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完败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38:44 0

还是来仔细看一看历史是怎样演绎的吧,看一看这两个人之间的推手如何让建文王朝在短短的四年时间走向湮灭,看一看在每个历史节点上,他们都做了怎样不同的处理,以至于最后造成建文帝不可挽回的败局。

燕王朱棣在反叛之前,实际上是心存顾虑的。因为他有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留在京师,变相地成为建文帝手中的人质。所以朱棣要举事,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便是设法让他的儿子们脱离建文帝的控制。由此,他和朱允炆的过招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朱允炆的稚嫩之处展露无遗,他的首鼠两端最终使其在这一回合输给了对手——朱允炆先是接到朱棣上书,朱棣以病重为由,乞子归藩,乞求建文帝准许他的三个儿子回来看一眼。朱允炆问计于齐泰、黄子澄二人。齐泰的意见是不放人,把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扣为人质,以阻止朱棣接下来可能的反叛。黄子澄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把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是授人以柄,将会成为朱棣起兵反叛的绝佳借口,因此放比不放好,另外放了还可以麻痹朱棣,朝廷方面可以攻其不备。建文帝同意了黄子澄的意见,准备放人,从而在与朱棣较量的第一个节点上先输一招,身陷险境而不自知。

但世事总有起伏,建文帝在对待朱棣乞子归藩的问题上可谓一波三折,令世人对其性格上的软弱印象深刻,怒其不敏,哀其不决。在朱棣三子将放未放之际,魏国公徐辉祖向建文帝进言,说如果放此三人北归,无异于放虎归山,日后必为大患。于是建文帝问计徐增寿和怀庆公主驸马王宁,该怎么办?此二人的态度是坚决主张放朱棣三子北还,并摆出一系列貌似有理的理由。终于,建文帝做出放还燕王三子归藩北平的决策,由此真正做到了放虎归山——较量的第一回合,他完败了。

建文帝完败第一回合,朱棣则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取得胜利:1398年年底,建文帝完成布网工作后,朱棣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发疯。他一会儿在大街上狂奔,见人手里拿东西就夺;一会儿躺在地上做无赖状,怎么叫也不肯起来。甚至大夏天的,燕王朱棣在北平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面前一边抱着火炉,一边上下牙齿打颤地反复念叨“寒甚”,完全是一副疯子行径,以此打消他们的顾虑。1399年7月,历史的拐点时刻终于来临。作为标志,首先是两个轻信的人——张昺、谢贵死在了朱棣手里。随后朱棣夺得北平九门,成立所谓的“靖难”之师。由此朱棣和建文帝的较量走向公开化和白热化,在同一个平台上,此二人智商和情商的较量成为影响建文王朝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所以接下来,穿过历史的弥漫硝烟,厘清两个男人过招的细节,看他们功败垂成,看他们力挽狂澜,看他们釜底抽薪,看他们高潮迭起,便成为一件值得做和有意义的事情。

先看朱棣。朱棣1399年起兵时刚好40岁。但是没想到,老天爷一上来就给了他一个凶信。那是七月初七,朱棣夺得北平九门,开始发表誓师讲话,以鼓舞士气。朱棣在说完“奉行天讨”后,为了进一步表达他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还专门祈求老天爷庇护道:“天地神明,照鉴予心!”可话音未落,老天爷就翻脸了,一下子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打得燕王府的瓦片纷纷掉落在地,令在场的人全都目瞪口呆。毫无疑问这是凶兆,朱棣的誓师讲话被蒙上了重重阴影,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一个个对前途充满疑虑。该怎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朱棣的老到与成熟开始起作用了。他首先进行了危机公关,暗示道衍和尚站出来对此怪异天象进行“合理”解释——道衍和尚果然站出来解释说:“这实在是祥瑞之兆啊!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殿瓦坠地,预示着大王将易黄瓦覆殿!”所谓“易黄瓦覆殿”是暗示朱棣要做皇帝的意思,因为明制规定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用黄瓦覆盖。随后朱棣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宣布,齐泰、黄子澄二人为奸臣,他依祖训起兵,是“奉天靖难”,这一点毋庸置疑。朱棣手下的将士们信服了,纷纷表示要跟着他干。由此,朱棣依靠他的智慧和经验圆满完成了危机处理。

