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忍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37:50 0

武官李谅没想到,自己在早朝后与皇太子朱高炽的一次无心晋见,竟然会影响到他的仕途安危。他被言官弹劾了,称其私见太子,居心不良。更严重的是远在蒙古北征的朱棣大皇帝也在百忙中亲自写信,警告他不可与太子走得太近。

武官李谅事件发生在太子监国时期。永乐七年之后,朱棣在外面建功立业,忙于营造国家级形象工程,太子朱高炽奉命监国,负责处理帝国的日常政务——也的确是日常政务,因为朱棣给他的授权里不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这三项内容中第一项是人事任免权,第二项是外交接待权,第三项是军事指挥权。可以说每一项内容都是要害,关乎国柄,关乎最高权力的归属。特别是第一项人事任免权,更是朱棣难以放心的所在。他常年在外,万一太子私启权柄,将帝国权力操纵在他一人手里,那太子和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朱棣在离京前严格规定:“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这里的“东宫”是对太子的别称。朱棣不允许太子独留私见帝国官员,目的很明显,防止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这当然是政治的需要,所谓权谋之道,未雨绸缪。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京直接写信批评皇太子说:“我命你监国,凡事务必宽大,严戒躁急。大臣有小过,不要遽加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九天后,朱棣再次写信批评朱高炽说:“优容群臣,勿任好恶。凡功臣犯罪、调发将士,必须奏决。”这一次的口气不可谓不严厉,用了“必须奏决”四个字,明确取消朱高炽的人事处置权。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朱棣如此动怒呢?起因其实很简单,缘于不久前朱高炽在朝会上批评了刑部尚书刘观。刘观是雄县人,深得朱棣赏识。永乐元年,朱棣做皇帝后,就升刘观为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呢,又马上官拜户部右侍郎。第二年,刘观调任左副都御史。永乐六年,升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任刑部尚书。从刘观的这份仕途履历表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火箭式的干部,如果没有朱棣对他的赏识,根本不可能仅用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地方干部爬到公安部部长(刑部尚书)这样重要的岗位上。而朱高炽之所以在朝会上批评刘观只是因为后者犯有过失,他还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行政处罚包括开除等决定,但朱棣显然认为太子越界了。在权力的蛋糕上染指了属于他的部分,由此,朱高炽受到严重警告。此后,朱高炽终于明白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推手游戏并不因为朱高炽的一味退让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因为很多非主观因素会影响到这个游戏的运行轨迹。比如流言和谗言。朱高炽监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流言和谗言却颠覆和扭曲了事情的真相,从而使得朱棣疑心大起,频频朝假想敌发动攻击。朱高炽监国期间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在朱棣回京后被一一否决,哪怕这其中无关权力的争夺,但在流言和谗言的催化下,朱棣也会在狐疑之后化掌为刀,猛击朱高炽子虚乌有的夺权企图。至此,另一个牺牲品开始浮出水面,他便是大理寺右丞耿通——继解缙之后,耿通作为朱棣新的假想敌,成为其不可不除的太子党主要人物之一。

永乐十年的秋天,午门。帝国都察院奉朱棣之命召集全体文武大臣在此目击一个人的死亡。这个人便是大理寺右丞耿通。此前耿通三番五次地谏阻朱棣,称“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也”。意思是您老人家回京后老是否决太子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搞得朱棣为此龙颜大怒,发誓非将耿通这个唠唠叨叨的家伙杀掉不可。朱棣给出的杀戮理由是“(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这个极刑便是凌迟处死。史载朱棣说完这话之后,“廷臣不敢争,竟论奸党,磔死”。他是被寸磔而死的,死状惨烈之极。那个朱高炽站在历史的现场,看在眼里,真是寒在心头。他的寒意细说起来有这么三层:一是朱棣杀鸡给猴看,其目的不在除掉耿通,而是警告他不要蠢蠢欲动;二是廷臣们的表情是噤若寒蝉,不敢争,“竟论奸党”。在他和父亲的矛盾冲突中不敢站在自己这一边。很明显,自己被孤立了;三是耿通最后“寸磔而死”,朱棣的“诛心之治”是不到极限不罢休,他朱高炽的处境真是岌岌可危了。

朱棣也的的确确加强了对朱高炽的管控。在征北期间,朱棣下令六科将太子日常行政事务逐条上报,并写明其赏罚的详细理由,以揣摩其背后动机。由此朱高炽监国,朱棣监子,权力的传导过程完全置于朱棣的秘密管控之下,朱高炽真是动辄得咎,举步维艰。永乐十二年(1414年)八月,新的打击不期而至。这一年朱棣结束北征回到北京,很不幸朱高炽派人迎接圣驾晚了一步,同时他在上呈的奏书中有些措辞也欠妥,朱棣由此认为太子怠慢自己,太子党必须狠狠打击。几天之后,朱棣眼中的太子党成员、东宫官属——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正字金忠等人被关押了。虽然蹇义和杨士奇二人在做了自我检讨后释放,官复原职(天知道这检讨该怎么做,但杨士奇明显是心向太子的,因为他把迎驾迟缓之罪都揽到自己身上,以使太子顺利过关),可杨溥、黄淮等人却长时间失去了自由,在狱中一关就是十年,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释放,东山再起。

永乐十六年(1418年),又一场新的考验降临到朱高炽身上。这一年,朱高炽因为宽恕了一个曾经立有军功的陈姓犯人而引起朱棣的猜忌——这个犯人是他定罪的,太子却为了表示仁义擅自减刑,居心何在?于是礼部侍郎胡濙被派往南京,奉旨秘密调查皇太子的德行。好在胡濙这个人善于审时度势,不敢得朱罪日后要当皇帝的朱高炽,只以“皇太子诚敬孝谨七事”密奏成祖朱棣,才使得朱高炽的境况转危为安。由此可见,朱高炽监国二十年,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随时面临生死抉择。但是,他毕竟熬过来了,目送朱棣最后离世,并让自己成功坐上龙椅——这其中靠的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他东宫官属的回护,也不仅仅是礼部侍郎胡濙式官员审时度势后的庇护。他靠的其实还是自己,他的智慧,一个弱者的生存智慧。很难想象,朱高炽要是没有这样的本钱的话,他就不可能成功屏蔽父亲的猜疑,化解兄弟间的算计,然后坐上龙椅,君临天下。

不错,到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沉下心来细致地分析一下,在朱高炽身上体现出来的弱者生存术究竟有哪些?他的那些生存术又是如何让他转弱为强,笑到最后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