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代生活史——诸神崇拜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3:33:37 0


何为神灵?鬼神是否存在?明代的开国皇帝太祖对这两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回答,显然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诸神崇拜。

明太祖曾说:“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可见,所谓的神,不过是英灵之气的所聚、荟萃。关于有无鬼神的问题,按照一般儒家的观点,人的精神所在,不过是魂、魄而巳。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人形于世,少而壮,壮而老,老而衰,衰而死。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当人死之后,魂升于天,魄降于地。所谓“魂”,不过是一种“气”,到了高穹之处,也就着清风而四散。所谓“魄”,不过是人的骨肉毫发之类,一旦入于地,也就化土成泥。

明太祖虽以儒教立国,在鬼神问题上却并不一味以儒家为准,而是肯定鬼神的存在。尽管肯定鬼神的存在,但明太祖并不承认鬼神的偶像崇拜。这种观点,同样影响到了明代的思想家吴廷翰。他明确指出,只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者,才可以称之为鬼神。如果有所闻见,而且必须附物而著,这就不是鬼神了。显然,这种观点是对鬼神偶像化的一种否定。而明代学者陈献章对神,却自有一番解释。细玩陈氏之语的意思,虽说“聪明正直”方可称神,但神的价值或者说意义所在,还是由于它们有“威福予夺”之权,这就是所谓的“神权”。

真正的宗教,大多是放弃现世利益的,是从现世不存在利益的观点出发。但是,明朝人的宗教信仰始终是以追求现世利益为主体,祈求佛祖神灵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他们在春秋社日,举行迎神赛会,无非是为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奉祀天妃妈祖,其目的就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威严驱赶邪祟,让神灵保佑他们旅途平安。正是因为追求这样的现世利益,才使得药王庙在当时很流行。在佛教中,有像药师如来这样能给人们治病的佛,而在明代的民间,也祷祀药王,其目的都是为追求解除自己疾病痛苦这些现世利益。正如明太祖所言,世俗善良百姓,常常慕佛净僧,并大舍布施,甚至倾心向道,不过是“意在积功累行,欲目前之福臻身,死不堕地狱,亦欲延及子孙者”。尽管其中是现世与来世利益并存,但还是以现世利益为主。

神灵崇拜的分类,若按照传统的说法,可以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种。若将这三种按照现在的宗教学的观点加以重新分类,天神、地祇可归于自然崇拜一类,而人鬼则可归于偶像崇拜。假若以旧时朝廷的法令为依准,则又可分为正神与邪神。所谓正神,是指列于朝廷祀典、受到官方保护并定期享受祭品的神灵。所谓邪神,就是在朝廷祀典之外的众多的民间信仰神灵,又可称之为“淫祀”。

一 朝廷祀典

在帝国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王土的构成,无非是那些大山与大江、大河。正是从这种观念出发,皇帝又将自己统治下的这片国土称作“江山”。得天下,就是坐稳了江山。皇帝将自己的权力视作天命所授,而自己本人则是天之子,即所谓的“天子”。显然,在帝国的祀典中,除了祭天之外,大山、大江乃至大河的祭祀同样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按照传统的说法,祭祀属于国家的大典。祭祀神灵的本意,在于使臣下百工齐其念虑,一其心志,藉此与神明相交,最后感通神明。每当皇帝祭祀山川之神时,文武官员均需要陪祀。官员因故不能参加陪祀,可以免于责罚,若无故,则当被逮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到了成化年间,国家的祀典大多落于陈套,流于形式,文武官员往往无故不参加陪祀。

洪武元年(1368)所定祀典,其总的精神包含下面两点:首先,立人祀典者无不是一些“应祀神祇”,并且享受朝廷或有司“岁时致祭”的待遇。所谓的应祀神祇,就是诸如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以及“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其次,对于过去一直存在并得以流传下来的神庙,有些不在祀典,但确实有功德于民,并且事迹昭著者,虽然无法享受到朝廷或地方有司的祭祀,但也必须对这些神庙进行保护,禁止对其毁撤。

明代朝廷的祀典,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明初很多不被官方所承认并且不在祀典之列的神灵祭祀,诸如释迦牟尼文佛之祭、三清三境天尊之祭、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祭、金阙真君之祭、玉阙真君之祭、金阙元君生辰之祭、神父神母之祭,以及宫观中水官、星君诸天诸帝之号及其祭祀,凡此等等,确乎是“异端茫昧”之说。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陆续被朝廷所祭祀,尽管朝廷祀典仍然不载,但显然也已成为定例,并非属于“淫祀”。

(一)自然神灵崇拜

洪武初年,明太祖下令,重新厘定祀典,用礼来重新规范神的祭祀,即所谓的“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当时规定,凡是岳、镇、海、渎,一律去掉前代所封名号,只以山水本名称神。

1.山神

明代列入官方祀典的山神,最主要的是五岳、五镇。明代官方所定五岳及其神名,分别为:东岳泰山之神,在山东泰安州;南岳衡山之神,在湖广衡山县;中岳嵩山之神,在河南登封县;西岳华山之神,在陕西华阴县;北岳恒山之神,在山西大同府浑源州。五镇分别为:东镇沂山之神,在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南镇会稽之神,在浙江会稽县;中镇霍山之神,在山西霍州;西镇吴山之神,在陇州北;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在辽东广宁卫。在五岳、五镇的祭祀中,惟有北岳颇有争议,主要集中于下面两说:一说是山西浑源州,而另一说则是真定府曲阳县。

