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代生活史——衙舍建筑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3:34:53 0


在明代的城市建筑中,衙舍不能不令人注意。明代现任官员的办公居住之处,理当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公署,其用途为“以崇陛辨其分”,也即官员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二是廨舍,其用途是“以退食节其劳”,也即官员公务之暇的宴息之所。

明初,南京三法司的衙宇,均有官方创建。明太祖认为大官人须居大房子,造了一批房子,极其宏壮,称为“样房”,显然打算依样盖造各个衙门。洪武十八年(1385),当时在京官员多与民间百姓杂居。礼部郎中曾伯机上言,太祖命工部增造京官房舍,共百余所。至明末,南京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堂上官与列署各官,大多自以物力置设官房,亦堪居住。南京国子监的两厢,极尽水、竹、园、亭之美,也属公私凑合而成。当李九我由南京转任北京礼部侍郎时,仿照南例,自己买房,供堂属居住,外征民租。显然,在明代的城市中,或官民分居,或官民杂居。至于官员的住所,或官造,或公私合造,或赁租民房。

按照明代的制度,在北京做官的京官,也有官房,原本为“各衙门在京人役偶寓”,随后却被一些人把持,纷纷盘踞,“私相授受,有顶首,有租赁”。按照传统的观念,朝廷官员的住宅,不仅仅牵涉士风的雅或俗,而是关乎国容。与汉、唐以来将相大臣居处华盛相比,明代朝廷官员的居宅确实显得有些寒酸俭朴。

早在明代中期,丘濬就在北京紫禁城的东偏僦居。李东阳的赐第在西长安门西,俗称李阁老胡同。据人考证,东阳在获得朝廷赐第以前,其居住之处,当在西涯一带,并以“西涯”为号。而这西涯,其地即指今之积水潭。此例在明末仍有存在。如万历朝,官员纷纷挂冠而去,于是北京城内“比屋皆帖空房,赁住纸签不可计数,而车马行人为之稀”。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曾经钦定地方府、州、县衙门的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公廨正厅三间,耳房各二间,通计七间。府、州、县衙门的外墙高一丈五尺,用青砖灰泥。府衙门深75丈,阔50丈。州衙门比府衙门稍小,县衙门则又稍小。在公廨后面起盖房屋,专门供知府、知州、知县正官居住,左右两旁,则是佐贰首领官居住之所。公廨之东另盖分司一所,供监察御史、按察分司官居住。公廨西面起盖馆驿一所,供使客居住。

明代衙舍,很多是由古人官宅或过去的空地改建。如两淮盐运司的官署为汉董仲舒相江都时的故宅;苏州巡抚行台为魏了翁的赐第;江西巡抚衙门在南昌永和门内,“宸濠之乱”后,将宁王府承运司改为都台,织造机房改作按台;浙江巡抚衙门先在官巷口,后改在望仙桥,也是南宋重华故宫旧地;南京督学察院的公廨,在南门内,旧为皇殿,武宗南巡时曾居住于此。

一 衙门

所谓公署,即官署,俗称衙门。衙门,本作“牙门”。古代营门树立旗帜,两边刻绘成牙状,称为牙旗,因此称营门为牙门,后又讹为衙门。据《新唐书·仪卫志》,照唐代的制度,天子居曰“衙”,行曰“驾”。不过,宋以后的衙门,还是专指官员办公的公署。

(一)京城衙门

明代京城的衙门,其设置之处,可以根据史料作出初步的描述:

内阁在会极门里,内阁大学士在此票本。内阁大学士在外各有直所,大多在长安门东。直房之所,一般由官方兴建,居有堂,寝有室,食有庖厨。

内阁的直所,其实就是“朝房”。所谓朝房,是指“百官待漏之所”。明代百官的朝房,大多列于西长安门外,分为东、西两街。嘉靖以后,因文官的邸寓多在西街,所以以西朝房为要。国家有大政,就在这些朝房中商议。

大明门外,是棋盘天街,按照《易》的观念来说,属于向离之象。街的左右,五府与六部对列。天下士民工贾云集于棋盘街上,肩摩毂击,竟日喧嚣,以此凸显“国门丰豫”之景。

六科原本设在午门内,与尚宝司相邻。永乐年间,因失火,迁到午门,遂成永久性的办公之处,即所谓的“六科廊”。

(二)地方衙门

衙门建筑,由官府修建,其修缮也有官方负责。下面专以地方各级衙门为例,对地方衙门建筑的组成及其特色作一介绍。

以总督衙门为例,如总督直隶、扬州等处备倭的总督府,设于金山卫。旧名帅府,在卫治东南,即福建都司王胜的旧址。成化十九年(1483),总督郭鋐重建德威堂,后改为公正堂。堂之前依此为仪门、二门、大门。堂之后为穿堂,穿堂后面就是总督之宅,属于廨舍。堂的左右各建耳房一所,东有新寝,西有厅,并有翼房。治事堂左为掾房、参随房。

