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捉襟见肘的代价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29:17 0

1821—1850年,在中国是道光朝。那么,道光皇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应该说,在清朝所有的皇帝当中,道光帝是最暧昧的一位。他坐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中间,坐在1840年的节点上,天雷滚滚,这个资质平庸的男人要应付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1840年前后的大清国,已是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大帝国,人口差不多有4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三分之一,据说当时的GDP也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貌似很强大,却实在是脆弱得可以。这种脆弱不仅仅是国力的脆弱,也是体制的脆弱,封闭体制相对于开放体制的脆弱,道德治国相对于法律治国的脆弱。道光皇帝的宿命在于,他没有其祖父乾隆皇帝和父亲嘉庆皇帝的好运气,他左闪右躲,还是躲不过来自西方世界的猛烈撞击。毫无疑问,这样的撞击实验是在意料之中的,没有任何悬念可以期待,那场以鸦片为由头的战争最后以大清国的割地而告终。

据《清宫补闻》记载:道光皇帝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一个夜晚,绕殿逡巡,不停地拍案叹息,直到五更时分,才用朱笔草书一纸(同意议和的批复),连称自己对不起祖宗。

道光之前的五位皇帝,死后都建有“圣德神功”的碑楼,但道光皇帝死后,却没有碑楼。他的儿子咸丰皇帝虽然为他撰写了碑文,却只能刻在神道的阴面,不易被人察觉,这是一个皇帝的耻辱。清朝有制,凡皇帝有失国之尺地寸土者,不得建“圣德神功”碑楼。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之后丢了国土香港,已然是个有缺憾的皇帝,所以不能建“圣德神功”碑楼。

在他之前,这个王朝已经承平200年,外侮不敢近。在他之后,他的儿子咸丰连北京城都丢了。帝国的危象可以说层出不穷。有些危象道光自己见了也是触目惊心,他的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漏水,几经迁建却硕鼠甚多,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户部银库被盗案,几十名高级官员牵涉其中,上下齐手,一个王朝气数将尽的征兆,已是历历在目。

道光平定过新疆张格尔的叛乱,功勋卓著,却也丢了香港,惩罚林则徐,终成千古罪人。在英雄已然远去的时代,道光,这个身上衣服打着补丁,长得瘦骨嶙峋,一脸苦命相的男人看守着处于中衰节点的大清王朝,真可谓茫茫然不知所之。

他做的其实不是皇帝,是寂寞。

1828年2月14日是道光七年的除夕。这一天,道光皇帝的早餐菜谱是:“鸭子白菜锅子一品,海参溜脊髓一品,溜野鸡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炖菠菜一品”,差不多是四菜一汤的水平。这还是在除夕,在时事维艰的道光七年即将过去的时刻,这个帝国领导人给自己的犒赏。

这天,道光依旧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衣非三浣不易”(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见《满清外史》记载),依旧愁眉深锁,为帝国捉襟见肘的日子做道德榜样和国家表情。道光帝即位时,国库储备仅剩下二千万两白银。而在乾隆时期,国库白银储备最高达八千余万两。人多钱少,日子怎么过下去嘛?

的确,帝国的日子是越来越艰难了,以至于他这个当皇帝的一天仅有早、晚两次正餐。虽然道光年间人均占有土地还有两亩多,但与乾隆年间人均占有土地六亩左右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一切都是人多惹的祸,帝国人口大增,土地却不见增加,吃饭问题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问题。怎么办?道光皇帝给出的对策是勒紧腰带过日子。

早在道光元年的十一月初八,道光皇帝就发布了他的施政纲领——《声色货利论》。在这篇文章中,道光帝提倡节俭治国,表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很有天下为公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道光皇帝身体力行,带头过紧日子,他以“衣服穿破了打上补丁再穿”为标志,倾力打造穷国领导人的寒酸形象。道光皇帝经常派太监出宫去买烧饼,晚饭就和皇后以此为食,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做,还节约了灯油。他坚持使用普通的毛笔、砚台工作,坚持每餐不过四样菜肴的工作餐标准,以此引导国风民风。

国风果然被影响了。起码在道光皇帝视线所及,很多官员都开始艰苦朴素起来。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曹振镛率先穿上打补丁的裤子,其他朝中大臣也纷纷仿效。一时间道光朝变得衣衫褴褛,很有日薄夕阳的意思。

但是这样的节俭却只是一场秀。为了配合道光帝的治国理念,朝臣们在旧货市场淘宝,以淘到最旧、最破衣服为荣,以穿新衣、新鞋为耻。真买不到旧衣服的官员则自己动手,将新衣做旧,不旧不穿。一个王朝的形象也就这样被做旧了。在新与旧之间,真是虚伪之极,官员的人格和国家的品格开始扭曲、异化。

道光帝有一件黑色的狐皮端罩。他想在端罩四周加上一圈狐皮,内务府向他报告预算说需要一千两银子。虽然到最后狐皮没有加成,但内务府的大手大脚、中饱私囊等行径,还是从这一细节里流露了出来。狐皮再怎么贵,也用不了一千两银子啊!另外,从宫廷中的燃料开支来看,据档案记载,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一至二年十一月底,共消耗木柴十六万八千三百三十六斤,比嘉庆二十五年同期增加了74.41%,另外红箩碳、黑炭以及煤的消耗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宫中人员增加所致,另一方面完全是铺张浪费。道光帝虽然是宫中的主子,帝国最高领导人,却对发生在他眼皮底下的浪费无可奈何。他的管理无能、优柔寡断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道光皇帝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很多官员依旧声色犬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场宴席可以历时三昼夜,一种豆腐可以有二十余种做法,一种猪肉也能做出50多种花样。人人都是美食家,个个都是饭局明星。所谓“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依然一派盛世光景。

道光八年(1828年)的夏天,道光帝在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玉澜堂宴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有功将士。但他们得到的待遇只是几碟小菜而已。这些万里远行,征战数年的将士毫无疑问心寒了,道光帝节俭竟然节俭到他们头上,精忠报国的意义何在?他们想不通。

更想不通的事情在随后发生。为了勤俭治国,节约兵饷,道光帝宣布清军今后在新疆只留守六千人。这与将军们上奏的要留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差距甚大,事实上也不符合新疆地域广阔、民情复杂的实际。在多次与道光帝交涉未果后,将军们甚至激愤地提出,以后清军只守新疆东部,让西部自治好了,一场由节俭导致的攻防游戏在道光帝和将军们之间展开,游戏背后,却是国之安危与社稷民生。

最后的解决之道则是道光帝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宣布各省裁军百分之二,从中节约出三十余万银子,“以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饷”(见《清史稿》),这其中被裁军的地区也包括了东南沿海。史载:道光十二年五月二十六,广东、广西两省部分骑兵和步兵被裁,道光十二年五月初一,福建水陆各营以及浙江部分骑兵和步兵被裁。

毫无疑问,这是捉襟见肘的代价,若干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才猛然惊觉,原来任何一个地方的兵员都裁不得。新疆可以有叛乱,东南同样会有外患,靠节俭是节俭不出国家安全的,只是这样的认识为时已晚。这个一生视节俭为理想追求的人,实在是搞不明白节俭与浪费的辩证法,也搞不明白开源与节流的辩证法。越节俭越贫困,就像当时朝中大臣向他质问的那样,“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节俭在这个王朝成了原罪,成了道光无能的代名词。道光自己也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在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夹缝中委曲求全,以搏一条生路。

可帝国的危机却已是如影随形。它不仅仅是外患,还在于人心。人心出问题了,出了大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5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