除了五岳、五镇之外,明代列入祀典的山神,还有南京的钟山之神和北京的天寿山之神。钟山是明孝陵的所在地,明代将钟山之神主附于中岳,每年孟春祭南郊时,将它们一起合祀。而在仲秋祭山川时,又有专门祭祀钟山之神的礼典。景泰七年(1456),太常寺上奏,说北京天寿山有成祖、仁宗、宣宗三陵,还有景泰帝自己的寿陵,但尚未列入祀典,请于每年春祈秋报之时,将天寿山之神主附祭于北岳之神。此奏得到了景泰帝的批准。

2.水神

明初列入官方祀典的水神,最主要的是四海、四渎。明代官方所定四海及其神名,分别为:东海之神,在山东莱州府;南海之神,在广东南海县;西海之神,在山西蒲州;北海之神,在怀庆府济源县。四渎为:东渎大淮之神,在南阳府泌阳县;南渎大江之神,在四川成都府;西渎大河之神,在山西蒲州;北渎大济之神,在怀庆府济源县。

此外,明代官方陆续赐封了一些新的水神,举例如下:

景泰七年(1456)十二月,景泰帝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的奏请,在沙湾建造“金龙四大王祠”,命有司春秋致祭。

在黄陵冈,原有“昭应河神之祠”。自河决梁靖口以后,导致荡覆无余,祀礼欠缺。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总理河道左侍郎赵璜上奏,请求重造祠宇,令有司以时致祭。此奏得到了武宗的同意。

隆庆四年(1570)八月,明穆宗下诏,在夏镇、梁山各建一座河神祠,赐名为“洪济昭灵”,由夏镇闸、徐州洪主事负责春秋的祭祀。

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神宗谒祭天寿山回銮,道经金山,看见一座庙宇,其旁有泉,称黑龙潭,曾在此驻跸。时正好久旱不雨,神宗命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国祥赴黑龙潭祈祷,“旋祸雨泽,四郊沾足”。于是,神宗加封金山黑龙潭龙王庙为“护国济民神应龙王庙”,潭为“神应龙潭”。

3.社稷

明初洪武年间,就定下里社的祭祀之制。当时的礼制规定,每里100户内,立坛一所,祭祀五土五谷之神,专门用来祈祷“雨旸时若,五谷丰登”。每年由里中一户轮当会首,平时将坛场打扫干净,遇到春、秋二社,预先办理好祭品。至祭祀这一天,将里内百姓约齐,祭祀社神。祭祀完毕,举行会饮之礼。会中先令人读“锄强扶弱”的誓词,其词曰:“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毋恃力凌弱,违者先共制之,然后经官。或贫无可赡,周给其家,三年不立,使不与会。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如不从众,及犯奸盗、一切非为之人,并不许入会。”誓词读毕,按照长幼之序以次就坐,尽欢而退。

除了里社之祭外,当时还设乡厉之祭。每里100户内,立坛一所,祭祀那些无祀之鬼神,专门用来祈祷“民庶安康,孳畜蕃盛”。每年三祭,分别为春天的清明、秋天的七月十五与冬天的十月一日。其中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读誓等仪式,与里社之祭相同。

由上不难发现,明代官方所定里社、乡厉祭祀之制,是希望通过“恭敬神明”这一仪式,以达到“和睦乡里,以厚风俗”的目的。究其实,就是神道设教这一教化理想的具体实施。

4.雷神

雷神之说,一为自然崇拜,另一种说法则是陈朝时雷州人陈文玉,死后神化,被当地百姓祭祀为雷神。庙中之神,端冕而绯,左右还列侍天将。堂后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以及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诸像。

岭南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庙名“雷晨”,始创于陈,在南汉列入祀典,宋时被封为王爵,明初改称为“雷司”。每年二月,雷将大声之时,知府就至庙为雷司开印。八月,雷声将闭藏之时,知府再至庙为雷司封印。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用来酬劳雷神。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属于道教之神。道家以为玉霄一府,总司五雷,而雷部诸神全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尊者所管。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是天尊示现之日。每当此日,朝廷遣官至大德显灵宫致祭。

5.北极中天星主紫微大帝

纬书中有言: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一名天极,一名北辰。其北第五星名天枢。又说,极星之在紫微垣,是“万神所宗”。还有一说,紫微大递之坐,是天子的常居,正好应了人间朝廷宫殿的所在。

正统初年,在大德观之东建了一座紫微殿,在里设立紫微大帝之像。每当遇到万寿圣节、正旦、冬至,都派遗大臣一员祭告。

6.飓风神

按照通常的说法,雷可以复苏万物之性,有父之道,故称为“雷公”;而风则有复苏万物之命,有母之道,故称“飓母”。

岭南琼州、雷州,有“飓风祠”,所祀之神为“飓母”。每年在端午日,地方有司致祭,性通献礼。

7.大小青龙之神

相传为二童子所化,一大一小,有祈雨之应。在龙潭之上设祠,祭祀大小青龙。

明宣德年间,敕建大圆通寺,二青龙出现,祷之有应,于是又加以封号。每年春秋,遣顺天府官致祭。若是遇到大旱之年,也遣官致祭。

(二)人格神与偶像崇拜

明初立国,明太祖恢复神的本名,使五岳、四渎、五镇之神,重新变成自然的神灵崇拜。但时日一久,这些属于朝廷祀典内的自然神灵,也慢慢变成了“人鬼”。这是一个从自然崇拜向偶像崇拜的演变过程,而其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些自然的神灵变成了人格之神。诸如泰山之建庙宇,泰山神之“妄为夫妻”;辽东离泰山相去二千里,却也有泰山行祠,神从至静之物,变成了向外出巡;东岳庙中塑十殿阎罗之形,又有剉烧舂磨之状;真武之神,原本是龟蛇之形,在各处庙宇中也“塑为人形”,而龟、蛇仅为真武下之二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不说明了从一种自然神灵崇拜向偶像崇拜的演变过程。

