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名臣全传——刘墉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1:05:59 0


名臣全传——刘墉

刘墉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静庵、石庵,清乾隆帝时曾任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嘉庆帝时封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山东诸城人。父亲刘统勋,是乾隆帝所倚重的股肱大臣。刘墉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生活节俭,遵守礼法,可谓一代名臣。

一、名门望族 翰林出身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三十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乾隆二十年(1755)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做官。刘墉做过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擢山西太原知府。刘墉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

二、砥砺风节 任职四方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任职地方官,此后二十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沿袭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刘墉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很是严肃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二十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以刘墉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为例,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乾隆三十四年(1769),五十一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帝倚为股肱之臣。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刘墉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

三、静默自守 滑稽模棱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说不用彻底核对,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大呼曰: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使钱粮亏空案最终水落石出,当然刘墉也就得罪了和珅。

后来,受和珅的挑拨,乾隆对刘墉心生芥蒂。乾隆五十二年(1787)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1789)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上谕,说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十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但对刘墉严厉饬责。

嘉庆元年(1796),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1797),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嘉庆九年(1804),刘墉病死,享年八十五岁,赠太子太保,配享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尤善书,海内闻名。大量墨迹,至今犹存。其中部分曾由仁宗皇帝赏予侄刘猿之收藏,并以《爱清堂石刻》题名刻印刊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44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