朱棣的下一个精彩看点在于设计陷害吴高上。镇守辽东的吴高和杨文是朱棣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前者有谋,后者有勇。为了除掉谋事周密的吴高,使杨文无计可施,成为一只脚走路的跛子,朱棣开始设计了。他令手下向此二人送信,在一封信中称赞吴高足智多谋,另一封信中嘲笑杨文窝囊无能,并且故意交换信函而送,给对方造成误送的印象。吴、杨二人得此奇怪信件,不敢擅自处理,上奏朝廷请求圣裁。由此建文帝落入朱棣的圈套,怀疑吴高有反心,下令将他贬官。辽东只剩有勇无谋的杨文独守,很快就被朱棣夺了去。

朱棣的第三个看点是计袭沧州。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十五日,朱棣宣称要出征辽东,大部队开出通州北上,另一方面他又派人在直沽架设浮桥准备袭取沧州。随后他的部队突然改道南行,日夜兼程直抵沧州城下,打了毫无防备的沧州守军一个措手不及。此役朱棣共俘获沧州守军数万人,一举摧毁建文帝布下的掎角之势。“靖难之役”的战局由此走到一个拐点上。

朱棣成事的第四个精彩看点体现在对自己儿子的利用或者说厚此薄彼上。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初一日,朱棣的部队与守卫浦子口的盛庸部发生战斗,结果吃了大亏,双方准备谈判,划江而治。这个时候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率兵赶来,发誓要有所作为。朱棣为鼓其斗志,拍着他的背做托付状说:“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这个高煦与他的大哥高炽一直不对付,朱棣此时的阵前许诺毫无疑问给了高煦为自己前程赌一把的信心和勇气,结果大功告成,长江天堑被燕军突破,燕军自瓜洲(今江苏境内)渡江,盛庸狼狈逃窜,燕军随后由镇江西进,目标直指南京,朱棣的人生很快抵达高点。这个集阴谋和阳谋、情感和理性、投资和投机于一身的人最终取代建文帝称王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回过头来看建文帝,看看他又败在哪里呢?历史同样给了我们清晰而冷酷的答案。从建文帝将燕王三子放虎归山那一刻开始,这个人身上的性格弱点便开始不断发挥作用,直到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建文元年(1399年)十二月,兵败归来的李景隆被建文帝加封为太子太师,并获得金币貂裘等赏赐。之所以出现这样荒唐的一幕,只因为书生建文帝高高在上,从不调查研究,以至于李景隆兵败加官晋爵成为建文元年最大的新闻或者说丑闻,而新闻制造者建文帝有意无意间成为彀中人而不自知,说起来也是悲剧了。或许从这一刻开始,他为自己启动了终极悲剧的倒计时。

当然建文帝也懂计谋的,只是他的计谋总是功败垂成。建文三年(1401年)闰三月二十四日,建文帝朱允炆以夹河之败为由宣布罢谪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不过建文帝此举的目的不是要惩罚齐、黄二人,而是想以这样一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期盼朱棣良心发现,带领燕兵北归。但燕兵没有北归,燕王朱棣将计就计,一方面视建文帝此举为“诛奸除恶”,如此他的“清君侧”之举便是光明正大,出师有名了,另一方面朱棣以吴杰、平安、盛席等部队“犹聚境上”为由,明确表示不肯奉诏休兵,建文帝的计谋流产了。

但事实上建文帝还玩过“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的。他采纳方孝孺的建议,命令辽东部队入关攻击永平、真定,直捣朱棣的老巢北平,以为这样的话燕师一定会归救北平,然后他再玩一把前后夹击的兵家游戏,就可大功告成。但是很遗憾,这样的游戏没有玩成,因为在朱棣眼里,这个游戏很小儿科,他没有上当。至此,建文帝的败局已经隐约可见。

最后时刻,建文帝试图力挽狂澜。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二十日,在燕军相继拿下高邮、通州、泰州、仪真等地后,南京已是岌岌可危。建文帝朱允坐龙椅——完败 只得下“罪己诏”,以征兵勤王。同时他派人到朱棣处,表示可以割地请和,试图以此等待东南的勤王之师。但朱棣没有上当,如此,建文帝大势已去。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不对等较量终于以朱棣的完胜而告终——唉,建文理想,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