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代生活史——舆盖等级制度及其变化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3:34:28 0


西班牙人拉达曾于16世纪到过中国南部福建、广东一带,他对中国的一套舆盖制度也有深切的体会,并有如下记述:“他们的大人物外出时,哪怕只访问城里的亲友,也要坐有盖的大轿,像棺材那样给抬着走。其他人或骑马或步行。太阳最烈的时候,每人都带自己的伞和蝇撢,不管他多穷多贱。如老百姓因病或疲累要坐轿,那他就坐矮小的竹轿,因为只有军官和官员才能乘有盖的大轿,地位越高,轿子就越华丽。”由此可见,即使是出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也同样享受着不同的等级。

一 舆盖等级

所谓“舆”,就是指车、轿之类;所谓“盖”,则是指伞。在传统中国,诸如车、轿和伞,不仅仅是出行必需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出行时的仪仗,从而也就形成了一套基于礼之上的等级规范。

在说到舆盖制度之前,先引下面两段具有鲜明对比的记载:

一是嘉靖、隆庆年间,一些在南京的官员,出行拜客或到衙门办公,有的步行,有的骑驴、骑骡,习以为常,不以为怪。如孙丕扬在嘉靖年间中了进士,与同部进士骑驴拜客,步行入部。隆庆初年,南京国子监的堂官大多步行入衙门办公,甚至有人穿着便衣,入市场买东西。如景中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家中畜养了一头牝骡,平常骑骡入衙门,引起旁观者的笑话,他却一概不顾。

二是到了万历以后,舆盖制度起了变化,即以婚丧嫁娶为例,在松江,起初必须先世是仕族,才偶尔用一盖前导,颜色随官品高低,或青或黄,没有定制。可是在明末,有人亲眼看到一个仆隶家庭在婚娶时竟然大胆地用上了黄色的伞,以为美观。这在明初或中期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在明末也习以为常了。

明初建立起一整套礼仪制度,以规范官民的出行。按照制度规定,惟有皇帝可以享用“大驾卤簿”的待遇,但也仅用于大朝会时,陈设于丹陛。所谓大驾卤簿,包括大凉步辇一,步辇一,大马辇一,小马辇一,玉辂一,大辂一,板轿一。但事实上,明代皇帝举行郊祀仪式或至近地巡幸,只是用步辇,其他仅仅是“用备观美而已”,当然也是显示皇家的气魄。

按照规定,只有官员才能骑马、坐车、乘轿,一般百姓只能步行。马的鞍辔及马额下的缨与鞦的颜色,也作了限制,只能用黑色,不许用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硃红装饰。

至于伞,不同等级官员应用的凉伞、雨伞也有具体规定。一品、二品官员凉伞用银浮图顶,三品、四品用红浮图顶,均用墨色茶褐罗衣缉里,三檐;五品用红浮图顶,青罗表,红绢里,两檐;六品至九品,用红浮图顶,青绢表,红绢里,两檐。官员伞盖颜色,一律不许用金绣硃红。雨伞,五品以上官员用红绢伞,六品以下官员则用红油纸伞。

这套制度在明初得以严格执行。只有四品以上仕宦官员,出行时才得以张褐盖。官品未及四品,只有状元为特例,也可以张褐盖。至于其他官员,如翰林院的检讨差归,或翰林院的修撰假归,尽管官职清望,但因未到四品,也只能用青伞。

在古代,妇女出行用安车,其后改为舆轿。男子即使贵为将相,也不过乘车骑马而已,并无坐轿的先例。汉魏时期,有一种“载舆”。入晋,陶渊明患了足疾,创制了“篮舆”,命门生子弟抬着自己走。唐代,规定宰相三公诸司官员及致仕官员有疾病,允许乘“檐子”。这些载舆、篮舆、檐子,大概就是明代轿子的起源。此外,轿在古代又称肩舆、腰舆、版舆、兜子。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人轿出现于南宋,而南宋曾以杭州为都城,所以明代杭州出产轿子最多,质量也属上乘。

在洪武、永乐年间,所有大臣均骑马,无乘轿之例。当时两京诸司仪门外,都有上马台,此即为证。有人认为官员乘轿之制始于宣德年间,至成化年间又有了禁例,规定两京文官三品以上可以乘轿,四品以下仍只能骑马。三品官乘轿时,前有双棍引导。四品以下官员骑马,也有双棍前导,人称“马棍”。在外官员,自大吏而下,都骑马。武官勋戚也骑马,只有年老的侯爵及三公,才赐乘轿。太监中只有掌管司礼监与东厂的太监,才钦踢乘轿。

二 舆盖制度的变化

明中叶以后,伞盖等级制度形同虚设。词林中六七品的官员,大多逾分,均用黄线伞,又以银瓜为前导。不久,翰林院庶常馆的庶吉士也用黄伞。至于出身乙科而出任翰林院待诏、孔目之人,或入赀为官而出任翰林院典籍、侍书之人,也纷纷效仿,以及詹事府的詹簿或詹录等杂官,也群起效尤,使用黄伞。尤其是那些词林中的五品官员,更是在京城“开棍如大僚”,而那些庶子、谕德、洗马及讲读学士,也就跟着张大金伞。在过去,若御史用黄伞,会被人看做怪举。到了后来,即使光禄寺丞或尚宝司丞,均张褐盖,地方驿递也用褐盖迎送。到明末,事例滥开,禁例滥倒,即使引车卖浆之徒,只要有钱,亦可捐赀授爵,披金紫,张黄盖,充塞道路,招摇市井。

明代创立乘轿制度后,风气也屡有变化。起初乡官即使现任回家,也只是步行。到了成化时,士大夫开始骑马。至弘治、正德年间,就一律乘轿。起初官员不但骑马,而且还有人骑驴、骑骡,习以为常,不以为怪。到了后来,就弃马、驴、骡不顾,乘轿之风日盛一日。南京官员,无论大小,都乘轿,并有四人轿、两人轿之分。在北京,官员出入,一律用肩舆,即使兵马司或指挥司经历一类的微末小官,也大大方方地乘轿,以致当时轿的雇值很贱。即使一些冷官,外出时也非鞍笼、肩舆不可。在外,只有典史一类小官还骑马,但不久也改乘轿了。即使幕属小官,也绝无策马行走于街上。假若有官员骑马,反而会遭到道旁行人的揶揄与白眼。

风气所及,举人、监生、生员外出,也纷纷乘轿张盖。据说举人乘轿风气,始于张德瑜。此人中举回家乡时,因病不能看人,就乘轿行走。众人因袭仿效,于是举人全都乘轿。不但乘轿,甚至有人外出时轿边随从多达20余人,都穿着一色新的青布衣,很是赫奕。到了后来,监生也改成乘轿。至于地方儒学的生员,“以十分言之,有三分乘轿矣”。自隆庆四年(1570)开始,由于秀才多为士大夫家子弟,或家中有财,那些新进学的秀才,也大多改乘轿子。朝廷禁例,冲决殆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61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