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名臣全传——纪晓岚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1:10:12 0


名臣全传——纪晓岚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号“文达”。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父亲纪容舒曾任户部、刑部属官。纪晓岚作为清代学者、文学家,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八十二岁卒,观其一生,聪颖、多才、豁达是显著的性格特征。他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两次作为乡试考官,六次作为文武会试考官,可谓门生遍及全国;还与权奸和珅斗智,不畏强暴,他的故事多被后人称道。

一、神童奇才 鱼跃龙门

纪晓岚出身于书香门第,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庠生,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监生,做过县丞。父亲纪容舒,历任户部、刑部属官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都名噪一时,尤其擅长考据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到了纪容舒一代,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

关于纪晓岚的出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他出生的前后,“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他出生的对云楼。人们都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父母为他取名“昀”。昀是日光的意思。而在纪晓岚的身上确有许多灵异现象。如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在今天看来,大概算作是某种特异功能吧!

名臣全传——纪晓岚

雍正珊瑚釉粉彩花鸟瓶

纪晓岚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于生云精舍。他自幼就非常聪明,在乡里有“神童之誉”。

纪晓岚除了认真学习外,其他兴趣也非常广泛。他的私塾老师施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纪晓岚对他很反感。纪晓岚曾经捉到一只麻雀,将它放在学堂喂养起来。纪晓岚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麻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施先生发现,怕纪晓岚玩物丧志、耽误学业,便把麻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纪晓岚再去喂麻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联,断定这是施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施)先生。

施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纪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纪晓岚。只见纪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施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在北京时,纪晓岚结识了一些品学兼优的官宦子弟,组成“文社”。纪晓岚与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是当之无愧的领衔人物。这期间,他们谈诗论道,研讨经史,褒贬时事,达到了增长学识、扩大见闻、交流心得的目的。

乾隆九年(1744),朝廷准备开科考试。纪晓岚返回家乡,参加科试。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每届乡试之前,一省的提督学政要巡回本省所属州府,举行科试,俗称科考。科考合格的生员,才有参加本省乡试的资格。

纪晓岚在河间府学寄宿,要在这里复习两个月,然后参加考试。考试时,纪晓岚以优异的学识得到督学的赞赏,顺利通过科试。临别时,督学大人送给纪晓岚一副对联的上联:“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当秀才不易。”而且语重心长地教诲他道:“为学之道:谦虚严谨,切不可恃才傲物。”当时,真是有些恃才傲物的纪晓岚并未将这番话语的内涵吃透,只是随口应诺。

然而,这年乡试却使纪晓岚尝到了苦头。因为主考官不欣赏他所做的文章,被判为劣等,于是纪晓岚名落孙山。

痛定思痛,联想到督学大人的赠言,纪晓岚对自己的恃才傲物悔恨不已。于是闭门谢客,发奋读阅经义,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十二年(1747),纪晓岚再应顺天府乡试,终于以解元夺魁,一吐心中块垒。而点中他的主考官正是好友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春节过后,正准备参加会试的纪晓岚生母忽然病逝,因此错过了会试的机会。紧接着他又在家为母亲守孝三年。

在这几年里,纪晓岚深居简出,除了教辅子侄外,还完成了一部考证学著作《史通削繁》。这是他在批判继承唐代刘知己所著《史通》等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史通》一书提出的史学批评等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的结果。书成刊印,于是纪晓岚的名声便传扬开来。

守孝期满后,纪晓岚回到北京,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乾隆十九年(1754),参加殿试,考中二甲第四名进士,选入翰林院,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时年三十一岁。

二、江南督考 桃李丰硕

进入翰林院后,纪晓岚的机敏和才学很快被乾隆发现并赏识,先后任命他为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和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等。纪晓岚也确实不负皇帝重望,为大清帝国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巩固大清封建统治出了力。皇帝愈发重视他,于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命进入不惑之年的纪晓岚为福建省提督学政,主持江南考务。

名臣全传——纪晓岚

北京贡院

江南地区历来是人杰地灵、文化发达的地方。因此,纪晓岚刚刚到福州上任时,各地学子并不把他这个北方人放在眼里。认为他只懂《百家姓》、《三字经》等,并无真才实学。纪晓岚便有意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在出考题时故意将《三字经》、《百家姓》中的句子当作题目来出。第一题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第二题目是《三字经》中的第十一句:“子不孝”;第三题是《百家姓》中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考生们接到选题后便面面相觑,无法落笔。于是举子们便找纪晓岚理论说,我们学的都是《四书》、《五经》,而你所出的题目却只是《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之流,让我们如何作答?纪晓岚微微一笑,说:《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启蒙的文学,你们难道没有学过?是不是需要我来为你们开蒙啊?大家议论纷纷,感到很委屈,于是有人提出,既然你出的题目我们回答不了,那么,你能够回答吗?纪晓岚听罢道:“这有何难?”于是将举子们召集起来,滔滔不绝地朗诵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且行文跌宕起伏,气势不凡。众举子莫不目瞪口呆。

