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姜维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21:28 0


历史名臣——姜维

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三国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重,任为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屡次攻魏无功。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刘禅出降,始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咸熙元年(264),钟会阴谋叛魏,他伪与联结,拟乘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一、进退失据 归附蜀国

姜维从小就死了父亲,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州里又征召他,任命他为从事。

姜维为人,喜好功名,心志高远,私下里结交不少敢死之士,不太关心日常的产业。

姜维的父亲姜冏曾经做过郡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给姜维中郎的官职,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228),蜀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跟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诸葛亮一到祁山,诸县响应。消息传来,郭淮决定东行,回上邽(今甘肃天水)守备。马遵考虑到自己的治所冀县处在西边偏远的地方,担心官吏百姓们造反,又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跟随郭淮到上邽去了。

马遵临走之前,姜维曾劝他回冀县,马遵不听,对姜维说:“你们这些人都不能再信任了,个个都是贼!”姜维发现马遵走了,急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等他们赶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放他们入城。姜维等人又一起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进城。姜维他们只好去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见姜维来投,很高兴。不巧,正赶上马谡不遵节度,失守街亭,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带领西县一千多户人家和姜维等人班师。从此,姜维同他母亲失散了。

诸葛亮喜欢姜维,任命他担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才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经过认真了解,发现他很有才学,恐怕连永南(李邵)、季常(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称得上是凉州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信中还说:“姜维在军事方面才能出众,他既有胆量,有义气,又懂得兵法。更难得的是他心存汉室。我想让他先训练五六千名步兵,等结束了训练任务,就派他到宫中去朝见君主。”

不久,姜维就升任中将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不会如此待母。

二、渐膺重任 北向中原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为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任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

延熙六年(243),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领兵马讨伐并平定了他们。姜维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地方,跟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西交战。胡王治无戴等人率领整个部落投降了姜维,姜维把他们带入蜀境,并且让他们安居下来。

延熙十二年(249),朝廷授予姜维符节,命他又出兵西平,没能攻克,回师。

历史名臣——姜维

西蜀彩绘宫闱宴乐图漆案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总想引用那些羌族、胡族的人为自己的羽翼,并且说,这样一来,陇山以西的大部地区就都可以截取过来为蜀国所有了。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一万人。

费祎对姜维说:“我们跟诸葛丞相相比,差得远呢!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为今之计,我们最好是保卫国家、安抚百姓,恭敬谨慎地保守宗庙社稷,使之不致倾颓。至于建功立业,还是等待有能力的人吧!千万不要希望能靠侥幸来决成败于一举。倘若不能如愿,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去世。这年夏天,姜维就率领几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西南),包围了南安,以响应吴将诸葛恪伐魏。魏雍州刺史陈泰赶来解围,到了洛门。姜维部队因粮食吃尽,退兵而回。

第二年,姜维被任命主持中外军事。这年六月,他乘魏国内乱之机,再次出军陇西。狄道县代理县长李简率全城投降。接着,姜维进军围攻襄武,魏国将领徐质出战,姜维斩杀徐质,大败其军。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攻,好多地方都被攻下。姜维把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迁徙入蜀,率军撤回。

此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姜维又和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军狄道,在洮西地方把魏雍州刺史打得大败。王经的部队伤亡数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率兵包围。魏征西将军陈泰率兵前来解围,姜维这才退兵,驻扎在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春,姜维在驻地被蜀主封为大将军。姜维又整顿兵马,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日期在上邽会师,共伐魏国。胡济失约未来,姜维与魏国大将邓艾在段谷交战,蜀军大败,士兵星散流离,伤亡惨重。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回军,谢过引责,自己请求贬官削职,赎其过失。于是,朝廷贬他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分裂出关中的一部分军队东下。姜维见时机可乘,想出兵秦川,袭击魏国,于是,又率领几万人马从骆谷出发,一直到达沈岭。当时,魏国长城地方有许多存粮,但守兵不多,听说姜维到来,都惊慌失措。

魏大将军司马望率兵抵抗姜维,邓艾也从陇右出兵,都驻扎在长城。

姜维督师前进,在芒水倚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则凭依渭水坚守。姜维数次挑战,魏军都不出战,双方相持不下。