在明代,被朝廷列入祀典、属于正神范畴却又香火最盛之神,当数关帝、观音大士、真武上帝和碧霞元君。正如明人谢肇淛所言,“遐陬荒谷,无不尸而祝之者。凡妇人女子,语以周公、孔夫子或未必知,而敬信四神,无敢有心非巷议者,行且与天地俱悠久矣”。

1.释迦牟尼文佛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以释迦为师。其中所说的“三世佛”,则是以释迦之本性为“法身”,德业为“报身”,加上“真身”,所以又有了三像并列之说。

明代中期以后,凡是遇到万寿、千秋等节,就会遵奉旨意,“修建吉祥好事”;或是遇到丧事之七七之期,也“修建荐扬好事”。一般是在先期一日,遣官到大兴隆等寺祭告释迦牟尼文佛。

2.三清三境天尊

道家以老子为师。所谓“三清”,其实就是模仿释氏“三身”之说而来。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道君与上清太上老君。

明代中期以后,凡是遇到万寿、千秋等节,就会遵奉旨意,“修建吉祥好事”;或是遇到丧事之七七之期,也“修建荐扬好事”。一般是在先期一日,遣官到朝天宫祭告三清三境天尊。

3.梓橦帝君

明代生活史——诸神崇拜

明代读书人信奉的梓橦帝君(选自《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关于梓橦之神,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梓橦神姓张,名亚子,其先世是越嵩人,因报母仇,移居剑州的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僖宗入蜀,追封为“济顺王”。宋咸平年间,改封“英显”。另一种认为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为天之六府。道教认为上帝命梓橦神掌管文昌府的事情,并兼管人间禄籍。所以,在元代时,就加号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弘仁递君”,于是天下学校也大多立祠祭祀。

在明代,梓橦神也号称有功德于民,被列入祀典,读书士子相当信奉此神。当时朝廷除了修缮祠宇之外,还命道士管理祭祀之事。北京旧有庙,在北安门外,景泰五年(1454),重新加以改建,敕名“文昌宫”。

每年二月初三日是梓橦神的诞辰之日。景泰七年,太常寺上奏,每当此日,用羊、猪、酒、果祭祀,得到景泰帝的同意。

4.祖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真君

所谓的“真君”,其实所祀就是汉代的张道陵,也即使道教的祖师。唐天宝中,册封为“太师”。唐中和年间,又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中,又加号“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

至明代,其后人仍袭“正一嗣教真人”的封号。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相传为祖师示现之辰,朝廷派遣官员至大德显灵宫告祭。

5.北极佑圣真君

北极佑圣真君,其实就是真武神。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因宋代避讳,玄武改为真武。后因掘地得龟蛇,于是建庙以镇北方,就成了真武神。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兵戈所向,大多得到了真武神的佑护。建国以后,就在南京鸡鸣山建一座真武庙,加以崇祀,列在祀典。成祖靖难,据说真武神也多效灵,就在北京城的艮隅及武当山各建新庙。在两京,岁时春秋,及北京每月朔望,各遣官致祭,武当山则命内外官员专门加以提督。从《明会典》的记载可知,北京北极佑圣宫,每年元旦、圣旦、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以及每月朔望,都用素馐,派遣太常寺的堂上官至庙祭祀行礼,而且国有大事,也至庙相告。

明代真武信仰相当普遍,从各地所建的真武庙之多,可见其香火之盛,而朱雀等其他方位之神却很少有人崇奉。

岭南多真武宫,其中以南海县佛山镇的真武祠最大,称为“祖庙”。庙中真武像“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有一把金剑竖立在前面,又有一龟、一蛇,蟠结左右。

6.崇恩真君、隆恩真君

按照道家的说法,崇恩真君姓萨氏,名坚,西蜀人。隆恩真君,则是玉枢府天将王灵官,曾经跟随萨真君传授符法。

明永乐年间,有一位杭州道士周思得以灵官之法显于北京,附体降神,祷之有应,于是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以及祖师殿。宣德年间,将庙改为大德观,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又建一殿,崇奉二位真君,左为崇恩殿,右为隆恩殿。成化初年,将大德观改为显灵宫。递年四季更换袍服,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每年的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及二位真君示现之辰,遣官致祭。

7.金阙上帝、玉阙上帝

福建福州府闽县之南,旧有洪恩灵济宫一所,里面供奉的是二徐真君,也就是明代所祭祀的金阙、玉阙两位真君。此两位真君,一为徐知证,一为徐知谔,相传是五代时徐温之子。因这两人曾经提兵平定福州,所以福州的父老感恩戴德,图像以祀。

两位真君在明代祭祀之盛,始于永乐年间。相传永乐十五年(1417),成祖偶然染病,百药无效。有人说向两位真君祷祀,可以使身体康复,试之果然。从此,对福州的庙宇大加改建,命有司春秋致祭。岁易时衣,并拨户以供庙中洒扫。又在北京立庙祭祀。加封“金阙真人”、“玉阙真人”。永乐十六年,又加封为“金阙真君”、“玉阙真君”,并赐庙额为“洪恩灵济宫”。

正统初年,重新对庙宇进行了修缮,分别晋封为“金阙崇福真君”、“玉阙隆福真君”。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新加封尊号,分别为“九天金阙总督魁神洪恩灵济慈惠高明上帝”、“九天玉阙总督罡神洪恩灵济仁惠弘静上帝”。凡是每月朔望、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及两位真君的诞辰,都有祭祀,并遣官行礼。四时有皮弁冠、大红纱罗纻丝织金云龙朝服,后又加以平天冠、明黄纱罗纻丝衣服,其中的黄服,五年一次更换焚化,红服十年一次更换焚化。

