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代生活史——化妆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3:36:18 0


妇女容修、化妆,起源颇早。《诗经》云: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庄子》也云:天子之侍御,不爪椾,不穿耳。由此可见,涂面油发,穿耳带环,自古已然。

一般中原雅音称妇女的妆饰为“打扮”,黄公绍诗有“十分打扮是杭州”之句,即可为证;又可以称作“妆扮”,如沈明臣竹枝词有“女儿妆扮采莲来”句。

古时妇女化妆,所用一般为粉与黛。粉用来傅面,而黛则用来真额画眉。周天元年间,禁止民间妇人施粉黛,于是在宫人之外,均为黄眉墨妆,所以《木兰词》中有“挂镜贴花黄”之句。只是因时代久远,现在已无法知道当时的黄眉墨粉是如何点画。

明代朝廷很重视妇女的化妆,洪武年间的马皇后尽管自己生活俭朴,但怜悯一些贫穷的读书生员,踢给他们“花粉鞋布钱”,以便这些读书人的妻子能买得起花粉,能保持一个读书人基本的脸面。明代妇女化妆,名色很多,大体承自前代,不过也有新创的化妆之式与方法。

尽管化妆之事,以女人居多,却又非女人的专利。当时有一位曾经到过中国南北各地的朝鲜人崔溥,就说:“江南好冶容,男女皆带以镜奁、梳篦、刷牙等物。江北亦然,但不见带之者。”从江南男子随身带这些供美容之用的物品可知,明代江南男子中同样存在着一股“冶容”之风,说白了就是讲美容。上面提到的镜奁、梳篦都是美容常见之物,容易理解,但所说的“刷牙”,因记载较少,需要在此略费口舌。所谓“刷牙”,在明代又称“刷牙笢子”,简称“牙子”,其实就是“牙刷”,这是明朝人用来洁净、保护牙齿的一种工具。有些刷牙笢子,甚至还灌了香。所谓“笢”,俗称“笢子”,原本是一种用来刷头发并使之光滑的毛刷。这里所说的“刷牙笢子”,就是从笢子变化而来,只是功能已发生了改变,成为一种刷牙的工具。当时店铺中所卖的,尚有一种“舌抿”、“眉掠”,显然就是用于舌、眉的化妆工具。

一 妆式

(一)眉妆

《诗》有“蛾眉”之称,《楚词》也说“蛾眉曼绿”。可见妇女画眉,自古已有。秦始皇时,宫中全是“红妆翠眉”。汉武帝时,令宫人“扫八字眉”。又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称“远山眉”。魏武帝时,令宫人扫“青黛眉”。此外,古代妇女画眉名色还有很多,诸如螺子黛翠眉、鸳翠眉、愁眉、墨眉、黄眉、开元御爱眉、小山眉、无岳眉、新月眉、月棱眉、垂珠眉、倒晕眉、分梢眉、涵烟眉,如此等等。眉的式样千奇百怪,画眉的色彩也各种各样。

明人高应纪有一首《怨别》歌曲,描摹妇女相思之苦,就有关于眉妆的记载。歌曲道:

柳花杏花飞满茶蘼架,三春魂梦绕天涯,眉淡了无心画。待月弓鞋,偷香罗帕,这恩情岂是假?若他负咱,天也难甘罢!

明代妇女眉妆大体继承了前代的眉式,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如明代妇女的柳叶眉、八字眉,“梢分而斜起”,大概从古代的分梢眉变化而来。

眉的样子,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有的天生眉毛细长,不必修饰,而有的人先天粗长,需要修饰。明代《新编百妓评品》记一浓眉之妓,道:

半额翠蛾,扬笑东施,柳叶苍,春山两座如屏障。刀剃了又长,线界了又长,姜姜芳草。秋波涨,试晨妆,巧施青黛,羞杀那张郎!