这时纪晓岚话题一转,说道:你们都自认为自己才高八斗,那么,我就出一个《四书》上的题目,由你们来答。待举子们拿到考题时,只见上面要求以“今也有蛮”为题,做文章一篇。这句话本是《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句话,原文是“今也南蛮舌之人……”是孟子嘲笑、讥讽楚人许行时说的话,意思是说许行所说的话拗口难懂。如今,纪晓岚将这句话当作考试题目出给江南学子们,又怎么不令他们难堪呢?

就这样,几场考试下来,众多举子不但了解到这位督考满腹经纶,而且还领教了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本事,消息传开后,各地官员人等,无不敬佩纪昀。

在江南任督考的三年里,虽然纪晓岚孤身在外,但也确实又为朝廷推荐选拔了许多饱学之士。因此,更加得到了皇帝的恩宠。

三、嫉恶如仇 忤怒权奸

纪晓岚得宠于乾隆皇帝的时候,刘统勋、刘墉父子等一辈忠臣也极其得宠。然而还有一位得宠的但却是有清以来最大的贪官——和珅。和珅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三库执掌(银库、缎匹库、颜料库)等职,权倾朝野。乾隆皇帝甚至把和珅称为“我的人”。四方进贡,皇帝让和珅自己挑选,把其中的百分之三四十都给了他,再加上暗中截留的,算起来,给皇帝的贡品,他倒拿了百分之五六十。更有甚者,皇帝收的贡品都没有他的好。和珅广收贿赂,卖官鬻爵,皇帝也只当没看见;百官弹劾和珅,皇帝也只当作耳旁风。于是和珅骄气日盛,目空一切。纪晓岚虽然看不惯,但也尽量不去招惹他。

这一年,皇帝又赐给和珅地皮,准许他在德胜门内另盖新宅。于是和珅大兴土木,兴师动众,修建起了宏伟庞大的和府。

一天,和珅邀请纪晓岚参观新宅,并请为其题字。纪晓岚虽然对和珅非常反感,但又不好推辞。于是在参观了和府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后,就在蓊郁的南竹与花草树木间,写下“竹苞”二字。这二字本出于《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之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来颂扬华屋落成、人丁兴旺。因此,和珅十分得意,常常向人炫耀。有一天,乾隆也来到和府游览。在一座亭阁前,乾隆指着那块“竹苞”匾额问道:“这是谁为你题的字啊?”和珅回答说是纪晓岚所题。皇帝哈哈大笑道:“竹字拆开,为个个;苞,是上草下包。这不是在说你的和家个个都是草包吗?”和珅听了无地自容,遂记恨在心。

名臣全传——纪晓岚

纪昀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天下大旱,各省都不同程度地受灾。尤以直隶(今河北)、山东最为严重。沿途饿殍遍野,人们易子而食。两省官员纷纷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两省在京官员纷纷解囊捐赠,由祖籍直隶的纪晓岚和祖籍山东的刘墉代为运到家乡。而由于受灾省份几乎遍及全国,加上西北地区人民起义纷起,造成国库空虚,朝廷也无力救助。而此时巨贪和珅依然狂捞不止。因此刘墉与好友纪晓岚便设计想让和珅拿出钱来。

一天,和珅家人密报,刘墉欲将二十万两白银于后半夜运出崇文门,送到山东老家赈济灾民。和珅暗想,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要半夜三更运送银两?再说,刘统勋父子一直与我作对,何不趁此机会报复一下?一则可以将银子归为己有,二者可以报告皇上治他们父子之罪。于是暗中设下伏兵,将驮队押入和府。然而待打开驮箱一看,里面却全是鹅卵石!

