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斗赛游艺——斗狗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8:30 0


狗是人类最早和最忠实的朋友。狗能帮助人守家、打猎,甚至破案。除此之外,狗还有特殊的表演才能,这就是狗游艺,也就是古代斗赛游艺中的斗狗。

晋人干宝在其《搜神记》卷七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永嘉五年(311),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这一记载有着浓厚“谶语”式的迷信色彩,但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中国人曾尝试过驯狗“说话”这样的斗狗游艺。

唐人张鹭《朝野佥载》卷六说:“一乌犬解人语,应口所作,与人无殊。”所言未免荒诞,但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古人当有斗狗“说话”之举。

清人沈起凤《谐铎》卷六有《识字犬》一篇,其中记载了他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孩时畜一小犬,名进宝。继入书塾,必提抱与俱。偶置案头,见予读书,辄注目凝想。若有所得。予奇之,戏书‘进宝不许人塾’六字,粘诸座隅。犬审视良久,垂首丧气而出,三五日不敢入塾”。又说:“犬自识字后,颇敦品格,食必择器,寝必择地。偶出游街市,夷然不屑与凡犬伍。残羹剩炙,蹴而与之,怒目不顾去。里中周孝廉闻而异之,配以牝犬,终岁不与同食宿。”此文颇似寓言,若有所指。不过犬能“识字”,在清代尚有他书记载。

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中,就有“犬能读书”一条,说:“光绪时,台州人某畜一犬,能读书。初教以人语,渐能了解。乃授以书。始亦甚艰苦,阅十余年,诲之弗倦,自琅琅上口矣。于是携之四方,令献技为活。犬居于笼,至演技时则出。犬乃拜手者再,如拱鼠然。已而启筐,取《礼记》一册,读《檀弓篇》,能不爽一字。既又取《周易》出,读《系辞传》,亦其熟。读毕,仍人笼。某饲以面包,食已即睡。有人尝亲见之,谓此犬为黑色,为状殊不异常犬。其读书声极嘹亮,惟发音时,稍强硬,不能如人语之便捷。然《檀弓篇》与《系辞传》皆聱牙佶屈,不易上口,而此犬竟能成诵也。”此文又见《古今怪异集成》中编卷下《戏剧类》。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犬不但能识字,会读书,而且犬的主人是“携之四方,令献技为活”的,也即是说,这是一种真正的“斗狗戏”。当然,作为斗狗游艺节目之一的“犬能读书”,确是一种罕见的动物表演项目。通常来说,“犬不识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有“犬不识字”条,就搜罗了好些材料,来说明犬一般是“不识字”的。

狗之所以能表演,是因为狗本身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南朝梁人任防《述异记》载,陆机在洛阳做官时,有犬名“黄耳”,陆机曾让黄耳为他传递家书。黄庭坚《次韵寅庵四首》诗云:“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即用此典。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载,有孙氏困于围城中,家中养的狗能从水道出入,从城外负米入城,城被围数月,而孙家几十口人赖此以活命。为纪念这些聪明的狗,陆机在狗死后为之造墓,称“黄耳冢”孙家在狗死后为之树碑,称“灵犬志”。

关于斗狗游艺,王士稹在《池北偶谈》卷二十三“波斯犬”条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尝于慈仁寺市见一波斯犬,高不盈足,毛质如紫貂,耸耳尖喙短胫,以哆哕尼覆其背,云通晓百戏,索价至五十金。亦宋太宗桃花犬之属也。”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哈巴狗》诗序说:“哈巴狗,狗之小者也,教其拱双蹄作拜状,或呜呜如唱,或设圈十余,令其往来循行,名狗钻圈”。

从上面这类清代资料的描述看,斗狗游艺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至清代还十分盛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