由上可知,明代妇女以细眉为美。若是浓眉,则须修眉。修眉的方法,或用线绞,或用刀削。修眉之后,方可画眉。画眉一般采用青黛。

(二)面妆

妇女腮红起源于古代的“的”。所谓“的”,就是以丹注面,犹如射之有“的”。古代天子、诸侯的媵妾以次进御,如果正好碰上女子有“月事”,难以启齿口说,就在面上点上丹朱,作为标识,其后就演变为两腮之饰,也就是腮红。

在古代,妇女匀面,不过施朱傅粉而已。汉代,妇女用丹青点颊。至六朝,崇尚黄色,称“额黄”,为额妆。唐代有“黄星靥”。辽代风俗,称漂亮妇女位“细娘”,脸上涂黄,称“佛妆”,属于面妆。

到了明代,额黄妆已经不再流行。不过,如果一个妇女之额有缺陷,如阔额之类,也会通过对额的装饰,以掩盖自己的瑕疵。正如明代史料所揭示,阔额女子,在化妆时,会用一片荷叶放在额上,以起到翠花铀的作用。

明人刘效祖,其歌曲《普天乐》一首,有关于妇女“粉脸”的描述,歌曲记:

对菱花,添憔悴。羞匀粉脸,怕扫娥眉。三春愁病身,一种凄凉味。废寝忘餐心如醉,搵绞绡珠泪偷垂。寻思为谁?分明是你!恐怕人知。

可见,明代妇女化妆喜作“粉靥”,或如月形,或如钱样。又用朱匀面,即用胭脂点饰。在粉面之上,用胭脂点饰两颊,浓者称为“酒晕妆”,浅者称为“桃花妆”。薄薄施朱,用粉罩之,别称“飞霞妆”。尤其是一些脸上长麻点的女子,更是希望通过面贴、花子、花铀,以掩饰脸上的缺陷。用小花贴在两眉之间,称“眉间俏”,也即古代所谓的“花子”。

在杭州,妇女匀面,流行“圆额”,也有人做成“花尖”式样,额中发际垂下,自成尖尖的花纹,很多妇女纷纷效颦,装饰成尖纹。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长江水面出产一种名贵的鱼种,称鲥鱼,在明代是贡品。此鱼的鱼鳞,色如银,纤明可爱。南京的妇女,就用鱼鳞贴在脸上作“花靥”。这显然是一种独特的面妆。

(三)指甲妆

妇女染红指甲,始见于唐。据说杨贵妃天生手足指甲是红色,称“白鹤精”。宫中效之,纷纷染红指甲。

妇女纤手,细长修美,煞是风雅可爱,故有“春笋”的美誉。明人沈彦博有一首《纤手》诗,诗云:“曾见花梢(一作稍)拣悄枝,宛如春笋露参差。金钗欲溜轻拢髩(一作鬓),宝鉴重临淡扫眉。双送秋千扶索处,半揎罗袖赌阉时。香腮闷托闻嘶马,忙揭朱廉认阿谁?”此诗以妇女纤手为主题,从妇女服饰、闲暇生活、情感追求诸方面加以刻画,是很可把玩的。

纤手红指如此动人,那么秃指妇人就不免被人们所鄙薄,只好靠涂指甲弥补。至于指甲的染色,一般采用凤仙花和白钒,捣碎和匀,染成红色。

二 化妆品

明代的一些城市中,有专门卖妇女胭脂花粉的店铺。明人陈铎写了一首《胭粉铺》的歌曲,对此多有描述,不妨引述如下:

铅华光净蜡膏新,闺阁传闻,农妆常见倚衡门,休错认;金马记来真。(么)花容月面添风韵,更休提樊素樱唇。粉晕妍,脂香润。古来曾论,红粉赠佳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名言云:“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而在明代的胭粉铺中,化汝品买卖的种类确实不少,有铅华,有蜡膏,有红粉,而且在闺阁、青楼均有很好的声誉。

明代妇女所用化妆品,史料记载较少,但通过勾勒,也可知其一二。根据功能的不同,明代的化妆品大致可以分为美容修饰、护肤养颜、护发、洗涤等几种。下面根据这种分类予以介绍。