第二天清早,刘统勋父子已经状告到皇帝面前。经过当堂对质,刘统勋父子一口咬定里边装的是白银二十万两,且有捐助的百官为证。而和珅却咬定里面全是石头。乾隆暗中埋怨和珅没有将驮队押入官府,而是拉到自己私宅,即使里边真是石头,也无人做证。于是只好顺水做人情,判和珅拿出四十万两白银作充值及罚金。

往外拿银子,比割和珅的肉还难受。和珅恨死了刘统勋父子,当他知道这里面还有纪晓岚时,当然也就更恨了。他在瞄准复仇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两淮盐运史卢见曾由于理财不善,又好排场应酬,以致亏空官银,朝廷要抄没卢见曾的家财充公。因为纪晓岚与侧室郭氏之女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所以郭氏苦求纪晓岚帮忙。

纪晓岚并非不想通知卢家,但只怕行事不慎,惹祸上身。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便传来仆人张凯,将一个用布包好的木匣交他,吩咐说:“这是件罕见古器,你送到卢府,快去快回!”张凯奇怪道:“书信呢?”“书信不用写了,你亲手交与卢老爷就行了。”张凯刚走出屋去,夫人马氏便走出内室,埋怨说:“附上一信,又费你什么功夫呀?”纪晓岚申斥道:“夫人如何又糊涂起来!若附上一信,一旦事败,岂不等于我自投罗网?”

名臣全传——纪晓岚

纪昀墨迹

卢见曾收到木匣,他很小心地打开,却不由得诧异了:匣子里并没有什么宝物。搜索一会儿,才在木匣的绸子里层,翻出一个信封,捏了捏,往手心里一倒,是一撮茶叶和几颗盐粒。

卢见曾嘴里叨念着:“盐茶,盐茶,莫非是‘严查’?莫非是我的案犯啦?……”突然,他心里顿时明白:“八成是有人告我盐政亏空,朝廷要派人严查,这是通知我事先做个准备啊!……”

几天后,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里,和珅在乾隆身边附耳低言:“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已将财产转移一空,家无长物,尽是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了。”

乾隆听后知道有人走漏了风声,和珅极力说是纪晓岚所为,纪晓岚起初说未透露一字,后来说出了实情。由此他被“从轻谪戍乌鲁木齐”。

四、峰回路转 总纂《四库》

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戴罪戍边三年的纪晓岚获得了重生。

这一年的春天,好大喜功的乾隆突发奇想,他认为现在疆土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在教化上做点业绩出来。他想搜辑文萃,编一部旷世巨著,以供学子进仕之用。

然而,想要编辑这样一套浩瀚的图书,非博览饱学的通儒是无法担此大任的。于是刘统勋首任为编纂此书的总裁。经他力荐,乾隆又任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并责令其即刻还京。因为这一良机,纪昀终于官复原职了。纪晓岚已四十八岁。

纪晓岚自从受命编纂《四库全书》以来,殚精竭虑,赤诚忠心,惟恐有负乾隆之命。他每天坐镇书城,手不停披,有时竟整日不归。二百卷提要,整整写了八年,前后总共费时十三年。

名臣全传——纪晓岚

《四库全书》书影

表面上看,纪晓岚豁达、乐观,应付周围能够左右逢源。但实际上他的处境仍然是非常艰难的。在四库全书馆编纂处,纪晓岚虽然名义上是第一位的总纂官,但是在他之上还有二十多名正副总裁官,乾隆还亲自干预,不断地谕示,要“朕亲批阅匡正”。一部书辑录完稿,待逐层交皇帝御览时,编纂人等便是提心吊胆,以待御批示下。据说,一部书写好进呈时,往往还要在开卷首页故意留下一两处比较明显的错误,以便御览时易于发现改正。这样做是为了满足皇上比人高一等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钦定”。然而皇帝又哪里有那么多功夫用在书本上,于是来不及一一御览的错误之处,就在“钦定”的招牌下,“合法”地留下来了。乾隆对《四库全书》的评论也有该书“草率讹谬,比比皆是”的话。

《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万五千百零四册,计七亿七千多万字。全书按照西汉以来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纂,每大部分又分若干类,类下细别为属。四部分类: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辞典五类。全书除收录中国历代各种典籍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际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述。全书共抄录七部,分别贮于北京内廷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

《四库全书》的编纂成功,不但是乾隆朝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也是纪晓岚等文人学者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五、阅微草堂 安度晚年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逝世。这时的纪晓岚已经是七十二岁的高龄了,但依然是嘉庆皇帝所倚重的文臣之一。

纪晓岚受命担任高宗实录馆的副总裁,负责编修《高宗实录》一书。纪晓岚查阅乾隆帝一生的全部历史记录,以他高超的学识、独到的目光,对乾隆皇帝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描写和评价。一年后书成。全书共一千五百卷,记载了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诏谕和臣工奏议等重大活动。嘉庆皇帝阅后十分高兴,予以褒奖。

后来,纪晓岚一边在朝廷小心地侍候皇帝,一边撰写自己的小说。嘉庆五年(1800),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编定刊行。

名臣全传——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书影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约四十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了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八十二岁高龄的纪晓岚在京中溘然长逝。

嘉庆帝闻知噩耗,特派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员,前往祭奠,赏赐陀罗经被一条,白银五百两治丧,赐谥“文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44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