在明代,二仙之父母、夫人,也有祭祀。永乐年间,加封其父为“翊亮真人”,其母为“淑善仙妃”。随后又进封其父为“真君”。其夫人分别为“真应仙妃”、“恭静仙妃”。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其父加封为“高上神主慈悲圣帝”,其母为“安宁护国恭静元君”。其夫人则分别加封为“天房卫保节静元君”、“天房众母显佑元君”。每年的万寿圣节、正旦、冬至,都遣官祭祀,而金阙、玉阙元君又有诞辰之祭。

按照旧例,每当正旦、冬至、皇帝的万寿圣节以及真君生辰,灵济宫金、玉二阙真君的祭祀一般都用素馐。但自成化以后,两位真君已加封为“上帝”,那么祭祀时就应该用“牲醴”。为此,太常寺于成化二十二年上奏,得到明宪宗的批示则是,每当遇到当朝皇帝的诞辰,改用太牢致祭,其余还是用素馐。至弘治年间,甚至派遣内阁大学士这样的重臣,前往灵济宫祭祀金、玉二阙真君。

8.天妃

天妃是东南沿海地区所共同祭祀的海神,在宋代已经获得“天妃”的称号。所谓天妃,是福建莆田林氏女,生于宋哲宗元祐年间,生而灵异,死后成神。

永乐五年(1407),正值郑和出使古里、满刺加诸国归来,向明成祖上言,极力称说天妃神多有感兴。成祖就下令在南京龙江一带建天妃庙,同年建成,并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至永乐七年正月,明成祖下旨,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庙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与三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这是将天妃信仰正式列入官方的祀典之中。

在辽东的金州、海州二卫,也设有天妃庙。正统九年(1444),明英宗从山东按察司副使王宪之请,下令在春秋两季择日祭祀天妃庙,“令守备官行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二月,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上奏请求祭祀海神天妃。奏折上说在山东莱州有一座天妃显灵庙,请求遣官在江阴、常熟望祭,以激励人心。于是明世宗就派遣赵文华祭告海神。

在福建长乐、罗源一带,大多有一些“临水夫人庙”,民间传说是天妃之妹,尤其受到海上船舶的崇奉与祭祀。这是国家正祀向民间淫祀的延伸。

9.曹娥

在明代以前,孝女曹娥获得了很多封号,成为相当著名的一位女神。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至政和五年(1115),加封“灵孝昭顺夫人”。淳祐六年(1246),又加封“灵孝昭顺纯懿夫人”。

明初洪武年间,将以前一切封号革去,只称“孝女曹娥之神”,下令有司岁时祭祀。

10.江湖社伯萧公、晏公

所谓萧公,应属江湖社伯,可以归于水神一类。据载,萧公名伯轩,江西人。庞眉、美髯、白皙,生而刚直,善善恶恶,乡里百姓有事,都找到他,请他判别曲直。他死于宋咸淳年间,死后为神。传说他常常附在童子身上,以言祸福,为此乡里人在新淦县的大洋洲为他立一座庙宇。明初洪武年间,曾遣官员祭祀。永乐年间,封水神萧公为“英佑侯”。景泰四年(1453)九月,因巡抚湖广都御史李实之请,言及神降,言祸福有验,宜加崇奖。于是景泰帝就加水神封号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神”。

晏公,也属江湖社伯。名戍仔,江西临江府靖江镇人。长得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生时嫉恶如仇,元代初年以人才应选,任文锦局堂长。后因疾归,刚登舟,就奄然而逝,乡里人立庙祀之。传说明朝时将他封为平浪侯,立入祀典。

在明代,萧公与晏公又可合称“萧晏公”,并成为一种“舟神”,江上船家“发必告,止必报,牙日必祭,风雨、盗窃、现怪物必祷焉”。

11.金龙四大王等水神

在传统中国,若人死后,其灵魂尚能显圣佑护地方,尤其是保护水上航行的安全,自然会被民间尊奉为水神。在运河沿岸,被漕军、客商崇奉的人格化的水神,除了前面介绍的萧公与晏公之外,最闻名的是“金龙四大王”。

在明代,金龙四大王的庙宇遍布漕河、黄河沿岸的州县,凡是船户与漕军,无不虔诚供奉。神姓谢,名绪,相传是东晋太傅谢安第三十一世孙。其父谢明达,在北宋徽宗时曾任淮浙提举使,世居浙江钱塘县之石门。明达有子四人,谢绪排行第四。相传谢绪死后成神,常显圣于乡里。谢绪在南宋亡国时已经成神,而其“金龙四大王”的敕封时间,当在元代,并成为被江南百姓所广泛供奉的水神。到了明代,随着漕运地位的日渐重要,其神庙逐渐扩大到江北漕河沿岸州县。

除金龙四大王之外,张将军、柳将军、耿七公、吕梁洪神,都是漕河沿岸供奉的水神。张将军,也就是张夏,宋朝人。一般的记载认为,“夏”字笔画为十一,故又称“张六五”。明天启四年(1624),因其显圣保护漕运有功,被敕封“通济平浪元帅”。崇祯元年(1628),又被封为“灵应英济侯”。其庙宇的分布,除了北方河间府东光县有设置外,大多集中于黄河、淮河的交汇处,如淮安府城、清河、宿迁等县,故有时又被尊奉为“淮河之神”。柳将军,即柳匡,宋时山东人,因从军而阵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总理河道都御史曾钧鉴于其保护漕河有功,奏请赐封“有感柳将军”。其庙宇主要分布在从淮安到徐州所谓的“河漕”沿岸州县,如淮安府城、睢宁、邳州等地。耿七公,即耿遇德,北宋人,卒后成神。其庙宇主要分布于高邮州城西北十里的新开湖中,赐额“康泽”,因此也称“康泽庙”。明宣德七年(1432),经平江伯陈瑄的奏请,经礼部批准,有司春秋两季给以祭祀。所谓吕梁洪神,其实就是三国时的关羽和唐代的尉迟敬德。因为关羽曾任徐州牧,而尉迟敬德也曾在吕梁上洪一带治水,所以均被当地供奉为水神,立庙祭祀。