(一)美容修饰品

所谓美容修饰品,主要是指通过修饰而使面容更加娇媚,或者通过涂抹而消除脸上瑕疵的化妆用品。

从前一类来看,主要有化妆用的黛、粉、胭脂、口红、香身以及指甲油。

如画眉,一般采用广东始兴县溪中所出石墨,称“画眉石”。

一些富豪家庭的妇女还用蔷薇露调粉傅面。早在洪武六年(1373)二月,海上的回回商人就将蔷薇进献给明太祖。据说,这是一种“番香”,当地人称之为“阿刺吉”,翻译成中文就是蔷薇露。这种蔷薇露,就是花上之露,而蔷薇花与中土不同,大概产自占城。傅面用的粉,古称“飞云丹”,在明代则有“水银烧粉”。最上乘的化妆粉,明代称为“玉华花粉”。

关于化妆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墨子》说禹造粉,而张华《博物志》则说纣烧铅锡作粉。明代的化妆粉,最常见的是“胡粉”。胡粉古时有不同的名称,诸如解锡、铅粉、铅华、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按照《释名》的说法,胡粉之“胡”,其本义是指“糊”,意思是说和脂以糊脸。至于定粉、瓦粉,是就其形状而言;而光粉、白粉,则是就其颜色而言。明人文震亨认为,胡粉是锡粉,并非铅粉。李时珍对此作了正误。他认为,锡炒制以后就成了黑炭,岂能又有白粉之说。照常理推之,李说较为妥当。胡粉云者,是指铅粉,而非锡粉。

在明代,胡粉产地颇多。金陵、杭州、韶州、辰州、嵩阳等地,均出产胡粉,尤以辰州所产辰粉为真,其色带青。其中韶州所产,称“韶粉”,俗误称“朝粉”。到了明末,全国各直省几乎都产胡粉。胡粉既可供丹青家所用,但更多的是供妇女化妆之用。搽在妇人脸颊上,“能使本色转青”。

此外,茉莉花可以“合面脂”,即制作化妆粉;珍珠研碎为粉,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大蛤之壳也可做粉饰面,俗呼“蛤粉”;岭南端州所产白石,其中最白者,磨成粉后,妇女同样可以用来傅面,称为“干粉”,与惠州的画眉石、始兴的石墨,全是闺阁必需品。

明宫有些化妆品,本来就是由民间传入宫中的。如明宫宫眷化妆脸部,采用一种“珍珠粉”。珍珠粉的制法,用紫茉莉花实,捣取里面的核仁,燕熟即成。到了秋天,则用“玉簪粉”。玉簪粉的制法,取玉簪花蕊,剪去其蒂,形状如一个小瓶。再在里面放进民间所用的“胡粉”,燕熟即成。这些方子都是熹宗张皇后从民间传入的。崇祯皇帝不喜欢宫眷涂泽,每次见到宫眷施粉太重,就笑道:“活脱像庙中鬼脸。”于是,明宫中一时又流行淡妆。

胭脂、花粉是闺房少女必备之物。胭脂和合粉,就可以傅面,化出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按照《中华古今注》,胭脂起自商纣王时,用红蓝花汁和凝制成,可以调脂修饰女面。因产于燕地,故又称“燕脂”,俗作“臙肢”、“胭支”。

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说法,胭脂分为下面四种:一种用红蓝花粉染胡粉而成,如苏鹗《演义》所言,“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如段公路《北户录》所言,“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似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为燕脂粉”;一种以山榴花汁制成,郑虔《胡本草》中有记载;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称为“胡燕脂”,李珣《南海药谱》有记载,如明代岭南人多用紫矿燕脂,并称其为“紫梗”,就是这种胡燕脂。此外,在明代还有人用落葵子取汁,和粉饰面,也称作“胡燕脂”。按照明人宋应星的记载,以紫矿染绵制作的燕脂属于上品,而用红花和山榴花汁制作的就稍次一些。到了明末,山东济宁一带用染残红花滓制作燕脂,称为“紫粉”,价格甚贱。

自古形容妇女之美,多用“樱桃小口”或者“朱唇”。如明代有一首《忆当初那人儿》歌描写女子的标致:“可人处杨柳细腰樱桃口,柳叶眉儿秋波一转。”所谓朱唇,说明妇女有用朱点唇之习。明代典籍曾说到当时的读书士子多“口脂面药”。“面药”是指饰面的花粉,而“口脂”显然是指点唇的脂膏,相当于今人所谓的口红。

