内部腐烂掉了,这让司马昭看到了统一的希望。司马昭也确实有资格来统一天下,且魏国的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而蜀汉的国力却下降非常明显,这一升一降,蜀汉被司马昭第一个开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魏国灭蜀,是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春天,已经准备数年的司马昭终于下达了灭蜀令。替司马昭出面收拾刘阿斗的,是魏国末年名将双璧——邓芝、钟会。关于邓芝和钟会,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专门进行讲解。

这次魏国灭蜀,过程基本上还算是顺利,邓芝通过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迫使刘禅举国投降。蜀汉的灭亡,拉开了司马氏统一战争的大幕,虽然司马昭在名义上还是魏国大臣,但谁又能把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看成是汉献帝刘协的呢?天下,早就成司马家的囊中物了。

通过灭蜀战争,司马昭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尤其是在敲打掉钟会在成都发动的叛乱之后,普天之下,再无人敢挑战司马昭至高无上的权威。司马昭觉得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的三月,司马昭又自称晋王,离帝位只差一步了。

不过当上晋王的司马昭已经五十四岁了,精力大不如前,而且一旦背上篡位恶名,本来就不好的名声将会一臭到底。与其这样,不如学学曹操,拎出曹丕来背黑锅,自己落了个干净清爽。

其实自己要不要这个皇帝名分都无所谓,关键的问题是司马氏能否控制住最高权力。纳虚名而受实祸,是非常愚蠢的,司马昭相信自己的智商不会比曹操低。司马昭已经有了继承人的人选,就是长子司马炎。

其实在立储问题上,司马昭也走上了曹操的老路,他非常喜欢性格温润如玉的次子司马攸,对司马炎不太感冒。但司马昭肯定知道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下场是什么,虽然司马攸在名义上是司马师的嗣子。

何曾等人劝司马昭立司马炎为嗣的时候,说过什么司马炎聪明神武,非人臣之相,恐怕只是顺着司马昭递出的杆子往上爬的。司马昭是三国著名的演戏高手,此公心胸狭窄,比司马师还不如,指望他念哥哥旧情,传位给司马攸?别开玩笑了。

当然从司马氏基业传承的角度看,不论是司马炎上台,还是司马攸上台,由司马氏完成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只是到底需要多少年能灭掉吴国。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中原政权权力的交接。司马炎要比曹丕幸运,曹丕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当时的三国尚处在均势,难说谁能吃掉谁。司马炎上台后,他需要做的,只是做好成为大一统皇帝的准备。

老子种树,儿子乘凉,在家天下时代的传承意识中是天经地义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