12.陈瑄祠

陈瑄在任总兵官总督漕运时,就疏凿清江浦等处,增设移风等闸,坚筑堤防以蓄水行舟。死后,当地百姓感激其惠,在清江浦东建一祠堂,“塑像崇奉,祷者屡有灵应”。至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下令庙祀平江侯陈瑄,命有司春秋致祭。正统十三年,陈瑄子陈仪上奏旧祠甚隘,请求迁徙他所,“广其制”,得到了英宗的认可。这是本朝现任官员因为政绩,死后成神,被民膜拜,最后又列入官方祀典。

13.药王庙

北京药王庙,在天坛之北,为武清侯李诚铭所立。庙内祭祀伏羲、神农、黄帝,而将秦汉以后的名医附祀。每月朔、望,民间那些已经用药或未用药、药已有效或无效之人,就在此庙焚香、烧纸,祈祷药王保佑身体健康。

药王庙内祭祀之神,堪称儒、佛、道三教合一。像伏羲、神农、黄帝,在儒家看来,都是先圣;庙中又祀“韦慈藏,左将一丸,右蹲黑犬”,人称“药王”,这是佛教之神;至于像葛洪之类,则为道教之神。

北直隶鄚州药王庙的香火,在明代一直颇盛。药王庙专祀扁鹊,右祀三皇,配以岐伯、雷公、鬼臾区、俞跗。每年四月初,北京自金吾、中贵、大侠,以及名娼、丽竖,车载马驰,前往鄚州,号称恭贺药王生日。万历初年,神宗偶有小病,慈圣皇太后就为神宗在药王庙祷祀,并出内帑对庙宇重加修缮,又增建了神农、轩辕、三皇等殿,以古今名医配食,药王庙的香火就更趋鼎盛。

14.三皇庙

三皇庙设于太医院内,为祭祀神医之庙。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世宗下诏修三皇庙,并重新厘定祀典正位。三皇神位为伏羲、神农、皇帝,配位为勾芒、祝融、风后、力牧,从祀者除僦贷、季天师、岐伯、鬼叟、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太乙雷公、马师皇十人外,又增加伊尹、秦越人、淳于意、张机、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刘完素、张元素、李果、朱彦修,从祀两庑。祭祀牲用太牢,器用笾豆簠簋,每年仲春、仲冬的上甲日遣大臣行礼,并定为制度。

据另一史料记载,太医院中祭祀三皇之处,为景惠殿。而在宫中,也设有圣济殿,专门祭祀先医。隆庆四年(1570)二月,礼部侍郎王希烈对此提出异议。他立论的根据有两条:一是在公署中,只应设祠,不宜设殿;二是宫中圣济殿所祀不过先医,遣祀之人不过医官,而太医院所祀却是三皇,还派遣礼部大臣前往祭祀,显然是内外、轻重失伦。为此,他建议在太医院也只是祭祀先医,春秋仅派太医院官祭祀。但穆宗显然不想改变“先帝”世宗之制,王希烈的奏疏只是“报罢”而已。

15.景佑真君

在无锡当地,民间一直供奉“护国忠靖威显洪济景佑真君”。所奉真君,实际上也是偶像崇拜,而且实有其人,即神主为唐巡史中丞张巡。据载,张巡生能捐躯报国,死后又显迹救民,载在史典,并为海内崇奉,尤其有大功于无锡之民。民间凡是遇到水旱灾疫,有祷则应,故历代受到封号。

天顺元年(1457),无锡县当地百姓邹谟等4300多人一同上奏,请求地方有司在春秋致祭,“以答神休,慰民望” 。明英宗同意了请求,于是此神也就列入国家的祀典。

16.关羽泰拜

关公信仰在明代民间相当兴盛。正如明人王思任所言,“穷乡妇孺,小有灾患,又惟帝是呼是吁”。明初,将关壮缪公列入国家的祀典之中,称为“汉前将军”。永乐年间,明成祖征讨本雅失理,有神,形象是“巾袍刀仗,貌色髯影”,一如关公,为明军前驱。凯还以后,成祖就下敕崇祀关羽。正德二年(1507)三月,踢山东登州府关王庙庙额,为“忠义武安王庙”。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内出金牌,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正阳门外祠醮三日。太常寺祭祀仍因袭旧称,即“汉前将军”。天启四年(1624),又得熹宗皇帝之旨,称关羽为帝。

关羽因为忠义而颇得明朝廷的祭祀崇拜。在北京的关公庙,设在正阳门,既近宸居,又处于左宗庙、右社稷之间,因此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民间很信奉关公庙签。凡是有所谋事,必定到关公庙祈祷、求签,“曰吉而后从事”。正如明人蒋一葵所言,“中间销沮异谋,振发忠义,以助圣化者,其功甚不小也”。按照明朝廷的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祭祀汉前将军关某。祭祀前十日,太常寺题奏,遣本寺堂上官到庙中行礼,此外,如国家有大灾,也到庙中祭告。凡北京民间的百姓,有所谋事,必去关帝庙祈祷,得“吉”,然后才敢从事。

17.吕仙

所谓吕仙,即指吕纯阳,属于道教之神。嘉靖二十五年(1546),永禧宫建成,世宗命成国公朱希忠等祭告朝天等宫,而首席大学士夏言祭告“纯阳孚祐帝君”。可见,在嘉靖年间,吕仙有“纯阳孚祐帝君”这一封号。