香身用品,种类繁多。香身的功能,有些是为了掩饰身上散发出来的不良气味,如腋下狐臭、口臭之类。李时珍记载下了明代很多除狐臭的方子:一是用水银、胡粉等,用面脂和合,频繁搽抹;明人《新编百妓评品》描述女子有体气,即有两腋所起的“腥风”,而消除的惟一办法就是爇烧名香。除口臭之法,为藿香洗净,煎汤,时时漱口;或者用晒干的梅子,时常含在嘴里。

在晚明,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妇女,无不随身带着扇子,而且用囊装盛。扇子有坠,即所谓的“扇坠”,在唐以前尚未出现,大体是宋以后的产物,其原本的作用是用它将扇子挂在衣带上。在晚明,则已经天下通用扇坠,在北京更是合香制作扇坠,在夏天时用它来辟臭秽。

明末,在北京城隍庙市上,能买到一种香身用具,叫“香串”,原本是宫中使用的香身用具,类似于香袋。到了明末,开始流入民间。苏州人将兰草称作“香草”,夏天收割,用酒、油洒制,用为佩带,以此香身。香袋又称“香囊”,南京秦淮河教坊旧院市场上所卖的香囊,在明代相当出名,属于精品,外间的人都不惜高价收买。

凤仙花有“好女儿花”、“菊婢”、“羽客”诸称,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当时有一首歌云:“指甲花连指甲草,大家染得春笋好。”说的就是妇女用凤仙花染指甲之俗。涂抹指甲的花卉,除了凤仙花之外,还可以用指甲花、金凤花两种。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花,香似木犀,可染指甲,其效果甚至超过凤仙花。广东的妇女就用指甲花加上少许矾石点染指甲。金凤花,又名“指甲桃”,叶小如豆,花四瓣,层层相对,也可用来染指甲。

(二)护肤养颜品

明代妇女所用护肤养颜品,流传下来的记载不少。当时就有一种从明以前就已经知道使用并在明代一直流传的“太真红玉膏”方子,属于女人面脂一类。其制法并不复杂:“轻粉、滑石、杏仁去皮等分,为末,蒸过,入脑、麝少许,以鸡子清调匀,洗面毕傅之。旬日后,色如红玉。”这是一种面部护肤品,有时民间就用茉莉花和合面脂。

此外,若面上有风刺、粉刺或雀斑,也可以通过带有医学性质的护肤品予以祛除。如面上有风刺,用黑牵牛酒浸三宿,研为末。先用姜汁搽面,后用药涂抹。面上有粉刺,就用黑牵牛末对入面脂药中,每天洗涤,即可。面上有雀斑,就用黑牵牛末,调入鸡蛋清,夜傅日洗。

(三)护发、洗涤品

明代宫中化妆品,自具特色,以致后来被讹传为“宫中秘方”。其实,并无多少神秘之处。如明熹宗乳母奉圣夫人客氏,就用宫人口中津液饰鬓,自称此方传自岭南祁异人,称之为“群仙液”,可以令人老无白发。

有一种茶蘼露,收集茶靡花上之露所成,据说出之大西洋为最美。暹罗、满刺加出银钱购入,以玻璃瓶,携带到占城。占城妇女就用它加上香蜡,调和以后用来膏发。这种护发用品随着东南亚各国的朝贡,也进入明代宫廷。

在明代,民间的一般护发用品有:采素馨花,“压油润头,甚香滑也”;用薰草浸油饰发,可以散发迷人的香气;兰草,妇女也和油泽头,故称“兰泽”。

洗涤用品最重要的种类,就是香汤。香汤的和合,或用薰草杂和各种香料,制成汤丸;或用兰草煮水以浴;五患子,捣和麦面或豆面,也可以作澡药。

洗衣之物,广东人用碱,既可去油腻,又可保持衣服色泽。碱的制作,以山蕉枝或黄花苺为原料,烧而沃之,再熬成灰,就可以成为碱。熬深则成沙,称为“碱沙”;熬浅则成水,称“碱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6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