景耀元年(258),姜维得知诸葛诞兵败,又见自己毫无进展,起兵还成都,又被任命为大将军。

三、敛兵聚谷 避祸屯田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决不放他们进入一步。后来兴势之战,王平捍卫汉中,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

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新的策略,那就是“敛兵聚谷”。

姜维认为,以前错守诸营,层层设防,虽然合乎《周易》所说的“重门”之义,但却只能防御敌人,不能获得大的胜利。不如改换守卫方式,一听到敌人到来,各个营寨都集结部队,收罗粮食(敛兵聚谷),退入汉城和乐城,使敌人无法进入平地,并且在重要的关隘严加守备。有事之时,就派流动部队一起出动,钻敌人的空子,袭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敌人攻关,攻不下,田野里又没有零散的军粮,全靠千里之外往这里运粮,自然疲乏不堪,也就自然退兵。待敌人退兵之日,我军各城将士一起杀出,和流动部队合力搏击敌人,定会取胜。这是消灭敌人的上好办法。

历史名臣——姜维

西蜀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兵出汉城、侯和,被邓艾打败,退驻在沓中(今甘肃多曲县以西,岷县以南)。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而当时蜀国宫廷内部,宦官黄皓专权,他操纵着庸懦无能的后主刘禅,为所欲为。

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跟他相互勾结。黄皓想找机会废掉姜维,扶持阎宇掌管军政大权。姜维看出苗头,怀疑他们要暗算自己,心里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了,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道歉,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其实,他只是为了躲避黄皓罢了,而这时,司马昭则正在商讨大举伐蜀之计呢!

四、拒守剑阁 国破臣降

景耀六年(263),姜维表奏后主,说:“魏将钟会正在关中练兵,正设计着进攻我国。您应该派张翼、廖化各带人马分别守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会。对此,大臣都不知道。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今陕西沔县西),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廖化进军到达阴平,听说魏将诸葛绪正向建威进发,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历史名臣——姜维

三国陶佛像魂瓶

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立刻引兵东撤,途中,遭到邓艾追击。这时,诸葛绪自祁山攻占武都等地,已经接近阴平,截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被迫从孔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入白龙江处)进军武街,吸引诸葛绪的注意力,然后回师阴平。在阴平,姜维遇到了赶来增援他的廖化。姜维命廖化在阴平抵御敌军,自己想率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钟会进入汉中,猛攻汉城和乐城,派别将进击阳安关口。把守关口的蜀将是蒋舒和傅佥。蒋舒见敌军势大,想要投敌,便假意对傅佥说:“现在敌人到了,我们不出兵迎敌,却闭城自守,不是好办法。”傅佥说:“受命守城,只要保全城池,就是有功于国。如果违背军令,出去迎战,丧失部队、辜负国恩,那时,死了也没用了。”蒋舒说:“你认为保全城池是大功,我却认为出战胜敌才是大功。既然我们看法不一致,那就各行其志吧!”于是,引军出城。傅佥以为他出去与敌作战,不料他一到阴平就投降了魏将胡烈。胡烈乘虚袭击关口,傅佥与敌格斗,战死,关口失守。

钟会进攻乐城,久攻不下,听到攻克关口,大喜过望,引兵长驱直入。这时,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于是,他们便一起统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

钟会写信给姜维,企图用故土关系招降他。姜维没有回信,而是部署部队,列营守险。钟会无法攻破,魏蜀双方,形成了对立之局。

魏军粮食运输艰难,钟会深恐发生不测,甚至准备撤军回国。就在这时,邓艾却出奇计,他率军从阴平出发,经过景谷,偷偷进入蜀地。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后主刘禅投降了邓艾,邓艾进军,占据了成都。

姜维等人坚守剑阁,突然传来消息,说诸葛瞻战败。接着,一日三惊,传言纷纭。有的说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说后主要向东投奔盟国东吴,有的说后主要向南进入建宁。由于消息不定,姜维只好引兵从广汉向郪县撤退,沿途等待朝廷消息,以决定行止。

不久,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伤心落泪。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投戈卸甲,到涪城向钟会投降。部下将士不愿投降,拔出战刀砍着路旁的石头,愤气不息。

姜维见到钟会,钟会问姜维:“为什么到现在才投降?”姜维郑重地说:“今天投降,已经够快了!”说罢,泪流满面。

五、降后功过 世论纷纭

钟会厚待姜维等一班降将,发还他们原本的印号节盖,钟会和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一天,钟会对长史杜预说:“如果拿姜维和中原名士相比,恐怕公休、太初也超不过他呢!”