自万历以后,吕洞宾屡著灵迹,在民间的信仰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并不知道吕仙有此帝号之封,即使是那些道士之流,也并不知晓此称。

18.观音

观音大士的变相不一。从《宣和画谱》中可知,唐、宋一些名手画观音者很多,并没有将其画成妇人之服饰。可见,将观音当作女身,自然是宋、元以后之事。尤其是到了明代,凡是画观音像,“无不作妇人者”。究其原因,观音大士原本就有“化身”之说,而尤为闺阁崇奉,辗转流传,于是观音之像,无不成为女身。在明代民间,所崇奉的以白衣观音居多,而且认为其专主祈嗣生育之事,有《白衣观音经》在民间流传。民间百姓普遍认为,家中供奉白衣观音,就会生子宜男。如果对白衣观音顶礼三年,更是会“生女益众”。

在明代,杭州集庆寺东有一座“黑观音堂”,说明在白衣观音信仰之外,明代尚有黑观音崇拜的现象。相传明代弘治年间,太监张庆游山,到了此地,看见有青衣女子冲过,匿入此庵,不见踪影,只是看到了庵中的黑漆观音,礼拜而去,自此香火大盛。

19.碧霞元君

在东岳泰山上,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关于“碧霞元君”的起源,明人刘侗有如下考述:“按《稗史》,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玉女,至五代,殿纪,石像仆。至唐,童泐尽,女沦于池。至宋真宗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见小祠安奉,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尔岐认为“刘语似有所据”,对刘侗的看法还是持肯定的态度。但他同时也指出,“仁圣帝”一号,为宋真宗时所加,并非是汉代的古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有人在泰山得到一枚玉印,并将它献给官府。玉印径四寸许,上面的印文是“天仙昭监”。张尔岐曾经见到过玉印印文的摹本,从字画比较近拙的特点中,他推断此印就是宋真宗封元君时的旧物。

按照顾炎武的说法,自汉代以来,在天神、地祇、人鬼之间,并无明确的区分,一律用“人道事之”。一旦封东岳泰山之神为王,就必须立一寝殿,作为王夫人寝息之处。有了夫人,就会有女,有女则有婿,又有外孙。这显然是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道”来事奉那些天神、地祇。当然,其间也有一些变化。在唐、宋之时,仅仅言神之灵应,并加封封号。但到了明代,“必求其人以实之”。其实,大可不必。就碧霞元君来说,有关她是泰山之女的传说,从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的记载来看,应该说是自东汉、晋时一直存在的一种普遍看法。

明代生活史——诸神崇拜

明代妇女信奉的送子观音(选自《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至明代,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的香火仍是很盛。明人张岱云,尽管泰山上元君宫中的元君像不甚大,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在北京,碧霞元君祠的正式称呼是“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有五处,分别为:麦庄桥北,称“西顶”;草桥,称“中顶”;东直门外,称“东顶”;安定门外,称“北顶”。其中香火最盛者,为左安门东40里弘仁桥东头的元君庙。此庙在城南,其实就是后来清代所说的“南顶”,只是在明代尚无“南顶”之说。

正德十一年(1516),镇守太监黎鉴请收香钱,以此作为碧霞元君祠修理之费。这一建议得到了明武宗的许可。有一工科给事中却上奏反对,认为朝廷的祀典只有“东岳泰山之神”,根本没有碧霞元君,显然属于“淫祀非礼”,应该拆毁此祠。这本奏疏到了武宗那里,其结果仅是“付所司知之”。可见,碧霞元君虽非祀典所列,但已获得武宗的默认。

泰山碧霞元君祠的前殿,所供为元君。万历年间,尊孝定皇太后为“九莲菩萨”,在元君之后重建一殿供奉。崇祯年间,又尊孝纯皇太后为“智上菩萨”,又在元君殿之后建一殿,加以供奉,并改名为“圣慈天庆宫”。这是明宫皇太后被尊为菩萨,而且被一并供奉于女神之庙的最好例证。

二 民间“淫祠”

何为“淫祠”?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在诏书中就给以如下的定义:“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无得致祭。”可见,所谓的“淫祠”,就是朝廷祀典之外的各种神灵崇拜,而且官府祭祀无及。“淫祠”的概念,在明代有时又相当模糊。如明人戴冠列出淫祠的单子,诸如观音堂、真武庙、关王庙、文昌祠之类。但我们知道,永乐年间成祖就在武当山建真武殿,而关公之封,在明代屡有崇加,所以如何确定“淫祠”的范围,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在一些正统的儒家士大夫看来,淫祀可以危及朝廷的正常统治,所以他们或在任上下令撤毁属于淫祀的庙宇,有些甚至是敕封的庙宇,如景泰三年(1452),按察佥事孙振巡视福建兴化、泉州、漳州三府时,就撤掉敕封的天妃宫、东岳、烈女等庙,以及弥勒、观音等50余座寺院,还毁掉神像,让僧徒还俗为民;或建议撤庙宇,毁像设,以维护朝廷祀典的纯洁性,如成化元年(1465),湖广巡抚王俭就上奏禁革淫祀,凡是不被礼典或当代祀典所载的鬼神信仰,均应撤其庙宇,毁其像设,并禁革塑绘神像的工匠。

(一)自然神灵崇拜

1.风神

在明代,民间俗谓十月十六日是韩婆诞辰,此日多风。此韩婆就是司风之神。或言“韩”当作“寒”,其意乃司寒之神。而在江南,每当七月,就起大风,民间百姓就以为是“孟婆发怒”。这位孟婆,也是风神。

