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代生活史——冠礼与冠俗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3:34:11 0


所谓冠礼,主要是指男子的成人之礼。而对女子来说,就是一种“上头”之礼。而冠俗,则是这种冠礼在民间生活中的实践。冠礼的特点是其强制性与划一性,而冠俗则是根据社会阶层与地域的不同而各具风采。

一 冠礼

(一)皇室冠礼

在行冠礼、上头以前,宫中皇室子女理发、整容之事,有专门的篦头房负责。外面民间整理头发,也就通称“剃头”,而宫中皇室子女整理头发,就别有一番称呼,诸如剪胎发、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类。

凡皇室子女刚刚诞生,满月以后就要剪胎发。百日命名以后就要按期请发,就像外面民间百姓每次剃头一样,一茎不留,如佛子一般,皇子戴玄青色绉纱六瓣有顶圆帽,称为“瓜拉帽”。到了十多岁,才开始留发。再过年余,择吉日将头发放入囊中,总束于后。所用之囊,冬天用玄色纻,夏天用玄色纱制成,阔三寸许,长尺余,垂于后面。等到皇子选婚有妃,最后择一吉日,行冠礼。

皇宫中的皇女,则头戴寸许阔小头箍,等到了十多岁留发。再过年余,择一吉日,将头发打成“扒角”。至选婚有了驸马,才择一吉日,行上头之礼。

明代皇室成员所行冠礼,定于明初洪武年间。其礼如下:太子、皇孙年龄到了12岁或15岁,就可以行冠礼。皇帝亲自主持,再选择三公、太常作为这一礼节的宾赞。所行有三加冠、一祝醴。其中诸王冠、祝醮词,均为洪武年间所定。至成化年间,才定下太子、皇孙冠礼时的祝词、醮词、勒劝词。

(二)民间冠礼

冠礼,为成人之道,说明子弟从此以后已成为成年人,按照旧礼,凡民间子弟年十五至二十,均可行冠礼。

行冠礼须选一良辰吉日,禀告祠堂中的祖先牌位,预先在乡党姻友中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宾客,再邀一位习礼仪的人充赞相。到了行礼那天,其中盛服迎宾那一套礼仪,则完全遵照朱熹的《家礼》斟酌。行礼之后,就可以“字”行。取字也有讲究,不得犯古代圣贤及自己家族先世的名讳。最后,还要拜见父母尊长。第二天,拜见宗族亲戚。如果宗族亲戚知悉子弟行冠礼,就须答拜,或者致上祝愿以及规讽一类的言辞。至于答谢宾客的束帛,就不必全如古人之数,一般为上户绢一匹,中户绢一匹,下户则不过帕一方。

行礼之后,每当月朔,教读带领已行冠礼的子弟前去拜见地方官,地方官用成人之道加以教诲。

二 冠俗

在明代,民间冠礼并非完全按照古礼行用,有些甚至废而不行。在一般商人家庭,通常是在行冠礼这一天,在私家拜祖先及父母,又在公堂拜尊长及同辈,致祝颂之语,“以存牺羊之意”。财力稍乏的家庭,不能行礼,不过请至亲一人,禀告祖先,就算行了冠礼。至于那些贫困家庭,就更简便,只是在祖先前告拜。行礼内容,也与古礼不同。有些子弟到了十余岁,自置一冠,甚至彼此送字送号。另外,网巾为明代所创,于是在民间又流行以戴网巾代替行冠礼的习俗。

明代冠俗,各地差异颇大。下以北京、南京、杭州、解州、松江为例,作一简单的介绍。

在北京,在冠俗方面,还有古代的遗意。除士大夫家庭外,一般平民百姓家庭不专门举行冠礼,只是在嫁娶的时候,男家派人替新妇上髻,女家遣人为新婿冠巾。此前,各家根据家中财力状况,准备服饰,派一人礼送对方家中。可见,明代北京的冠俗,基本已不单独举行冠礼,而是将它附属于婚礼时一并举行。

在南京,冠礼久已不行。耿定向在任职南京都察院时,曾为其兄弟之子行过冠礼,用的是“三加之服”,一加用幅巾、深衣、履鞋,二加用头巾、蓝衫、绦靴,三加用进士冠服、角带、靴笏。可见,冠礼的过程相当繁复,所用宾赞执事,人数很多,只有家里有大的客厅或者有财力之家,方可举行,非一般平民百姓家所能承办。而从行三加之礼的过程来看,也是寄子弟以科举仕进的希望,也并非简单的成人之礼。鉴及此,南京士大夫家,多不行冠礼,而是沿俗行礼,草草而已。

在杭州,冠礼早废置不行。有些家庭遇到子弟当冠,仿照古礼遗意,先告于家庙,稍仿三加冠礼,让子弟长跪受训,并拜谒家庙,再令他们拜见家长。至于邀大宾之礼,则已一概省而不用。

吕柟在被贬山西解州判官时,曾令民间行过冠礼,也相对较为简单。其仪式如下:设一饭,请来冠者的宗亲或邻居三五人,在一起会食。冠者跪,由识字之人明明白白地给他讲说他已经成人的话,再令冠者谒神主,拜父母。只是如此而已。

男子行冠礼,而女子则为上笄。所谓笄,也就是女子成年之礼。按照古礼,女子15岁行笄礼。在广东,行笄礼之俗,也各不相同。在香山县,女子一般只在中秋、冬至这两个节日行笄礼。当中秋之夜,召集亲戚,做丸羹吃,吃完就替女子加笄。冬至之日,家里人在祭祀神灵完毕后,再替女子加笄。而在南海、番禺等县,女子要等到出阁前才上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6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