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斗赛游艺——斗鹌鹑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8:16 0


鹌鹑,简称“鹑”,俗名“罗鹑”,《诗经·国风》中已有“鹑之奔奔”的句子。旧说鹌毛色黑,为鼠所化鹑毛有斑,为黄鱼、虾蟆所化。这虽不足信,也表明先民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其貌不扬但英勇善斗的鸟了。

唐代是我国游艺文化比较发达的时代。斗鹌鹑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兴盛起来的。《清稗类钞·赌博类》说:“斗鹌鹑之戏,始于唐,西凉厩者进鹑于玄宗,能随鼓节奏争斗,宫中人成养之。”说明唐代宫中有斗鹌鹑游艺,西凉进贡的鹌鹑能随音乐而角抵,勘称一绝。

后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有:

安排竹栅与笆篱,养得新生鹑鸽儿。清人绘《吴三桂斗鹌鹑图》

宣受内家专喂饲,花毛闲着怎皆知。的句子。在后蜀宫中,有专人饲养鹌鹑。鹌鹑的毛色一无可观,饲养它一定是为了使之相斗了。

至迟到宋代,养斗鹌鹑已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娱乐游艺项目。《都城纪胜》记云:“有专为棚头,又谓之习闲,凡擎鹰、架鹞、调鹁鸽、养鹌鹑、斗鸡、赌博、落生之类。”《西湖老人繁胜录》记云:“宽阔处踢球、放胡哮、斗鹌鹑,卖等身门神、金漆桃符板、钟馗财门。”此时养斗鹌鹑不仅是一项自娱的游戏,同时也成为百戏艺人借以谋生的一种技艺了。

宋元时期斗鹌鹑广泛流行民间的一个旁证,是当时的曲艺家们根据斗鹌鹑的激烈场面,创作了名为[斗鹌鹑]的音乐曲牌。如果斗鹌鹑的技艺不高超、不精彩,怎么会激起艺术家的灵感呢?

明人也喜欢斗鹌鹑。明末吴三桂不但酷爱此戏,还让人把他斗鹌鹑的情景绘成图画。此画至清代犹存于世,并为内库收藏。何刚德《春明梦录》说:“南薰殿茶库,所藏字画尤多可观……又有吴三桂斗鹌鹑小像,皆特色也。”何刚德又在《话梦集》卷上咏此像:

窄帽将军奕有神,闲携小卒玩鹌鹑。

风流毕竟输秋壑,斗蝉堂前拥美人。

斗鹌鹑图注云:“《吴三桂斗鹌鹑小像》。”诗中将吴三桂斗鹌鹑与贾似道斗蟋蟀相比,颇堪玩味。

清代是斗鹌鹑游戏大发展的时期,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市井小民,甚至儿童,都喜好养斗。稗官野史对于斗鹌鹑参加者的记述和描写,大都选择最典型的例证,不是倾家,就是荡产,起码也是荒废学业,从而为斗鹌鹑游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似乎凡有此好者,必定是胸无大志之徒,无所事事之辈。其实未必,人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一致,玩物丧志者有之,胸有鸿鹄之志,而又心怀童子嬉戏之心者也大有人在。

鹌鹑的品种很多,清人程石邻著《鹌鹑谱》一书,曾罗列有丹山凤、五色鸾、赤绒豹、玉麒麟、锦毛虎、无敌将军等,总计四十四种。斗鹌鹑既以搏斗较胜负,因而选择品种至为重要,如同选将一样。程石邻说:“必日虎头、胼胁、熊臂、伟驱,方能临阵摧敌,百战不疲。”以上不过总其大概而已,至于细部,则头、嘴、腿、毛、颌、眉、眼、叉、面、鼻、骨、胸各有分辨之法。《鹌鹑谱》记述得很详尽,比如:

头头如蟹壳阔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

若得坚固如弹子,定然临阵作将军。

嘴直紧如钳确似锥,三棱似玉世间稀。

千嘴不如三嘴巧,披毛带血始为奇。

腿长劲粗圆骨法全,要如葱白两条悬。

玉指干筋须忌扁,胫雄掌大必争先。

骨骨重筋多最是强,一条腹骨硬还长。

鸢有龟背棱撑样,鹤立如山压四方。

大凡选善斗的鹌鹑,以头、嘴、腿、骨四部分最为重要,因为头、嘴是武器,而腿、骨则是力量所蓄之处。鹌鹑到手后,经过一系列的饲、洗、把的调养功夫,才能上场搏斗。鹌鹑最宜洗,新得的鹌鹑比较肥,洗而去其浮膘,然后再把,所谓把就是在手中把玩,把的目的一在驯,二在去其浮膘。把后的鹌鹑,筋骨皮肉都变得坚顽了,上场之后,虽然遭受别的鹌鹑狠咬,也不怕、不伤,这样才有取胜的希望。肉肥皮嫩的鹌鹑最怕疼痛,一战即败。养鹌鹑的有句行话,所谓“耐得老拳成好汉,咬死不走是将军”。说的正是这一层意思。

过去的习惯,斗鹌鹑多在霜降之后。由于天寒,主人们各以锦袋装着自己的“勇士”,兴冲冲光临斗场,或二人,或多人参赛。斗时有局,围成一个小小的圆形斗圈,每斗一次,叫作“一圈”。这种场面,我们在清人李绿园著《歧路灯》中也曾读到。

鹌鹑好斗,胆子却不大,因此斗时有种种规矩。清·徐珂《清稗类钞·赌博类》云:“鹑胆最小,斗时所最忌者,旁有物影摇动,则必疑为鹰隼,惊惧而匿,不独临场即输,且日后亦费多方调养,始能振其雄气。”因此,斗场中最忌乱走乱动。斗败的俗称为“桶子”。获胜的鹌鹑若有轻伤,不可再斗,需洗养几日,然后上阵。

由于古人对鹌鹑的训练方法总结得十分相熟,因而直到今天,斗鹌鹑仍是在民间流行的一种游艺形式。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4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未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