早在北齐时,陆士秀根据《山海经》,将“孟婆”解释为“帝之女”,正如《郊祀志》以地神为“泰媪”,不过是一种俚语而已。但明人田艺蘅对“孟婆”的起源又有一种新的解释。他从《周易》的卦理出发,认为根据《周易》,巽为风,其卦为少女、三阴,卦以孟、仲、季言之,故称“孟婆”。又巽代表东南之卦,从时间上讲正好是春天。

2.水神

在传统社会,由于水患不断,水神的崇拜相当普遍。如明代民间“祈福济渎,岁以万计”。正统七年(1442),有人在济渎庙祈福,在水中得诗一首,“远近争传诵之”。而民间百姓对自然水神的崇祀,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神有“襄助河工”之力,借助于神的力量,可以使水利工程顺利建成;二是神有“镇慑河患”之能,通过借助于神的力量,就可以使沿河一带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上面是民间对朝廷祀典内水神的祭祀与信奉。其实,在民间,还有许多不在朝廷祀典之内的水神,而有些水神原本不列祀典,但随后也被地方官祭祀。以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漕河为例,其沿途水路上属于自然崇拜的水神以及祭祀其神的庙宇,就有下面这些:(1)西海神祠,属于运河的通惠河段,其神庙设于北京西海子;(2)龙神祠,属于运河的通惠河段,其神祠始建于元代,位于北京积水潭;(3)灵应龙祠,属于运河的白河段,其神庙在武清县河西务;(4)通济河神庙,属于运河的白河段,其神庙在武清县耍儿渡口;(5)滹沱河神庙,属于滹沱河段,其神庙在正定县,始建于明弘治年间;(6)卫河神庙,属于运河的卫河段,其神庙在大名府,始建于宋代;(7)济渎河庙,属于运河的济河段,其神庙在兖州府东关金口坝;(8)漕河神庙,属于运河的汶河段,其神庙在济宁州,始建于明代;(9)分水龙王庙,属于运河的汶河段,其神庙在汶上县,始建于元代;(10)水神庙,属于运河的汶水段,其神庙在宁阳县,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11)泗水神祠,属于运河的泗水段,其神庙在泗水县,始建于宋代;(12)河渎神庙,属于运河的黄河段,其神庙在蒲州;(13)淮渎神庙,属于运河的淮河段,其神庙在沁阳县;(14)五龙庙,属于运河的高邮湖段,其神庙在高邮州,始建于宋代;(15)江渎神庙,属于运河的长江段,其神庙在四川成都。

在这15座神庙中,除了济渎、河渎、淮渎、江渎明显列入宫方祀典,其他大多是民间所崇拜的自然水神,但也往往为地方官所祭祀。

3.土地神

在朝廷的祀典中,土地的崇拜主要体现在五土、五谷的祭祀中。而民间的土地崇拜则相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田祖神”的祭祀堪称一例。在徐州城西北五里许,设有田祖神庙。此庙旧称“螟蜫庙”,又称“司稼庙”。洪武末年,知州杨仲节在元代的旧址上重建,改成田祖神庙。从上面的演变来看,所谓的田祖,所祀之神当为“螟蜫”,显然与北方广泛存在的“八蜡庙”有相近之处。

说到“八蜡”祭祀,有必要将其祭祀对象的变化作一梳理。在传统的典籍中,所谓的蜡祀,当然包括八种神灵,分别为先啬、司啬、百种、农、邮表畷、禽兽、坊、水庸。而所谓的“大蜡”,根据郑玄之注,也应包括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后来的儒家学者将猫、虎合而为一,又将昆虫作为一种,这显然已是对原始祭祀之制的一种篡改。原始典籍中所谓的“昆虫毋作”,原本仅仅是一种祝词,只是后人才将其讹为八蜡之一,甚至将“八蜡”之祀仅指昆虫。明代所建的八蜡庙,所奉仅为蝗虫,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明代,社的祭祀,究其本意是为了“报土功”。如明代广东人的立社祭祀,大多是真一石,将此石作为神之所栖,或依巨木奉祀社神,也在旁立石,并不塑神像。这显然就是“报土功”之风的遗存。此外,广州城内有一座五仙观,以祀“五谷”;广东香山县的村落中,多祭祀“禾谷夫人”,据说是后稷之母姜嫄 。 这都是朝廷社稷祭祀在民间祭祀中的流变。

需要指出的是,在明代民间社神的祭祀习俗中,存在着一个由自然崇拜向人格崇拜的演变过程,而其结果则是自然的神灵转而变成了神格化的偶像。如明代史料所载,有一被村落社庙所祀之神,“相传为里人而神之,传称有功德于民者”。虽未指明为何人,但从“里人”的说法中,可知也是人格之偶像化。又如岭北仓库草场中,都立有土地祠,所供奉的是“萧王”。所谓萧王,就是“酇侯”,因为他曾经总督过馈运,所以被奉为仓库的土地神。土地祠中还有配偶之神,称“吉知陀圣母”。而旁边卧一犬,称“廒神”。

4.树木神

明代江西奉新有一种“樟柳神”,可以说是典型的树木神崇拜。此神崇拜一般假托九天玄女之术,俗称“耳报”。传说最初章、柳二家子死,共埋于树下,时间一久,其树显灵。当地有一种樟柳树,人们取树刻小儿形状,加以供奉。小儿之形以一手掩耳,贯以针,炼以符咒,数到49天,等到耳边有传言,就拔去针。其术,炼之有用万家土、万人路,土指“燕窠”,路指“板桥”。此神甚至为缙绅士大夫所信奉。