不久,钟会跟邓艾争功,陷害了邓艾,将邓艾关进囚车押往京城。接着,钟会便带领姜维等人到成都。

钟会心存异志,对此,姜维看得很清楚。于是,姜维就想借钟会构成魏国的内乱,然后伺机恢复蜀国。他找了个机会对钟会说:“听说您从淮南以来,计划的事从未失算过。国家的强盛,全靠您的力量,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国,威望和德能可说是盖世无双了。但这样一来,您却也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试想,此后老百姓尊仰您的丰功伟绩,国君忌惮您的超人谋略,您又该归向何处啊?当年韩信不乘天下纷纷的时候背离刘邦,在国家平定后却遭到怀疑,终致被害。越大夫文种不肯跟随范蠡泛舟五湖,最终却被用剑杀死。说起来,那时的主子也不昏,臣下也不愚,不过是时势利害,必然如此。如今您大功已立,德业已明,何不仿效陶朱公泛舟远游,遁出浊世,浪迹江湖,全功保身呢?何不登上峨眉山巅,与仙人赤松子往还呢?”钟会笑道:“您说得太远了,我做不到。况且如今我恐怕还用不到这一步吧?”姜维心领神会,说:“别的事,您自己能决定,不用老夫我操心了!”从此两人感情越发好起来。

钟会想让姜维率兵五万为先锋出斜谷,自领大军随后,前往洛阳争夺天下。但这时司马昭已经屯兵长安,并派中护军贾充经斜谷屯驻乐城。钟会知道司马昭已经看破自己的意图,便声言魏国太后有诏书命自己起兵证讨司马昭。并把假诏书颁示给将领们看。将领们不合作,钟会就把他们都关了起来,另任命亲信执掌军权。

姜维见时机已到,他想先鼓动钟会把魏将都杀光,然后自己再找机会杀死钟会,恢复汉祚。据说,他曾写信给后主,请他“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魏将胡烈之子胡渊得知钟会要诛杀诸将,引兵冲入成都,救出魏将,聚兵杀死钟会和姜维。

对于姜维的投降和降后的图谋再起,后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孙盛持否定态度,说他:“进攻时不能在绵竹之地拼死作战,退不能总帅五将、拥护保卫蜀主,又不能谋划长远,却在反复逆顺之间犹豫不决。

裴松之不同意孙盛的看法,他比较客观地评论这件事,他认为:“当时钟会已到剑阁,姜维与将领们列营守险,阻击钟会,钟会无法前进,已经准备退兵,姜维等保全蜀国的功劳,差一点就建立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后方,诸葛瞻战败,成都自溃。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如果回师救援成都,钟会则会进击其后。形格势禁,难以两全。因此,如果责备姜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那实在是强人所难,没有道理。后来钟会要坑杀魏将以举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前驱。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权握在姜维手中,那么,杀掉钟会、恢复蜀汉也不是难事,也还是可能的。一般说来,在情理之外获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没有按预期发展,出了差错,就说姜维不好。试想,假如当年田单定计之后,机会不好,没能成功,难道我们也说田单愚蠢暗昧吗?”

历史名臣——姜维

姜维画像

姜维为人,生性好学,生活俭朴。郤正曾写文章评论他说:“姜伯约握有上将的重权,处于群臣之上,而他的住宅却简陋破旧,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资财。他的侧室,没有姬妾,他的后堂,没有声色。他衣服只求够穿,车马只求整齐,一点没有过高的要求。他的饮食自有节制,不多不少就行。朝廷供给他的费用,他随手就用完了。他这样做的原因,并非出于激贪厉浊而有意控制自己的情感、舍弃自己的所爱,他只是觉得这些就足够了,有这些就满足了,也就不用在饮食衣着等口体之奉上下功夫了。一般人们评论事情,都喜欢赞扬成功的,诋毁失败的,支持位高的,抑制位低的。他们认为姜维投错了地方,自己被杀,宗族被灭,因此都纷纷贬斥他,而不肯去考虑姜维别的方面,这跟《春秋》的褒贬之义大相径庭。像姜维那样好学不倦、清素节约,其实,真应该是一代楷模呢!”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1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