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文化简史——五代十国军制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7 15:14:02 0


五代十国是继唐末藩镇之乱后,封建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迭频繁,各个政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致使军事制度比较混乱。又因五代十国多为节帅创建,故军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有兵就有一切,因此当权者无不极端重视军队。此时期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中叶以后的募兵制。其军队主要由中央禁军、方镇兵和乡兵组成。

中央禁军

中央禁军是保卫皇宫和都城的部队,也是封建国家的常备军,由精选的勇士组成,其装备精良,待遇优厚,战斗力强。朝廷在镇压敌对势力,防御外来侵扰时,除征发方镇兵外,主要依靠这支武装。中央禁军在需要时也出戍地方,禁军将领也可兼任节度使之职,因而权高震主和禁军作乱之事屡见不鲜。为加强集权统治,禁军将帅多委任皇室成员或心腹大臣担任,直隶于皇帝。

除一般禁军外,亲军也是中央禁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说:“五代为国,兴亡以兵,而其军制,后世无足称焉。惟侍卫亲军之号,今(北宋)犹因之而甚重”。最初的侍卫马步军由梁太祖设置,它是在宣武镇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选富家子弟有材力者置帐下,称“厅子都”,组成亲军。其配置的弩杀伤力很强,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此外亲军还有左右长直等。

梁建国后,以上述亲军为骨干,整顿并扩充为中央禁军。开平元年(907)四月,梁太祖改左右长直为左右龙虎军;左右内卫为左右羽林军;左右坚锐、夹马、突将为左右神武军;左右亲随将马军为左右龙骧军。九月,新置左右天兴、左右广胜军,仍以亲王为军使。翌年十月,又新置左右神捷军。十二月,把左右天武和左右龙虎军,左右天威和左右羽林军,左右英武和左右神武军的名称相互调换。前朝所置龙虎六军,谓之卫士,至是以天武、天威、英武等六军,易其军号而任勋依旧。中央禁军还有左右亲从、左右亲骑、左右云骑、左右控鹤、控辰、拱辰和突阵等。

中央禁军的编制是,诸部分左右厢,厢各有主帅,称都指挥使(亦称厢主)。厢下置军,军设都指挥使(亦称军主、都校)和都虞侯。中央禁军的统兵体制是袭自唐制判六军诸卫事,六军置统军,诸卫置将军。侍卫马步军最高将领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置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后梁所创这一军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梁太祖对侍卫亲军非常重视,经常亲至校场教阅,屡幸左右龙虎军,常自率亲军南征北讨。至梁末帝时,侍卫亲军已远非昔比,神威、龙骧、拱辰等军,由京师游民、小贩组成,不堪一击。

后唐中央禁军沿袭梁制。唐庄宗时,“选诸军骁勇者为亲军,分置四指挥,号从马直”。中央禁军由收编的后梁禁军、李克用所置亲军和唐庄宗新置者组成,计有从马直、马前直、前直、帐前、黄甲、铁林、保卫、金枪、捧日、神威、雄威、剑直(一作长剑)、龙骧、控鹤、银枪效节、护驾马军、神武、龙武等。唐明宗时,重新设置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并对中央禁军进行了一些整顿。如长兴三年(932)三月,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以下指挥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军置都指挥使一人,兼分左、右厢。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不久,唐末帝又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以皇子重美判六军诸卫事,以各道骁果充实禁卫。

石敬瑭曾任后唐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起兵太原时,麾下有不少出戍河东的中央禁军。以晋代唐后,全盘接收了后唐中央禁军,却废弃了判六军诸卫事,侍卫亲军成为皇帝御林军总称。天福初,置侍卫司掌侍卫亲军。改拱宸、威和及内直等军并为兴顺,又改奉德两军为护圣左右军。河东和滑、相、镇等州由禁军将领兼任节度使。

后汉中央禁军是由刘知远从太原带来的元从亲兵(“北来兵”)和收编的后晋禁军组建的。其编制和指挥系统承袭后晋之旧。不同的是,有的禁军职务名额稍异,如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不只一员。中央禁军有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小底军、散员、控鹤、护圣、奉国、内殿直和东西班承旨等。