在外的巡抚衙门,可以开封城内的河南巡抚的官署为例。衙门设在都指挥使司之东。东面一坊,上书“抚绥中夏”;西面一坊,上书“整肃两河”;中间一坊,上书“中原重镇”。衙门前有照壁,东、西辕门。外有军门、旗杆、黑鹿角。正北有大门三间,东有中军厅、买办房;西有旗鼓厅以及卫长、承差、报事等各色人役之房。

巡按御史衙门,可以河南巡按御史的官署为例。河南按院官署设在开封城内的雷家桥西。左有一坊,上书“振纲肃纪”;右有一坊,上书“激浊扬清”;正坊,则上书“太岳执法”。大门两旁,是各色人役之房。大门内,有寅宾馆、仪门、大堂、二堂、寝楼,各处房屋华丽美观。

布政司衙门,可以河南布政司为例。衙门在开封城内钟楼西路北。前有牌坊一座,上书“方岳”二字。东、西二坊,东坊书“保釐”二字,西坊书“巡宣”二字。大门五间,上有竖牌一面,上写“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进大门内,分别有寅宾馆、正理问所、司狱司、巨盈库。正北,有仪门三间。进入仪门,有大堂五间,称“瑞表堂”,后面有后堂五间,称“紫薇堂”。

按察司衙门,可以河南按察司为例。衙门在开封城内布政司西街,前有牌坊一座,上书“总宪”二字。正北,大门三间,上竖牌,写“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左边牌书“拿问贪酷官吏”,右边牌书“伸理冤枉军民”。进大门,有寅宾馆,东、西两马道。正北是仪门,仪门内是大堂,大堂后是后堂。

都指挥使司衙门,可以河南都指挥使司为例。衙门在开封城内钟楼东街路北。前有牌坊一座,上书“专阃”二字。北有朝南大门,五间一开,有牌一面,上书“河南都指挥使司”。进大门内,是都指挥使司所辖各部门的办公之所。进入仪门,有正北大堂五间,大堂之后为二堂。

提学道官署,可以河南提学道衙门为例。衙门设在开封城内马军桥南。大门三间,匾曰“中天文学之司”。前有照壁,东、西二坊,左坊书“振兴文教”,右坊书“乐育人材”。大门内是仪门、大堂、二堂。

府衙建筑,可以河南开封府为例。开封府署在延庆观以西。大门三间,匾上写着“中原首郡”。大门上有楼,称“既济楼”。左右有过街坊,左坊书“承流”二字,右坊书“宣化”二字。照壁两头,又有两座小坊,左书“包严”,右书“欧宽”。正北有仪门三间,东、西两角门。仪门内有木牌坊一座,上书“古南衙”,也就是俗所谓的“包公倒坐南衙”。后面大堂五间。

县衙建筑,可以北京宛平县、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广东琼山县为例。北京的宛平县署设在北安门之西,中为节爱堂。堂东为幕厅,西为库,后为见日堂,各三楹。循两阶而前为六房,东依次有吏房、户房、粮科、礼房、匠科、工南科;西依次有兵北科、兵南科、刑北科、刑南科、工北科、铺长司、架阁库、承发司。堂前为露台,有甬道,有戒石亭,还有仪门。此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牢狱。所谓的见日堂,其实就是县官升堂办理公务之地。北京宛平县的衙舍建筑,与应天府的附郭上元县相比,显得较为简朴,不过是因陋就简而已。上元县的堂陛规制均为明初所定,基度崇广,木石攻坚,可以与外司的府衙相比称。应天府的另一个附郭县是江宁县,其县衙就设在原元代的集庆路治。县无大门,前临街,有两座亭子,俗谓其地势为牛形。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衙,在开封城内相国寺以西。大门三间,左右有过街坊,左坊上书“节用”二字,右坊上书“爱人”二字。大门有匾,上写“中原首邑”。大门内有土地庙、寅宾馆、上号房等。仪门三间,内有大堂五间,称“戴星堂”。广东琼山县的衙署,重建于明永乐年间。天顺四年(1460),县衙毁于火。成化二年(1466),又重建县衙。前有仪门,仪门之外有大门,各五间。考虑到外门靠近官道,民来集者至无以容,于是又买军营之地,拓广其地,并在外树两表,上书“宣化”两字匾额。申明、旌善两亭分设大门外两旁。仪门之内,就是知县的视事之厅,共六楹,相当壮伟闳耀。在厅的轩墀下,种植了很多桃李花木。旁有两廊,是六房吏治文书之所,共二十一楹。

