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技艺竞技——击壤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8:11 0


击壤是我国古代一项古老的投掷游戏,如果从传说中的尧算起,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但击壤究竟产生于何时,已难查考。不过,击壤的产生大约与狩猎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些,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工具得到了改进,有了弹弓和弓箭,一般就不再依靠木棒来掷击野兽了。这种练习便逐步演变成一种游戏。击壤图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在《高士传》中也曾记述了尧时存在击壤的游戏,说尧出游于田间,路遇“壤父”击壤于道旁,一边击壤还一边歌唱。在汉代王充《论衡·艺增》中曾记载一首尧时击壤老人唱的歌谣: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尧何等力!

意思是说太阳出来起床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击壤跟尧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是反驳旁观者说击壤是尧的大恩大德。因而,“帝尧之世,击壤而歌”的记载成了后世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两晋南北朝时,击壤在民间流行,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诗中写下了“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的诗句。张协的《七命八首》诗中也有“玄龆巷歌,黄发击壤”之句,是说当时黑发的童子在歌唱,黄发的老翁在玩击壤的游戏。

对于击壤时所用的壤,在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有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明王圻《三才图会》中也有同样记载。说明击壤在古代是有比赛、分争高低上下、力求准确性的投掷运动。

击壤早已失传,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太单调的缘故。不过,击壤后来发展成为击砖游戏,用砖代替了壤,比赛的规则也比较完善了。虽然击壤在成人游艺活动中没有继承下来,但是在儿童的游戏中延续下来。宋代时流行于寒食节、清明节前后的儿童抛游戏和明清时儿童游戏“打瓦”、“打板”等都是用瓦块、石头玩的击壤游戏。

明代人杨慎著的《丹铅余录》卷九中记载:“宋世寒食有抛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若今之打瓦也。梅都的《禁烟》诗也说:‘窈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j白。’犭白七禾切。或云起于尧民击壤。”

明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名叫“打拔”的游戏,实际上,打拔是从击壤发展而来的。当时,打拔在全国各地的儿童中较为流行,只是史籍忽视,未予记载。各地名称不一,有叫打嘎,打白棍,打腊棍的,江南一带则叫拷棒。在游戏方法上,也略有不同,除了一击令起,再一击令远,以近为负的方法外,还有抢接、罚接等方法。

张侃在《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诗中提到了抛的游戏,诗云:“五五三三抛忙,柳丝深处映波塘。”宋代以后类似抛的游戏,还有“飞石”。《太平御览》记载,飞石的玩法是:“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筹,乙后破则夺先破者。”这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飞石”比赛。

明清时,击壤之戏被称为“打瓦”。此外,还有一种叫“打板”。《顺天府志》记载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所称击壤者也。”“打板”与满族风俗中的“打口得栲”的玩法是一样的。近代,类似击壤的儿童投掷游戏仍然存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2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