周太祖对中央禁军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广顺元年(951)四月,改侍卫马军为龙捷左右军,步军为虎捷左右军,“诏诸州于州兵内选勇壮并家属赴京师”。翌年底“改左右(威)卫复为左右屯卫”。并新置殿前司,其下设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同掌殿前班直。班直是皇帝最亲近扈从。侍卫司的龙捷马军、虎捷步军,殿前司的铁骑马军、控鹤步军,是中央禁军的四支主力。此外还有招收、弓箭直、弩手、大剑直、殿前、散员、左右龙武、捧圣、彰圣、神武、随驾都部署和殿前散都头等。

周世宗时,对侍卫亲军进行了较彻底的整顿。显德二年(955)十二月,改东西小校为东西班承旨。以伐蜀所获蜀军为怀恩军。显德四年(957)四月,以南唐降卒“分为六军,共三十指挥,赐号为怀德军”。新置殿前都点检,位在殿前都指挥使之上,是侍卫亲军最高统帅。殿前都指挥使专掌殿前兵,侍卫皇帝左右,马军都指挥使总领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总领侍卫司步军,宋代三衙即仿照这种形式而立。殿前诸班称内殿直,设指挥使、都虞侯、承旨和左右番行首等。500名侍卫组成一旅。侍卫亲军分左右军,各有巡院,以押系囚犯。

十国的中央禁军与五代基本相同,多以创建者的亲军(牙兵)为基础组建而成。

前蜀的中央禁军由王建亲军威信都、貔虎都等组成,太子宗懿判六军,开永和府,选朝士为僚属。其后宦官唐文“典禁兵,参预机密,事无大小,皆取决于手”。同光二年(乾德六年,924年)十月,宦官王承休请择诸军骁勇者1.2万人,置驾下左右龙武步骑四十军,其军需装备优厚于其他诸军。

后蜀建立前,孟知祥拥有左右牙等兵16个营,共1.6万人,建后蜀后,节度使多领中央禁军。孟昶时为惩戒安思谦等人的跋扈专横,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廷等10人分典禁军,又分卫圣、匡圣步骑为左右十军。此外中央禁军还有亲卫马步、捧对控鹤和奉銮肃卫等。

闽的中央禁军是王审知以王潮的元从部队为骨干组建的。惠帝时,又利用王审知的元从设拱宸、控鹤二都,杀擅权的判六军诸卫事李仿,以建王继严权判六军诸卫。康宗执政时怀疑、排斥拱宸、控鹤二都,罢继严官职,命季弟继镛代判六军,去其诸卫字号。另募2000多勇士号宸卫都以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宸卫都的将士赏赐丰厚,引起二都怨叛,康宗被杀。王延羲继立后,以其子亚澄掌六军诸卫。不久王延羲又被禁军将领连重遇等诛杀。据史籍载:闽的中央禁军有左、右军之分,置军使统领,朝廷的水军,则置楼船指挥使统领。

南汉高祖时,中央禁军为六军十二卫,掌管六军的秦王弘度,其招募的千名宿卫兵均系市井无赖子弟,军纪废弛,毫无战斗力。殇帝以后,南汉主一直用宦官典宿卫、掌禁军。朝廷还另置有水军组织。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五月,以楚王马希范为天策上将军,马希范开天策府,置护军中尉、领军司马等官职,以诸弟及将校担任。招募富家子弟8000人组成银枪都,配以长枪大槊,虽华丽无比,却无战斗力可言。中央禁军设有牙内侍卫军、左右军和强弩等。

吴杨行密有亲兵数千,称黑云都,置指挥使、队长;分左右队,设左右牙指挥使。徐温以右牙指挥使起家,因吴王杨渥厌恶徐温,遂以心腹大将陈瑶等组成东院马军以加强自卫。徐温杀陈王番等,其养子徐知诰建大元帅府,改牙城为宫城,置骑兵八军,步军八军。徐知诰以其次子牙内马步都指挥使景迁为左右军都军使。吴中央有水军,置楼船军使。

徐知诰以南唐代吴后,他麾下的上述诸军成为南唐的中央禁军。天福四年(939),南唐主以其长子李王景任诸道兵马大元帅、判六军诸卫。李王景即位后,又置侍卫军。南唐也设水军。