二 廨舍

所谓廨舍,又称廨宇、廨署、官舍,原本是合指官吏办事或居住的处所,但后来又用官廨指官员居住休息之处。如《周礼·太宰》有“以八法治官府”之说。据注:百官所居,曰府。明人王圻认为,府就是指廨

以北京的宛平县为例,见日堂是署、廨之间的分界线。此堂已是县官见私客的客厅。堂后为知县的官廨,又后为官仓,三堂。东为粮马县丞的官廨,迤南为典史的官廨,堂西为军匠县丞的官廨,稍前为管屯主簿的官廨。此后官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之居联墙,声音可通。至于吏,大半无廨,只好僦借民居。

以开封城内各衙门的建筑情况来看,大体上也是遵循一种前为办公场所、后为休息的公廨的格局。如布政司衙门的公廨,都在后堂之内,是150多家书吏居住之处。按察司衙门,按察使的住宅,也是在大堂后的后堂。都指挥使司衙门,其住宅也多在二堂后,东为班司住宅,西是捕司住宅。

广东琼山县的衙门,除了官吏的办公之所外,也是“居吏有舍,,共21间。又有书院,作为宴宾之所。

三 衙舍建筑风貌

明代各府、州、县衙门中,均有明太祖颁行的戒石,立于衙门的甬道,上面盖有亭子,其中的《戒石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铭本为五代时蜀主孟昶之词,却被明太祖用作告诫天下父母官的戒词,其意无非是让这些官员奉公守法、忠君爱民。

在有些府治大门之上,还设有“丽谯”,其实就是谯楼。如松江府的谯楼最为巍焕,下面筑有台基,上建楼五间楹,楼上有一块横匾,称“谯楼”。楼前有竖匾,上面写着“松江府”三个大字,而在匾旁立冕服木人两个。谯楼中设有更鼓,用来司更漏。

在县衙前,照例都有照墙,又称照壁。在照壁两旁,一般又置木栅。有些照壁上刻的是“淡简”二字,而木栅上有匾,匾曰“敬天威,畏民志”。在知县审案或办公的正堂上,一般都有对联。如直隶威县正堂的对联是:“处官事当如家事,得民心斯合天意。”

明代的衙舍建筑自有特色。在当时的官府衙门之内,大堂上总是要挂一些匾。这些匾往往因衙门性质不同而各具特点。如北京都察院衙门堂中所挂之匾,上面有“肃政”二字。

在官府衙门之外,往往摆列一些木头,称为“鹿角”,大概作拴马之用。在衙门前还树立牌坊,上面写一些表明衙门性质的宣传用语,如“宣化”一类,其意是说官员是代表皇帝,向庶民百姓传达皇帝的德意,弘扬儒家的教化。

在衙舍建筑中,除了公署、廨舍之外,往往也建有一些园亭,作为官吏公事之余的休闲燕息之所。南京各部衙门中,都有一座花园,作为同僚公会宴饮之所。如吏部之文园,兵部之衍园,工部之藏春园,以及后来所建的礼部瀛洲园。北京翰林院内堂之右,旧有隙地一区。万历初,有一翰林院掌院学士甃石为方池,在池中央构一亭,匾曰“瀛洲”,规制甚雅。每当公余之暇,翰林诸公就在此亭小憩。这些公署中所附设的园亭,有些还获得泉、石奇异的美称。如得石之奇,当推杭州水部公署之石,“数尺或一二尺者,累累布轩墀,而壁立于石群中者,高丈余,号芙蓉石,盖削从鬼斧,而徙自六丁者也”;得泉之奇,当数南旺水部公署之泉,“从退食厅中流,清可数发,滚滚有声,日灌注于几席之下,以之瀹茗,且甚甘冽”。

一些官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衙门内建一些书斋或其他房舍,或作自己的藏修之所,或供读书之用。在官衙堂上,张贴一些对联。如北京吏部大堂上的对联为万历初年吏部尚书张瀚立。对联云:“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贵眼前花,早开也得,晚开也得。”

在衙宇建筑中,还有一种“公馆”,作为上司巡行驻扎之所。如松江府有三座公馆:一为府东东察院,规模最为壮丽,大抵为巡抚、巡按、提学道驻扎之处。一为华亭县南南察院,体制与东察院同,但宏壮稍差,大抵为各道及监兑诸部差查盘、理刑驻扎。一为城东南隅新察院,由盐商灶民建造,作为盐运司分巡之所。此外,在东察院东面还有一座公馆,为东理刑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62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