在云南晋宁州的塔墩,有一株大树,颇著灵异,当地的土人称之为“塔墩圣母”,而且还立祠祭祀。正统初年,州官上奏请求加封,英宗称其是“淫祀徼福,非礼也”,并未获准。

5.物神

正统年间,在北京阜财坊有一石虎,藏于一座小庙中,庙旁人钟原等“树旗焚香礼虎,以为神,谓有疾者摩虎即愈,惑众取财”,前来祈祷者纷纷不已。

广东潮州金城山上有二石,当地人称之为“石公”、“石母”。无子之人求嗣,就向石公、石母祈祷。

6.鸭婆

鸭婆是岭南民间所祀之神,俗称“鸭婆”,虽不知所祀属于何神,但显然也是一种自然崇拜。水路、行人、居民,岁时朔、望,必定杀鸭祭祀鸭婆,并将鸭血涂在神像之上,尽管腥秽满面,却以此为敬。

(二)人格神与偶像崇拜

1.行业神

(1)教坊神

根据史料记载,北京的教坊司内,设有一座“乐星庙”,所祀当是“乐星”。然乐星之神,详情若何,史失载,俟考。

南北两京坊曲中的妓女,都供奉“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眉白而眼赤。凡是坊曲中娼妓初次荐枕于人,就同“艾豭”一同拜白眉神,然后定情。按照教坊的惯例,到了每月的朔、望,妓女就用汗巾、手帕之类,将白眉神之面扎住。如果遇到其中的子弟打乖空顿,妓女就用帕酒拂神之面,一洗而过,那么子弟内心自然欢悦,留恋不去,这显然已成花门魇术。

白眉神的出典,当然是因为其眉毛尽白。它所接受的是乐户、娼妇人家的香火。一说白眉神就是柳盗跖,号“东陵”,因他排行第三,所以又称“三郎神”。

(2)二郎神

在明代,蹴鞠家一般供奉清源妙道真君,又称是“二郎神”。蹴鞠子弟初入鞠场,必须祭祀此神。

(3)和合二郎神

据记载,在明代有一种“和合二郎神”,为一些市井商贾所供奉。此“和合二郎神”与神主是清源妙道真君的“二郎神”是否有关,尚无史料予以证实。

(4)皮场庙

在河南新郑之南,有皮场公庙,所祀之神是汤阴张森,唐时累封惠应王。但到了明代,就有皮匠20余人,将其认作祖师,还“敛钱谷祷赛之”。北宋开封的皮场庙,其中的“皮场”之意,原先也是指“皮剥所”。这大概就是皮场庙成为后来皮匠行业神的出典。而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皮场土地已经被传说可以主治疡疾,而且被封为“灵贶侯”。至明代,杭州也有一座皮场庙,建在吴山上,“应试士子尚多祷之”,几乎与梓橦神相提并论。

(5)学校之神

读书供奉之神,有些具有一些地方特色。广东之“护学佑善大王”,就是其中一例。据史料记载,在广东的德庆州,儒学櫺星门之右,设一像供奉,称“护学佑善大王”。号称很灵,被当地学校的生员所普遍信奉。

(6)五道将军

明代盗贼信奉“五道将军”,属于一种盗神。据推测,此神的出典在于《庄子·胠箧篇》中之“盗亦有道”之说。其中“五道”之义,分别为: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

2.女神

(1)娘娘庙

明代各地,有很多娘娘庙,里面供奉的都是女神。如万历二年(1574),慈圣皇太后发银3000两给工部,用于修建涿州娘娘庙。此即其例。

(2)织女祠

昆山县东,有黄姑渡,属于嘉定县管辖。渡口有祠,称“黄姑庙”,所祀为织女之神。每年七月七日,“士女盛集,赛神乞巧,各施绣鞵、锦囊、鞶帨、流苏之属,先拂神额,后挂帐前,累累不绝”。

(3)西王母

在广州城内,当地人大多祭祀西王母。西王母之说,见于传统的典籍如《山海经》、《汲冢周书》、《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民间相传,西王母掌管人间的福、禄、寿,而西王母诸弟子也以保婴为事,所以民间百姓事之惟恐不及。

在西王母祠中,左右还供奉着六位夫人,有两位掌管送子,两位掌管催生,两位掌管治疗痘疹,全是西王母的弟子。祠中壁上多画有保婴的故事,称为“子孙堂”。

(4)金华夫人

在广州,多有“金华夫人祠”。所祀为金华夫人,字金华,少时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当地人就将她奉为水仙,并建祠祭祀。

广州民间祈子,多去金华夫人祠。当地妇女有谣云:“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

3.五圣信仰

在明代,五圣信仰广泛存在于苏州一带。五圣,通称“福德五圣”,又称“五显灵公”,而在乡村又被称为“五郎神”,大概属于深山老魅、山萧木客之类。据称,五圣均是侯王,其牝就称夫人,母称太夫人,又称“太妈”。五圣种类甚多,在大树者称“树头五圣”,在民居屋上者称“檐头五圣”,在路边者称“路头五圣”,在水滨者称“水仙五圣”,民间婚嫁在新妇冠上者称“花冠五圣”,在桥上者称“桥前五圣”,此外还有“花花五圣”。古有五方之帝的祭祀。明代江南的五圣,属于五方之神,为一母所生五子,所以又有了所谓的“太母庙”。但从五圣祠的神像来看,其中有青面、赤面,各从其方位之色,显然与古之五方神的祭祀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民间对五圣相当迷信,几乎家家置有一座五圣庙,设五人之像,冠服如王,而夫人作后妃打扮。贫穷之家无钱建庙,就在板上画像,事奉五圣,称为“圣板”。每当祭祀之时,则杂以观音、土地之神,别祭神马下,说是五圣的从官。每次祭祀,就必须杀牲设乐,又有巫师叹歌,所唱之词多道神的出处,云是神听后则乐,称之为“茶筵”。最盛者还烧纸,即使士大夫家也信奉五圣。民间遇到一切事情,就祷祀五圣,而每次祷祀。则必设茶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6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