高季兴至荆南时,后梁以5000人为其牙兵,衣食由梁供应。高季兴以其子高从诲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掌管禁军。又置水军。

钱的亲军号武勇都,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置元帅府,下设官属。内牙指挥使戴恽,为吴越王钱元亲自任命,吴越还有水军和特置的衣锦军。

方镇兵

五代沿袭唐制,地方为州县二级制,州兵由刺史或节度使统领,须听从朝廷调遣,执行征战、戍边和驻防等任务。有些地方还驻有中央禁军。各方镇置牙兵作为亲军骨干,但其声势已逊于唐代。方镇作乱也时有发生,只是规模、次数均难与唐代相比。由于五代之君多由节帅通过兵变得位,因此,一些兼有禁军之职的方镇在王朝更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节帅一旦登上帝王宝座,也努力杜绝部将通过兵变纂权的可能。这成为五代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五代方镇不同于唐代藩镇之处。

后梁在一州或数州置节度使,称某某军,任命节度使50余名。他们掌管辖区内军政财等大权,州县官也无权干预。节度使一般都募骁勇者组成牙兵,如许州冯行袭有牙兵2000人,郓州朱瑾的牙兵号“雁子都”,魏州杨师厚所置银枪效节军则仿自唐代牙军的建制。为加强对方镇的控制,梁太祖以诸子出镇各地任节度使,敕“天下镇使,官秩无高卑,位在邑令下”,并以各种藉口诛戮节帅。但从唐安史之乱后由来已久的藩镇擅权跋扈之习,难以马上消除,而截留赋税、自辟官吏、矜功恃众,图谋不轨之事屡见不鲜。后梁因魏州叛乱降晋而尽失河北,终为唐庄宗所灭。

唐庄宗在50个州中置13个节度由其诸弟统领,但均留京城不赴任,由副大使知节度事。宰相遥领节度使的情况也有。唐庄宗对方镇采取优抚态度。如同光二年为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在洛阳修建住宅。又允许诸道除节度副使、两使判官外,其余官员和诸州军事判官可由地方任命。但唐庄宗用宦官监军的做法引起节度使的强烈不满。因节度使出征或滞留阙下时,军府政事皆由监军裁决,监军因而凌驾于主帅之上,怙势争权,与藩镇间矛盾尖锐。

后唐明宗为平息方镇的不满情绪,罢除监军之法;又用笼络的方式大量赏官赐钱,国库为之空竭。当然,他对方镇也存有戒心,并采取措施限制其势。长兴元年(930)敕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均由朝廷除授,诸道不得奏荐。并且批准枢密使院的奏请,限制诸道节度使、刺史的权限,对于其非法行径,民众有权告发。

后唐节度使豢养大量牙兵,置牙队,筑牙城。有的不向朝廷上报户口,有的擅自任免刺史以下官吏,租赋皆供军需,甚至滥杀朝官而皇帝不能追究,作乱之事史不绝书。

石敬瑭即位之初,多数方镇尚未归附,他采纳兼枢密使桑维翰的建议,对方镇倍加优宠,姑息其非法行径,但带来的结果却是方镇更加桀骛不驯,有的以修治楼堞或军食不足为名搜括民财,有的截留朝廷赋税,有的公然劫掠商旅,有的相继叛乱,觊觎皇位。晋出帝上台后,不再姑息方镇,将西京留守景延广贬为外官,10余名节度使不敢违抗。又以亲王遥领节度使,以加强朝廷对方镇的控制。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下令今后节度使、刺史不得置牙兵,买战马,以其子弟、亲信为节度使、刺史。

同年六月刘知远至汴州,原后晋方镇又相继归降后汉。刘知远下诏,凡契丹所置节度使及将吏各安职位。对个别不服从朝廷命令的方镇则兴师问罪。汉隐帝以皇族直接担任节度使,敕“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由观察使斟酌以闻”。

周太祖奉行削弱方镇、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命诸州在州兵中挑选勇壮者携家属赴京师,以充实禁军,对于叛乱方镇坚决镇压。周世宗在继行这种方针时,又辅以怀柔政策。他认为,朝廷首先应取信于方镇。当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入朝时,周世宗摈弃了五代以来对入朝方镇或留或易置的做法,加官遣归,安审琦深为感动。

