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坐龙椅——道光朝的幽默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0:29:01 0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两年,这年四月的某一天,江南道御史周顼给道光帝上了一道名为《通商以银易货不准鸦片抵交折》的折子,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外夷洋人对于中国内地的茶叶、大黄,一旦数月不吃,就会双目失明、肚肠堵塞,直至丧命,与鸦片之害比较起来,威力当然要大得多。内地中国人并不都吸食鸦片,而外夷洋人却必须食用茶叶大黄。外夷拿无用害人之物,尚能控制中国的利权,为什么中国不能用有益于人的东西,换来外洋的银币呢?今请皇上降旨,令沿海各省总督、巡抚,认真计议,对外夷购买茶叶、大黄,定出价格,只准用银购买,不准用鸦片抵交。”

以今天的视角望过去,这真是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文字——茶叶、大黄比鸦片威力要大得多,甚至摇身一变为战略武器,这样的见识出自于堂堂的江南道御史,简直称得上天方夜谭。

可令人奇怪的是,周顼的建议没有招致他人的反对或嘲笑,反而引来一片赞同声。漕运总督周天爵、福建巡抚魏元烺,甚至包括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称的林则徐都纷纷上疏支持周顼的建议。林则徐后来以钦差大人的身份去广州禁烟时在其“通谕各国夷商人稿”还这样威胁说:“中国内地的茶叶、大黄二项,是你们外国必需之物,关系到你们的生死问题,你们不知道吗?……一旦天朝震怒,杜绝鸦片入境,严禁茶叶、大黄出口,你们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一后果的严重性。”

一个王朝的视野之狭窄终于在茶叶、大黄面前露了原形。道光帝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道光在看过周顼的奏折后,立即“命两广总督邓廷帧、广东巡抚怡良、粤海关监督豫堃,审时度势,相机办理,以茶叶、大黄,震慑外夷。”

这就是鸦片战争前夕大清帝国的备战实情。帝国以一个英国人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了反击。毫无疑问,这样的反击令人无语,堪称道光朝的幽默。

两年之后,道光朝的幽默还在持续。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鸦片战争一触即发,英国人出兵既成事实。打还是不打是一个问题。道光皇帝拿不定主意,林则徐便上了一个奏折,在这封奏折里,林则徐认为英夷都是没有膝盖骨的,腿也无法弯曲,“一仆不能复起”,只要用竹竿将其扫倒,他们就爬不起来……

同时对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林则徐也持乐观的看法。他认为英国人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林则徐乐观,道光帝则茫然,有一些问题他还找不到答案。比如,中国与英国是否有陆路相通,是否可以经新疆打到英国本土;还比如,英国女王的一些隐私问题。道光皇帝很好奇:“该女主年甫22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他希望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惑,以及困惑背后潜藏着的危险。热兵器时代已不期而至,工业文明带来的新视野要全面覆盖农耕社会的鼠目寸光。但道光皇帝不知道危险已近在咫尺,他只能以一种专制制度下的先验判断来本能地应付不期而至的危机。所用的手段无非“恩威并济”,所用的政策无非传统的剿抚政策。

也许道光帝以为,英夷和中国历史上未开化的夷狄一样,都是不堪一击的。林则徐不是说了嘛,“一仆不能复起”“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既如此,对待英夷就要做到“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上谕),总之要维护天朝上国在英夷面前的体面与尊严。这是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初期对待英人的态度。

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认识或者是视野狭窄所导致的错误判断。工业文明的新视野要全面覆盖农耕社会的鼠目寸光,所谓“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便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建立在儒家哲学基础上的权谋之道在强大的实力不对称面前一触即溃。香港就此失去,在英夷面前丧失“天朝”尊严,“有失国体”成为残酷的事实。

不是说实力决定一切,而是视野决定一切,开放的心态决定一切。这场战争道光帝未打先输,输在他整个王朝集体的短视上。这样的短视有时候跟英国问题有关,更多的时候纯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比如道光朝著名的大学问家阮元就认为美洲位于非洲境内,他甚至认为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是“离经叛道”,没有任何研究的必要,整个鸡同鸭讲,不在一个对话层次上。

当然,道光帝到最后还是有收获的。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差不多结束的时候,道光皇帝通过广东方面送来的两名懂英语的通事(翻译),总算弄清了以下一些问题的答案:

英吉利国距中国水路需多少天?

英吉利至中国需要经过多少国家?

英国女王年仅22岁,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国之主?

英吉利国究竟方圆有多大?

……

道光帝获得的答案应该说是迟到的答案,也是代价昂贵的答案。他们本应在战争之前就获得,但是很遗憾,为了获得它们,道光帝付出了“天朝”的尊严和国土。当然更严重的危机还在哲学和文明层面上。在大洋彼岸,一种更先进的文明已经生机盎然、蠢蠢欲动,试图吞噬或者说颠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身上所附着的保守、封闭、偏见、傲慢、脆弱、张狂以及患得患失……一切的一切已是箭在弦上。

站在道光二十二年的春天里,道光皇帝真是茫茫然不知所措啊。先前,他的痛苦在于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现在,他的痛苦则在于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哪里?

谁能告诉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5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