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清文化简史——挥毫捉刀之间的典雅——书道中兴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6 15:48:37 0


清代书法“书道中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清初几位皇帝都雅好书法,因此影响了清初的书风,帖学大盛,但也使书法僵化,没有个性发展。成就最大的还是明末清初的几位书法家。

清初书法——笔意率真

明清之际,许多人不满满清统治,隐迹山林,寄情笔墨,借以抒发内心的怨愤,他们在书法的意境和笔法上都取得了突破。代表人物有傅山、王铎、朱耷、石涛等人。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又字公它,山西阳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画家和书法家。明亡后,他积极参加抗清活动,拒不应召清廷的征辟。在书法艺术上,自幼学过多种书体,晋唐楷书、颜体,元代赵体都有摹习。他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形成了古拙苍劲、笔力雄奇的特点。主要作品有《丹枫阁记》、《孟浩然诗》(卷)和《行书七言诗》(轴)等。

清文化简史——挥毫捉刀之间的典雅——书道中兴

朱耷书法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河南孟津人。他在清朝官至礼部尚书,因此受到时人非议。他的书法诸体悉备,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浑厚庄重,秀逸灵巧;行书取法王羲之、米芾,刚劲有力,流畅雄健。主要作品有《楷书王维五言诗》(卷)、《草书学古帖》(卷)、《草书杜诗》(卷)等。

中期书法——帖学、碑学与篆刻

清代中期书法帖学仍很风行,清初几位皇帝也都痴迷书法,他们的倡导对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乾隆喜欢赵体,赵孟頫的书法又风行一时。在皇帝喜好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馆阁体”书法,在士大夫间流行。“馆阁体”追求“圆、光、黑、厚”,泥古僵化,阻碍了书法的发展。“馆阁体”书法家主要以张照、汪由敦等为代表。其中张照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刑部尚书,其书被康熙誉为“羲之后一人”,阮元亦评曰:“笔力直注,圆健,雄浑,如流金出冶,随范铸形,精彩动人。”

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以刘墉成就最高。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他是清朝名臣,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书法取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诸家,力厚思沉,貌丰骨劲,在清代书坛独树一帜,有“浓墨宰相”之称。在晚年刘墉开始学习北魏碑刻,体现了碑学的兴起。

清代碑学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郑燮、邓石如、伊秉绶、金农等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爱民。后不堪官场黑暗,辞官在扬州卖画为生。诗、书、画皆精,影响极大。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他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又因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被尊为“邓派”。他自幼失学,终生布衣,依靠卖书为生,擅长四体书和篆刻,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他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形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中演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

清文化简史——挥毫捉刀之间的典雅——书道中兴

郑板桥书法

伊秉绶(1753~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他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气韵收敛,文气十足,有独特的风貌。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金农为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

篆刻在清代中前期也迅速发展,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篆刻流派在乾隆年间形成两大派别,一是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一是丁敬创始的“浙派”。

皖派由明末何震发展而来,经清初“歙中四子”的开拓,因都是安徽人,故称为“皖派”或“徽派”。邓石如是皖派成就最大的,他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和吴昌硕等人。

浙派由丁敬开创,以“西泠八家”著称。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皆居杭州,故称“西泠八家”。他们活跃于乾隆末年,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运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

晚清书法——碑学兴盛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碑学更加兴盛,篆书和金文也有了长足发展,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晚清书法影响很大,乾嘉学派对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碑学的发展。清代末年,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开始重视对碑刻的临摹,而碑学书法家也都兼容帖学,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州,湖南道州人。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熔颜体、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

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

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篆书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书效法汉《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亦别具一格;行书由王铎上追唐人,晚年“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

这时期的其他书法家还有张裕钊、杨守敬、康有为、沈曾植等人,张裕钊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杨守敬收藏汉、魏、六朝碑刻甚多,擅长隶书和行楷书,曾东渡日本,对近代日本书法产生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799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