《十国春秋·十国藩镇表》云:“十国抚有一隅,竞相夸侈,大抵国内多设节度(使),周遍诸州,以示幅员之广,而军、监不与焉”。唐代江南地区置节度使晚于中原一带,权势也弱。至十国时,这种状况依然如故。十国节度使均设置牙兵。五代节度使辖一州或数州,势力较大,十国节度使一般仅领一州,置监军,势单力薄,故据地自雄,不听朝命和作乱之事较少发生。前蜀节度使有的由宦官任职。后蜀节度使多兼领禁军统帅,或以他职留住成都,因此,在方镇主军务的僚佐则“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为革此弊,后蜀主以朝官知节度事,后复以将相遥领节度使。闽王曦自称大闽皇并领威武节度使。吴越王钱以诸子为节度使。楚有的节度副使和先锋将都有牙兵。吴镇海节度使徐温,外据重镇,内制国柄。

乡兵

乡兵是为维持地方治安、弥补战时兵源不足而设置的军队,它由选自户籍或召募的人员组建。西魏、北周年间出现乡兵,隋唐继续沿袭。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诸国养兵虽多,仍不敷用,故乡兵制,更加倍受重视,且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除中央禁军和方镇兵外的重要兵力。

后梁张全义在洛阳招民屯田时,挑选丁壮,教习弓矢保卫乡上,其实质便是亦耕亦战的乡兵。梁末帝诏“民十户出兵一人,器甲自备”,至梁末,“调民七户出一兵”。

在梁晋之争中,晋王屡发乡兵参战。如为解潞州之围,纳厚礼诱结北蕃诸部,以其境内丁壮南征决战。募山北部落骁勇,率民出马,民或鬻十牛易一战马,得团结骑兵500名。夹河之战时,发魏博白丁3万人从军,以供营栅之役。

后唐庄宗时,西川孟知祥和东川董璋联盟,点聚乡兵,对抗朝廷。唐末帝为御契丹,曾在清泰三年(936)十月征收马匹,按户籍招兵。规定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由勇将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习战阵,共得马2000余匹,征夫5000人,民间大受其扰。

晋出帝为御契丹,于开运元年(944)三月,“敕天下籍乡兵,每七户共出兵械资一卒”,至五月,得7万余人,号武定军。三年正月改名天威军,教习岁余,因村民不适军旅而罢,命七户输钱十千,铠仗输官。开运初,黄河沿岸民,自备兵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卫乡里。缘河巡检使梁进就曾率乡兵攻取德州。

后周太祖时,点秦州税户充保毅军,教习武艺,逃死则以其佃户代充。遇有征役,则官给口粮,有马则给刍粟。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利用乡兵叛乱。周世宗南征北讨中,常发民为兵,参加修城、补路和作战。如攻打南唐时,发楚州民疏鹳水,陈、蔡、宋、亳、颍、兖、曹、单等州数万丁夫筑下蔡城,又发这一带数十万丁夫助攻寿春。

十国也多有乡兵。在北汉与后周交战中,北汉兵中就有不少乡兵。局太祖将所俘北汉乡兵100余人放归乡里,并赐钱、鞋。周世宗遣返北汉乡兵时,每人赐绢一匹。南唐乡兵名目繁多:将渔家子弟编为凌波军,赘婿、佣奴编为义勇军,亡命无赖编为自在军。“于客户内有三丁者抽一卒”,编为围军,后改为拔山军,百姓自二缗以上出一卒号义师,中有别籍又出一卒号新拟生军,新置物产者又出一卒号新拟军,除老弱外,“凡能被坚执锐者”,编为排门军,加上屯田、白甲之类凡十三种,均使御敌。南唐之所以能抵抗周世宗三次亲征,乡兵起了很大作用。周世宗得胜后,将其遣散归农。吴王杨渥采纳御史台主簿卢枢奏请,团结民兵,使其习战,自卫乡里。楚王马希萼调郎州全部丁壮为乡兵,号静江军,作战舰700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85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